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來源:文萃谷 2.05W

哈薩克族絕大多數人過着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他們信仰薩滿與伊斯蘭教,過着自己民族的生活。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哈薩克族有哪些風俗習慣呢?下面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哈薩克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

習俗

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貴的客人或多年未見的親人到來,除宰羊外,還需宰馬,以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壺提水和臉盆讓客人洗手,然後把盛有羊頭、後腿、肋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將羊右面額的肉割食一塊,再割食左邊耳朵之後,將羊頭回送給主人,大家共餐。食畢大家同時舉起雙手摸面,做“巴塔(祈禱)”。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時喜歡把麪粉做成“包爾沙克”(油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麪、那仁、傑恩特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麪粉調製成各種食品。飲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馬奶子,特別喜歡馬奶子,馬奶子是用馬奶經過發酵製成的高級飲料。茶在哈薩克族的飲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磚茶,次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則稱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產,如:冬肉,馬奶子,奶疙瘩等等。

婚俗

哈薩克族的婚禮一般要舉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帶領伴郎還有各種賀禮前去娶親,女方會迎接招待他們。接受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賀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在這一天,調皮的伴娘會把新娘藏起來,這時伴郎要騎在馬上,與伴娘逗趣對歌,蠃了方能進門接新娘。有時,其中的伴郎會乘其不備,從馬背上躍進氈房,並從眾伴娘圍攻下奪門而出,如果跑不出來,就會招來嘲諷,沒臉見人,還要向伴娘送禮。

喪葬習俗

由於哈薩克族信奉伊斯蘭教,其葬禮基本上按伊斯蘭教教規進行。哈薩克族十分重視葬禮,葬禮大體上分為臨終前請,毛拉唸經“贖罪”、整容、掛旗弔唁、報喪、奔喪、出殯、送葬、哀悼、祭祀等一系列活動,全部過程甚至要持續一年時間。

哈薩克族實行的是無棺土葬。“埋體”被淨身後,用白布纏裹,直體仰身,頭北腳南,面西朝向聖地麥加方向入。墓穴一般是先挖一個直土坑,在直坑的西壁再挖一個洞穴。安放完畢,用土坯樹枝先封住側洞,然後往直坑中填土,最後在墓上堆石成丘。墳的外形是長方形,周圍建有墳牆,有門可出入,形似氈房。墳前立碑。死者去世週年時,要重修墳墓。普通人的墳墓用石塊壘起,有一定經濟條件的人用土坯砌成圓形或方形墓冢。有聲望的死者,還在墳上用磚石砌起高塔。

男性死者生前騎乘的馬,要被剪去馬尾、馬鬃,或將尾、鬃梳成辮狀,這種馬哈薩克語稱“託力阿特”,任何人都不得騎乘、鞭打。

  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

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之肉孜節 (開齋節)

肉孜節,這個名稱是波斯語音譯,是阿拉伯語音譯為“爾德.菲土爾”,意為“開齋節”,所以,肉孜節又稱“開齋節”。此節雖源於伊斯蘭教,但現在已變成了哈薩克族的羣眾性節日。在齋月裏,伊斯蘭教徒們要履行的義務之一就是封齋。不分年齡、不分男女、封齋30天。在摘月裏,每天黎明之前吃早飯,然後整日不進食,連水都不能喝。直到太陽落山,做禮拜後才進食。

30天封齋結束,就是為期3天的肉孜節。肉孜節的第一天,舉行完了羣眾性禮拜活動,節日就開始了。這天,哈薩克人就像過納吾魯孜節一樣,整整3天你家我家地串門。過節時,男女都要穿上新衣服,晚輩定要給長輩拜節,且家家户户都準備豐盛的食品。這些食品大都是在齋月最後一個主麻日(星期五),也就是説離開齋節剩下幾天的時候開始做的。以油炸食品為主。這一天人們除了走家串户拜節之外,還舉行節日儀式,進行哈薩克族的傳統娛樂活動。由於這個節日的時間是安伊斯蘭教曆法進行推算的,所以,每年都回提前10天。這個節日曾是3天逐漸變成一天。

