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交流的材料範文

來源:文萃谷 2.3W

經驗交流大會是每個集團都會幾班的,那麼經驗交流材料範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經驗交流的材料範文,希望對您有用。

經驗交流的材料範文
  經驗交流的材料範文1

公路建設經驗交流材料

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與時俱進抓項目,搶前爭先抓落實,使我市公路發展取得了項目建設的呼聲明顯高於以前,項目建設的環境明顯優於以前,項目建設的步伐明顯快於以前的優異成績。兩年來,完成路網建設項目總投資2.3億元,新建改造37條公路,使我市省級幹線路網提前一年收網,通鄉油路兩年時間完成了三年計劃的80%,走在了孝感市各縣市區的前列。回顧近年來交通項目建設工作,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搶抓機遇,新思路舞動大手筆

從~年開始,國家對公路交通的發展思路、投資政策進行重大調整,加大了公路建設的投入力度,同時出台了“誰積極支持誰,誰不積極調劑誰”的規定和要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公路項目競爭異常激烈的形勢下,我們站在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高度,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牢牢把握機遇,跑項目,爭計劃,籌資金,抓發展,為我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生根本改觀提供項目支撐和發展後勁。為使項目工作落到實處,使更多的公路項目進國家的“籠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優先決策,大員上陣,市發展計劃局、市財政局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各鄉鎮和沿線羣眾大力支持,交通幹部職工更是想盡千方百計,歷盡千辛萬苦,迎來了我市路網建設項目建成一批、在建一批、立項一批、儲存一批的大好局面。

1、多方遊説,蘭杭高速過我市。最初,蘭杭高速公路不經過我市。得知省交通部門傾向中線、南北飄移難定的信息後,市政府領導、市交通局主要負責人多次到省交通廳、省公路局、省交通規劃設計院找有關領導和專家彙報,極力陳述高速公路經過我市腹地的重大意義和可行性;借全省交通工作會議召開之際,聯名周邊縣市的交通局長向省廳打報告,方方面面為高速公路最有利於應城的走向營造氛圍;同時,我們還主動邀請盛市有關專家來我市提前進行環境評估、文物評估,大力協助工程技術人員完成好前期勘測和工程施工圖設計等前期準備工作。

~年1月,從全省交通工作會議傳出好消息,蘭杭高速公路今年7月份正式開工,而且將最終的走向在中線基礎上北移了11公里,使中心城區上高速路的時間縮短至10分鐘以內,此舉必將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更多的拉動作用。

2、多次協調,曹大立交已立項。為徹底解決我市東大門交通的“瓶頸”問題,我們多次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公鐵立交橋項目,為使工程早日立項,早日啟動,市領導、市交通局負責人多次到省公路局、鐵路分局協調,經過多次努力,省公路局批准立項,市交通局

~年以正式文件下達了工程項目計劃,與鐵路部門漢丹鐵路複線工程一起啟動開工。

3、多少感動,幹線路網前安排。XX年,全市幹羣同心同德,克難奮進,完成了百年老路18.7公里的路基土方工程任務。盛市交通部門領導視察工程後深受感動,省交通廳認為市委、市政府有決心,有氣魄,應城人民有奉獻,有能力,市交通有規劃,有措施,可以把建設資金向我市傾斜,當場拍板一次性投入2100萬元,硬化漢宜公路東段,並將煙應線改造工程從後三年任務提前列入前三年的計劃,使我市路網建設項目在市率先實現“用明天的錢修了今天的路”。煙應線的提前啟動也帶動了隨應線工程項目的全面實施,隨着兩大工程於~年10月1日前全面竣工,我市公路交通的主骨架基本形成。

