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來源:文萃谷 1.54W
還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

零陵早春

還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問春從此去,幾日到秦原。

憑寄還鄉夢,殷勤入故園。

翻譯

請問春天從這去,何時才進長安門。

託付給你還鄉夢,懇請帶我回家園。

註釋

秦原:秦地原野,這裏是指長安城周圍,即長安。春秋戰國時屬秦國領地。

憑寄:託寄,託付。

殷勤:懇切;深厚。

鑑賞

永州地處江南,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春天的到來,自然要比長安早,“南楚春候早,餘寒已滋榮”。春天是一個充滿希望地季節,帶給人們的是勃勃的活力,盎然的生機。作者寫早春,用早春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希望,對未來的希望。然而“春風無限瀟湘意,欲採蘋花不自由”;春天是美好的,可惜作者被貶在永州,有家也回不成,是“軟禁”在這裏,是一個“不自由”之身,因此,他借春風來寄付自己的思鄉情,借春風來把希望帶回故鄉,懇切希望春風把自己帶回故鄉。然而這只是一個“夢”,是一場“春夢”啊。再美好的春夢,也會破滅的。作者寫“思鄉”是寫在早春裏,這是這首詩構思最新穎之處。這種思鄉之情,不是在夜深人靜,是由寂寞引起,也不是在“佳節”因孤獨湧現的思念,他是在大地復甦,春意濃濃,熱鬧忙碌的早春中“思鄉”,這種思鄉之情就更濃更深了。

這首詩最後一句“殷勤入故園”,“殷勤”一詞,它寫出了作者濃烈的思鄉情,寫出了作者殷切的期盼,寫出了作者的怨憤,它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中心所在。愛與思,期盼與厚望交織在一起,這種複雜的感情,大概是他到永州之初最強烈地一種情感。作者的這首五絕詩情味藴藉,構思新穎,目景入情,筆隨意到,語言通俗明白,主題單純,但是表達的情是複雜的,在濃濃的思鄉情中,也表達了作者不可釋懷的心態,愛怨交織的複雜感情,有着濃烈的詩趣,堪稱以少勝多的傑作。所以讀者欣賞這首詩時,一定理解把握這種複雜的感情,理解早春中的思鄉是別有一番情意。這也是柳宗元文中所特有的“淡泊中的至味”。

創作背景

作者生於長安,長於長安;在長安有他的莊園,有他的家,有他的理想;長安是他施展才華,實現理想的地方。然而一場惡運,把他貶在遠離朝廷的“南蠻之地”。家鄉的一切是那麼美好而遙遠,他要“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峯頭望故鄉”。(《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還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2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蕪看茗歸。

乍削柳枝聊代札,時窺雲影學裁衣。

身閒始覺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外物寂中誰似我,鬆聲草色共無機。

翻譯

春日裏山間暖山路晴明,茶新發革新長踏青而歸。

一無意中削柳枝以此代札,偶然間見雲影照此裁衣。

身閒處始覺得去名為是,心悟了方知道苦行為非。

禪寂中外物眾有難似我,松樹聲春草色都無心機。

註釋

蕪:叢生的野草。

茗:茶芽。

乍:偶然,忽然。

札:古時寫字用的小木片,引申為書信。

隳:毀壞、除去。

苦行:指頭陀行。

機:此詞多義。此處含機巧、機心、機兆、機要等意。

鑑賞

該詩寫作者春天的感悟。作者從春柳、白雲、鬆聲、草色之中,感受到了禪的閒適與自在。由此,詩人突破了種種約定俗成的拘束,達到了適意自由的境界。於是,他感歎,正是譭棄了誤人的虛名,他才能如此。可以想見,作為謝靈運的十世孫,他又秉承了極高的天賦,其家族可以對他有一番光耀門楣的望想。然而,他卻出家了,這的確需要勇猛精進的勇氣。出家後,他又修了大乘禪,追求心智的開悟,而不是拘於誦經持戒。現在,他終於達到了禪悟的境界,隨處自在。

