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來源:文萃谷 6.08K
雨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

次韻公實雷雨

雨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驚雷勢欲撥三山,急雨聲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夢,若為一震靜胡煙。

田園荊棘漫流水,河洛腥羶今幾年。

擬叩九關箋帝所,人非大手筆非椽。

翻譯

驚雷破空,彷彿要拔走蓬萊三山,暴雨傾瀉,就像那百川沖決堤岸。

冷氣襲人,只能侵擾旅客的夢魂,又怎能叱吒震盪掃淨那遍地胡煙!

田園裏長滿荊棘,洪水四處瀰漫,京都一帶金兵踐踏騷擾已經多年。

也曾想叩開重門向皇帝陳訴心願,不是大的手筆,誰會聽我的意見!

註釋

次韻:指依次用所和詩中的韻作詩。

公實:作者友人鄭湛的字。

三山:舊傳海上有三神山,即蓬萊、方壺、瀛洲。

但:只。

侵:侵擾。

胡煙:此處指金兵進攻所帶來的戰爭煙塵。

河洛:黃河、洛水流域地區,當時已淪陷。

腥羶:腥臊氣味,這是對金人輕蔑的説法。

大手:大手指大手筆,又稱如橡筆。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靖康之變(1127年)以後。當時汴京失守,中原淪陷,詩人寄居客地,與其好友鄭公實屢有唱和。這首和作即寫於此時,詩人由雷雨觸發,從個人處境聯想到國家和民族災難,有感而發。

賞析

開頭兩句扣題,以“驚雷”發端,用“拔三山”、“倒百川”形容雷聲的威力和暴雨的勢。三、四句寫詩人身居客地,難以入眠,又逢雷雨之夜,寒氣襲人。作者忽發奇想,這震天霹靂緣何不善解人意,震而靜胡煙把金兵趕出中原?五、六句回到現實之中,農家田園荊棘叢生,暴雨襲來,流水茫茫,空成汪洋一片,而北方仍為金人佔領,這些大雨流水為何不能洗去胡人的腥羶之氣呢。這兩句藴含着作者的報國熱望以及對南宋殘敗政局的深深憂慮。結合三四句寫出作者在風雨震電之際,感慨深沉,從個人的處境,想到國家和民族的災難,心旌搖搖,不能自止,寫成的詩句就倍感沉痛。尾聯詩人難抑激憤之情,抒發了報國無門的感慨。上句謂欲向最高統治者上疏獻策,語出屈原《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然作者一介書生,有志陳詞帝所,難免有“叩閽無門”之感。但作者激於忠憤之情,仍然有意向皇帝陳情,表達自己優國憂時的'心志,希望朝廷早日組織力量,北定中原,一洗“河洛腥羶”之氣,使國家復興。下句典出《晉書·王陶傳》:“殉夢人以大筆如橡與之”。寫作者雖有陳詞之志但感到自己人非大手,筆非如椽,唯恐傾訴有所不盡,無從收到補救時艱的效果。

這首詩以景興起,繼寫感受,結以抒懷,結構緊湊,轉接自然。寫景時筆力雄健,氣勢不凡,抒情時沉痛激越;時見激憤之氣;迴盪着愛國激情。結尾兩句,前句是願望,後句是謙遜之詞,語言婉曲,顯出詩人書生本色。

雨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2

  雨

半夜西亭雨,離人獨啟關。桑麻荒舊國,雷電照前山。

細滴高槐底,繁聲疊漏間。唯應孤鏡裏,明月長愁顏。

賞析

作者是唐末五代時人,此詩應該作於唐亡後。作者寄居在他鄉,半夜被雨聲驚醒,不復能寐,感懷身世而後作。

起句直接點題。半夜下起雨來,作者睡不着,起來打開了門。用了“離人”,“獨”這樣的字眼,預先鋪陳。承句開始寫景。外面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故鄉的田園應該都荒蕪了吧,往故鄉的方向望去,只能看到被雷電照亮的山。這一句尤為動人,在於前後兩句一虛一實,對比強烈,故國桑麻是想象中的景,是夢中的家園,雷電前山是眼前的景,也是嚴酷寂寥的現實。

轉句着力寫雨。雨透過槐樹,細細的滴在地上,淅淅瀝瀝的聲音。此句轉的妙,不再接着上句寫雨景,而是描寫雨的情態聲音,避免堆砌,而且這句把雨寫的纏綿,氣氛烘托的非常寂寞冷清。合句收尾點出了愁緒,抒發感慨。也許明月也是滿面愁容吧。古來寫雨的詩很多,大多是是感懷身世,比如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之類。

這首詩把雨描寫的很細膩,有意境,讓人很容易陷入作者描繪的雨景,感受他有家難回,離鄉背井的無奈。另外,這首詩的遣詞造句很有技巧。比如桑麻荒舊國,用的是倒裝,一方面是為了押韻和對仗,另一方面是意思上的對照,故國對前山,桑麻對雷電,很明顯的虛實對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