4、多管齊下,通鄉公路譜華章。~年初,通過我們積極申報,專家現場勘測,我市共有7條通鄉公路共108.95公里擠進國債資金建設項目“籠子”。為了使這些項目擠得進,立得住,下得來,我們除向盛市交通部門寫出書面申報外,還通過鄉情、親情上跑國家計委、交通部,充分發揮在外的應城籍人士方方面面的優勢。市委、市政策果斷決策,採取“城市支援農村,機關支援基層,幹部支援農民”的方式,號召全市廣大幹部職工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反哺農業、扶持農村、回報農民,短短一個月時間,15000多名社會各界人士為通鄉公路捐資630萬元,為我市通鄉公路國債項目全面啟動作出了突出貢獻。

  經驗交流的材料範文2

雙擁工作經驗交流材料

創新工作機制 整合資源模式不斷將雙擁工作引向深入xxx辦事處

xxx街道辦事處在街道黨工委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度重視雙擁工作,按照“完善制度,夯實基礎,立足創新,狠抓關鍵”的指導思想,從街道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認識加強軍政軍民團結的重要性,切實把雙擁工作作為一項事關全局的戰略任務,紮實推進,努力開創雙擁工作的新局面,營造了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親的社會氛圍,有力地促進了街道各項工作的協調發展。先後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街道之星、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社區建設示範街道、全市民政工作先進單位、全市雙擁模範辦事處等諸多榮譽稱號。工作中,我們重點做到了三個創新。

一、創新領導機制,健全雙擁工作的組織網絡

黨組織是各項工作的核心,是雙擁工作的領導者、組織者和實踐者。近年來,我們始終把雙擁工作作為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推動了雙擁工作的深入開展,收到了較好的成效。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根據工作需要,我們進一步健全完善了街道黨工委書記負總責,分管副職具體負責,黨工委班子成員共同負責的雙擁工作領導責任體系。成立了由街道黨工委書記任組長,辦事處主任任副組長,各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相應的辦事機構。同時聘請了駐區部隊領導為雙擁領導小組成員,逐步形成了“黨工委統一領導、黨政各部門各負其責、工、青、婦等羣團組織共同參與”的雙擁工作網絡,為雙擁工作的全面開展提供了保證。二是健全保障機制。工作中,我們進一步完善了《雙擁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關於進一步做好擁軍優屬工作的若干規定》等文件,制定了定期例會、相互交流、責任問效等工作制度,使雙擁工作做到有矩可依、有章可循。同時,我們加大對雙擁工作的宣傳,積極開展了“雙擁宣傳日”等活動,利用標語、牆報、專題講座等羣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雙擁工作的重大意義,營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圍。三是建立信息網絡。我們根據轄區面積大、人口多、居住分散等實際情況,按照市、區雙擁工作的部署,深入轄區大街小巷,逐門逐户進行登門走訪、摸底排查、核實情況,對優撫對象進行分類造冊,分別建立了“軍烈屬登記卡”、“傷殘軍人登記卡”、“因公犧牲、病故、失蹤軍人家屬登記卡”、“帶病還鄉軍人登記卡”等,進一步摸清了全轄區優撫對象的情況,為優撫工作提供了詳實的資料,確保了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創新服務機制,建立和完善資源整合模式

雙擁工作是一項社會性、羣眾性極強的工作,必須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使羣眾及各行業都能充分認識到雙擁工作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提高做好工作的自覺性。工作中,我們通過健全服務機制,完善服務隊伍,切實為駐軍和優撫對象做好了服務。一是健全雙向服務機制。想駐地部隊之所想,急駐地部隊之所急,是地方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近年來,我們樹立為軍隊服務的思想,從部隊實際出發,千方百計為駐軍解難題、辦實事,解決軍人的後顧之憂。一方面對辦事處各部門工作職責進行了明確,積極開展軍人優先服務活動。與轄區單位簽訂了軍人優先服務協議60多份,在市場、商場、公園等地建立了優先服務站,明確了軍人優先購票、優先服務、優先收銀、需排隊等候的窗口免排隊,在設有休息區的場所優先休息等服務內容。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街道人武部和民政部門的職能,嚴格把好徵兵關,確保把優秀適齡青年送到部隊,為部隊輸送合格兵員。

