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熱門】

來源:文萃谷 1.01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熱門】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

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本學案,旨在幫助學生充分回憶起分數和小數的智慧,並初步感知小數和十分之幾、百分之幾的關係。

首先,探究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時,利用學生的複習學案內容以及學生已有學習經驗組織教學,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究與發現的過程。從學生熟悉的米尺子圖入手,然後再以面積圖為主進行直觀探究一位小數的意義。兩位小數和三位小數則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利用手裏的學案和三個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一位小數之後,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能較好的完成任務。

通過一系列的具體操作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明確了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這樣輕鬆理解了小數的意義,並運用知識遷移,明確了四位小數、五位小數等多位小數與分數的關係,提高了教學的時效性。

這些都是本節課的重點,而出現這些問題説明本節課教學設計還有一些問題,在教學重點知識時,要慢下來,讓學生充分理解、掌握。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需要繼續探究、改進。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2

小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的學習,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除法的意義、整數除法的計算法則以及商不變的性質等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因此,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把已學的整數知識遷移到小數學習中,注意讓學生區分小數除法與整數除法不同的地方,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易於掌握小數除法知識,同時,還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在教學中,我聯繫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如:“買奶粉”、“買掃把”等事例,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通過學生計算、觀察、比較、回憶、討論、交流得出整數除法的意義和整數除法計算的方法,然後,讓學生根據整數除法的意義的歸納過程,總結出小數除法的意義,又根據整數除法計算的方法去類推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找出小數除法與整數除法的異同,加深對小數除法計算方法的理解。

在教學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時,教師雖然注意與整數除法進行對比,讓學生找出了異同點:異的就是:小數除法中被除數和商帶有小數點,而整數除法沒有小數點。同的就是:都從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寫商,餘數要比除數小。但共同的還有一點沒有讓學生總結出來,就是:當餘數不夠除時,要把較小的一個單位上的數落下,與前一個較大單位的數結合起來繼續再除。

在對商的小數點位置的教學處理中做得比較好。我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的位置對齊的特點,並引導理解其中道理:當整數部分還有餘數時,要與十分位的數結合起來再除,這時結合起來的數表示的是幾個十分之一,除得的商就是幾個十分之一,這樣,商的小數點就點在十分位前,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的位置正好對齊。

在這節課中,教師教學節奏不夠緊湊,學生練習時間比較少,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沒有得到及時反饋,學生對所學知識沒有得到及時強化和鞏固。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更加刻苦鑽研教材,熟悉教材,加快上課節奏,同時,注意使用激勵性語言,及時表揚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在同學初步認識了分數和一位小數的基礎上佈置的。

本課主要是通過同學認識兩位、三位小數,進一步的完善同學對小數意義的理解。教材是通過同學熟悉的元角分的知識,揭示了小數和分數的聯繫,引導同學逐步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在教學時我感到同學對與分數與小數之間的關係理解的還是不錯的,在小數和分數的互相改寫中,基本上都知道要根據小數的數位來確定分母,由次可見同學對小數意義的理解還是比較不錯的。但在教學中也發現,對小數的讀寫教材中沒有明確的相關知識點,所以在教學的深度上教師不易掌握。

我是根據以前同學在學習這局部知識中存在的問題,對於小數的讀寫方法以和表示的意義做了比較詳細的説明和專門的訓練。在練習中同學在小數表示的意義和小數的寫法上還是出現了混淆。

我覺得這是同學認識上的一個難點,也是在作業上容易出錯的地方,還是需要通過練習來解決。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網課課內知識的第一個單元整理與複習,課時跨度三週,主要知識有:小數的意義、讀寫法、小數的性質、大小比較、小數點的移動規律、小數與單位換算、小數的近似數和小數改寫等等,對一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來説對前兩週的知識會有所遺忘,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要帶領學生回憶起本單元的知識點,並對知識有一個系統性的整理。而傳統意義上的整理複習課一般選取學生課前整理,上課師生、生生互動補充的模式,或者學生本單元的錯題重現,重點講解的模式,學生能夠在自我整理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們交流溝通,充分在課堂上展現自己,成為課堂的主體。那麼如何在網課教學模式下,既能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又能更好地達成課堂目標呢?