還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3

原文

《和襲美春夕酒醒》

幾年無事傍江湖,醉倒黃公舊酒壚。

覺後不知明月上,滿身花影倩人扶。

翻譯

幾年來無所事事漂泊於江湖,這一次又醉倒在黃公的酒壚。

酒醒後才發現月亮掛在天上,花影映滿全身需要有人來扶。

註釋

傍江湖:江湖漂泊,此處指隱居。

黃公酒壚:原指竹林七賢飲酒之處,此詩指自己的飲酒場所。

覺:酒醒。

倩:請。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陸龜蒙和皮日休(字襲美)是摯交好友,都染上嗜酒的癖性,常常相邀盡興,以詩相和,聊作慰藉。一日,陸皮二人赴宴狂飲,都不勝酒力醉倒在地。昏睡一覺醒來時,周遭環境不免讓詩人有所觸動。皮日休先作《春夕酒醒》,陸龜蒙答以《和襲美春夕酒醒》。

賞析

這是一首閒適詩。“閒適詩”的特點,向例是以自然閒散的筆調寫出人們無牽無的悠然心情,寫意清淡,但也反映了生活的一個方面。同時,有些佳作,在藝術上不乏可資借鑑之處。此詩是寫詩人酒醉月下花叢的閒適之情。

起句“幾年無事傍江湖”,無所事事,浪跡江湖,在時間和空間方面反映了“泛若不繫之舟”(《莊子·列禦寇》)的無限自在。第二句中的“黃公舊酒壚”,典出《世説新語》,詩人藉此表達自己放達縱飲的生活態度,從而標榜襟懷的高遠。

“覺後不知明月上”,是承前啟後的轉接,即前承“醉倒”,後啟歸去倩人攙扶的醉態。此處所云“不知”,情態十分灑脱;下句“滿身花影倩人扶”是全篇中傳神妙筆,寫出了月光皎潔、花影錯落的迷人景色。一個“滿”字,自有無限情趣在其中。融“花”、融“月”、融“影”、融“醉人”於渾然一體,化合成了春意、美景、詩情、高士的翩翩韻致。

這首詩着意寫醉酒之樂,寫得瀟灑自如,情趣盎然。詩人極力以自然閒散的筆調抒寫自己無牽無掛、悠然自得的心情。然而,以詩人冠絕一時的才華,而終身沉淪,只得“無事傍江湖”,像阮籍、嵇康那樣“醉倒黃公舊酒壚”,字裏行間似仍不免透露出一點內心深處的憂憤之情。