近年來,我處共徵集新兵260餘人,無一例中途退兵現象,有力地支持了部隊建設。二是健全服務隊伍。工作中,我們以社區為落腳點,在轄區成立了優撫志願者服務隊、雙擁服務站、送温暖小組等服務隊伍,定期不定期到部隊及軍烈屬家中進行走訪慰問。同時,駐轄區的各社會組織和共建單位也積極參與到了雙擁活動中來。如轄區公共單位淮河醫院,先後在五個社區建立了社區醫療站,為優撫對象建立了健康檔案,定期開展義診活動,受到了轄區羣眾的一致好評。

又如轄區包府坑街幹休所,特級傷殘軍人周維勤,在部隊因公造成下半身癱瘓,為照顧他的生活,優撫志願者服務隊定期到他家中打掃衞生,搬米搬面等。XX年,辦事處團總支號召轄區團員青年,為他捐助了一輛輪椅,解決了他出行難的`問題,受到了上級領導和羣眾的一致讚揚。三是健全扶貧幫困機制。工作中,我們將此項工作與黨建工作相結合,深入開展了“連心訪談”活動,將辦事處機關黨員和重點優撫對象結成幫扶對子,實行“四定一包”制度,即定人員、定時間、定對象、定項目、包服務,認真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實際困難。

如家住我轄區縫紉機廠家屬院的烈屬胡孝禮,71歲,兒子去世,兒媳改嫁,留下一個孫女和他一起生活。小孫女眼看到了上學的年齡,可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落實户口,把老人急得直掉眼淚。辦事處黨委得知此事後,積極與公安部門聯繫協調,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了孩子的户口問題,並幫助他減免了一切費用,老人感動得逢人就説是黨和政府讓他感受到了温暖。據統計,近年來我處共為軍烈屬做好事1132次,為軍烈屬捐款4080元,送米送面5960斤,發放優待撫卹款八萬餘元;收到部隊來信126封,幹部戰士立功喜報23張,起到了“優待一户,穩定一片”的作用。

  經驗交流的材料範文3

國小數學經驗交流材料

數學,從一開始就冠以“枯燥、嚴密、抽象”的形象。數學學習給學生留下更多的體驗是:枯燥、苦澀和知識的深奧……談論到數學,人們關注的就是學業成績如何,學到多少知識,看中的仍然是考試卷上的100分。數學究竟應該給孩子的童年和明天留下什麼?學習是一種生活,我們究竟該怎樣做才能讓兒童享有幸福的數學學習生活呢?今天我從祁老師的課堂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數學學習應作為一種樂趣、一種體驗、一種享受,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體驗開始,從直觀的和容易引起想像的問題出發,讓數學背景包含在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景之中,使學生在解決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過程中,體會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近感。讓學生徜徉於生活數學、活動數學、體驗數學的快樂生活之中。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豐富的學習資源——讓教學塗上生活的本色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執行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於轉變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挖掘身邊素材,讓學生輕鬆學習。

國小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賦予活力與靈性。教師充分挖掘了學生熟悉的物品作為學習的資源,例如:出示“恐龍、鯨魚、輪船、直升飛機”等大宗物品,讓學生感受到用原來的千克作單位太小了,必須要用一個大的計量單位來表示,那就是“噸”;再出示“雞蛋、奶牛、純淨水、綿羊”等小宗物品的重量,並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估算或計算,深刻理解1噸的概念,最後再出示一組噸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馬路的承載量、起重機的額定載重量、電梯的載重量等,把數學活動和生活應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和改造。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尋求最佳切入口,讓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親近感,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用。