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之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爾德.阿祖哈”,意為“犧牲”、“獻牲”,故又稱“宰牲節”、“獻牲節”,或“忠孝節”。古爾邦節是穆斯林最盛大的節日之一,在伊斯蘭曆每年十二月十日舉行,以舉行會禮、宰殺牛羊、聚餐為主要內容。

古爾邦節的主要內容有:(1)舉行會禮,穆斯林們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場所,舉行盛大的儀式和慶祝活動;(2)宰牲,一般的穆斯林都在節日之前準備好到時要宰殺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須健康,分駱駝、牛、羊三種,根據家庭的經濟情況來決定。宰殺後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別留作自用、贈送親友以及施捨給窮人。

會禮是古爾邦節的核心內容之一。穆斯林沐浴更衣後會聚於城市中心清真寺或寬暢的郊野舉行盛大會禮儀式,以誦讀《古蘭》和紀念先知、讚美聖賢為主要內容。各地穆斯林每年逢此日,都要戒食半日,俟會禮後進食。

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之納吾魯孜節

納吾魯孜"來自波斯語,是“年頭或元旦”的意思。也就是説按照哈薩克族的古代曆法,這個節日表明新年出街來臨。這天,白天和黑夜一樣長,正值中國農曆“春分”。關於納吾魯孜節有許多美麗的傳説。人們在信仰伊斯蘭教以前崇拜拜天地諸神,而這個節日與天上的星座有密切關係。人們以為,白羊座是造福人類的主神,兒雙魚座則是人畜的病原。“春分”這一天,恰好是雙魚星座降落,白羊星座升起的時候,人們選擇在這個時辰過節,會帶來幸福和吉祥。所以“納吾魯孜”也就有了“送舊迎新”的含義。

哈薩克人把從這一天開始的新月叫做納吾魯孜月。納吾魯孜節草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十分濃郁,哈薩克人將它作為新春佳節隆重地慶祝是有道理的。古時候,哈薩克人在納吾魯孜節這一天要舉行“納吾魯孜節儀式”,開展娛樂活動,比如,男女混合摔跤、繞口令、猜謎、合唱《納吾魯孜歌》。

《納吾魯孜歌》的產生與納吾魯孜節有關,是哈薩克人習俗歌的組成部分,表達的是人們的美好願望。

為了送舊迎新,希望豐收,納吾魯孜節這天,哈薩克人家家都做年粥(Nawrz koje)。年粥是用小麥、小米、大米、面、鹽、肉、酸奶疙瘩7種食品做的(也可以更多,但因為7對哈薩克人來説是吉數,所以用7種),叫“納吾魯孜飯”(Nawrz koje)(naweriz koje dep jazilgane jon !) bul men jagian tuzetilde 。做罷年粥,人們還要效用過冬的馬肋腸、馬肥腸、馬碎肉腸、馬脖肉、馬做骨肉。這天,人們還成羣結隊地從一個牧村到另一個牧村,走家串户,吃“納吾魯孜飯”,唱《納吾魯孜歌》,互相擁抱,祝賀新年。11月冬宰的牲畜頭一直存放至納吾魯孜節獻給老人,老人就會祝福説:“願你牲畜滿園,奶香滿園”(哈薩克語原文Oriseng malga tolsen,dastarhan dange tolsen)。納吾魯孜節就有了別樣的意義。誰不想得到老人的祝福,誰不想得到最好的祈禱。

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之聖紀節

聖紀節,亦稱聖忌節,阿拉伯語稱“冒路德”節,相傳,穆罕默德(約570一632年)的誕辰和逝世都在伊斯蘭曆3月12日,穆斯林為紀念先知穆罕默德復興伊斯蘭教,遂在他誕辰和逝世的這天舉行宗教集會,後逐漸演變為伊斯蘭三大宗教節日之一。節日活動通常由當地清真寺伊瑪目主持。屆時,穆斯林沐浴、更衣,穿戴整齊,到清真寺禮拜,聽阿訇唸誦《古蘭》啟示,講述伊斯蘭曆史和穆罕默德復興伊斯蘭教的豐功偉績。

  哈薩克族的禁忌

自從哈薩克人信奉伊斯蘭教後,與之相聯繫而形成的禁忌很多,最主要的是:忌食豬肉和非宰殺而死亡的牲畜肉,忌食一切動物的血。牲畜一般要由男性宰殺。

吃飯時,不能把整個饢拿在手上用嘴啃。在氈房內不許坐牀,要席地盤腿坐在地氈上,不許把兩腿伸直。年輕人不許當着老人的面喝酒。吃飯或與人交談時,忌諱摳鼻孔、吐痰、放屁、打哈欠、挖耳朵等不良習慣。

