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來源:文萃谷 7.66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

活出生命的意義!什麼是生命的意義?作者在文中提到:沒有一個醫生可以用概括性的語言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每個人生命的任務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麼,而是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他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

積極地應對生活問題的人好比一個每撕掉一張掛歷就把它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還要在背面記幾行日記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樂地回憶日記中所記下的所有充實的日子,那些他曾經有過的全部生活。

人不是眾多事物中的一種。事物相互決定對方,但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成為什麼,在天賦與環境的限度內,是他自己決定的結果。最終表現出哪一種,是決定的結果,而不是環境的產物。

存在之虛無的主要表現是厭倦。“星期日神經官能症”——人們在忙碌了一週後,突然覺得生活沒有了內容,其內心的空虛感凸顯出來。同時虛無還戴着各種各樣的面具和偽裝出現。有時,遭遇挫折的人對意義的追求會通過追求權力(包括追求權力之最原始的形態即金錢)得到替補性代償。

你所經歷的,世人奪不去。不光我們的經歷,還有我們的行動和所有的想法、所有的苦難都不會消失。儘管它們已經成為過去,但我們可以使它們存留在世上。“曾經是”也是一種“是”,甚至更為確定。

人在登山遇險的關鍵時刻,只會有一種感覺,即好奇。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2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是二戰納粹集中營的待決囚徒維克多·弗蘭克爾先生。他通過那段非人的經歷,找出生命絕處逢生的意義,把煉獄般的痛苦譜寫成愛與希望的樂章。不過200餘頁的小開本,是弗蘭克爾生命的奉獻,字字閃爍着人類大師的智慧,句句能夠觸動人類的靈魂。

一口氣讀完此書後便開始摘抄,抄寫了近40頁讀書筆記仍不捨得擱筆,恨不得抄完整本書。真心覺得每個人都值得讀讀此書,可能你我的收穫並不相同,但是,相信看完此書你一定會有收穫,收穫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力量。

閲讀此書前已經多次聽説過弗蘭克爾,我一直很想知道,作者如何能夠在集中營裏得以僥倖生存?

在集中營裏生存下來的人是二十八分之一,不足4%!而存活下來的人中,很多是那些掌握一定權力和資源的囚頭,就是同為囚徒卻被挑選負責看管囚徒的人,這些人的生活甚至比入獄前更好,而這些人的殘忍甚至超過了看守。作為一般囚徒,很多人被焚燒爐吞噬,很多人身染惡疾喪命,但也有很多人是因為失去了生命的意義,無力支撐自己活下去,自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能夠生存下來,確實有太多僥倖。作者在回顧集中營生活時,也細數了哪些命懸一線的事情,讀來印象特別深的有四次僥倖。

僥倖之一:挺直腰板救了他的命。

在到達集中營後從火車上下來,囚犯們便被分成左右兩路,在囚犯並不知情的情況下,黨衞軍憑感覺挑選相對年輕力壯的人,右側一路去勞動,而左側一路直接去了焚燒爐。因為怕黨衞軍查出自己身上藏匿的揹包,作者使勁挺直了腰板,恰恰是這個動作救了他一命,之前正在猶豫的黨衞軍軍官最終確定讓他進入了右側的隊伍。

僥倖之二:傾聽博得了囚頭的好感。

在去往工地幹活的路途中,作者認真地傾聽了大囚頭的愛情故事和婚姻煩惱。作者以專業的視角對他的性格進行了診斷,並給與他基於精神療法的建議,以此給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甚至博得了他的感激。在生活中得到了大囚頭的不少關照,比如可以睡在前五排,可以逃過恐怖任務,甚至能夠得到一碗有豌豆的湯,這都有助於作者保全自己的生命。可見有一技之長關鍵的時候能救命。

僥倖之三:順其自然讓其逃脱了死神。

運送病號去休息營往往是去了焚屍爐,當作者被安排執行這樣的任務後,擔任主任醫生的獄友要幫他換下來,這樣做意味着有人替他送命。作者不希望這樣做,希望一切都順其自然,哪怕是赴死。他跟朋友們認真做了告別,給家人留下了遺言。但幸運的是,這次運送真的是去了休息營,而留在原集中營的`獄友們卻因為饑荒幾乎全部喪生。

僥倖之四:解放的前一晚被死神遺忘。

被解放的前一天,國際紅十字會趕到集中營,囚犯們終於盼到了解放。黨衞軍一下子變得那麼友好,還安排卡車要把他們送往瑞士交換戰俘,犯人們開心地坐上了卡車,奔向自由。而作者和其他幾個人卻被遺忘,沒能擠上離開的卡車,絕望的幾個人在集中營度過了最後一夜。過後才知道,命運跟犯人們又開了個玩笑,坐上卡車的獄友全部被納粹焚燒,作者再次僥倖與死神擦肩而過。

