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

來源:文萃谷 2.21W

摘要:日常教學中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存在脱節的現象,課堂上教師一言堂,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意識不強,久而久之影響了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績。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意識甚為關鍵。

如何培養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

在日常的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景:教師在課堂上津津有味地講課,學生卻沒有反應,或偷偷寫其他學科的作業,或哈欠連連,或竊竊私語……總之,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究其原因是教師忽略了學生學的過程,沒有關注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參與意識。那麼,如何讓學生上課時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呢?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論述。

一、改變教師的觀念意識意識決定行動。

培養學生參與教學的意識,首先在於教師自身要轉變觀念,這是培養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意識的前提。如何轉變、變成什麼成為關鍵。要變教師的教學意識為課程意識。教學意識關注的是如何確立教學目標,而課程意識則更關注目標的合理性;教學意識注重把一項活動儘可能地做到最好,課程意識則是把關注的重點放在把一項活動做到什麼程度才是合理的;教學意識關注的是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而課程意識則更加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眾所周知,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習慣於滿堂講授,不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師的觀念要改變,教師的角色定位應該是學生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參與歷史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閲讀、設問,層層推進,引發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慾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

二、改變教師教的方式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改變教師教的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傳統的中學歷史教學往往是單向傳輸,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培養”,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獨立性。要知道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互動,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活動。那麼怎樣通過教師教的方式來增強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呢?

(一)精心設計問題,活躍學生思維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是否能被調動起來,關鍵在於課堂上問題的設計。首先,問題的設計要能讓學生真正開啟思維;其次,問題的設計還應讓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只有這樣的問題,才能真正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才能促使他們自主探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探險者的夢想”時,提出“新航路開闢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當時具備哪些客觀條件?”等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討論,尋求問題的結論。這樣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課堂也“動”起來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二)選取與生活貼近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與生活貼近,學生在情感上易接受,有利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在教學中會發現:許多歷史事件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熱點時事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聯繫。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妨將熱點時事用於課堂教學,這樣既可以擺脱教材限制,又可以拓展課堂的教學內容,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改變學生“歷史是過去的、沒用的”的'思想,從而增強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如講八年級下冊第19課“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可以用“男子穿親日t恤登泰山遭眾愛國青年扒衣”的新聞圖片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回憶所學內容:日軍侵華所犯下的罪行、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等,讓學生感受日軍的殘暴血腥,認識到中國人民只有一致團結對外,才能擺脱“亡國滅種”的危險。這樣不僅讓學生回顧了所學知識,也使其從情感上理解了在抗戰中中國-軍民為什麼不怕流血犧牲,用血肉築起新的長城來抗擊日軍的侵略,也才能真切體會當時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

三、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意識的關鍵。

一般來講,學生的學習方式可分為接受式和發現式兩種。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過分強調了接受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限制了學生學習的發展水平。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讓學生從根本上“動”起來,主動去探索、發現、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來具體安排學習內容,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主動完成學習任務,真正把握了學習的自主權,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教學是教和學的過程,它體現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而實現這個過程的場所就是課堂,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事實上,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也渴望表現自己,在參與中求得成功,得到滿足,獲得喜悦。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加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從而使學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發展。

《如何培養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