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大學聯考歷史考試試卷評析

來源:文萃谷 1.85W

歷史考試是北京大學聯考考試中非常重要的科目,要想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複習好相應的知識點必不可少。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京大學聯考歷史考試試卷評析,希望大家喜歡。

2018北京大學聯考歷史考試試卷評析

  北京大學聯考歷史考試試卷評析

1.科學性與思想性並重

試題注重整體設計,科學性與思想性並重。以豐富多樣的素材體現重大歷史事件、現象與發展,構建縱深開闊的認知框架,把中國史與世界史置於人類文明演進的總體框架中加以反思與考查,強調古今中外多角度多層次的融會貫通,反映出世界背景下的中國與中國視野裏的世界。同時,歷史試題秉持考試為教育教學服務的宗旨,凸顯歷史學科的文化意涵與化育功能,通過歷史認知,強調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在立足自身傳統的基礎上,注重開闊視野,吸收全人類的優秀成果,凸顯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突出歷史學科特有的教育功能。

(1)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掌握、瞭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發展的基礎,是民族國家凝聚力之所在,只有追根溯源,才能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進而繼承並發揚光大之。試題注重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多角度、多層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着力考查。第12題以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最新考古發掘成果為立意,豐富了考生對北京歷史的認知;第13題以北宋名臣包拯在民間享有崇高威切入試題,考查考生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遷的把握,也是對清風正氣的呼喚與提倡;第14題通過傑出思想家和文學家柳宗元的歷史評價設置情境,考查考生綜合理解和分析歷史信息的能力。第37題作為歷史學科綜合題,結合古代兒童成長與認知規律,追溯傳統文化與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源頭,充分挖掘中國傳統經典和教育的精華因素;第(3)小問則以家庭倫理中“孝”的核心觀念的歷史演變為立意,考查考生對“孝”歷史傳承與時代精神的理解能力,着力弘揚孝為“百行之本”、“德之本”的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並把它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突出體現了文化自信的理念。第41題第2問則是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結合“一帶一路”建設,考查“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對中國歷史的影響與貢獻。

(2)巧妙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考查

試題注重弘揚政治主旋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查考之中。多道試題(比如第16題“革命統一戰線”、第17題“14年抗戰”和40-2題“馬克思主義核心思想及在中國的傳播”等)從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發展歷程、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開放、馬克思主義、國際共運等方面設問,在堅持考查主幹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以及對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歷史內涵的感悟。

試題還突出了民主法制建設等方面的內容。民主與法制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第20題通過比較希臘和羅馬的政治與法律制度,考查古代西方司法實踐中的陪審制度,引導學生開闊視野,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借鑑。第37題第(2)和第(3)問,通過材料突出了近現代社會立法保護兒童權利的發展歷程,強調了法治建設對促進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意義。總之,試題凸顯歷史教育的內在功能,對中學歷史教學實踐與改革具有指導意義。

2、關注社會現實,貼近中學教學實際。

學生的發展需求和認知特點是命題的出發點之一。2017年曆史試題從內容到形式都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經驗,注重從考生認知特點與興趣出發,在素材選擇、試題形式等方面注重活潑生動、平易近人,拉近了試題與考生的距離,有利於激發其學習興趣。

例如第12題,從考生身邊的重大政治和文化事件出發,考查漢代以前的政治經濟狀況;第15題用謎語這種寓教於樂的傳統大眾文化形式設置情景,第22題用漫畫方式,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綜合分析的能力。第37題則從現當代兒童保護和兒童倫理道德教育這兩個重要議題出發,關注兒童的發展、權益及親子倫理,探討當代社會主義新型倫理道德建設等社會現實問題,很好地體現了關注現實、貼近學生實際的特點。第41題第2問,則是配合“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既考查考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又聯繫“中國夢”的偉大復興理想,培養考生的正確價值觀。

3 綜合考查學科素養,注重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

在試卷設計上,除了凸顯教育性,還強調學科思想與基本方法,重在考查考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首先,通過設置新情境考查考生對歷史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便是難度不大的選擇題,考生也需要分析新情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與學科基本方法,進行獨立思考得出結論。其次,通過開放設問並配合分層賦分的評價標準,考查學科綜合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典型如第37題第(3)問,考查考生對孝這一觀念的歷史解讀,開放設問和分層賦分標準,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身能力、自主表達思想意願的舞台。

歷史試題要想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有賴於對歷史學科的本質和特徵的把握,比如正確的歷史觀,基本的時空觀念,以及史料處理、歷史理解、闡釋與論證等方法與能力。第14題以歷史上對柳宗元的評價為題,旨在考查考生運用唯物史觀,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學科素養的考查則滲透於12、14、18、37等題中。歷史解釋則是非選擇題考查的重點,集中體現在學科內綜合題37題中。從學科特點出發,通過考查學科基本素養滲透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處理好二者關係既是命題的核心任務,也是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的根本。

