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集合15篇)

來源:文萃谷 2.08W
端午節的習俗1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懸菖蒲;粽子香,香囊鼓,龍舟下水擂戰鼓……”一轉眼,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中國傳統節日,這期間我可以品嚐心中的絕世美味——粽子。

端午節的習俗(集合15篇)

“包粽子咯!”外婆拿出浸好的糯米、洗乾淨的粽葉、醃漬過的鮮肉,只見外婆把兩片粽葉折成漏斗狀,放入一小把糯米,再拿了一塊大約八釐米長、三釐米寬的肉放在糯米上,接着再用糯米蓋在鮮肉上,然後用另一片粽葉把前一片粽葉裹上,最後用繩子紮緊,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下一步就開始煮粽子了,外婆先把粽子放在高壓鍋裏,再放一些水淹過粽子,大火煮30分鐘,熱氣騰騰的粽子就出鍋了。一開鍋,一陣粽香撲鼻而來,待剝開後咬一口,肉油而不膩,而且很軟,我一下子就吃完一個,真是太好吃了,一般我都要吃兩個呢!

吃粽子的時候我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他是楚國大夫,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得到了老百姓的愛戴。因為遭饞去職,他被趕出都城。後來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但是又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因此在農曆五月五日那天,他抱石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死後,老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他們怕水裏的魚蝦會傷害屈原,就把飯糰投入江中。後來人們在飯糰外面包裹了粽葉,就形成了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就有了吃粽子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2

農曆五月初五,人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這個習俗的由來是因為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不忍看到祖國淪亡,人民流離失所,自己卻無能為力,心灰意冷之下跳入汨羅江,後人為了悼念屈原,就有了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包粽子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咸和甜。龍舟下水喜洋洋。”大家都聽過這首歌謠吧!

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一家人都會分工合作,爸爸負責買材料,我負責洗粽葉,包粽子的任務就落到媽媽身上了,當然我也會在旁邊協助。

首先,我們先拿出以下的材料:粽葉、蘆葦草和炒好的瘦肉、香菇、蝦仁等。然後我開始了我的工作,先把粽葉放入水中清洗乾淨,放到一旁,再把包粽子的糯米放入水中,洗乾淨,遞給媽媽。接着我看着媽媽拿了一捆蘆葦草,拴在門環上,再拿出一片粽葉,折成漏斗狀,把糯米放入“漏斗”中,接着放入炒好的香菇、瘦肉等配料。最後在上面放入糯米,包住配料。最後用粽葉把所有的東西嚴嚴實實地包好,拿出蘆葦草把粽子繞上幾圈綁住就完成了。過不了多久,媽媽就包好了幾十個粽子。真是太厲害了!

媽媽説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高壓鍋中煮半個小時就可以吃了,聽到這句話我就開始流口水了。我等啊等,終於,熱氣騰騰的粽子出鍋了,看着這些美味的粽子,像有一種魔力吸引着我,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吃了起來。“哇,好燙!”我趕緊吹一吹,繼續塞進嘴巴里,“好香,好吃!”我不由得連連讚歎。包粽子也有我的一份功勞,所以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更加美味了!

賽龍舟

端午節的另一個習俗就是賽龍舟。

端午節下午,吃完美味的粽子後,爸爸帶我到佛曇鎮看賽龍舟。那裏真是人山人海啊!我和爸爸好不容易才從人羣裏擠進去,搶到了看賽龍舟的“VIP”位置。

比賽快開始了,隨着鞭炮聲響起,來自各個村的十二條龍舟,一字排開。你瞧,那些龍舟一艘艘威風凜凜,像一個個守衞邊疆的戰士。每條龍舟都有一個負責吹哨子和打鼓的指揮員,負責划龍舟的是十四個人,每條船總人數為十五個。各個隊伍分別穿着不同顏色的隊服,紅色、藍色、綠色等,隊伍名稱也以衣服顏色來命名為紅隊、藍隊等。他們每個人頭上都綁着紅布,上面寫着兩個蒼勁有力的黃色大字——“奮鬥”。

比賽開始了,十二支龍舟隊伍嚴陣以待,裁判員一聲令下,十二條龍舟像離弦的箭射了出去。各支隊伍使出看家本領,隊員間團結協作,動作整齊劃一,嫻熟奮力地向前劃去。頓時人聲鼎沸,有的喊:“藍隊加油!”有的喊:“紅隊加油!”喊聲驚天動地,每個村都希望自己能贏。一艘艘龍舟迎着洶湧的浪花,在河面上劃出一條條長長的波紋,都不甘示弱地你追我趕。

比賽如火如荼地進行着。突然,有一條龍舟出現了狀況,原本領先的藍隊因為指揮員出了狀況,指揮出錯,打亂了隊員們的划船節奏,他們手忙腳亂,還差點翻了船,四周的觀眾一起發出了“啊”的驚叫聲,都感到有點後怕呢。但這點小挫折並沒有使藍隊失去信心,指揮員調整好心態,跟上節奏,奮力吹哨,加油打鼓,隊員們再次迸發活力,團結一致地使勁向前劃去!

