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寄宿制國小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來源:文萃谷 1.58W

[摘要]:隨着學齡人口的減少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各地相繼調整學校佈局,成立了寄宿制國小。創辦農村寄宿制國小能有效整合教育資源,使有限的物力、財力、人力發揮最大效益,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但同時也出現了許多不可避免的問題。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是當前農村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搞好農村義務教育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農村學校進行有效教育的保證,寄宿制學校應重視對學生養成教育,尤其是在中年級開始階段。

農村寄宿制國小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中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社會意義

隨着城市化的發展,農村各地出現了學齡兒童逐漸減少,學校佈局分散、平均辦學規模小、國小在校生班額過小、教育資源利用率低、教學質量不高,教師隊伍不穩,優秀教師外流,教學質量呈下降的態勢等問題各地相繼調整學校佈局,成立了寄宿制國小。創辦農村寄宿制國小能有效整合教育資源,使有限的物力、財力、人力發揮最大效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父母的後顧之憂,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一、當前農村寄宿學生存在的問題

中年級學生年齡尚小就離開父母,開始住校寄宿生活,所以在衞生、品德和學習等方面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具體原因分析

1、與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有關

大部分學生的家,多處在邊遠貧困山區,有的剛解決温飽,有的還在貧困線以下,部分家長對子女的衞生要求,使用禮貌用語要求和學習要求等意識還認識不到位。另一方面家長自身不良行為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衞生習慣上和禮貌習慣上,由於生活困難,很多家長早出晚歸,很少有時間與子女進行認真溝通交流,學習上更沒有精力過問,在這樣的居住環境下,家庭教育幾乎沒有什麼,另一方面家長自身不良行為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學生的文明禮貌習慣較差。還由於家長自身修養水平參差不齊,常有同學之間發生一點小衝突家長卻不能正確對待的現象,因此“孩子好了,大人惱了”的事情屢見不鮮。

2、缺乏啟蒙教育

在低年級階段,這些學生在偏遠村國小求學,甚至有許多學生沒有經歷過幼兒園的啟蒙教育,所以學習興趣較低,加上小班教學,一個學校只有幾個學生,所以對於教學課時也不固定,這樣,直接導致學生養成作業拖欠、肆意妄為的習慣。中年級進入中心國小以後,相對於不住校學生,有父母督促,學習的時間有保證。而住宿在學校,老師不可能顧及到每個學生,那些原本依賴性比較強的孩子就會沉迷於其他事情,忽視學業。這樣,導致這些學生的差距越來越大。部分教師沒有完全轉變教育觀念,一直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只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卻忽視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培養。

3、細節教育的忽視

每年都有一些學生從村國小到我校寄宿就讀,而這些學生由於在家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來到我校寄宿後,很多行為習慣都要從頭開始培養,但學校往往重視他們在學習上的困難,忽視其他生活細節。

三、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

1、少年階段是人養成良好習慣的黃金時期

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認為6-12歲正是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階段。在這一時期的少年兒童個體處在一種最積極的準備和接受狀態,正是人的潛能開發和社會性行為發展的最好階段。若能給予恰當的帶有啟蒙性、準備性、基礎性的引導和幫助,少年兒童的行為能力就會迅速發展起來,併產生長久的影響,乃至影響其一生。所謂“子訓始稚”,“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養正當始於蒙”,“良好的行為習慣主要在學校中養成”,都正確地指明“養成正確的習慣當從兒童開始。“兒童少年是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未來,對他們的教育應該“從小抓起”。從這個意義上説,養成教育也是一種人格和人的行為品質培養的基礎工程。

2、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更利於學生的素質發展。

素質教育是實現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着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和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養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寄宿制學校學生在校時間多,學生生活在學校,學習在學校,活動在學校,學校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生活實踐的空間。但如果寄宿生的吃、住、行、生活得不到一個妥善的合理的管理,那麼,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就無從談起,所以無論從人的成長規律要求,還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寄宿制學校必須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

3、寄宿制學校加強學生養成教育彌補了家庭教育的缺陷

《農村寄宿制國小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