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作文題目

來源:文萃谷 1.34W

  審題立意時的幾個關鍵步驟

如何分析作文題目

  例題

聽,是對世界的感知。聽,是對人生的觀照。聽,是對心靈的撫慰。聽,是對未知的尋找。請以“聽”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襲;③不少於800字。

寫作有兩種。一種是不被限制的,沒有題目,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你想怎樣寫就怎樣寫,這種叫做自由寫作;一種是被限制的,有規定的題目,你必須根據題目的要求來寫,要套着腳鐐跳舞。平時的寫作訓練,考場上的作文,都屬於後一種。寫這種作文,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對題目展開有效的分析。

分析作文題目,不是“寫”,而是“想”。我經常説,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想出來的;不是你寫不出,而是你想不到。“想”是最關鍵的,因為只有想到了,才寫得出。你不可能寫出你想不到的東西,是不是?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你的思考到位了,表達也就跟着到位了——如果你的語言能力不是太餿的話。

那麼,如何分析作文題目呢?下面我講四個要點,來説明分析題目時的思維活動。為了避免過於抽象,我將主要結合“聽”這個話題作文來談。

  第一,分析話題關鍵詞的內涵:“聽”是什麼?

任何作文題,無論是怎樣的命題形式,管他是標題作文、話題作文、材料作文,本質上都是“話題”作文。任何作文,都在圍繞着某個核心的話題在談。能標示這個核心話題的詞語,就是我這裏所説的“話題關鍵詞”。

審題立意要準確,第一步當然是釐清話題關鍵詞。有的題目中的關鍵詞,詞義明確,沒有歧義,例如“堅強”、“誠信”、“常識”;有的題目中,關鍵詞語的意思比較隱晦,如“提籃春光看媽媽”,“春光”顯然具有隱喻義,你需要把“春光”這個喻體的本體揪出來。

無論關鍵詞的詞義是明確的還是隱晦的,都需要審慎地確定關鍵詞的內涵。作為寫作的基本立足點,這個核心概念,顯然是需要界定的。即使關鍵詞的詞義是明確的,在審題的時候,你仍然需要細心地確定它的內涵。

例如“誠信”,這個詞的詞義看起來是明確的,但一旦粗心,仍有可能犯錯。從詞語的基本內涵分析,誠信包括“誠實”和“守信”兩個方面。“誠”和“信”,這兩個方面是有區別的——“誠實”是就一個人的自身品德而言,“守信”是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言。所以如果含含糊糊談誠實,而不關聯到講信用來寫,就有可能出現偏差。“誠實”並不完全等於“誠信”。“誠實”的定義是:一個人的形之於外的言行,與他自己內心的思想具有一致性。據此可知,“誠實”與他人無關,但“守信”必須是與別人有關的。如果你的作文,只是大談我們要誠實而不要虛偽,就與題意有所偏離了。我可以告訴你,“真小人”也是誠實的,是言行一致的。真小人的特點就是“真”,他一點也不虛偽,他説要翻臉便翻臉,他説不守信就不守信,誠實倒是誠實了,但這是誠信嗎?

同樣地,如果你只是注意到“信”,也不行。什麼是“信”?“信”就是信用,也就是能夠履行跟人約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信”是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定義的。“信”是不是一定是“誠”的呢?不見得。有些奸猾之徒,不誠實坦白,但也能夠履行跟人約定的事情,從而取得他人的信任。比如一個商人,未必誠實;但他與別人做生意卻能守信,因為

他知道,守信是值得的,不守信將會導致自身的商業利益的損失和商業機會的流失。

所以,“誠信”這個作文題目中,“誠”“信”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寫這個題目,就得既要寫“誠”,也要寫“信”。“誠”“信”都要兼顧。

以上是一個粗略的分析。這説明一個道理,那就是:作文的審題立意,務必仔細分析話題關鍵詞。

分析話題關鍵詞,就是對自己提問:它是什麼?例如:“誠信”是什麼?

講到這裏,你應該基本清楚了。現在,我以“聽”這個作文題為例,繼續闡釋。

  “聽”是什麼?