激烈的比賽落下帷幕,藍隊因為永不言棄的團隊精神一舉奪冠。他們的精神使在場的觀眾既佩服又感動。

端午節讓我更加了解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平和端午節的習俗,也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端午節節日氣氛,更讓我領略到了團結協作的精神風采。

端午節的習俗3

端午節是中國一年中重要的節日之一,這一節日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個傳承千年之久的節日。

一提到端午節,我就會想起令我口水直流三千尺的粽子,然後又會想起它的由來:古時候,在楚國有一個名叫屈原的大夫,當時的國君十分無能,屈原提出了許多強國政策,都被國君一一否決。最後,國君又聽信小人讒言,將屈原放逐到泊羅江附近。國家滅亡,屈原悲憤至極,跳江自殺。

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將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不讓魚蝦啃食屈原的遺體,這便是最開始的粽子。現在的粽子則口味豐富,什麼花生、板栗、鮮肉、蜜棗等,種類數不勝數。包的材料有糯米、蜜棗、蘆葦葉子等,十分好吃。

在端午節的時候,我看到了爺爺、奶奶在包粽子,便也萌生出了自己動手包粽子的念頭。一場浩大的包粽子工程便開始了,我將葉子捲成了一個圓錐形,再將糯米倒入其中,到了一半的時候,再放入蜜棗,然後撒上一層糯米,將上方多出來的一小片葉子尖包好,一個粽子形狀便大致呈現出來了,接下來便用針一插一抽,一個粽子便大功告成了。放入鍋中蒸煮,一個香噴噴的粽子就閃亮登場了。

將粽子翠綠的皮剝下來,露出了黃白色身軀,香氣四溢,一口下去飄飄欲仙,那蜜棗更是點睛之筆,美味極了。

這便是我家鄉的端午節風俗,吃無比美味的粽子。

端午節的習俗4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一團一、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一團一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5

同學們,你們聽過這樣的童謠嗎?“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寫的就是我國傳統佳節端午節。

説起端午節,你們知道是為了紀念哪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嗎?他就是屈原,他被別人陷害,被迫跳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所以就在這天把粽子扔進汨羅江,餵飽魚蝦們,不讓魚蝦們吃掉屈原的屍體。在端午節這天,我們還要賽龍舟,是為了撈起屈原的屍體,可是沒有撈起來。屈原已經離開我們很久了,我們只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才一直這麼做的。

我們合肥過端午節,每家的長輩們都會準備很多的材料,包很多不同餡料的粽子,還要去菜市場買艾草,掛在自家的門窗上,艾草是可以驅蚊避邪的。

端午節每家人都聚在一起吃飯,很有氣氛,而且讓我們這些小朋友們,還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看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瞭解更多的文化知識。


端午節的習俗6

端午節的早上,媽媽拿出一個三角形的綠綠的東西。我問媽媽:“媽媽,這是什麼呀?”媽媽回答説:“這是粽子。今天是端午節,我們要吃粽子。”然後媽媽還給我介紹了粽子的結構。她説:“粽子的餡是用糯米和一些配料比如紅棗之類的混在一起,再用箬竹葉包成三角形。除了紅棗餡,還有鹹蛋黃、紅豆、雞肉、豬肉之類的,餡料多種多樣。”媽媽還説:“在端午節當天,人們除了吃粽子,還有賽龍舟、掛艾草與菖蒲等習俗。”

中午,我們正吃着飯,外面忽然傳來一陣“咚咚”聲,還有鞭炮的細碎聲,媽媽説:“這是賽龍舟活動,古代人們一開始是為了尋找屈原的屍體才划龍舟的,現代慢慢演變為祭祀、紀念屈原的一個儀式。”我趕緊跑去陽台一看:果然是有好幾條龍舟在江面上。隊員們各自穿着自己的隊服,正努力地划着龍舟,場面好激烈呀!

下午,媽媽去市場買回來一些綠色的葉子。我問媽媽這是什麼呀?媽媽説:“這是艾草和菖蒲葉,今天我們要把它們掛在門前,預示着驅蛇辟邪。”

端午節的習俗可真有趣呀!