  大學聯考歷史複習試題

1.(2013廈門模擬)學者楊奎鬆曾説:“歷史研究有點像刑警破案,通過種種蛛絲馬跡,深入發掘拓展,找到更多的線索,運用邏輯分析和推理,把所有能夠掌握到的歷史碎片串聯拼合起來,最後組成一張相對完整的歷史過程圖,弄清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發生了什麼、發生的經過情形以及原因何在,等等,從而揭示一個過去不為人所知,或者被人誤讀的歷史祕密。”這是説(  )

A.歷史研究是察覺未知的祕密

B.歷史研究是獲得歷史真相的過程

C.歷史研究是拼接歷史與現實

D.歷史研究是追索歷史原因

解析:B 楊奎鬆認為歷史研究是通過種種蛛絲馬跡,深入研究,偵破歷史祕密,還原歷史真相的過程,故B項正確。

2.“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材料強調的是(  )

A.宗法制 B.郡縣制

C.三長制 D.科舉制

解析:A 中國古代地方以血緣為聯繫的宗族自治一直在社會基層有效運作,管理着一宗一姓的公共事務。

3.1879年嚴復“海歸”,任教於北洋水師學堂,八九十年代嚴復先後四次參加科舉考試,儘管次次名落孫山。這一現象説明,當時(  )

A.科舉制影響巨大

B.嚴復學貫中西

C.科舉制完全失去選拔人才功能

D.嚴復想取得更大功名,以便宣傳維新思想

解析:A 從材料信息可知,嚴復接受了西洋教育後,任教於北洋水師學堂,雖然已經名滿天下,但畢竟不是由科舉入仕,終覺不美,於是“先後四次參加科舉考試”,可見當時科舉制影響巨大。

4.(2013寧波十校聯考)1923年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這個觀點主要針對我國的傳説古史,其內容包括:第一,“時代愈後,傳説的古史期愈長”。第二,“時代愈後,傳説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在研究古史時,我們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的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説中的最早的狀況”。按照該理論以下結論正確的是(  )

A.堯的傳説比禹的傳説出現的要早

B.《左傳》中關於禹的記載比《詩經》中相關的記載可信度要高一些

C.東漢以上沒有信史

D.研究上古史,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變化

解析:D 材料中顧先生認為中國古史伴隨着歷史的變遷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的演變過程,故研究古史很難確定某一件事的真確性,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的最早狀況,從而研究其變化狀況。故D項正確。

5.“在共和國晚期,特別是在羅馬帝國時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項原則,即被告在被確認犯罪之前是無罪的,被告有權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對質。”這項“原則”(  )

A.推動了羅馬法由習慣法向成文法轉變

B.確保了羅馬境內居民權利的平等

C.反映出民主是羅馬法精神的本質內涵

D.體現出古羅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解析:D 材料的關鍵信息是無罪推定原則,無罪推定是指如果審判中不能證明其有罪,就應推定其無罪。由此可知,這項“原則”體現出古羅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D項正確;羅馬法由習慣法向成文法轉變的因素應是平民與貴族的鬥爭,而且題干時間“羅馬帝國”時期,此時羅馬法已轉變為成文法,A項排除;羅馬帝國是奴隸主****的國家,B項“平等”一説錯誤,C項羅馬法精神的本質內涵應該是平等與公正。

6.(2013大連檢測)從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約有一半左右政治家不同程度地受到羣眾懲罰,大部分控告的起因是作戰失敗。芬利坦言:“如果這樣的事情能發生在伯里克利身上,其他人還有誰能倖免呢?”這意味着(  )

A.討論戰爭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重要議題

B.審判政治家的做法違背了雅典民主原則

C.民主政治有效運轉需要高素質的參政者

D.伯里克利時代雅典的民主政治達到鼎盛

解析:C 解答本題關鍵在於理解芬利的話。伯里克利對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在位時期雅典民主制達到了鼎盛,而這樣一位政治人物都受到了羣眾的懲罰,那麼其他人受到懲罰就在所難免了。究其原因在於雅典民主制下,由於參政者的素質不高,導致權力的'濫用與誤用,是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體現,故C正確。討論戰爭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議題之一,故A項不正確;政治家並不都是正確的,審判政治家的做法違背了雅典民主原則説法不正確,故B項不正確;D項表述正確,但不符合材料主旨。

  大學聯考歷史答題注意事項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準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鬥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侷限性等。

3、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曆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係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係與民族關係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自然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4、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儘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5、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説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説明瞭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鬥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鬥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説明鬥爭的曲折複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説明這種鬥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6、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首先要在正式答題前,在草稿紙上列舉本論述題的簡單提綱。其次按照以下幾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觀點或者提取有效的、有足夠歷史依據的信息結論;第二,列舉史實,分層次説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裏,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第三,要適當小結,昇華觀點(主要是提升自己看問題的層次、體現自己的知識聯繫水平)。最後還要注意:論述題不要羅列要點,最好不加序號如①②③,利用段落來體現你回答問題的層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