這個問題似乎很幼稚。詞典上説得非常清楚:用耳朵接受聲音。事實上,不用翻查詞典,你也懂得這層意思,這是這個詞的本義。但是,如果你寫一篇文章,來説明外部世界的物理振動如何通過感覺系統而被人感知,説明人的聽覺神經能夠對聲音產生反應的機理,最後寫成了一篇生物神經學論文,其實是不符合要求的。我知道,寫這樣的文章對我這樣的科學盲人是很難的,但對你們來説也並不見得容易。更重要的是,我必須向你正確地指出:這很難能,但並不可貴。你走入死衚衕了。你不懂得作文基本上是要談人生的。

“聽”的本義:用耳朵接受聲音。這個本義中,你須注意到“聽”的對象是聲音。這看似沒什麼,其實很重要。你看到這個作文題,很顯然會聯想:究竟有哪些聲音可聽?或許你會想到:一般的聲音、特殊的'聲音。一般的聲音,是指物理世界中我們的聽覺能夠感知到的聲音,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車聲雷聲父母老師的讚揚聲或呵斥聲;特殊的聲音,是指我們的聽覺感知不到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是抽象的和比喻義的,如正義的呼聲、真理的召喚、良心的譴責、愛心的和絃,如此等等。

如果你注意到上述抽象的“聲音”,你的立意就可能高出一籌。寫一般的聲音,你的作文就是一般水平;寫特殊的聲音,你的作文就是高級水平。

讓我們再回頭看看作文題中的這段話:

“聽,是對世界的感知。聽,是對人生的觀照。聽,是對心靈的撫慰。聽,是對未知的尋找。”

題目中的這段文字,其實是在要求我們更加註意到“聽”的引申義而不是它的本義。“聽”的引申義有幾項,但根據這段文字可以判斷,“聽”是“接受、聽從”,不是“聽憑、任憑”的意思。

  第二,內涵的確認和具體化:“聽”有哪些具體表現?

對關鍵詞進行了界定,但這個界定是抽象的。只有把抽象的界定與具體現象聯繫起來,抽象的內涵被具體的現象印證或確認,它的意義才能更清晰地浮現出來。

以本題為例,就是對自己提這樣一個問題:“聽”有哪些具體表現?換句話説,就是問我們自己:存在哪些在具體的場景中的“聽”?

一開始,你可能只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產生如下聯想:

1.屬於生活經驗的

一些生活現象,如:聽別人的言語;聽音樂;聽風聲雨聲;聽雨打芭蕉;聽潮起潮落;聽老師批評;聽同學議論;聽街頭汽車聲……

2.屬於知識背景的

一些與話題相關的零碎的詞語,或一些慣聽的短語,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閉目塞聽、充耳不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道聽途説、聽從真理的呼喚、夜闌卧聽風吹雨、聽人勸得一半……

一些我們在各種場合包括語文學習中瞭解到的事實,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唐太宗從善如流善於納諫、《觸龍説趙太后》中趙太后聽取意見、鄭板橋詩句“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你的聯想,一開始是隨機的、混亂的。上面我所設想的,其實已經做了初步的歸類。這些聯想是必要的,它可以幫助你進一步思考“聽”的內涵,確定自己寫作的立意,甚至也為你完成了初步的材料的準備。通過對聯想到的這些材料的思考,你對“聽”的理解將會變得更加明確。

只有初步聯想,是不夠的。接下來你應該對這些材料進行歸類;在歸類時,還必須思考這類材料可能引發出怎樣的觀點。就上述材料,我們可以進行如下歸類:

  1.聽自然的聲音

聽風聲雨聲;聽潮起潮落;聽雨打芭蕉——可能引發的觀點:要聆聽自然,感受、領悟自然之美。

2.聽人類的聲音

(1)聽老師批評;聽同學議論;聽別人的言語(包括鄒忌諷齊王納諫、唐太宗從善如流善於納諫、《觸龍説趙太后》中趙太后聽取意見,都屬於此類);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聽人勸得一半——可能引發的觀點:要善於聽;聽應有包容心;他人的意見未必都聽得。