㈡運用生成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每一分鐘都在孕育着創造,都將可能誕生一種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創意,已由完全地預設不斷地走向動態生成,時時在彰顯着課改的多彩魅力,演繹着課改的新理念。而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們預設之中,有的在我們的意料之外。這就要求我教師要從關注預設的教案,走向關注學生、學情和生成。例如,在感受噸在生活中的運用時,教師出示了電梯的載重量1t,蓋住了可承載的人數,讓學生猜猜應該是多少人?學生的回答是:“二十幾”、“20”、“25”、“30”、“27”,教師面對出現偏離預設的生成,沒有強行把學生的思維拖回預設的軌道,而是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深入思考,這時第六個學生站起來説:“應該是13人,剛才他們説的是小孩,應該是大人。”教師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故意反問“那小朋友應該是33人,那我們是不是該寫小朋友33人?”這時學生想象着33個小朋友進電梯的情景,突然有同學醒悟:不行,雖然33人的重量沒超過1噸,但是33人電梯裏面是裝不進去的。這時教師再請33人站起來,問道:“如果把這33人裝進電梯裏,情況會怎樣?”學生看着這麼多同學,一下子就明白了電梯裏面為什麼不寫小朋友33人了。教師放慢腳步,與孩子同行,善於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出發,從熟悉的地方顯出新的風景,創造出了精彩的瞬間。讓課堂教學在動態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氣,走向灑脱,走向睿智;學生在動態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發展,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心靈共舞的家園。

二、親歷過程,主動建構——讓學生在體驗中親近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這一描述,明確了國小數學的內涵,即數學是一種過程。數學的學習,應努力讓學生親歷這一完整的過程。

然而,反思我們的數學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於學生“眼看、心記、耳聽”的現象,孤立、機械地強化抽象概括,狹隘、生澀地解讀方法理論,忽視了國小生“操作中體驗、體驗中感悟、感悟中建構”的認知規律,使數學逐漸變成一門被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是枯燥、乏味的課程。以前在教學“噸的認識”時,我們一般都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一袋大米重25千克,請學生算一算4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接着就得出1噸=1000千克,隨後的任務就是做很多的鞏固練習。從中顯現出來的教學方式為:單純觀察----機械記憶----克隆模仿,這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學方式。

1噸是個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讓學生在頭腦中正確建立1噸的觀念?本課可謂獨具匠心。教師讓學生親歷完整的數學學習過程,觸摸數學鮮活生動的生命脈息,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得到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㈠讓學生在活動中享受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課堂中,通過學生的“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活動,1噸的大小在學生不知不覺的體驗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學生現有的數學經驗是學生學習認知的起點,也是探索、建構新知識的“支架”,噸的認識必須建立在對“1噸的大小”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40袋每袋25千克的大米重1噸;每個同學平均體重30千克,33個共重1噸;每頭奶牛重500千克,2頭奶牛重1噸;每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噸等,共10組,有了這麼多素材積累,學生在頭腦裏建構了豐富、科學的1噸表象,為後面幾噸物體的重量打下了堅實的認知基礎。

2、 開放的活動,豐富表象

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探索、交流的空間,給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估計、交流、想象等活動,經歷1噸大小建立的過程。課堂上,老師安排了3個層次的活動。

⑴通過搬一袋重25千克大米,體驗25千克的感受,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有感而發:“太重了”“特別重,實在搬不動”、“我覺得有點象運動會裏的舉重”……豐富而又真實的感受,接着老師追問:剛才一袋大米重25千克,得要多少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進而推出要40袋,教師再問:如果把這40袋大米轉到一個大袋子裏,你可能會有怎樣的感覺?學生根據剛才搬25千克大米時的感受,想象着可能會有的感覺,自由地談論着:“重死了,根本搬不動”、“壓扁了”“還沒搬起來,渾身的力氣都沒了”、“我渾身都散架了”。,通過搬一搬、説一説、想一想等體驗活動,初步建立了“噸”的表象,初次感受到1噸的大米對學生來説實在是太重了。

⑵利用想象和推理,進一步感受1噸的重量。老師讓學生猜猜在坐的同學的體重有沒有1噸?多少個同學的體重接近1噸?最後讓33個同學起立,讓大家看一看、想象一下33個同學的體重,這大約就是1噸的重量。

⑶利用常見的物品,想象1噸的重量。老師首先出示一組圖片:

讓學生在小組裏説説圖片的意思,再在班級內交流彙報。然後教師又出示圖片:

由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個這樣的物品重1噸?