一開始我還是選擇讓學生自主整理,再在授課時逐步呈現知識點,將重點知識融於練習中,進行着重的講解。試講一次後,發現這種設計顯得枯燥乏味,而且不知道學生自主整理的效果是怎麼樣的,無法準確掌握學生學情是教學的致命問題。這樣的教學設計,只能浮於表面地將知識點過一遍,無法讓學生形成深刻印象,且知識點之間的過渡十分生硬,模式甚至有點像練習課。

在查閲更多資料,以及向前輩們請教之後,我醍醐灌頂:我需要一個將所有知識點都能串連的一個素材,以此作為導線引導學生自主回憶、整理、複習並總結相關知識點。因此我選取了用幾張數字卡片寫數作為導入,將學生能寫出的數作為後面複習的材料,達到教學素材取之於課堂用之於課堂的目的。課堂總結時引導學生回憶複習整理的步驟,利用思維導圖發散性、系統性地整理知識,建構學生個人的知識體系。一節課下來,相信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都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但是教學之後我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因為本單元的知識點比較多,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所有知識點進行梳理,重難點知識的突出還是不夠明顯。比如在學生的作業反饋中還是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對小數與單位換算掌握的很不熟練,有些對單位間的進率不熟悉,有些把高級單位和低級單位之間的轉化乘除進率弄混。在之後的練習中我帶領學生着重複習單位換算,另外建議學生將乘除進率寫在題目旁邊,再去移動小數點。二是網課的模式還是影響了一部分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在教學設計中教師的引導較多,學生自主的空間比較少。三是練習的設置針對了一般學生,沒有進行拔高和拓展,學生失去了一些思考的空間,沒有很好地鍛鍊他們的思維能力。

經過本節課的設計、實踐與反思,我對複習課有了新的認識,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吸取教訓,積累教學經驗,總結教學方法,讓複習課上的更有質量,更適合學生學習。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5

這節課開始談話直接引入複習課題,同時提出複習要求:個人獨立思考整理本單元知識,可以看課本,然後在組長的帶領下組內交流總結知識收穫。知識點較為簡單,可不做記錄。但是有的小組竟然又問:可不可以作複習記錄。我應允了,學生們進入了整理知識收穫的環節,巡視時發現個人複習認真,組內交流積極、有序發言,記錄員也很邁力,氣氛好不熱鬧。學生單元知識回顧完成後,小組代表回報整理結果,二、三個小組代表就已經把本單元的知識點總結的很全面了。還有很多小組代表很踴躍、舉手,我又給了他們機會,不過往後的小組的同學説的是:我們組還會解決(問題),知道了(細的知識)。

這樣一來,課堂氣氛更熱鬧了,學生們紛紛爭取發表個人意見,開始了對本單元題型設計的回顧。這各環節足有近二十分鐘,感覺説的差不多了,我方進行小結:大家對本單元知識整理得很全面,同時對本單元的解決問題的題型、方法及注意事項總結的很細緻、全面,同學們真是學習的有心人啊!練習題完成了讀、寫數、排列大小、把整數改寫成用億或萬作單位的數並求近似數及名數改寫,不過判斷和解決問題都只能在下一節數學課來完成了。總之,在本節複習課中學生的課堂表現很出色,既進行了積極思維,又很好的鍛鍊了歸納總結的能力,合作能力(本屆可學生的合作還是很有效的),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亦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是,在學生説會解決問題時就可讓其進行習題舉例(尊重學生的思維個性化發展),可讓大家解決,這樣我設計的題目會完成的就較少些,不過完成題型卻也會很多。學生獲取成功的喜悦會更多,而學生的創造能力也會得到提高的。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6

認識小數的第一課時的重點是認識小數的意義,它是貫穿整個小數部分內容的學習的,具有重要的地位。之前,我讓學生已經預習過,從學生的摘錄看出,預習不是充分的。是不認真?還是不會自學?帶着這個疑問,我在課堂上設計了預習的環節:閲讀課本第28-29頁,摘錄自己的收穫和困惑,時間5分鐘。

從巡視學生的摘錄情況看,有價值的問題,總體閲讀的情況質量差,不知道抓住重點來閲讀和思考,所以提出的問題散而成點狀,當然這種情形也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實際情況。

呈現例1後,接着呈現學生的困惑“小數就代表分、角而為什麼要寫成0.3元呢?小數又不代表元,為什麼後面要加“元”?”我的課從學生的這個問題展開的,首先學生的提問不是很清楚,故我讓她又介紹了一遍,詢問其他的同學是否聽清楚她的問題了,然後我試着説:“你是不是認為,0.3元是3角,為什麼不用單位角表示?就是寫成0.3角。”她點點頭。