端午節的習俗7

我愛吃香噴噴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到今天,我才大開了一個眼界,對包粽子有了新的認識。

我乖乖地坐在姥姥的身旁耳濡目染,簡單的包粽子還能難住如天才般的我,我認為我自己能夠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的粽子是非常的不容易呀!

終於開始動手了,我激動的心也燃一燒了。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着姥姥的樣子也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最底下放了一個又紅又大的一顆棗,再用已經浸泡好的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非常得意,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粽葉蓋好,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了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姥姥替一我解了圍---弄掉了一些米,我這才舒了一口氣。

哈哈,經過了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菜一碟,看我大顯身手。地球人都知道,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了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一圈,我還認為姥姥包的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理由很充分,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十分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一不小心拉了一下繩子,只聽見"嘩啦"一聲,粽葉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落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種各樣的粽子在姥姥手中誕生,可我連一隻都包不好。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三隻。

粽子熟了,我吃着自己做的可愛的粽子,我心裏有説不出的喜悦和快樂。

端午節的習俗8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懸艾葉、我最喜歡看賽龍舟的比賽了,這比賽並不是為了爭誰第一水第二,是為了在觀眾面前展示他們嫻熟的技能與美好的姿態。

我先來説説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綠色的蘆葉包裹一着糯米和棗子。煮熟後,剝一開蘆葉,只見米一團一里彷彿鑲着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極了,蘆葉散發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膩。

粽子還有一個悠久的故事。傳説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名的詩篇,提出過許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是君王不採納。後來君王淪喪,他滿懷憂憤跳江自盡。人民還念他,崇敬他。兩千多年來,人們把粽子投入江中,當做獻給詩人的祭品。——這就是粽子的由來。是的,每逢端午節,人們怎麼會忘記偉大的詩人屈原呢?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一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一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一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端午節的習俗9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俗稱端陽節。有趣的是,在多姿多彩的端午節習俗中,其中的一些習俗與花草有關。

鬥百草:舊時端午節盛行的一種遊戲。是日,人們紛紛去郊外踏青,採集各種花草比賽草的多寡韌性和奇特,或對花草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無日,四民並踏百草,有又有鬥草之戲。”

簪榴花:端午節時,婦女要戴榴花於鬢髮以作飾物。《帝京景物略》雲:“五月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清代《大興縣誌》載:“是日(五月初五)少女需配靈符,簪榴花。”

配香囊:端午時,姑娘們要精心繡制玲瓏剔透的衣香粉包或香囊,內裝芳香濃郁之藥用植物如白芷、丁香等,用於清潔避邪。姑娘們配香囊在衣裙上,陣陣馨香沁人心脾。

射柳:原木是遼呆端午習俗,端午日,以柳條插如土中,上系手帕,有“嚮導”引駿馬先走,其他武職人員隨之出發,到一處,聞金鼓齊鳴時,各開弓射柳,射斷柳枝者受賞,這不中者受罰。

插白艾:白艾,俗稱艾嵩,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採艾於户上,並用艾葉艾根把做成老虎樣子的艾虎掛在門楣中央,以避邪。明代《山趟肆考》一書記載説:“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虎,粘艾葉以戴之。”

懸菖蒲:菖蒲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高30多釐米,喜生於山間石礫處,含有揮發性甘油,有提神通竅殺菌的作用。每逢端午,人們有的把菖蒲做成寶劍形的蒲劍掛在屋檐下,有的用菖蒲燒水洗澡,以消除病毒。至今我國南方許多地區在端午節時家家仍有采菖蒲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10

説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

端午節有很多風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説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裏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説,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的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裏唸唸有詞,然後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後,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後,再把那一棵茱萸草插上去,然後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着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説"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節的習俗11

要説起家鄉的風俗,我必然會仔細回想,因爺爺奶奶早逝,我便節假日去的都是外婆家。我是個“不合格"的家鄉人,為何故説,因為我對風俗這是一竅不通啊,這可不是謙虛。

記得我年幼時,5月5日端午節,外婆在三更半夜雞鳴時便起牀了,因雞鳴很響亮,我便被吵醒了,睡眼朦朧的我,清清楚楚地記得外婆並不拉燈,緣由是因燈太亮,擔心吵醒我罷了,現在回想起來滿滿都是對我的愛呀,外婆輕悄悄的起牀,輕悄悄的穿衣,麻利極了,接着便看看我,這時,我閉着眼睛只睜一條縫繼續看她做事。

外婆出去了不久便回來了,一種沁人心脾的奇特的香味,不用多説,香味便是艾草那獨特的香味,外婆用艾草掃了房屋便一根根的插在牆縫中。用來淨化空氣,驅蚊蟲,其風俗,有句俗詩叫“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就是艾草。