學生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一個主動在頭腦中積極建構的過程。這裏通過四個開放的活動,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去經歷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已經形成了豐富的表象,進一步深化了對噸的認識。

3、變式練習,深化表象

學生對所學知識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這一表象,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分化,這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通過三個層次的變式練習達到了這一目的。⑴噸在生活中的應用。先由學生説説你在生活的什麼地方見到過寫着幾噸幾噸的呢?再由教師從實際生活中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噸”這一重量單位的實際運用。由1噸轉向對幾噸的認識,深化了學生對噸的認識,同時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⑵選擇合適的單位填空。看似簡單,卻是對知識的一個很好的整合,在讓學生回憶已經認識了哪幾個重量單位之後,再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填空,它需要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對所出示的物體重量進行合理的估計,需要學生對所學重量單位有清晰的認識,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⑶修改數學日記。日記一般是語文裏的內容,而這裏呈現的卻是數學日記,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記錄生活,讓學生感到有些“新奇”。日記的內容設計也讓學生忍俊不禁,在會心的笑聲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克、千克、和噸”的認識。

㈡讓方法在體驗中生成

課堂上,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它讓學生以認知主體的身份親自參加豐富生動的活動,完完全全地參與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從而在體驗和創造中學會學習方法。

⑴知識引入----自由猜測,激活思維。在猜一猜在坐同學的體重合起來有沒有1噸的遊戲中,開始是學生是自由猜測,分為兩派:有1噸和沒有1噸。

⑵問題探究----驗證猜測,促進理解。在學生自由猜測後,教師以問題:“到底有沒有1噸呢?有沒有辦法?”引起學生再思考,這時有同學想到了算一算的辦法,假設每個同學的體重是50千克,50個同學的體重就用50*50=2500千克,就是二噸半,超過一噸了。

⑶實踐應用----延伸練習,啟迪思維。教師在肯定上一位同學推理方法的同時,對學生的估計作出了科學的引導,三年級同學的平均體重約是30千克,隨後再次讓學生猜測55個同學的體重會有1噸嗎?有了前一位同學的啟示,這裏同學們很快地作出了判斷,超過了1噸,。這時教師再讓學生進行逼近估計:哪究竟要多少個同學的體重會有1噸呢?這時學生猜測的結果有37、38、39、40、45等等,到了這等火候,教師方才宣佈正確結果,大約是33個同學的體重接近1噸。

整個環節中從“知識引入----問題探究----實踐應用”,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充分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在思維相互激烈地碰撞中,學生不僅再次感受了1噸的大小,而且也學會了探究問題的方法,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三、關注生命,傳承文化———讓數學課堂閃耀人文之光

讓學生在小組裏説説圖片的意思,再在班級內交流彙報。然後教師又出示圖片:

由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個這樣的物品重1噸?

學生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一個主動在頭腦中積極建構的過程。這裏通過四個開放的活動,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去經歷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已經形成了豐富的表象,進一步深化了對噸的認識。

3、變式練習,深化表象

學生對所學知識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這一表象,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分化,這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通過三個層次的變式練習達到了這一目的。⑴噸在生活中的應用。先由學生説説你在生活的什麼地方見到過寫着幾噸幾噸的呢?再由教師從實際生活中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噸”這一重量單位的實際運用。由1噸轉向對幾噸的認識,深化了學生對噸的認識,同時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⑵選擇合適的單位填空。看似簡單,卻是對知識的一個很好的整合,在讓學生回憶已經認識了哪幾個重量單位之後,再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填空,它需要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對所出示的物體重量進行合理的估計,需要學生對所學重量單位有清晰的認識,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⑶修改數學日記。日記一般是語文裏的內容,而這裏呈現的卻是數學日記,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記錄生活,讓學生感到有些“新奇”。日記的內容設計也讓學生忍俊不禁,在會心的笑聲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克、千克、和噸”的認識。