(2)聽音樂——可能引發的觀點:聽,是對心靈的撫慰;聽的美感、領悟,有益於人生。

(3)聽街頭汽車聲——可能引發的觀點: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可能並不是美的;對人類生存可能存在負面作用。

(4)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充耳不聞;“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可能引發的觀點:聽,不是憑耳朵,而是要用心。

(5)聽從真理的呼喚——可能引發的觀點:聽,必須服從真理,要有理性。

(6)夜闌卧聽風吹雨——可能引發的觀點:要聽內心的聲音。

(7)道聽途説——可能引發的觀點:要善於聽,有的聲音是不能聽的;聽,不見得是可靠的。

3.不聽

閉目塞聽——可能引發的觀點:不聽是有害的和危險的。

有了這個梳理,你不但更加懂得什麼是“聽”了,還發現了很多的觀點。有的觀點之間存在矛盾,這有可能刺激你進行更深入、更辯證的思考。然後,在這些觀點中,你可以斟酌權衡,擇取你最想闡述、最有把握的觀點,把它作為文章的中心。

  第三,分析原因:為什麼要“聽”?

為什麼要“聽”呢?原因在哪裏?

議論文都是要討論“為什麼”的。

如果你是主張要“聽”,無論是聽自然的天籟還是人類的聲音,無論是聽安靜的音樂還是聽人聲的鼎沸,我們都要問:為什麼要“聽”呢?是什麼理由迫使我們必須要“聽”?你將怎麼來説服我們接受你的觀點?

現在,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哪些理由可能對我們提供支持。我想,至少可以有如下幾條

最宏觀、也最基本的理由。

1.在生存的意義上,聽是必要的。

(1)作為動物的人

人與很多動物,都有聽覺器官,這種器官最基本、最原始的作用,是為了攝取信息,來為生存提供支持。

(2)作為社會的人

作為社會的人,聽是一種信息的接受,也是一種溝通,有利於擴大我們的利益。鄒忌諷齊王納諫、唐太宗從善如流善於納諫、《觸龍説趙太后》中趙太后聽取意見,背後都是為了更大的生存利益。

2.在倫理的意義上,聽是必要的。

(1)向外的“聽”:通過聽來強化人類之間的聯繫,交流思想、加深情感、消除隔膜、表達友善、化解恩怨,都能促進人與人之間、不同國家之間、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這符合人類的基本倫理。

(2)向內的“聽”:傾聽靈魂的聲音,聽從真理與良知的召喚,能促進生命的覺醒,提升生命的意境,具有最根本的倫理意義。

(3)特別地,“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這是聽取社會底層的聲音,表現了人類中居於強勢地位者的社會良知,具有重要的倫理意義。

3.在審美的意義上,聽是必要的。

人類的審美活動,有一部分表現在聽覺方面。對自然之音、音樂之聲、嘉言妙語的聽取與欣賞,使人獲得美的愉悦,提高了人類的生存質量。

我的這個分析很簡單,而且較為宏觀,在你實際寫作時未必會這樣思考,因為你的論點一般不是論述“聽”的必要性——這不是你的任務而是哲學家的任務。但是,你需要有意識地這樣做,使你的思維宏闊一些高遠一些,這能夠提高你思考的深刻度。

這並不是説,你的作文就不用討論“為什麼”了。我只是説你的思考未必有上述高度。在議論文中,討論“為什麼”永遠是必要的。要圍繞你的中心論點來思考“為什麼”。假設一下,你已經確定論點,就是“要聆聽自然”。接下來,你當然有義務闡述“要聆聽自然”的理由,亦即回答“為什麼要聆聽自然”這一問題。

這樣,你可能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想到“為什麼要聆聽自然”的原因:

1.知識的增進——聆聽自然能夠使我們直接增加對自然的瞭解。

2.哲理的領悟——聆聽自然可能使我們直接或間接地獲得哲理的領悟。(只是可能獲得;是否真的獲得,還要看聆聽者自身的態度與領悟力。你可進而提出要有與天地共鳴的敏感,耳中要有一顆善思的心。)

