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一年級國小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來源:文萃谷 1.99W

本學年,我行走在國小教學的初始階段——一年級的路上。面對那些天真可愛,但又沒有任何規矩的國小生,我一時不知所措:課堂上,他們我行我素,想幹什麼幹什麼,老師的要求根本不放在心裏;課下,這些孩子像出了籠子的小鳥,滿樓道奔跑,喧譁聲不絕於耳,長此下去,課堂教學不能正常進行,教學質量不能得到保證,身為班主任我有些提心吊膽,生怕孩子們出危險,怕孩子的學習和安全受到影響。而只有在良好的行為習慣的保證下,學生才能學會認知、學會合作、學會做一個合格的國小生,最終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所以,我首先從學生的習慣培養上下功夫,讓孩子們能在最短時間內懂得自己作為一個國小生,該如何走進學校,走進課堂學習,保證自己的學習質量。

如何對一年級國小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一、用兒歌口令強化行為

一年級國小生要養成的習慣涉及到方方面面。課前、上課、放學、作息 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無一不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教育,如此多的“該”與“不該”往往使剛入學的國小生顧此失彼、應接不暇,單憑老師的説教很難達到好的教育效果。由於一年級的國小生剛接觸課堂紀律,很容易形成條件反射,所以要根據學生的興奮點反覆的練習。受到學校編制的習慣謠的啟發,我也查找和編制了一些簡單的口令式歌謠對學生進行反覆式的教育。如:上課鈴聲響後,帶着他

們一起説:“上課鈴聲響,快快進課堂,上課守紀律,坐正看前方。”在兒歌的帶動下,學生會由喧鬧變為安靜。課堂裏,有時候因為討論或者其他讓學生感興趣的事情而使學生到達一個興奮的極致,很長時間不能安靜下來,我就從網上搜索了一些順口溜,比如,課堂上討論後,我會大聲説:一、二、三,學生馬上跟着喊出:端端正!並立刻坐好;學生在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進行討論或者交流的時候,不能按老師的要求停下自己的話語,我就大聲説:三、二、一,學生馬上喊出:嘴閉嚴!並隨之安靜下來;每當朗讀前,我就大聲説:身坐正,學生馬上跟着喊出:腰挺直,口令一出口,學生馬上雙手拿書,端正坐好,做好朗讀前的準備這樣的小方法,小口訣,讓學生不但明確了自己課堂上應該怎麼樣去做,而且讓他們懂得了課堂上是有紀律約束的,不能任由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寫字的時候我發現學生坐姿極其不正確,歪着身子的,兩腿在桌子下面晃來晃去的,趴在桌子上的,雙手不能配合,一隻手寫字,一隻手卻在擺弄文具的這些寫字的不良行為極易造成學生身體上的不適和欠缺,所以,每當學生寫字之前,我會讓小班幹部帶着説這樣的口令:頭----(學生喊)正;肩---(學生喊)平;身---(學生喊)坐直;腳--(學生喊)放平。在這樣的口令帶動下,學生馬上坐正身體,擺好姿勢,做好了寫字前的準備,使學生在寫字時認真踏實,保證了寫字質量,也對良好習慣的培養起了重要的作用。這樣把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要求編成兒歌或順口溜,符合國小生心理生理特點,貼近學生的生活。而適時地讓學生誦讀,使其明白了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讀,在行動中鞏固,不知不覺中使行為得到規範和強化。

二、言傳身教,指導行為。

對於學生而言,教師是具體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師的一言一行,不管有無進行教育的自覺性,都會成為學生仿效的標準。特別是一年級的國小生,他們的模仿力強,可塑性大,熱切地關注着周圍的人和事,尤其是班主任老師,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和學生在一起,對學生的影響極大。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教師特有的期望和依賴,往往是他們在觀察老師時會產生一種“放大效應”和“模仿效應”。也就是説,老師一言一行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我們要規範學生行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充分注意這種“放大”和“模仿”效應。在與學生、家長、他人的交往中,教師要特別重視語言行為內在和外顯的教育、引導作用,要求教師無論在什麼場合下都要講普通話、用文明語,都要注意語言的感染力和親和力,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坐到,而且要作得更好。當下樓梯時,我總是靠右邊走;當遇到學生向我問好時,我總是微笑着説聲:你好!我相信這一切,學生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慢慢地學生都會照樣子去做。教室樓道有紙屑時,總有學生去撿拾乾淨;走在樓道里時,在慢慢地主動靠右行只有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為指導學生,才能對學生良好習慣形成感染力和示範性,學生不僅在一時一事上養成好習慣,不少學生還能舉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成為學生仿效的榜樣。

三、齊抓共管,嚴格要求

學生的自制力弱,要求學生長期堅持而形成習慣,必須靠監督來保證。因此,我會聯繫各科任課教師從中瞭解學生在他們課堂上的表現,最近我制定了班級規章制度也將之告知給任課老師們,讓他們也瞭解到了班級的各項規章制度和要求,以求教育方法和行動目標和我達成一致,共同要求和訓練學生,使習慣教育成為各科老師共同的責任。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上學前孩子的教育主要來自家長,孩子上學成為國小生,在學校的時間也不過7、8個小時,其它的時間大部分與家長相處。社會風氣對國小生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因此,國小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決不是學校一方的事,要把家庭、社會結合起來,齊抓共管。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標,引起家長對孩子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視,爭取家長支持,形成合力。

《如何對一年級國小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