從學生們否定用單位角的回答中感受到,學生們對小數的認識停留在直觀的基礎上,元是整數部分,角是第一位小數,分是第二位小數,但學生們很清楚,3角=0.3元,5分=0.05元,4角8分=0.48元。缺少的就是為什麼這樣寫?也就是學生閲讀中存在的問題,沒有抓住重點來閲讀和思考,再次組織學生閲讀課本:1元=100分,1分是1元的1/100,還可以寫成0.01元。學生們通過閲讀和剛才的交流漸漸明白,1元=10角,3角就是3/10元,3/10還可以寫成0.1。

“5/100為什麼要寫成0.05,不是0.5呢?”有了前面的經驗,學生們有了自己的見解。生1:如果寫成0.5的話,5分就變成了5角。生2:100有兩個0,所以小數也要有2個0。第二個學生的回答是不恰當的,而3/10=0.3、5/100=0.05這兩個例子卻剛好和她的説法相符合,我沒有理解否定她的觀點,只是繼續往下和學生們理解第三個例子,48分=48/100元=0.48元。然後,讓她觀察8/100=0.48這個等式,讓她體會她的觀點的不合理,“逼”學生們再次思考100的1後面有兩個0,和小數中的什麼有關?結論當然和小數的位數有關。

學生的問題和錯誤往往會影響教學的進程,但悠着點也好,能展示學生的思考過程,並以此為起點展開討論、交流和思考,能清楚地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和怎樣去觀察和不斷去驗證,然後得出合理的結論。

“悠着點”這節課還在我思考以外的環節上出現了,正方形的稜長都平均分成了10份,就分割出1000個小正方體,對老師們説是一個常識性的知識,看一看不用數就知道是1000個。而學生們不是,認為是600個,一個面是100個小正方體,6個面就是600個;從稜長處能看到小正方體的兩個面,有學生認為是兩個正方體,所以雙倍地數了。

悠着點糾正學生的`錯,前面一個面是100個小正方體,數數有幾層,從前往後數;上面有100個小正方體,從上往下數有幾層;而第二個問題,觀察圖還是不能得到我滿意的結果,學生的思維總是建立在形象的基礎之上,觀察教師的一摞本子,“能看到兩個面,難道説是兩摞本子?”再觀察圖,學生們明白了。

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學生們的觀點和錯誤往往會在教師們的預設之外,悠着點能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繫,消除原來的錯誤的思考方法和觀點,從而真正做到豐富學生們的數學活動經驗。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7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國小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在三年級已經學過。學生雖然對小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在教學中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本節課,我先讓學生展示小數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接着讓學生説説為什麼要用小數,學生都説出了小數會比較簡單。這樣的設計,就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繫了,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慾望的火花,從而感覺他們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接又重新複習了一下關於分數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去體驗。雖然最後,學生的掌握情況還算可以,但是可能對那些後進生來説,理解得不是很好。

在課中感覺到學生是有差異的,我們要重視每一位學生。做好對話工作。學生出現的誤解要注意引導好。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8

小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掌握小數的意義,是這單元教學的重點。本節課是以米尺作為教學小數意義的直觀教具,是以長度為單位為例説明小數實質上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

成功之處:

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在小數的意義這節課中,如何讓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學中我分為三個層次進行教學:一是重點教學十進分數用一位小數表示。通過1分米=1/10米=0.1米3分米=3/10米=0.3米7分米=7/10米=0.7米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觀察分數與小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從而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十分之幾的分數可以用一位小數來表示,然後讓學生舉出像上面這樣的例子來進一步認識小數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二是採用放的形式讓學生總結歸納百分之幾的分數可以用兩位小數來表示;三是採用讓學生獨立完成的形式總結歸納千分之幾的分數可以用三位小數來表示。通過這三個層次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都可以用小數來表示。在難點上,對於小數的整數部分為什麼都是0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發現、思考、交流得出因為1分米、1釐米、1毫米都不足1米,所以小數的整數部分是0,這樣小數的意義教學也就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

對於小數的計數單位為什麼是發現部分學生不理解,在練習題中出現了問題。

再教設計:

1.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才不至於留下知識上的死角。

2.加強習題的練習,讓學生從多種類型上進一步認識小數的意義,深化對小數意義的理解。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9