作者遭遇的僥倖是能夠生存的必要和前提條件,但要想活下來,最重要的自身有愛、保持幽默和生命的意義。

對妻子的愛是生命最重要的支撐。不管經受身體的疼痛還是看守的折磨,不管是在清晨的霞光中,還是在漆黑的冬夜,作者始終在思念着自己的妻子,思想停留在妻子的身影上,想象中妻子會迴應他的話,讓他真切感悟到: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

藝術和幽默給生命注入了活力。在作者妻子24歲生日那天深夜,一曲小提琴奏出的舞曲,將昏睡中的作者喚醒,喚醒的不僅僅是身體,還有他的靈魂。除此之外,幽默是靈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幽默能夠減輕了磨難帶來的傷害,使人漠視困苦,超脱於悲慘境遇。可能有人覺得在集中營還能有幽默?作者通過他的經歷和視角,給我們呈現了有價值的幽默。作者與獄友約定,每天都要給對方編至少一個好笑的故事。比如,預測人們離開集中營後的一次聚餐中,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在女主人分湯的時候央求女主人能否“從鍋底給舀一勺”。作者通過這些自編的幽默故事讓自己保持了快樂起來的能力。

感恩沖淡了痛苦的濃度。在充滿磨難的集中營有何恩可感?正因為生活中充滿痛苦,所以一件很瑣屑的小事也會給囚犯們帶來快樂,甚至是人生極大的快樂。作者記錄了很多值得感恩的事情,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轉往另一個集中營的經歷:在轉往其它集中營的火車上,有人發現火車正在去往毛特豪斯集中營的橋上,這是個死亡集中營,但是火車並未停靠而是直奔達豪集中營,一個沒有“爐子”的集中營,囚犯們因此在車廂裏跳起歡樂的舞蹈。還有一個場面是人們在掛着冰柱的棚屋裏捉蝨子,因為燈還亮着,人們就感激不盡。

生命的意義給了他挑戰的力量。作者在被關押期間,一直在思考如何從磨難中獲得的意義,經常想象給學生們介紹囚犯心理學,也利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救助過獄友。當他的《醫生與靈魂:意義療法導論》手稿被沒收後,重寫這本書的渴望幫其戰勝了各種極限磨難。作者確信,在巴伐利亞集中營那漆黑的獄中重寫那部被沒收的書,幫他避免了傷寒熱可能帶來的心血管衰竭的危險。

作者並未過多着墨於磨難,但我們透過作者的片段回憶,依然能感受到磨難的觸目驚心,而作者居然能夠在這樣的磨難中保留自己選擇的權力,這是多麼強大的生命力啊!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3

最近一直在很認真的讀書,因為覺得生活的很虛無,毫無意義,希望在書裏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看到推薦裏有寫到這本書可以幫助那些迷茫的人,於是就買了一本,用了三天總算把它讀完啦。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不會讀書,總之是沒有從這本書裏得到我想要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是一本好書,它一語中的的指出了現在人感覺生活毫無意義的緣由——存在之虛無。

由於傳統的改變,現在沒有可以指導人們行為的準則,於是就沒有了方向, 不知道要幹什麼,也不知道要怎樣做,工作了一週之後,週末的無所事事,開始變得煩躁不安就是最好的證明,而要擺脱這種虛無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生命的意義。

而找到生命的意義的方式是給自己一個目標,然後努力達成嗎?弗蘭克爾認為顯然不是,那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命的動力,人類存在之本質是負責任。生命的意義沒辦法用一句話概括,也沒有所謂的葵花寶典,它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環境而不同,就像下,你沒辦法説那一步是好的,在沒開始之前可以説沒有一步是好的,又像作者那樣,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裏,在毫無人性的條件下,下一刻都不知道自己將身在何處,是否還會活着,沒有計劃,沒有方向和目標,可是弗蘭克爾還是努力的活了下來,支撐他的就是他的責任:自己的家人和未竟的事業。

弗蘭克爾説發現生命的意義可以用三種方式: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就是成就或者成功。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就是要愛莫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對於第一種應該很好理解,因為這是普遍所認同的生命的意義:取得的成功,不管是從財富上還是從名譽地位上。對於第二種完全是從個體角度來看,也許就因為有某個人的愛或者是愛着莫個人而創造了生命的奇蹟。第三種並不是鼓吹大家要找苦難去承受,那樣叫自虐,相反而應該自動的創造條件遠離苦難,只是很多時候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在面對困難時應該採取的為積極的態度,即悲劇的樂觀主義,在苦難面前昇華自己。