還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4

汴水日馳三百里,扁舟東下更開帆。

旦辭杞國風微北,夜泊寧陵月正南。

老樹挾霜鳴窣窣,寒花垂露落毿毿。

茫然不悟身何處,水色天光共蔚藍。

翻譯

汴水奔流,日馳三百里,我的船兒向東順流而下,還張起了白帆。

清晨時離開杞國,颳着微微的北風;晚上泊舟寧陵,月亮正照着南邊的舷窗。

一棵老樹滿帶着清霜,涼風吹來,窣窣作響;花兒上凝聚着寒露,慢慢滴落,連綿不斷。

我只覺得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身在何處,眼前的水色與天光都是蔚藍。

註釋

寧陵:今河南寧陵縣。

汴水:即汴河,在今河南境內,流入黃河。

扁舟:小船。

旦辭:清晨辭別。

杞國:古國名,今河南杞縣。

窣窣:象聲詞。形容細小的聲音。

寒花:寒冷時節開放的花。多指菊花。

垂露:露珠下滴。

毿毿:細長的樣子。亦作“毿毿”。

茫然:猶惘然。失意的樣子。

不悟:不知道。

賞析

韓駒是江西詩派中的一員干將。江西詩派詩以佈局嚴謹著稱,這首詩是《陵陽集》中的名作,被宋呂居仁等人作為樣板,認為“可作學詩之法”(《詩林廣記》引《小園解後錄》)。

詩題寫夜泊,便以夜泊為中心,這就是所謂擒題。但如果一味扣住詩題,詩便會死板呆滯,必須不即不離,眼睛覷定中心,然而不直接接觸中心,在旁襯上做文章。這首詩前兩聯便不寫夜泊,先寫夜泊以前,船走得飛快,襯映出詩人的心情,以動、行來為下面的靜、泊作陪。第三聯寫夜泊,以景為主,第四聯轉而寫情,使詩有餘味。在搭配上,前兩聯儘量蓄勢,蒼勁快捷,自然流暢,景色變化幅度很大,把動態寫足;後兩聯轉入凝重平緩,情致悠然,景色固定不動,把靜態寫足。寫動態時,又配合其快,寫流水、北風、明月等粗線條的大環境中的景物,間以地名,形成跳躍;寫靜態時,寫老樹、寒花、微小的聲音與下垂的露水等小景。這樣,全詩以意相貫,以氣相接,渾然精到,把自己夜泊前後的景物、心情都反映了出來。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二評這詩的章法説:“如梨園按樂,排比得倫。”很形象地作了總結。清代王士禎、紀昀等人也對這首詩交口稱讚。

除佈局外,這首詩在描寫場景及遣詞造句上也很得熔鍊之功。如第一句“汴水日馳三百里”,氣勢很磅礴,可與李白“千里江陵一日還”、“飛流直下三千尺”一類詩比靠。次句“扁舟東下更開帆”,加一倍寫快,方回評説:“此是詩家合當下的句,只一句中有進步,猶雲‘同是行人更分首’也。”“旦辭杞國”一聯則寫得很圓活,似山谷詩法。

值得一讚的是,詩尾聯融情於景,由蒼茫的夜色產生迷惘沉醉的感覺,遂以“水光山色”寄託難以表達的情思,得含蓄不盡之意。但是宋曾季狸《艇齋詩話》挑剔説結處“汴水黃濁,安得蔚藍也?”落實了説,就失去了詩的趣味了。再説,夜間船泊水上,月光明照,藍天映入水中,自可蔚藍;這時要分辨汴水是否黃濁,倒反而不是件容易的事。

還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5

子之還兮,遭我乎峱之間兮。並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並驅從兩牡兮,揖我謂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陽兮。並驅從兩狼兮,揖我謂我臧兮。

翻譯

對面這位大哥身手真敏捷啊!我進山打獵和他相逢在山凹。並肩協力追捕到兩頭小野獸,他連連打拱作揖誇我利落啊!

對面這位大哥身材長得好啊!我進山打獵和他相逢在山道。並肩協力追捕到兩頭公野獸,他連連打拱作揖誇我本領高!

對面這位大哥體魄好健壯啊!我進山打獵和他相逢在山南。並肩協力追捕到兩匹狡猾狼,他連連打拱作揖誇我心地善!

註釋

還:輕捷貌。

峱:齊國山名,在今山東淄博東。

從:逐。

肩:借為“豜(jiān)”,大獸。

揖:作揖,古禮節。

儇:輕快便捷。

茂:美,指善獵。

牡:公獸。

昌:指強有力。

臧:善,好。

鑑賞

此詩不用比興,三章詩全用“賦”,以獵人自敍的口吻,真切地抒發了他獵後暗自得意的情懷。三章疊唱,意思並列,每章只換四個字,但卻很重要,起到了文義互足的作用:首章互相稱譽敏捷,次章互相頌揚善獵,末章互相誇讚健壯。首句開口便讚譽,起得突兀,真實地表達了詩人由衷的仰慕之情。他在峱山與獵人偶然碰面,眼見對方逐獵是那樣敏捷、嫻熟而有力,佩服之至,不禁脱口而出“子之還(茂、昌)兮”,這是發自心底的讚歎,“子”是對那位同行的敬稱。次句點明他們相遇的地點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字表明他們並非事先約定,只是邂逅相遇罷了。正因為如此,詩人才會那樣驚喜不已,十分激動。第三句説他們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奮力追殺兩隻大公狼。這裏詩人雖然沒有告訴讀者逐獵的結果如何,但是從他那異常興奮的敍述中,可以猜想到那兩隻公狼已成為他們的捕獲物,讀者從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詩人的喜悦。最後一句是獵後合作者對詩人的稱譽:“揖我謂我儇(好、臧)兮”,這裏詩人特點明“揖我”這一示敬的動作,聯繫首句,因為詩人對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為自己能得到對方的讚譽而引以自豪。吳闓生稱此為“渲染法”(《詩義會通》)。