㈡讓方法在體驗中生成

課堂上,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它讓學生以認知主體的身份親自參加豐富生動的活動,完完全全地參與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從而在體驗和創造中學會學習方法。

⑴知識引入----自由猜測,激活思維。在猜一猜在坐同學的體重合起來有沒有1噸的遊戲中,開始是學生是自由猜測,分為兩派:有1噸和沒有1噸。

⑵問題探究----驗證猜測,促進理解。在學生自由猜測後,教師以問題:“到底有沒有1噸呢?有沒有辦法?”引起學生再思考,這時有同學想到了算一算的辦法,假設每個同學的體重是50千克,50個同學的體重就用50*50=2500千克,就是二噸半,超過一噸了。

⑶實踐應用----延伸練習,啟迪思維。教師在肯定上一位同學推理方法的同時,對學生的估計作出了科學的引導,三年級同學的平均體重約是30千克,隨後再次讓學生猜測55個同學的體重會有1噸嗎?有了前一位同學的啟示,這裏同學們很快地作出了判斷,超過了1噸,。這時教師再讓學生進行逼近估計:哪究竟要多少個同學的體重會有1噸呢?這時學生猜測的結果有37、38、39、40、45等等,到了這等火候,教師方才宣佈正確結果,大約是33個同學的體重接近1噸。

整個環節中從“知識引入----問題探究----實踐應用”,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充分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在思維相互激烈地碰撞中,學生不僅再次感受了1噸的大小,而且也學會了探究問題的方法,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三、關注生命,傳承文化———讓數學課堂閃耀人文之光

《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學教育應重視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大力加強這種人文精神、人文關懷的培養,以使我們的學生形成敏鋭的感知力、豐富的情感力、獨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因此,祁老師以各種方式充分挖掘數學教育中的人文價值,加強學生科學人文精神的培養。

㈠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形成和諧的人文學習氛圍。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湧動着無限活力的生命體,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我們要用温馨的教育沁人心脾,潤物無聲。要用“心”去做,用”情”去導,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達到情感交融。教師在課堂上經常問的問題就是:“有沒有不同的想法?”“還有嗎?”“談談你的感受”;經常鼓勵學生的話就是“大膽估計,錯了也沒關係”。教師尊重學生個性,營造一種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圍,傾注教師的人文關懷,面隊學生的回答,不管答案正確還是錯誤,教師都向學生投去讚許和親切的目光,正是教師寬容的接納和理解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温暖,從而增強對學習的信心和自信。

㈡傳承數學文化,激起學生的家鄉自豪感

教師精心選取了兩則有關鹽城市的信息:“鹽城市的農業生產在全省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常年景糧食總產量480萬噸,年產量棉花20萬噸,居全省首位。”、“4月11日,全省漁業工作會議在我市召開,會議傳出的信息表明:我市XX年漁業總產量達82萬噸,比XX年淨增24萬噸,連續多年列全省第一。”作為鹽城的小朋友你有什麼感覺?學生的回答是:“自豪”、“這麼多東西,都不知道放哪兒了”。從數量上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鹽城人民是多麼勤勞而富有智慧,家鄉自豪感油然升起。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與鼓舞。每個人都希望成功,求知的學生更需要成功的操作、體驗、感悟和建構。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並且在激勵和賞識中經歷美好的學習生活,感受學習生活的快樂。變革孩子們的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是孩子們比較喜歡的方式,真可謂:體驗學習是最幸福的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