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讓為話題的作文(精選6篇)

來源:文萃谷 2.13W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尤其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話題作文,話題作文是規定了表達的中心內容,而不限制取材範圍和表達方式的作文形式。那麼優秀的話題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讓為話題的作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讓為話題的作文(精選6篇)

  讓為話題的作文1

讓是一種取捨。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謙讓悦人悦己。有時候看似吃了一點小虧的事情,卻讓我們與別人有更和睦的人際關係。小時候,我經常與妹妹爭東西,因此我們關係十分僵硬,時不時會吵上一架。後來,我漸漸懂得了謙讓,凡事讓着妹妹,畢竟他人的感受是比一件微不足道的玩具重要得多的。後來,我們的關係就好了很多,我們相處時都十分愉悦。學會謙讓,就學會了成長,也就擁有了快樂。

退讓,也是處理事物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由於嫉妒藺相如得到重用,揚言給他難堪。藺相如聞言,令手下之人勿惹廉頗。在巷子相遇也主動退讓。告其親眷以國業為重,而不及個人私利。廉頗聞言,羞愧不已,於是有了今天的“負荊請罪”。“宰相肚裏能撐船”,是藺相如的退讓,避免了一個國家的滅亡。退讓,體現了一個人博大的胸懷和寬廣的氣量。不能夠退讓,可能解了一時的心頭之快,但是卻留下了永遠的無法挽回的痕跡,甚至十分嚴重的後果。學會了退讓,就學會了看得更遠,也就擁有了更大的舞台。

忍讓,卻是十分難做到的。而越王勾踐忍着國滅而被羞辱的痛苦,卧薪嚐膽,終於重振越國,成就一番霸業。沒有忍耐,沒有忍耐中不懈的奮鬥與拼搏,哪裏會有成功!當被嘲笑的.時候,把屈辱化為前進的動力,就像被潑冷水的石灰一樣,散發出熱量。愈是艱難就愈是要堅持,人生才會發出絢麗奪目的光彩。忍讓,是心靈對於痛苦的承擔。學會了忍讓,就學會了堅強,也就擁有了更多的機會。

讓有很多種,但它們都是靈魂的昇華,擁有相同的本質。讓,使世界更加美好而有意義,它是人類文明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讓為話題的作文2

“無讓不君子”可見,“讓”從古至今都是一種美德;一種修養;一種境界。

讓是一種禮,所以稱之為“禮讓”,而第一次遇到禮讓,是在我兩三歲時。

上了公交車,我正尋思着哪兒更不擁護一些,但一個“上班族”的青年女子讓着母親,母親又讓我坐了座位。當時我還小,並不知何為禮,何為讓,禮讓又是什麼?就毫不客氣地坐下了。又問了母親:“那她為什麼不自己坐座位呀,站着多不方便”!“這是禮讓,遇見比自己弱小的,就讓着對方,才能使社會更美好”母親和藹地看着我。我也就似懂非懂的知道了禮讓。

雙方都有禮,不要立刻接受對方的禮。這又是讓,稱之為“回讓”。

一年春節我去姥姥家,等到快要走時,二姨等人給我塞了一堆紅包,可我並不知“回讓”,只知大讓小,“禮讓”是應該的,也就收下了幾個。爸爸看勢頭不對,急忙也把一些紅包發給表姐、表妹、表哥等人。可表哥、表姐並沒有馬上接受,而是推辭了一翻,最後拗不過父親才收下了。回去路上我問起了爸爸紅包的事,他告訴我:“我給你的堂兄弟、表姐妹紅包是還禮,因為別人給紅包時顯出了別人之讓,而別人既然有禮,那咱們也不能坦然接受吧,所要要回禮,既‘回讓’”!

這回我是明白了,別人“禮讓”時還須“回讓”。別人“禮讓”是別人有禮,自己“回禮”、“回讓”時才突顯出自己的謙讓。

可又有一件事使我有些懊惱。

“回禮”就回吧,為何還要“推讓”一翻,自己送禮而別人不接,那多尷尬呀,相同,別人的禮送不出去也很尷尬呀!