現在有太多人將自己生命的意義全然歸結為第一種,而取得自己預期效果的寥寥無幾,即使有人取得了在外人眼裏的成功,還是會有莫名的空虛與煩躁不安。

讀完後在翻閲這本書,雖然自己似懂非懂,但是感覺是句句真言,只是自己的思想還沒有到那個層次,還沒辦法理解其深層次的意思,後面有時間還會在讀一遍,希望下次可以由更多的收貨,雖然不相信讀一本書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是相信讀一本書可以點透自己的某些想法,某些疑惑。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4

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作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維多克·弗蘭克爾,以他在集中營的親身經歷,講述了苦難與死亡對於生命的意義,提出了心理學上的“着眼於未來”的意義療法。

“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於某一偉大事業時育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

面對困境,你可以抱怨可以消極,決定權在你手中,決定的不同,也決定了你最終的結果與中不同,就像作者最後不但活着逃出了魔掌,變不利為有利。“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取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實際上。如果人不能負責任地生活,那自由會墮落為放任。“精神健康有賴於一定程度的緊張——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務之間的緊張,或者是當下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人實際需要的不是沒有緊張的狀態,而是為追求某個自由選擇的、有價值的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和奮鬥。它需要的不是不問代價地消除緊張,二是某個有待他去完成的潛在意義的召喚。

尼采説“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突然失去勇氣,會導致死亡”。環境對人有影響,但最終都是自主決策的結果。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一是創造或從事某種工作;二是經歷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就是不僅能從工作中也能從愛中找到意義;最重要的是:即使出於絕境的無助受害人,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仍能自我超越,並且以此改變自己,把個人悲劇轉化為勝利。痛苦如果是能夠避免的,那麼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地痛苦與其説是英雄行為,不如説是自虐。這就是説,要發現生命的意義,痛苦不是不可或缺的。

“把人定義為可以習慣任何事物的種羣”,比如,失業不等於沒用,沒用不等於生活沒有意義。冷漠、遲鈍、對任何事物都不關心,囚徒的狀況,失去了感受快樂的能力,只能慢慢培養。”“存在之虛主要表現的是厭倦,這比焦慮帶來的問題要來的多,適度的焦慮可以讓人更加努力的去改變這種焦慮感,而厭倦就不同了,表現出來的是消極的情緒。”

珍惜並享受生活提供給你的各種際遇吧,Let it go free。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5

也許我們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活着是為了什麼?"我同樣也問過自己。我有時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多大的意義,尤其在最痛苦的時候,感覺一切都似乎和我沒多大關係。現實的殘酷,理想的美好,反差之大讓人難以承受。

當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曾經看過的一部影片映入眼前《穿着條紋睡覺的男孩》。德國對猶太人的殘害,讓自己為他們這樣的行為而感到憤恨。

這本書先從集中營的經歷講起。不可置疑的是:沒有真正經歷過那種生活的人,是無法真正感受在集中營裏的痛苦。每天吃不飽卻還要從事繁重的體力活,而他們卻以還能繼續從事着這樣繁重的勞動而感到慶幸。那種隨時都有可能面臨毆打,面臨死亡的日子讓人無法去想象,人的精神生活是多麼倍受摧殘。他們面對遙遙無期的痛苦日子,有多少人能不絕望?

然而,其中也不乏有意志堅定的人。維克多?弗蘭克爾就是其中一個。他寫的這本書激勵了很多人,也可以説救了很多人。

當人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都能勇敢地活下來,我們今天的生活如此美好,為何還有那麼多輕生的人?也許當他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應該知道比自己痛苦的人還有很多很多,可他們卻仍然堅定不移地活着。為什麼自己卻不能做到呢?

生命的意義在於自己不斷地賦予,人只有活着才能擁有更多更多,否則一切都是空談。我們應該對生活進行一次又一次地加法運算,而不是總在做減法算式。

這本書也讓我明白成功的並不是最聰明的人。因為決定成功的更多是非智力因素:明確的目標,積極的心態,努力和堅持,承受挫折和壓力的能力。做一個始終樂觀的、積極向上的人,並不是件輕鬆容易的事情。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仍能堅持自己的價值理念走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任何人做一份積極的工作,可能他感覺不到自己的意義所在,但他的意義確實存在,社會的美好是由各個層面的勞動者共同建立的。自己的工作無足輕重,那只是一種感覺,你做了再普通的工作也為社會貢獻了一點力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