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詩詞曲五首》課堂實錄

來源:文萃谷 2.94W

君子作歌,維以告哀

人教版八年級下《詩詞曲五首》課堂實錄

——《詩詞曲五首》教學的整合效用

莞城英文實驗學校劉成兵

詩言情的思想產生很早,《詩經·小雅·四月》説:“山有蕨薇,隰有杞木夷。君子作歌,維以告哀。”清代袁枚堅定主張詩的情感本原,他説:“夫詩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後有必不可朽之詩。”(《答蕺園論詩書》)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25課的五首詩詞曲都是在抒寫自己的哀傷與抑鬱不平。教材上它們是按詩詞曲的體例和年代排列的,如果照這樣的教學順序,內容就會顯得散亂,於是我決定進行整合教學。

教學課時為兩顆時,教學主題是:君子作歌,維以告哀。下面是課堂教學實錄。

第一課時

師:《詩經》説:“匪鶉匪鳶,翰飛沖天。匪鱣匪鮪,潛逃於淵。山有蕨薇,隰有杞木夷。君子作歌,維以告哀。”説的是一士人,很失落,無所歸附。他感到既不能像鳥那樣翱翔於空中,也不能像魚那樣潛藏於水底;蕨薇杞木夷尚可依附於山坡低地,而他有哀傷,只能是用詩歌來表達了。今天我們要通過五首詩詞曲的學習,去感悟和體會古人的哀與憂。請大家自由朗讀全課,説一説如果以哀為分類標準,這五首詩詞曲可以怎樣簡單地分類呢?

(生自由朗讀,討論)

生:有些人一哀到底,有些人哀而豁達。

生:有些人哀得悲壯,有些人哀得氣憤。

生:有些人為自身哀,有些人為國家及黎民蒼生哀

師:那這樣好不好,我們先來體會一下哀得悲壯的一首詩。我先請一位同學朗讀,聽完後,請大家説一説這首詩的哀體現在哪裏?悲壯又體現在哪裏?

(請同學朗讀《過零丁洋》)

生:作者的哀首聯就有體現,“干戈寥落四周星”是在哀歎連年征戰的戰爭之苦。

生:還在哀歎國家山河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盪不安,我是從“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看出來的。

師:是啊,這一聯妙用比喻,寫出了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艱辛危苦。

生:還有勁聯在哀歎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

師:對,勁聯很巧妙第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內心的感受,並且對仗工整。那麼悲壯體現在

生(齊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

師:尾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板書:哀而悲壯)

師:讓我們再將這首詩齊讀一遍。

(齊讀《過零丁洋》)

師:剛才有同學説到了哀而生氣的.詩,又是哪一首呢?

生(齊):《山坡羊·潼關懷古》

師:哪位同學能先來讀一遍?

(學生朗讀完後,教師簡要講解曲的知識)

師:這首曲的哀又體現在哪裏呢?

生:“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西都”即長安,它曾經繁榮昌盛,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令人哀傷。

生:還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為天下百姓而哀。

師:“亡,百姓苦”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興”,也“百姓苦”呢?

生:因為朝代興起了,百姓不僅要承擔苛捐雜税,還要服徭役和兵役。

師:是啊,“苛税猛於虎”也。這裏不僅是哀,更寫出了作者的憤懣,是作者對以往歷史所作的概括與評判。

師:除了這一首,還有沒有屬於“哀而生氣”的?

(生思考,交頭接耳)

生:我認為杜牧的《赤壁》也屬這一類型。

師:嗯!説説你的理由。

生:“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説周瑜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東風,要是沒有天賜東風,二喬恐怕都被關進銅雀台了。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説,周瑜之所以名垂千古,是他機會好,如果我有這樣的好機會,我早就成功了。

(眾笑)

師:是啊,“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別人有這樣的機會,杜牧呢?沒有!所以……

生:所以他哀歎自己生不逢時。

生:還寫出他懷才不遇的抑鬱不平之氣。

師:杜牧自少年時起即懷有濟世興邦的政治抱負,對歷史上的治亂、興亡、軍事、財賦等問題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論述。但因其強國夢無法實現,懷才不遇的愁思曾使他一度過着縱情聲色的頹廢放蕩生活。

師:大家想想這二者“哀而生氣”有什麼不同沒有?

生:《赤壁》哀歎抱怨的是自身的遭遇,而《山坡羊·潼關懷古》是憂慮國計民生。

師:是啊,“心之憂矣,我歌且謠。”不管是自身遭遇還是憂國憂民,有了這“不可解之情”,就有了這“不可朽之詩。”下節課我們將要感受的是“哀而豁達”的詩詞。

(在自由背誦中結束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和《水調歌頭》,然後談一談你的感受,你認為這兩首詩詞在情感表達上有沒有什麼共同點?

(生自由高聲朗讀)

生:我認為這兩首詩詞在情感表達上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先寫自己的哀傷,最後都能以豁達的心態對待哀傷。

生:大家贊成嗎?

(生紛紛點頭)

師:那好,大家能具體説説嗎?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生:《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首聯就寫了作者被貶時間非常漫長,頜聯運用典故寫長時間背井離鄉,自己感覺恍若隔生,這是在哀歎自己的遭遇之苦,而在頸聯,作者寫到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寫出了作者開朗的胸襟,尾聯“長精神”三個字更寫出了詩人面對挫折,意志不衰的精神。

師:説得好!分析得很有道理。

師:我們再一起來看看這首詩。首聯除寫了被貶時間之長,還請大家注意這兩個詞,“淒涼”和“棄”。“淒涼”寫出了——

生:被貶地方偏僻、荒涼。

師:“棄”呢?

生:被朝廷拋棄

師:不錯,請大家看課文註釋①,劉禹錫是因為參與政治變革失敗而遭貶官的,政治上失意,被朝廷遺棄。被遺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大家還記不記得王績的《野望》?“東皋薄暮望……”

生:“徙倚欲何依靠,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輝。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師:這是一個被時代、被社會遺棄者的形象,詩人的痛苦和寂寞是不言自喻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劉禹錫當時內心的痛苦,不過劉禹錫仍保持了一種積極的心態。

師:大家再看看《水調歌頭》,這首詞大家在國小學過。請同學們想一想,蘇軾和劉禹錫相比,你能發現二者在排遣內心哀傷的出發點上有什麼不同嗎?

生:蘇軾是以一種平常心來對待苦悶的,我是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看出來的,他更多的是一種自我安慰。

師:嗯,有道理。蘇軾帶有一種禪宗思想在裏面,那麼劉禹錫呢?

生:他更偏重於積極面對困難,面對苦難意志不衰。

師:愈挫愈勇,你可以貶我的官,但你打不跨我——

師:劉禹錫和蘇軾兩人所處年代不同,但遭遇相似,蘇軾寫《水調歌頭》時,也是因為被貶官,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鬱惆悵之感。但他們二人並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或積極或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類似於這樣的詩還有李白的《行路難》

(大屏幕投影顯示)

師:我們一起來齊讀最後幾句。

師生齊讀: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師:最後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剛才對五首詩詞曲的理解自由設計朗讀,然後來表演朗讀。

(在朗讀中結束全課)

  教後感言:

這是兩節筆者感覺比較成功的隨堂課,除了師生的交流和和諧,課堂對話流暢深入,環節生成比較自然外,其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因為整合效應:

1、開發利用教材,促成內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學的零打碎敲。

2、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究,避免了教學的單一呆板。

3、反覆應用比較,促成了自由的整合,避免了教學的單打獨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