做客時,忌諱客人騎着快馬直衝家門,這會被認為是挑釁或是報喪和傳送不吉利的消息。騎馬快到家門時,要放慢速度。忌持馬鞭進氈房,會被誤認為是尋釁打架的。忌諱客人從火爐右邊入座和坐在火爐的右側,因為右側是主人坐的,也不要坐在放食物的木櫃上或其他生活用具上,客人的坐位應聽從主人的指引;吃飯、喝奶茶時,不能用雙腳踩餐布,更不能橫跨過去,在餐布收拾之前,最好不要離去。如果臨時遇有急事外出,也不能從主人跟前走過,必須繞別人背後走;主人做飯時,客人不要走進配餐的地方,忌諱客人亂動餐具,更不能用手撥弄食物或掀開鍋蓋,主人遞送的茶、酒、肉食和其他食品,不管是否合乎自己的胃口,都應高興地接受,喝奶茶不應喝一半剩一半而離席,喝馬奶酒也應一飲而盡,不會喝酒也要少許啜上一口,以示謝意,不然會使主人掃興。就餐前後,主人會給客人倒水洗手,洗完手,不要亂甩動,應用毛巾擦手,並有禮貌地送還毛巾;如果天色已晚,主人留宿,不要拒絕使用主人的被褥,否則被主人誤會。

兒媳不能使用公公的馬鞍和公公的牀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兒媳的馬鞍和坐兒媳的牀位。不能當面數主人的'畜羣和點牲畜的數目。不要用腳和棍棒打牲畜的頭部。不能跨過拴牲畜用的繩子。走路遇羊羣要繞道而過。不許乘馬進出羊羣。嚴禁從作禮拜(乃瑪孜)的人前通過,也不能踏作禮拜的布單子,更不要模仿他們的動作大聲説笑。

按哈薩克族傳統習俗,婦女懷孕後,忌食駝肉、駝奶;忌穿駝毛做的衣服。因為母駝孕期一般在12個月,認為飲食了駝奶、駝肉,將會使孕期延長。忌食兔肉,因為兔子是三瓣嘴,認為孕婦吃了兔肉會生下豁脣的孩子。忌食狼咬過的牲畜的肉,因為狼的口水很多,怕因此而生的孩子也會有很多口水。產婦分娩時,忌男人在產房,包括丈夫。接生婆不能是懷孕婦女,認為這樣產婦會大出血;忌生過孩子卻夭折的人。不許當着父母的面讚美他們的孩子,尤其不能説胖、美、俊之類的詞。

在住房附近、水源旁邊,禮拜寺、墓地周圍,不允許隨地大小便。牲畜不能進入墓地。不得在墓地上取土。

哈薩克人崇拜草和火,因而忌諱拔春天的新草。不允許用腳踏火,不能往火上吐唾沫,不準圍着火堆亂跑,不能壓滅火苗,更不能往火上撒尿。

哈薩克人認為每禮拜二、五是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在數目字方面很重視單數,尤其重視“七”和“九”,特別是“七”被他們崇尚敬重。在哈薩克的民間文學作品中,“七”是出現最多的一個數字,泛指數目之多。如“七天”、“七晝夜”、“七年”等多半是比喻征途的漫長,生活的煎熬、毅力的磨鍊。在生活習俗上也常和“七”結下了不解之緣。如哈薩克人在嬰兒出生後第7天要舉行搖籃禮和命名禮。七代內不準通婚,而聯姻的人家必須隔七條河。娶妻的彩禮也是多的為77匹馬,中等户為47匹馬,下等户為17匹馬。人死後,把死者放人墓穴後,每人也必須鏟7掀土。第7天要為死者祭祀。在死者生前居住的氈房中點7盞油燈等。甚至有7個客人一同來到門前時,主人也特別高興,認為這是吉祥的徵兆。如果其中一人給他們送些禮品時,認為是無上光榮和幸福的事,常將所送禮物珍藏起來作為永久的紀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