記得還有個方法,就是用藥草洗漱。外婆粗識草藥,外婆上了山,她對山瞭如指掌,一會兒採好了草藥,大約10種,把它們洗乾淨和水煮,當水漸漸從清水轉變成了好看的琥珀色就大功告成了。

對了,還有一大主角就是吃粽子,粽子一開始就是紀念屈原的,因為屈原他杞人憂天。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好人。後來屈原想不開就投江自盡,百姓擔心他被魚兒吃掉,於是包了許多粽子,不讓魚兒吃掉他。

端午節過了,我回到了家,這次端午節過得還挺開心的呢。

端午節的習俗12

同學們,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我的家鄉就有“撞蛋”的習俗。

撞蛋開始了,觀眾在一旁喝彩,隨着一聲“開始”的聲音,我就開始撞起來了,另一位“選手”也不甘心,也撞了起來,這時“選手”的蛋破了,我便拿起他的雞蛋。“觀眾”又歡呼了起來,我説:“還有誰來?”別隊又上來一個人,“觀眾”一看,竟然是去年的撞蛋冠軍,我們大驚失色,突然”隊友”大喊着:“加油,加油!“我拾起信心,喊道:”開始吧!“

我飛快的.轉着手,他笨拙的左撲右閃,一聲蛋殼破裂的聲音,我戰勝了很強大的”敵人“,為我們隊加大了光榮!

我把兩個蛋吃了,正好中場休息結束了,我便走向“戰台”,對方挑了一個手勁大又靈活的“選手”來挑戰我,可對方不知道怎麼蛋殼已經破了,我説:“你快換個蛋吧!”他飛快的跑回家拿了一個蛋跑回來了。

我先用一套老辦法,不知道這傢伙是在家偷偷的休息了一會兒,還是多休息了一會兒,可我依然且戰且退,終於,我獲得了冠軍。

我期待着下一屆孩子們撞蛋激烈的比賽。

端午節的習俗13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一聽到這首童謠,大家眼前肯定會浮現出一個畫面,這就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又稱重午節、端陽節、午日節、艾節、浴蘭節。每當到了這一天,許多習俗都跟“五”這個數字有關:在大街上,小朋友們的脖子上肯定會戴着由紅、黃、藍、白、黑五色系的“長命縷”;有些小朋友的頭上,可能還畫着用雄黃寫的“王”字,像小老虎一樣,可神氣了;各家都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還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粽、雄黃酒。

當然,孩子們念念不忘的是吃粽子和賽龍舟。相傳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不讓世間的污穢來沾辱他純潔的品格;所以他吟完“懷沙”後,便跳入奔流的江水中。人們把粽子扔進河中是為了把魚、蝦的肚子填飽,不去吃屈原的屍體,而賽龍舟則是去尋找跳入江中的屈原。“一二——一二”的聲音不斷傳來,是那麼短促、有力、充滿生機。一條條神氣活現的龍舟在江中游着,它們一條比一條遊得快,一條比一條遊得穩。

啊,又到了一年粽子飄香的時候……

端午節的習俗14

端午節的簡介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説,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説,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端午節的來歷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15

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了,一説端午節,我就想起了小時候。小時候過端午,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農曆五月七年級早上,趁着太陽還沒有出來之前,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們的手腕、腳腕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説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説,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性動物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健康。端午食粽子是我們的主要習俗。一進五月,家裏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簍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買的粽葉在水裏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一直是這樣做。端午節的前幾天,媽媽和奶奶就一起動手把粽子包好,放在大水盆裏備着。我偶爾也會搗亂,試着學她們的樣子,左手拿着粽葉彎過來,做成圓錐形,然後右手向漏斗裏放米,把米壓緊抹平後把棕葉反饋過來蓋好,握住後再用絲線捆緊繫好,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記住纏繞的絲線千萬不能鬆散,否則煮粽子的時候就容易散開了。你可別小看了這手頭功夫,因為我多次失誤過,也曾被媽媽笑話了多次。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花生、紅豆、大棗、蜜棗等摻在糯米里做餡,製作不同口味的粽子。媽媽喜歡在米里摻紅棗以圖吉利。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蜜棗的,吃起來甜而不膩,現在回想起來還特別嘴饞呢!在煮粽子的鍋裏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鹹的雞蛋“壓頂”。據説吃五月粽鍋裏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裏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我和小夥伴一樣都會把自己分得的雞蛋放在衣袋裏,真不忍心把帶着粽香的雞蛋吃了,只好等和小朋友頂過之後再慢慢地“消滅”掉。快樂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悦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家鄉的端午節,我愛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