全詩句句用韻,每章一韻,押在每句末尾第二字上:首章還、間、肩、儇為韻;次章茂、道、牡、好為韻;末章昌、陽、狼、臧為韻,句尾都以“兮”字收束,組成“富韻”,加上四、六、七言並用的參差句法,造成了舒緩的音節,讀起來有一唱三歎的韻味。這種一唱三歎、反覆詠唱的手法,對強化主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創作背景

舊説中《毛詩序》以為詩旨是刺齊哀公(周夷王時代人)迷戀打獵,致使齊國好獵成風,荒廢政治,朱熹《詩集傳》雖謂此詩“以便捷輕利相稱譽”,但又有刺“其俗之不美”的看法。今人一般不取這些舊説,認為舊説系比附,從此詩中看不出有“刺”的意味。

還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6

徘徊戀京邑,躑躅躧曾阿。

陵高墀闕近,眺迥風雲多。

荊吳阻山岫,江海含瀾波。

歸飛無羽翼,其如別離何。

翻譯

留戀京城,還在京城徘徊,腳步因重迭的山停止不前。

登上石頭山高處看皇宮,感到皇宮很近,眺望遠方風起雲湧。

荊、吳遠方都被高山擋住視線,江河湖海都波濤洶湧。

空中飛回又恨身無羽翼,象這樣的別離之情怎麼受得了。

註釋

將發:即將出發。

石頭:山名,在今南京市西長江邊。

烽火樓:利用煙和光來報警而建造的高樓。

踟躅:住足不進的樣子。

躧:鞋,這裏作踏解。

曾阿:同“層阿”,重迭的山。

墀闕:是指宮殿。墀,即丹墀,指宮殿的紅色台階。闕,指宮殿門左右對峙的一對高建築物。

荊:荊州,今湖北、湖南一帶。因湖北刺山而得名。

吳:今江蘇、浙江、安徽一帶。

山岫:山峯。

其如:即如其,象這樣。

創作背景

齊武帝永明八年(490年)八月,任隨郡王蕭子隆為荊州刺史。明年,謝眺跟隨王去荊州上任。臨走時登上京都建康西首的石頭山上的烽火樓,因感而發,寫成此詩。

賞析

這首詩開頭兩句吟後頓覺一種惆悵憂傷的氣氛透入心扉,眼前彷彿看到這樣一位青年,他滿面愁容,步履遲疑地走出京城,向着江邊的山上一步一步地往上踏行。他之所以“徘徊”,“躑躅”,是因為他對“京邑”“戀”念極了。“戀京邑”為一篇中要領。

“陵高墀闕近,眺迥風雲多”。皇宮在京邑中,是詩人日常出沒之處。建康為東吳、東晉古都,古蹟勝景不勝枚舉。詩人登上烽火樓,既沒有放眼江天山野,一抒久處“墀闕”之懷,也沒有憑弔陳跡,發思古之幽情,而是首先回首俯視“墀闕”。他平素身處墀闕,似乎對墀闕看猶未足,而來登此烽火樓作一飽覽。按理説,他此日登樓所望“墀闕”,比他平日所見應是遠了。但詩人在此卻説是“近”了。這乍想似乎違於理,但深思後便覺合乎情。這“近”字實從首句中“戀”字而來,因其“戀京邑”,故視京邑中的一切便反遠為“近”了。“近”字凝結着詩人對京邑、墀闕的無限深情。前三句寫京邑,“眺迥”句與上句對舉,轉寫荊州。他對京邑是那樣的“戀”,對即將赴任的荊州,詩人也以三句作答。據《南齊書》本傳載:謝朓去荊不久,便被同僚王秀之向武帝告密,武帝隨令“朓可還都”。據此可知,荊州隨王府的人際關係是複雜的。謝朓對此也當早有所料,故“風雲多”一語,絕非簡單的寫景,而實隱含着對此去荊州的畏懼之情。