在設計本課時,我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教學中,以故事創設情境,將數學置於童話般的故事當中,讓學生感到親切,引起情感共鳴,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本課中,小數點的故事、學生日記等就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寓小數與情境中,使學生喜歡小數,對數學感興趣。

2、注重方法滲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更應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本節課中,在教學1分米= 1/10米=0.1米時,滲透等量替換思想,並以此為基點展開,先讓學生初步感悟十進制分數與一位小數之間的聯繫,進而鼓勵學生由此及彼、遷移類推得到許多一位小數,再讓學生 比較這些小數的共同點,歸納出一位小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遷移、類比認識二、三位小數。歸納小數意義時,滲透抽象化方法,在學生多層面、多角度豐富感知的基礎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數量、單位名稱,最後抽象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二位小數……,使學生順利地從直觀思

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3、運用多種手段,提高教學實效

本節課中將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常規教學手段相結合,提高了教學效率。從引入課題、講授新課、反饋練習,大部分內容均製成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動態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刺激學生的感官,啟迪學生思維,增大了課堂容量,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同時,本節課又注重了常規教學手段的運用,課題、一位、二位、三位小數的8個主要關係式等,均由老師板書。提綱挈領的板書,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4、幾點不足或困惑

小數意義這一課屬於概念教學,如何讓學生建立準確的概念,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本節課做的不夠,老師引導太多。概念教學如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變學習方式值得研究。歸納小數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這裏的問題設計我修改了幾次,但我覺得總是不能很好的揭示小數的本質,特別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分數為什麼能寫成小數,有的學生可能沒有理解。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0

小數點移動是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內容,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比較有難度,對小數點的移動,特別是位數不夠時的處理掌握不好。

為了突出本課時的重點,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掌握小數點移動的規律;突破難點:小數點移動的方法及當位數不夠時用“0”補足的處理,在教學時我力求讓學生在體驗過程中有所感悟,重視知識的獲得過程,並體驗到學習過程中帶來的喜悦,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互相合作和應用的意識。 本節課我認為成功的地方是我能按自己預定的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把較為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在課一開始通過孫悟空金箍棒的長短變化導入,使這淘氣的小數點活動起來。藉助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很清楚看到小數點的移動的過程,從而知道小數點移動會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其次在探究小數點移動規律的時候,我採用分層教學,讓學生觀察小數點的變化和金箍棒的長短存在怎樣的內在聯繫,學生馬上可以説出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金箍棒就擴大到原來的10倍。 然後,重點突破小數點移動的方法,讓學生經歷擺、移、説、歸納的過程,真正理解與掌握一個小數乘10,小數點移動的規律及方法,並發現小數點移動後要去掉整數部分前面多餘的0,以及結果是整數時,小數點省略不寫。

在充分探究的基礎上,利用知識的遷移過渡到一個小數除以10時,小數點移動的規律,並讓學生在擺、移的過程中自行解決“整數部分一個單位也沒有,就用0來表示”的問題。學生掌握一個小數乘或除以10,小數點移動的規律,並會邊移邊説出整個移動的規律以及方法。因為學生有了剛才學習的經驗,我就放手讓學生運用遷移規律自己學習。通過猜一猜:一個小數乘100、1000以及除以100、1000結果是多少?小數點該怎樣移動?然後把猜的結果寫下來,再用驗證。 當然在這過程中有中差生還不會,我就讓已完成的同學幫助旁邊的同學,這樣就互相合作學習了。最後交流:自己在操作過程中如何解決遇到的問題。學生在動手操作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即當位數不夠時用零來補足的處理。當然我也比較重視內化小數點移動的規律。通過指導看書掌握規律中的一一對應以及省略號的作用。同時課堂首尾呼應,使學生真正明白小數點的移動原來是這個小數乘或除以10、100、1000……,當然可以用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的結果。

總之,這節課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全部學生加入到探究小數點移動規律的過程中,學生能清晰表達小數點移動的過程,把抽象知識變為具體。當然還存在着許多不足,如本內容較難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引導學生探索規律,發現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教學內容安排的多,練習較少,希望在以後教學中能注意存在的問題,改正缺點。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1

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對小數並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所接觸,但由於小數的意義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還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現狀,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找出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契合點,讓學生親身經歷小數的產生的過程。

新課開始,我以小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為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通過讀商品標價理解標價的意義和測學生的身高(測綵帶的長度)來引入小數的產生,使學生感受到在測量和計算時,有的能用整數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數的結果。像這樣得不到整數結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學習中有很多,聰明的人們於是想到了用分數、小數來表示,於是小數便產生了,學生親身經歷體驗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

