《鄉村四月》教材理解

來源:文萃谷 2.9W

《鄉村四月》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突出了鄉村四月的勞動緊張、繁忙。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鄉村四月》教材理解,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村四月》教材理解

  一、寫作背景

翁卷,生卒年不詳,字續古,一字靈舒,南宋詩人,永嘉(温州)人。布衣終身。在“永嘉四靈”中年事最高。翁卷的詩多采取白描的手法,詩風顯得較為平易,簡約中有一份清淡的韻味,“貴精不求多,得意不戀事”正是他的創作準則和目標。翁卷有很多詩歌,是可以繪成畫軸的,如同中國傳統的山水之畫,不僅有寫意,而且有留白之妙。翁卷生活在社會下層,熟悉民情風俗,因此他寫出的一些反映和關注現實的詩作,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會不合理現象,自然十分真切。可以聯想起白居易的《賣炭翁》來,幾千年封建社會,能為勞動人民而歌的詩人畢竟不多。

  二、教材分析

《鄉村四月》是四年級下冊的一首詩,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突出了鄉村四月的勞動緊張、繁忙。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讚美,也表現出他對勞動人民、勞動生活的讚美之情。

前兩句着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眼界是廣闊的,筆觸是細膩的,色調是鮮明的,意境是朦朧的。靜動結合,有色有聲。“子規聲裏雨如煙”,如煙似霧的細雨好像是被子規的鳴叫喚來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後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詩人不正面直説人們太忙,卻説閒人很少,那是故意説得委婉一些,舒緩一些,為的是在人們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恬靜的氣度,而這從容恬靜,前呼後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對詩的末句不可看得過實,以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採桑喂蠶,再插田,實際上可能有人是先蠶桑後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後蠶桑,有人則只忙於其中的一項,少不得有人還要做其他活計。“才了蠶桑又插田”,不過是化繁為簡,勾畫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至於不正面直説人們太忙,卻説閒人很少,那是故意説得委婉一些,舒緩一些,為的是在人們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恬靜的氣度,而這從容恬靜與前兩種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是和諧統一的。

  三、教學價值

本課是由一首七言絕句、一幅農人忙碌地運送禾苗的插圖、1個要求會認的字和2個要求會寫的字構成的,課後還有四道練習題。

這首詩描寫出了初夏時節江南水鄉的美景:山原葱綠、畦水泛白、杜鵑聲聲、細雨霏霏,農家忙着插秧採桑,緊張快樂。自然景物與活動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讀了這首詩好像跟詩人一起賞美景,感受勞動的緊張。

而課文中的插圖正好配合了詩中所表達的意境,學生可以結合插圖,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自己理解感悟詩的內容和意境。反過來這首詩又把美麗緊張的畫面躍然紙上。詩與畫渾然一體,給學生以美好的情緒感染。

課後的“讀一讀,寫一寫”,是針對本課的兩個要求會寫的字進行擴詞練習,從這些詞語中體會字的不同含義。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能正確書寫。“比一比,看看它們有什麼不同,再各組一個詞。”要指導學生注意觀察,發現它們的細微的差別,通過組詞能區分開來,加強對所學生字的鞏固。“討論。”是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通過運用字典等工具書,查找古詩中字詞的意思,然後再體會詩句的意思。給出的四幅圖畫,對應的是文中的四句詩,指導學生先觀察圖畫,説説圖意,然後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把相應的詩句寫在下面。藉助圖畫學習古詩,也是感悟詩意的一種方法。引導學生邊看圖畫,邊讀古詩,進而體會古詩所表現的意境美。

  四、地位作用

本課是三年級下冊第三板塊《勞動》的第一課。學生通過閲讀,感受到水鄉景美,勞動的人們更美。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創造出來的,受到熱愛勞動的教育。使學生得到豐富的知識、感受和體驗。

另外,本課的教學是在第二板塊“春之聲”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春光美景還沒有走遠,就自然過渡到勞動創造美,銜接緊密讓學生始終處於美文之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對於大自然對於勞動的熱愛之情。學生在古詩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經驗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礎。此時學習《鄉村四月》這首詩,能很快地進入情境,體會環境的優美和勞動的歡樂。