接着兩句,隱含此情尤深:“荊吳阻山岫,江海含瀾波。”荊吳之間,有山有水。山水本是詩人素性愛好玩賞之自然景物,此時卻成了他的惆悵憂鬱的象徵。山是阻隔兩地之情的障礙,江水有着險不可測的波瀾。詩人此去荊州福禍未卜,一腔心事詠歎無端,移情於景,以寄託其畏懼之思。

“歸飛”一句,筆意陡轉,神思飛越,由將去而未去荊州的此時,想到去荊州後思歸之日,陸地有山岫相阻,水路有瀾波驚擾,空中又恨身無羽翼。未去荊州時,已對京邑戀不可舍,去了荊州,遇上人事趄必將更“戀京邑”。“戀京邑”而歸不得京邑,其心境之愁苦憂思,亦必十倍於今日。憂思及此,筆鋒再一轉:“其如別離何?”自我提問道:早知日後愁苦,何必今日離此京邑而去荊州呢?

這首詩以“戀京邑”提攜全篇,明寫京邑可戀,暗寫荊州可畏。由情及景,以景融情,由今及後,由後復今,妙筆回還往復,互為呼應。詩意含藴,耐人尋味。

還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7

四字令·擬花間

眉消睡黃。春凝淚粧。玉屏水暖微香。聽蜂兒打窗。

箏塵半粧。綃痕半方。愁心欲訴垂楊。奈飛紅正忙。

註釋

玉屏:玉飾屏風。

箏:古樂器。

飛紅:這裏指落花。

註釋

玉屏:玉飾屏風。

箏:古樂器。

飛紅:這裏指落花。

鑑賞

這首小令以輕倩之筆寫出閨中少婦的一片春愁,是草窗詞中別具風格的一篇。

“眉消睡黃”,額黃模糊消褪,當是夜來輾轉不寐,掩面流淚所致,其相思之苦可以想見。“春凝淚粧”,複寫一筆。“春”字,是時令,是心懷,也映出姿色。“玉屏”句蘭中所居帶香豔氣息。“水暖”承“春”字,寫屏上所繪。“水暖微香”是側寫主人。以上三句意境是幽靜的,閨房的温暖中透出清冷。結句一折,由靜轉而寫動:“聽蜂兒打窗。”“蜂兒打窗”帶來阻不住、避不開的盎然春機,適令“聽”者心緒更加黯淡。這句以動比靜,透見主人公紛亂的愁懷。“打”字工巧,見出蜂兒似乎故意惹人的神情,極有生趣。

美人在孤寂中認垂楊為相知,方欲上前訴説,不料但見楊花飄飄,那樹兒早已自顧不暇了。“飛紅正忙”是以 景結情,映射出女子心中的紛亂思緒。“奈”字與“欲”字呼應,描寫心理活動極細緻。此詞從題材到意境皆神似《花間》,只是洗刷綺麗,以口語入詞則遠非故態了。

還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8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

莫不有終期。聖賢不能免,何為懷此憂?

願螭龍之駕,思想崑崙居。

思想崑崙居。見期於迂怪,志意在蓬萊。

志意在蓬萊。周孔聖徂落,會稽以墳丘。

會稽以墳丘。陶陶誰能度?君子以弗憂。

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

翻譯

萬物初生,化育萬物,終始循環,難道大自然就沒有終結的時候嗎?

自然萬物都有自己的終期,即使是古代的聖賢也不能避免,那為什麼還要為生命走向盡頭而擔憂呢?

但願那無角的螭龍能為我駕車,將我帶到魂牽夢繞的崑崙山。

心裏想着神仙居住的崑崙山,期望看到山上的神靈怪異。我還有一個心願是到海上去看一看蓬萊仙山。

我最大的心願是到蓬萊仙山求得長生啊。可是,品德高尚的周公和孔聖人也要死去。會稽山上的墳塋就埋葬着大禹這樣偉大的君主。

大禹這樣偉大的君主也埋葬在會稽山上。古往今來,有誰能度過漫長的歲月,永世長存呢?心胸曠達的人應該不會為死而感到擔憂。

不知不覺中已到了垂暮之年,時間匆匆地過去,來日不多啊,這又有什麼辦法呢?