第二個環節,以米、分米、釐米、毫米為背景,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學習過程,學生體會到了小數的意義,然後全班交流得到:小數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十分之幾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用兩位小數表示。儘管這是一種規律,但教學時,我是通過舉例的方式,從0.1米還能用什麼數來表示,引導學生利用1米=10分米找到小數、分數、整數之間的聯繫,依次類推,0.5米、0.9米是多少分米,用分數怎麼表示?接着,認識一位小數;以同樣的方法認識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四位小數。順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數的意義。

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遷移、合情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既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又重視發揮集體智慧,組織好學習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活動。允許並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大膽發表個人見解。孩子們在靜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輕鬆、愉快地學到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創造性學的境界。

在實踐運用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知識接受程度的不同為他們設計了三個不同發展層次的練習,人文性的提示更激發了學生展示的熱情,不同的學生都有所發展,他們的知識得到了充實,思路得到了拓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不足之處:

1、對教材鑽研不夠。在教學相鄰小數的計數單位的進率時太倉促,處理的不到位,在課中應引導學生回憶並舉整數的計數單位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

2、教學最後的總結較少,引用的名言有點畫蛇添足。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2

小數的意義是認識小數的第一課時,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一位小數的基礎上,繼續認識小數的意義。本課時從橡皮、信封和練習薄等物品的價錢出發,引導學生感知兩位小數的含義。

在教學時,我出示了三種商品圖及標價,讓學生用“角”和“分”作單位説説這三種商品的價錢,並追問4角8分是多少分。這部分內容學生能結合生活經驗來解決,沒什麼大問題,包括怎麼讀小數也沒大問題。問題主要集中在小數意義的教學方面。我從1元=100分出發,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分,那麼1分就是1元的 ,就是元,還可以寫成0.01元。可能在教學時太抽象了,話也有點長,也沒有使用什麼直觀的教具,教學效果不好。學生都知道1元=100分,但是我説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能説出每份是1分,這令我很意外。我心想1元裏有100分,那麼平均分成100份後,每份就是1分了,這是很容易想到的,但是學生就是反應不過來。在這部分教學時我不僅浪費了很多時間,而且還搞的學生稀裏糊塗的,我覺得主要太抽象了。在教學時,我發現學生實在反應不過來,我就急中生智,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正方形,把它平均分成100份,那麼如果我把這個正方形看成“1“元,那麼每一份就是1分,畫了圖之後學生掌握情況有所改觀,但是課後我想想,其實這個例子不是很好,因為這會給學生另外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一個正方形可以看成1元。可能我太不瞭解學生了,太高估他們了。

在這節課後學生對國小的意義有所瞭解,但並不是掌握很好,如果教師適當提醒,學生還是能説出是怎麼分的,怎麼來的。從這節課看來,我覺得國小五年級的教學應該以直觀思維為主,特別是小數的意義這部分。可以説這部分老師也頭疼,更別説學生了。在這一章複習時,我發現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小數的意義了,但單位換算問題很大。可能是我教學新課的時候太急了,也有可能是板書不夠或是對他們要求太高了吧。呵呵,我還需要好好總結的。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3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材第四單元中“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這一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延伸,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要求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繫,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是本節課應達到的知識教學目標。

第一次執教《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後,自我感覺還是挺不錯的。從瞭解小數的產生到探究小數的意義最後到綜合練習,學生的學習過程挺順利的。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小插曲:我説在超市為了方便,電腦上通常會以元做單位統計,也就會用到小數了。本以為我可以按照預設進入正題了,這時有個學生説“既然有電腦用角分也很方便的呀!為什麼一定要用小數?”由於我沒有預設到這個問題,霎時我呆了,最後決定告訴學生把這個問題先放一放,等會兒再解決。在以後教學中,對於課堂出現的“小意外”,要靈活地處理,切不可死板地按自己想法進行解決。