二年級下冊第八板塊已出現了“勞動”這一主題,詩人范成大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作了較為細膩的描寫,告訴人們農人們的生活是如此地辛勞,卻又如此地堅強和充滿力量。只有勞動才能過上好日子。可以説這一板塊已為三年級的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從比較淺顯的道理提升到“勞動創造了美”這是情感目標上的一次飛躍。

  五、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3個字,掌握1個多音字“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悟詞的意思,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景,感受農家生活的閒適和勞動的快樂。通過朗讀、想象,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本課教學重點是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感受詩中描寫的美景,體會勞動帶給人們的快樂。2、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詩意。

本課教學難點是:理解詩意,感受詩中描寫的美景,體會勞動帶給人們的快樂。

  六、方法策略

  (一)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語文教學就應該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之自主地學習。所以針對三年級國小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通過遊戲激趣、圖畫再現、音樂渲染、語言描述,帶領學生進入真正的生活情境等教學策略,從多方面,多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引人入勝,語文課堂氣氛濃厚的學習氛圍。

例如:1、導入部分,我首先簡單介紹翁卷的生平,引發學生學習詩的興趣,很自然地就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2、在學生讀詩的過程中,播放音樂渲染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播放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音樂用來揭題激趣、總結點題、伴樂朗讀渲染情境等。讓他們的讀書聲和音樂聲融合在一起,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體會詩的韻味、意境和情感。同時邊讀邊展開想象,感受詞的語言美。

3、圖畫再現。根據古詩的內容引導學生説一説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出示相應的圖畫,同時也進一步感悟古詩的內容和詞中所描寫的意境。

  (二)朗讀品味,讀中感悟

在《新課標》中,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讀是最有效的閲讀手段,對於古詩的教學,重在朗讀,讀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教學中,我是按以下幾步進行讀的指導、訓練的。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請一名同學初讀課文,根據讀的情況相機進行重點字詞的學習,如“規、插”等。為正確、流利地讀掃清障礙。通過指導,學生字音讀準確了,課文讀通順了。

2、圖文導讀,適當領悟。

課文插圖既是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又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重點,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是體會重要詞句意思的有效工具。教師引導好學生圖文對照朗讀,可以讓學生在讀中悟其法和悟其意。圍繞重點展開討論、交流,鼓勵學生髮表獨立見解。

3、深化朗讀,情感薰陶。

閲讀教學要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在前面朗讀的基礎上,學生感知了內容,觀察了圖畫,領悟了詞句,體驗了情感。此時讓學生轉換角色“你現在就是詩人,此時走在鄉村的小路上,展現在你眼前的就是美若仙境的田園風光,你是詩人啊,你陶醉了,你詩意正濃,於是你作詩一首《鄉村四月》讀:讀出陶醉美。你是詩人,你要讚美這裏的景美,人勤,於是你把你的感情融進了這一首詩,讓我們讀出對景對人的讚美之情吧!

學生再讀課文,就不僅僅是能夠領悟詞句的自然停頓了,而是聲情並茂從生動的語言朗讀中領悟到作者豐富的情感,受到情感的薰陶。

  (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力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能自主學習。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

在理解詩意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回顧理解古詩的意思有哪些方法。(註釋、聯繫上下文、查字典、請教別人……)先自己利用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請教別人或是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此時不僅僅是答案的探討更有方法的交流。研討的過程即是詩意內化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習的自主、合作性。

  (四)我的一點看法

另外,課程標準中指出,中段閲讀教學要求學生能“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內容”要想達到課標中的要求講好古詩,我們教師必須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教學不同風格的詩歌,老師要把握作者創作詩歌時的心境與處境,瞭解作者創作詩歌時的社會背景,便於老師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2.把握詩歌中的形象

3.把握詩的思想內容和詩人的觀點態度

只有做到了這三方面的要求我們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去想象、去感悟。

  (五)一點建議

在本課的教學中應該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複習舊知,做到學法遷移。從一年級就開始學習古詩,教師已經潛移默化地滲透了學習方法,這節課仍要點撥、引導,挖掘舊知,進行小結。如:小結“學習古詩的方法有看註釋,查工具書,聯繫上下文,藉助圖畫進行想象,問老師同學……”鞏固方法,學為所用。

另外也可以把歌曲《鄉村四月》教給學生,這樣不僅加深了鞏固,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