聽爺爺説,這“推讓”一般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因為推也推不掉嘛,與“禪讓制”無二,明明是自己想當皇帝,卻非要讓三四次,最後還不當上嗎?

噢,讓不都是讓禮嗎?還有例外!忍讓不就是適度讓着對自己不利的處境、事情、或人呀!

從小,家裏人就讓我懂得了“讓”,就是我家的家風!

何時才能再現君子國,攜禮儀之風重歸中華?

  讓為話題的作文3

在世,就免不了與人交往,與人交往就免不了磕磕絆絆。

“融三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謙讓是一種禮儀,也是一種美德。孔融祖父六十大壽的時候,他才四歲。當時來了很多客人,有一盤梨,放在壽台上面,母親叫孔融把它分了,於是孔融就按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應得的一份,唯獨給他自己的那一個是最小的,父親問他:“別人都分到大的梨,你自己卻分個最小的,為什麼呢?”孔融從容的説:“樹有高低之分、人有長幼之分、尊敬老人孝敬長輩,是做人的道理!”孔融小小年紀就如此謙讓,不得不讓我們佩服,一個四歲的孩子竟有如此高的境界。

“讓”一個多麼平凡的字眼,它只不過是我國浩瀚文字中的一個,但一個小小的“讓”字,卻藴含着豐富的含義:“讓”是關愛家人一種表現;“讓”是社會文明的體現;“讓”是體現一個人待人接物的素養;“讓”是寬宏大量的胸襟;“讓”是聰明慧智的取捨。只要我們遇事謙讓、退讓、忍讓、生活中就會少了一些煩惱,從而會多許多快樂。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肩負着建設祖國的重擔,讓我們領略“讓”的含義,“讓”出自己的人格,“讓”出自己的魅力。

  讓為話題的作文4

讓是最美好的祕訣和饋贈。

讓是一個言字旁加一個上字,我總認為這是和別人説你先來的意思。可讓只是普遍意義上的謙讓他人嗎?

讓,有它自己的真諦。

讓是素養禮貌的體現。我的媽媽在我小時候總是和我説別的小朋友想要什麼,別一直和他們爭搶。這是禮貌,會讓大家更喜歡你。我説好,但我那時並不知道原因。就像數學題一樣,有時我會套公式,但為什麼這樣列式我未必知道透徹。

記得幼兒園開學那天老師給我們每人發畫具,結果少了一份,那個沒拿到的小朋友嚎啕大哭,以至於老師請求我把我的那份先給她,我自然是答應,這確實讓老師對我頗有好感。

讓也是愛的體現。融四歲,能讓梨。這是三字經里耳熟能詳的句子,我覺得孔融讓梨不僅因為禮貌,更多是孝順及對家人的愛。我的媽媽也總是把好的留給我,小到一盤菜裏最嫩的部分,大到吃穿用度無一例外,我總是能擁有最舒適的。這種讓無關乎素養,只是對親人的深愛。

讓也是美德的體現。學過的一篇課文中作者在異國他鄉發現那裏的人種的花總是把最美的一面朝外。使花兒在陽台上綻放而街上的人都能見證它們的美,把自己家的花留給他人欣賞,自己則欣賞到他人家的花。這種互讓就是作者最後説到的: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所以讓並不代表吃虧,反而能擁有更多精彩。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任何人都不能脱離社會獨自生存和發展,更不可能成就任何事業,社會是一個整體,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構建和諧美好的社會。這是政治書上的一段話,使我覺得讓是建設更和諧美好銷燬社會不可或缺的東西,只有讓才能使我們社會成為一個整體,不去太在乎個體利益。

讓是最優雅的行為和準則。

  讓為話題的作文5

因為忍讓,我們的生活才會風平浪靜;因為忍讓,我們的生活才會不受干擾;因為忍讓,我們才會避免更多的煩惱。那一次,我明白了應該如何忍讓。

那天,我去超市買了一桶食用油,可一到收銀台,我發現這裏人山人海,每一條隊伍都排成長龍。完了,完了,我還要趕時間看電影呢。我趕緊找了一條最短的隊伍,期待着能快點輪到我。

突然,一個龐大威武的人形動物一下子擠開我和我旁邊的人,直接擠到收銀台:“快點結賬!”我看到他旁邊的人都忍聲吞氣,低着腦袋,沒有一個人敢和那個人理論。

“喂!你誰呀!不許插隊。”一個青年看不下去了,“到後面來,不準插隊!”這個青年大概二十多歲,戴一副眼鏡,聲音聽起來十分憤怒,臉上擺出一副毫不客氣的樣子。那個健壯男人像沒聽見似的,依然對收銀員説:“快點,結賬!”