在正方形紙上畫出0.1這個小數時,大多數同學都是塗最旁邊的一格,我也就是想當然的按照學生的思路進行教學。正當我為解決這個問題高興時,有個學生突然地説“一定要這一格嗎?中間的一格可以的吧!”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但我當時沒有抓住這個教學契機,只是一帶而過。備課時,預設不夠充分,根本沒有想到這一點。我們都知道“把‘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一份,就是1/10,也就是0.1。”這裏的“其中一份”是指十份當中的任何一份,而不是單指這一份。我想當時我把這個學生提的問題再深入地分析一下,產生的課堂效果肯定會不同,學生也會更為深刻地理解0.1的產生及意義。由此,我想到了以後備課時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備課時要深入理解教材,想一想每個知識點應該要落實到哪一個程度;第二,問題設計時要有針對性,多思考提這個問題要解決的什麼;第三,除了備教材外,更要備好學生,對於學生在課堂會出現地種種問題進行全面周到地預設;第四,還要備好各種教學資料,如課件、練習題、學具等等,這樣就能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應該處於主體地位,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但這個主導作用的發揮必須圍繞着學生這個主體得到發展為中心。只要是有利於學生主體發展需要的,就應該是我們教學需要努力的。我們教學所要追求是:把學生放在心中,讓學生在“教”與“學”中得到充分主動發展。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4

——“數形結合”在教學中的一點嘗試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材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我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進行了兩次不同的嘗試教學:

第一次教學: “小數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來處理的:藉助課件直觀形象的優勢,讓學生在想象、類推中理解“小數的意義”。教學過程如下:

課件演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讓學生觀察後思考: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如果用米作單位寫成分數是多少米?寫成小數是多少米?學生回答後追問:這樣的3 份或7份用分數和小數又怎樣表示呢???學生藉助課件寫出相應的分數和小數後,引導他們觀察板書歸納出“一位小數”的概念 。 在“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也採用這個方法,讓學生在推理、想象中探究。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地看到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釐米,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把1釐米放大。然而課件展示1釐米的長度和1分米的長度差不多。給學生一定的誤導.結果是:0.1米、0.01米、0.001米的實際長度是多少?學生頭腦中一點印象也沒有。以至於在後面學習小數的“計數單位”時感到很空洞,他們不知道“計數單位”是指什麼?為什麼要以0.1、0.01、0.001??作為小數的計數單位?

反思教學上述教學,存在着這樣幾個問題:其一、沒有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0.1米、0.01米、0.001米??具體表象。學生以課件為支撐,藉助想象去推理。由於缺乏操作體驗的過程,學生頭腦中的0.1米、0.01米、0.001只是幾個概念而已,至於 0.1米、0.01米、0.001米??實際長度是多少?頭腦中沒有印象。這樣抽象與表象之間缺乏應有溝通,影響了後面“小數計數單位”的教學。第二學生對小數的計數單位缺乏體驗的過程.教學中沒有設計用0.1、0.01、0.001??等為計數單位來找小數的體驗過程.其三、課件的誤導。課件出示1分米、1釐米的放大圖,展示給學生的1釐米、1毫米與實際長度相差甚遠。反而對學生產生的誤導:認為1釐米與1分米的長度相等。

針對上述問題我進行了如下的修改:第一、在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同時,加強學生的操作體驗。如教學110 米就是0.1米時,增加了在直尺上任意找0.1米的活動。讓學生知道這個0.1米是指十份當中的任何一份,而不是單指0-1之間的這一份。同時讓學生圍繞“0.1米”這個基本的計數單位在直尺上找小數的過程: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説一説你是怎樣找出0.3米的?0.3米是幾分之幾米? 0.3米里面有幾個0.1米。或在米尺上找出7個0.1米,想一想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數表示又是多少米???讓學生在“找”“説”的活動中,把0.1米的實際表象深深印在腦海裏,同時也感悟到一位小數都是由幾個0.1組成的,1米里面有10個0.1米。0.1是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第二、為了防止放大圖給學生的誤導,在出示課件後安排了讓學生在直尺上找1釐米、1毫米的活動。讓他們在頭腦中建立1釐米、1毫米正確的表象。