3.美感的獲得——聆聽自然能夠使我們獲得美的享受。

4.生命的怡養——聆聽自然能夠使我們獲得身心的安寧和休息。(遠離塵囂,避開塵俗的喧嚷。)

這就形成了若干的分論點。文章的框架已經基本形成了。當然,上述幾個方面,不必面面俱到,你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個方面來作為中心,用敍述、描寫或闡述等手段表現出來即可。

  第四,分析行動的原則或策略:怎麼“聽”才是對的?

通常地,這個步驟被描述為“怎麼辦”。傳統的説法是:一篇議論文,提出問題,定性對象,這叫做“是什麼”;分析問題,找出原因,這叫做“為什麼”;解決問題,提出方案,這叫做“怎麼辦”。

“為什麼”是議論文必須回答的問題。至於“怎麼辦”這個問題,在相當數量的議論文中不必回答,至少不必詳盡回答。例如以“誠信”為話題的作文,你必須闡明為什麼我們要誠信,但不必就怎樣才能做到誠信,説出個一二三四來。要誠信,就是要誠實守信嘛,老老實實、不負約定就行了嘛,還能怎麼着?

不過,這不意味着我們不用思考“怎麼辦”或“怎麼做才是對的”這個問題了。思考這個問題,很多時候是有價值的。還是讓我們以“聽”這個作文題為例來説明。

現在請你思考:怎麼聽才是對的?

“怎麼聽才是對的”?這一問題的提出,也就暗示着:並非所有的“聽”都是正確的。這一點你不難明白。例如,唯別人的意見是聽,不動腦子糊里糊塗聽信別人,根據狹隘的自我感覺去聽他人的意見,都是愚蠢的,是錯誤的“聽”。

認識到有的“聽”是錯誤的,反過來就能夠讓我們認識到怎樣的“聽”是正確的。下面我來簡單地分析一下:

1.不能唯別人的意見是聽——可以得出的結論:“聽”必須有主見,有抉擇,以我為主。

2.不能不動腦子聽信別人——可以得出的結論:“聽”必須有思考,有理性,有辨別。

3.不能根據狹隘的自我感覺去聽他人的意見——可以得出的結論:“聽”必須有胸襟,善於聽取不同意見;“聽”必須用客觀事實驗證。

這樣,“怎麼聽才是對的”這個問題就被解決了。實際上,這個步驟,同時也起到了擴展論點、拓深文意的作用。到這一步,你的思考差不多已經成熟了。

  第五,罵題式的反向思維:能夠不“聽”嗎?

反向思維是一種否定式思維。但並不是把話題一棍子打死。語文的命題多是經驗性命題,這種命題並不是非白即黑,它是有彈性的。這就像白骨精,它是多變的。白骨精一會兒是少女,一會兒是老婦,一會兒是老頭;孫悟空打它之前,它是固體,一棒下去,它又成了氣體,變成一股青煙飛走了。語文的經驗性命題,有時候就像白骨精。“失敗是成功之母”,對的啊,勾踐失敗了,他總結教訓,卧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後成功了,説明“失敗是成功之母”是對的嘛。“成功是成功之母”,也是對的啊,有些自卑的人,由於受到某次偶然的成功的刺激,越來越興奮,越來越自信,於是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更大的成功,這説明“成功是成功之母”也是對的嘛。

經驗性命題是訴諸經驗,而不是訴諸嚴格的邏輯。這為罵題式的反向思維提供了空間。但一旦我們準備罵題,就得慎之又慎。孫悟空是反對白骨精的,白骨精是個命題,孫悟空準備罵題。孫悟空那麼厲害,他也性急,主觀上是想把白骨精一棍子打死的,但是你知道的,他一共打了三棒。

所以你要仔細研究打死白骨精的棍法,要研究如何去罵題。不要奢望一下子就把話題顛覆。顛覆是要講方法的。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非得要“聽”呢?能夠不“聽”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