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風俗習慣介紹

來源:文萃谷 7.94K

哈尼族主要生活在中國雲南地區,是一個在我國眾多民族中比較古老的一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哈尼族的風俗習慣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哈尼族的風俗習慣介紹

  哈尼族文化中的特色風俗

哈尼族的禮儀

哈尼族過去認為火是家庭的生命,對火很敬畏,必須保護火種長久不息。每家都有數個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僅要煙火不斷,而且每個火塘的用處也不能弄混。哈尼族有共享獵物之習,當獵手們進山捕獵歸來,無論獵多少,全寨子人都可來分割獵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如果獵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哈尼族素來熱情好客,只要有客人來,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後,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稱“喝燜鍋酒”。筵席期間常常酒歌不斷。客人離開時,還要送上一塊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葉包好的醃肉、酥肉、豆腐圓子等食品。

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宗姓結構,多為父系血緣紐帶連結成的羣體,可稱作父系血緣家族集團,哈尼語謂之“啟波然”,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意即同祖的後代或一棵樹發出的分枝。各個啟波然由於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產力不同而盛衰不一。衰弱者僅數十户,獨居一村,繁盛者可達數千户,分數村居住。

哈尼族的服飾

葉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葉車婦女頭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對開式短袖土布衣,無領無扣,由寬寬的五色腰帶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則七八件,多達十餘件,里長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數。葉車人認為,衣服件數越多,服裝越美,越能顯示出家庭的富裕。她們下身穿黑色短褲,褲腳口打上適當的褶紋,褶紋數與上衣數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逢年過節,姑娘們手上還帶銀手鐲,胸前掛銀鏈,腰的兩側佩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鈴鈴作響,頗有風韻。

哈尼族的建築

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牆、竹木架和茅草頂構成。屋頂為四個斜坡面。房子分層:底層關牛馬堆放傢俱等;中層用木板鋪設,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有一個常年煙火不斷的方形火塘;頂層則用泥土覆蓋,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蘑菇房玲瓏美觀,獨具一格。即使是寒氣襲人的嚴冬,屋裏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裏卻十分涼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紅河州元陽縣麻慄寨最為典型。

哈尼族的飲食

哈尼族過去日食兩餐,主食是當地產的稻米,玉米為輔。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飯粑粑、米線、卷粉和豌豆涼粉等。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哈尼族人喜將瘦肉剁細,與大米、薑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並以此為主食的上品。不論平時或節日每餐必不可少的是豆豉。擅長利用當地土特產原料醃製鹹菜、烹製肉類及各種風味菜餚。如白旺是用凝固的牲家禽血塊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鹽、辣椒、和生肉製成的。飲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飲用的酒多是自家釀製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哈尼人喝鮮茶,鮮茶有一種苦澀味,但能消暑解渴。典型食品:哈尼族地區物產豐富,烹飪方法獨特,具有本民族風味特點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雞、生炸竹蟲等,比較有名的風味菜餚還有蜂蛹醬、暴醃芭蕉心、酸筍炒麂子肉、肉鬆醬、清湯橄欖魚、螃蟹燉蛋清、煮蛇圓子等。

小結:哈尼族和彝族以及拉祜族文化相近,很多日常上的習慣以及傳統都會相似。哈尼族對火特別的敬畏,哈尼族人都是非常熱情好客,有很多特色的像是醃肉、酥肉、豆腐圓子等美食。

  哈尼族的簡介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國際性民族,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佈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老撾、越南的北部山區(稱為阿卡族。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與納西族相似。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其中哈尼、卡墮、雅尼、豪尼、碧約、白宏等六個自稱單位人數較多,另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別、海尼等自稱單位。本民族內部各自稱單位之間的互稱和其他民族對哈民族的稱謂也不一致。如元陽的哈尼互稱糯美、糯比、各和等;雅尼互稱覺圍、覺交,漢族又稱其為愛尼;稱豪尼為布都、稱哦怒為西摩洛等。在漢文史籍中,哈尼族的歷史名稱有:和夷、和蠻、和泥、禾泥、窩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羅緬、糯比、路弼、卡惰、畢約、豪尼、惰塔等。

哈尼族的自稱和歷史名稱雖多,但其音義基本一致,其義均為“和人”。1949年以後,根據本民族大多數人的意見,以人數最多的自稱——“哈尼”為本族統一的名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