那位青年男子更生氣了,説道:“前面那個老黑,聽清楚了,不準插隊,後面去!”

“你誰呀你,我想插就插,多管閒事多吃屁,我呸!”那個壯漢罵道。

“你還知不知道規矩呀!人人像你這樣,那還排什麼隊啊。”

“有本事你也插隊,誰攔你!”

“你――你—―”青年男子臉漲得通紅。

我想:這個壯漢真是卑鄙下流無恥噁心,當着這麼多人面居然厚着臉皮插隊!我真想幫助那青年個男子呀。不過,我往旁邊一看,所有人都躲得遠遠的,彷彿有一場大戰即將爆發。

“算了,我還有急事,先走了。”

“有種別走!”青年男子伸手一指,那壯漢反手一扣,扭住了青年男子的手。青年男子用腳一踢,兩個人扭打在了一起。櫃枱上的商品倒了一地,像剛剛發過洪水一樣。我蒙了,怎麼打起來了?我連忙退後。

很快,來了一大羣警察,壯漢一看警察,剛想溜,結果就被抓住了。雖然,壯漢被警察抓住了,但是那位青年男子也受了傷,情況非常不好。

這時,我聽見收銀員説:“其實,我已經偷偷通知保安了,他又何必呢?唉!”

唉,我一下子為那個青年男子不值了。看來,面對蠻橫,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先忍讓,然後用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比如,要是那個青年男子不選擇動手,而是選擇呼叫保安,也許事就不會鬧這麼大,自已也不會受傷了。看來,必要的“讓”,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智慧啊!

  讓為話題的作文6

讓,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境界。

四歲時,和奶奶坐在故鄉的院子裏,看着夏夜的月,奶奶微笑着輕撫我圓溜溜的小腦袋,靠在她身上講了當天發生的事,表弟在早上來家裏玩,可他卻一眼看上了我那視為珍寶的玩具車,非要拿走不可,於是我立馬嚎啕大哭起來,這事直到了夜裏才向奶奶傾訴。奶奶聽後笑了笑又心平氣和地對我安慰道:“那是你小弟弟,比你小,就應該讓着點,這樣才能兄友弟恭,家裏才會和睦,外面的人都要謙讓了,社會才能和諧”。我聽後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心裏卻也好受了些,躺在奶奶懷中漸漸進入夢鄉。

後來我長大了些,親戚朋友到家裏來聚餐,聚前長輩們見到了我都會笑眯眯地道:“呀,孩子長這麼大了,越來越俊俏了呢,比我家那臭小子強多了!”這時我便會輕蔑的眼神望着對面的小朋友,父母回語誇對面那孩子時,我又會露出一幅不快的神情。母親見了,沒有當面説我的不是,在飯後把我找到房間裏去,神情嚴肅地告訴我,朋友見面後,相互誇對方的孩子是一種常見的禮節,是表達對對方孩子的疼愛,千萬別得意了,此為禮,只有你虛心地接受,才是你自己的修養體現,這叫謙讓。

前些日子,過年了,常有來串門的人也總會帶來些禮品,拿些紅包給我,每次我都會在推託幾次後欣然接受,可總不理解這行為的目的,便向爸爸討問,父親於是告訴我:“這推託實則是一種回讓,是一種禮節,一直以來中華民族都有着這種精神信仰,並不應一味接受,即使是接受,也應該遵從這樣禮道。”

我終於有了些對“讓”的理解,這便是個人修養的體現,是他人以禮相待時報之以禮的境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