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教材理解

來源:文萃谷 2.31W

《村居》是由清代詩人高鼎晚年歸隱於上饒地區,閒居農村時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村居》教材理解,歡迎大家閲讀。

《村居》教材理解

  一、寫作背景

一心想通過科舉考試踏上仕途的高鼎懷才不遇,和眾多的心高志遠卻失意人生的讀書人一樣——苦悶彷徨。

一天,在朋友的邀請下,鬱鬱寡歡的高鼎去村郊散心解悶。鄉村的二月是最生氣勃勃的季節。陽光嬌豔明媚,空氣清新潤朗。泥土中散發着綠草的清香,鵝黃淡綠的草兒被風兒梳理得柔順鮮潤。藍天碧空如洗,把整個田野映襯得更加亮麗生動。鶯兒在天地間自由自在地飛翔。聽到它們發出悦耳得鳴叫聲,高鼎得心情一下子變得輕盈愉快起來。他沿着堤岸漫步。河邊的楊柳像善舞的女孩子,在春風中一會兒扭動着苗條的腰身,輕盈得曼舞;一會又用她們那柔軟纖細的枝葉去輕拂堤岸------草青、水靜、柳綠、鶯飛,好一幅江南鄉村風景圖啊!高鼎完全沉醉在這美好的春色中了。

“放得高些,再高些!”忽然,高鼎聽到了孩子們的嘻笑聲。循聲望去,只見幾個放學早歸的小童,正趁着和暖的春風,忙着放風箏呢。已經有一隻風箏飛上天空,那是孩子們自己用紙糊成得老鷹風箏。高鼎被鄉村孩子們無拘無束的歡笑聲所感染,舉頭凝望天空中隨風高飛得風箏,他發現:風箏竟有着與鄉村山水及孩子們的歡笑聲一樣的悠遊自在!

看着這羣天真爛漫的孩子,高鼎心中的不快一掃而光,他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詩興大發,隨即吟誦出了流傳千古的七言絕句《村居》。一瞬間,他領悟到了陶淵明為何會放棄功名,歸隱山村的那一份恬淡的心境,心也不由得嚮往和熱愛起這鄉村安逸無憂的生活了。

  二、教材分析

《村居》是二年級上冊的一首古詩,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農村親眼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裏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悦和讚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寫時間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着,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樹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着地面,彷彿在春天的煙霧裏醉得直搖晃。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人物活動。孩子們放學回來得早,趁着颳起的東風,趕忙放起了風箏。兒童處在人生早春,東風帶來融融的暖意,紙鳶是放飛的樂趣,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幾分希望。

  三、教學價值

本課是由一首七言絕句、一幅孩子們放風箏的插圖、10個要求會認的字和8個要求會寫的字、一個多音字“散”構成的`,課後還有三道練習題。

本課的七言絕句描寫出了一幅春天孩子們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風箏的圖畫,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動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裏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悦和讚美。讀了這首詩,讀者好像跟詩人一起飽覽了美麗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樂。

而課文中的插圖正好配合了古詩所表達的意境,學生可以結合插圖,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自己理解感悟詩的內容和意境。反過來這首詩正好把這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躍然紙上。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精練。全詩洋溢着歡快的情緒,給學生以美好的情緒感染。

另外本課還要求學生掌握兩個多音字“散”和“長”,“散”是在詩中出現的,而“長”怎是在課後的讀一讀中配合一首小兒歌一起呈現的,通過兒歌的朗讀,讓學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長”字兩個讀音的不同含義。課後的讀一讀,寫一寫,則注重了孩子們詞語積累。給相同的詞語連線,則是讓學生了解詩中個別詞語相同意思的不同表達方式,同時也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感悟詩的內容和意境。

  四、地位作用

本課是二年級上冊,第一板塊《快樂地玩》的第一課,是學生剛剛結束了愉快的暑假生活,重返校園學習的第一課。剛剛開學學生還沒有從玩耍中完全進入學習的狀態,所以教材一開始就編排了能與學生假期生活緊密聯繫的《快樂地玩》這一板塊,讓學生易於接受,更重要的是第一課《村居》,更能貼近孩子的生活實際,而且篇幅短小,內容生動,邊學習邊讓學生回憶暑假的愉快生活,在課堂上給孩子們呈現了一方遊戲的天地,讓孩子們能很快地進入學習的狀態。