按照上述兩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我進行了第二次試教。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直尺上找0.1米”時思維非常活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直尺上找0.1米時,學生欣喜地發現:把1米平均分成10份,0.1米不僅僅是指0-1之間的長度,8-9之間的長度是1米的110 也是0.1米。“不同的位置為什麼表示的長度都是0.1米?”學生面帶疑惑。經過觀察、比較、討論學生明白了:原來它們都是指十份當中的任何一份。他們還發現:1米里面竟然有10個0.1米??學生在 “找0.1米”的過程中,“0.1米”的實際大小已經深深地印入了腦海。同時學生對“0.1”是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也有了一定的體驗和理解.這個過程正是他們自我吸收、內化新知過程,它較好地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二是:提問“暗示” 培養對應思維、可逆思維。小數實質上是十進制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教學中我採用提問來“暗示”來突破這一難點,提問時圍繞“0.1米”這個基本的計數單位來設計問題: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説一説 0.3米是幾分之幾米? 0.3米里面有幾個0.1米。這個問題意在以0.1米為基本的計數單位,在直尺上找到0.3米,然後根據小數0.3米找到相應的分數。又如在米尺上找出7個0.1米,想一想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數表示又是多少米?此問意在讓學生以0.1米為基本的計數單位找出0.7米後,找到與之對應的分數。並同時滲透0.7米里面有7個0.1米。這樣一正一反的提問,讓學生能意識到小數實質上是十進制的分數。有效培養他們的對應思維、可逆思維。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中運用數形結合,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求新、求異意識.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是提升學生思維的必由之路。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5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事後進行反思,以下是“小數的意義之教學反思”,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小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按説學生學習有關概念的知識是比較抽象的,那個整堂課需要老師很多的講解,一開始我備課前就在苦思冥想,到底該怎麼引導。我想還是常規保險一點,教師多講點,這樣學生少走點歪路,課堂進度就能快些。後來在我自己上課前聽了隔壁班老師的這節公開課,我發現老師講得不多,學生也可以做對題目啊。於是,我決定自己的課堂也來嘗試一下。

首先出示:1分米=—米=()米,3分米=—米=()米。學生獨立思考後點名回答説説自己的想法,根據以往的知識學生完全有這個能力解答並且能很好地回答出理由。但是考慮到學困生,我在學生回答完的基礎上增加出示了一把一米的米尺,平均分成10分,通過圖幫助這部分孩子理解1分米是1米的十分之一,即一分米就是十分之三米。

接下來我出示一張把米尺平均分成100分的圖片,因為100分過多,學生一格一格數肯定看不清也來不及,我就直接告訴他們這裏1米平均分了100分,數與形的結合易於孩子的理解。接下來全班一起解決1釐米=—米=()米的問題,指名學生説説,學生同樣説得很明白,後面4釐米和12釐米的同類型題目完全可以放手,在學生獨立完成的這點時間裏,我就去到學困生那邊多點撥了一下,全體完成後讓學生來説説自己的想法,這樣整體的學習效率就提上來了。

最後解決三位小數的問題我也差不多采用了上面的方法,效果也不錯。老師提供一幅圖,指點一二,學生想得多,講得多,思維就活絡起來了,越學越來勁,到最後的總結就自然而然出來了。這樣的課堂成不成功無法斷言,但我覺得收效不錯。

【擴展閲讀】

類型方法

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

縱向反思和行動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國小教學方思貫穿於你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橫向反思和比較法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個體反思和總結法

“課後思”:一場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後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周後思”或“單元思”:也就是説,一週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後反思,摸着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月後思”:對於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質量分析,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通過期會考試,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從而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宏觀反思。

集體反思和對話法

集體反思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於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俗話説:“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能使自己對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並獲得對問題解決的廣泛途徑。教師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記錄所看到的情景。還可以用攝像機將教學活動拍下來,組織觀看。每個觀摩的教師都寫教學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後共同研討,重在針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進行團隊反思,每個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即使出現認識上的衝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 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是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反思不僅僅是“閉門思過”,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也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這是由教與學的社會性本質所決定。除了同事之間的集體反思外,還可請教育教研學者介入,提出有促進性、針對性的建議,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從而獲得更新、更全面的認識。

集體反思的提出及意義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教師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學能力,全新的教學行為。為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對教師進行各層次各方面的教育教學培訓,以期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使我們能夠真正肩負起實施新課程的重任。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自我完善,以推進自己的專業發展。而在眾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學反思無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種。但教師的個人反思活動屬於個體反思,由於受到自身素質、觀察視角、知識與經驗、專業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其反思內容及程度均較低。為此,在教師個人反思的基礎上,引入“集體反思”非常必要。“個人智慧不過是草間露珠,集體智慧才是長河流水”。“集體反思”能夠有效彌補教師個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體的智慧,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智慧。它能夠集思廣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啟迪,共同提高。只有把個人反思融入到“集體反思”中,個體反思才有更廣泛的價值,個體從“集體反思”中獲得更多的收穫。同時,“集體反思”能夠在教師教育教學培訓和自我完善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繫,使集體培訓與個人成長有效整合,共同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