另外,本課的古詩教學是在一年級下冊剛教學完,《春夏秋冬》這一板塊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板塊的幾首詩都是吟詠四季的經典之作,詩人以清新活潑、明朗曉暢的語言描寫四季的瑰麗風景,抒發了詩人醉心自然、寄情自然的情感。學生已經對古詩有了初步的瞭解,而且從古詩中得到啟發,得到了美的享受。學生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習《村居》這首古詩的,學生能很快地進入情境,體會環境的優美和兒童生活的快樂,感悟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古詩的教學從一年級下冊寫景的古詩到本冊的《村居》,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的情趣,同時也為二年級下冊和三年級上冊學習描寫勞動場景的田園詩做好了鋪墊。

  五、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8個字。認識1個偏旁“火”。認識多音字“散”和“長”。

2、通過圖文結合、樂文結合、動靜結合,感受春天的詩情畫意。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熟讀成誦。

4、通過朗讀、想象,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5、體會詩人對春天的讚美之情。

本課教學重點是朗讀、背誦和識字寫字。難點是通過朗讀感悟想象詩中描繪的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

  六、方法策略

  (一)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語文教學就應該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之自主地學習。所以針對二年級國小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通過遊戲激趣、圖畫再現、音樂渲染、語言描述,帶領學生進入真正的生活情境等教學策略,從多方面,多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引人入勝,新奇不解的學習氛圍。

例如:1、導入部分,我設計了摘蘋果的遊戲,每一個蘋果的後面都藏着一首我們學過的古詩,要求學生背誦下來蘋果後面的古詩就可以獲得這個蘋果。讓學生通過遊戲鞏固了所學過的古詩,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很自然地就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2、在學生讀詩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創設情境,選擇與本文內容比較相符的音樂,讓學生配樂朗誦,讓他們的讀書聲和音樂聲融合在一起,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體會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同時邊讀邊展開想象,感受詩的語言美。

3、復現鞏固過程中,把古詩的內容改寫成小散文,而且散文中包括本課中要求會認和要求會寫的生字,讓學生換個語言環境識記生字,同時也進一步感悟古詩的內容和詩中所描寫的意境。

  (二)朗讀品味,讀中感悟

讀是最有效的閲讀手段,讓學生喜歡讀書,學會讀書。在讀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對於古詩的教學,重在朗讀,在讀中感悟。所以在讀時我們可以分步進行。

1、多種形式自由讀。如齊讀、分行讀、表演讀、合作讀、比賽讀、評讀等等,由自己小組自己選擇來讀。

2、展示讀。學生自由展示自己的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及時進行點評,適當時加上教師的示範讀。

3、想象讀。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適當加入音樂,讓學生閉眼邊讀邊想象,進一步在讀中感悟詩的語言美、音韻美和意境美。

  (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師中我們就要力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能自主學習。所以在課堂上讓學生針對詞句質疑、藉助圖畫去解疑,還有讓學生自主選擇朗讀方式,通過自讀自悟獲取知識、情感體驗等環節,都真正把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

如:1、在識字教學中,採用“多次復現”的原則,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生字,讀後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識字方法識記字形,對於不理解的字、詞,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解決。充分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

2、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在讀的同時在不理解的詞句旁邊進行標註。然後小組同學通過圖文對照,自己解決問題。然後讓學生説一説每行古詩所對應的畫面,這樣學生就在回報與討論中自主完成了學習任務。

  (四)我的一點看法

另外,課程標準中指出,低段閲讀教學要求學生能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所以我個人認為要想達到課標中的要求講好古詩,我們教師必須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知人知世

(1)把握不同時代的不同詩歌風格

(2)把握作者創作詩歌時的心境與處境

(3)瞭解作者創作詩歌時的社會背景

  2.把握詩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既指詩歌中作者創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

(2)事象:事象即動作形象。

(3)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

(4)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

  3.把握詩的思想內容和詩人的觀點態度

只有做到了這三方面的要求我們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去想象、去感悟。

  (五)一點建議

在教學本課時,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動手畫一畫來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有一部分學生把柳樹畫成了黃色,這就説明學生對於早春二月理解得不是很透徹。另外如果有條件的老師可以把歌曲《村居》教給學生,這樣不僅加深了鞏固,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