註釋

精列:樂府舊題。精,指精神靈氣,古人認為這是生命的本原。列,同裂,分解。精氣分解指人的衰老或死亡。

造化:天地自然。

陶物:即造就萬物。陶,製作瓦器,引申為化育、造就、培養等。

何為:為何,為什麼。

螭龍:傳説中無角的龍。

崑崙:古代神話傳説中的西方神山,被稱為中國山脈的“太祖山”。

見期:期望見到。

迂怪:神靈怪異。

志意:心願。

蓬萊:古代傳説中的海上仙山名,是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亦常泛指仙境。

徂落:同“殂落”,死亡。

會稽:此處指會稽山,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南部,是中國五大鎮山之南鎮。陶(yáo)

陶:漫長的意思。此指漫長的歲月。一説快樂的樣子。

度:估計,推測。

君子:指心胸寬廣,有作為、有見識的人。

弗:不。

時過:一作“過時”。

微:少,微小。

創作背景

從詩中“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兩句推測,此詩當作於曹操的晚年時期。曹操愛好音樂,今存他的詩歌全是樂府詩。有些詩歌有可能是即興唱出的,內容時轉時斷時續,並沒有經過嚴密的構思。這首詩就是這樣。

賞析

此詩為曹操遊仙詩代表作,真實地反映了一代政治家曹操希望完成統一大業,而又無法挽留時光的感傷。

全詩大致可分四節。第一節六句,意謂自然造就的萬物,包括賢能的聖人都難免死亡。死亡是必然的,不必為死亡而憂傷。但由於長生不死傳説的影響,曹操又產生了幻想,於是接下去的第二節五句,由寫現實的人間轉寫幻想的仙境,表現了對長壽的期望。但仙境畢竟是虛幻的,因此接着第三層六句,又轉寫現實的人間,寫周公、孔子和大禹這樣的聖人都死去了,説明沒有人能夠長生久存。明智者不必為生命短暫而憂傷。最後一節用兩句詩收束,發出了“年之暮奈何”的感慨,表現了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短暫的無奈。

晚年的曹操隨着生命的流逝,越發感覺到自己的有生之年要完成統一大業的難度。這首詩寫的是曹操對生命與神仙的思考。一方面,曹操也幻想着“螭龍之駕”,生活在“崑崙”、“蓬萊”之中;另一方面,他並沒有沉湎於自己的幻想,而是清醒地知曉,神仙世界僅是幻想而已。因為“厥初生,造劃之陶物,莫不有終期”,即使是聖人賢人也會死亡,沒有任何人可以超越。因此曹操自我安慰説“君子以弗憂”。既然明白神仙世界是虛幻的,生命必然會走向終結,那麼詩人就應該樂天知命,不服憂愁了吧?恰恰相反,理性的詩人對此的確明白,但他憂愁依舊。“憂”在詩中二度出現,“何為懷此憂”、“君子以弗憂”。憂愁其實一直伴隨着詩人,並不以詩人的理性清醒而逃遁。“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是晚年曹操心頭永遠的痛。此詩清晰真誠地袒露出晚年曹操的心理世界。這一心理世界,複雜而微妙。

曹操素懷統一華夏之志,但是,“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年已遲暮的曹操尚未完成他的事業,於是他想到要去崑崙、蓬萊尋求長生之術,來完成他未竟的事業。但是,正當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時,現實與期想的矛盾,又使他發出了“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的感歎。

還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9

  數日

數日秋風欺病夫,盡吹黃葉下庭蕪。

林疏放得遙山出,又被雲遮一半無。

翻譯

連日秋風,吹着我支離病骨;把滿樹的黃葉搖下,飄灑在庭院的每個角落。

稀疏的樹林,剛讓人能透過它眺望遠方的羣山;不作美的白雲,飄過來又把山頂的一半遮沒。

註釋

病夫:病人,詩人自指。

庭蕪:荒蕪的庭院。

林疏:葉子落了,樹林變得稀疏。

賞析

此詩風格頗類“誠齋體”。寫秋風毫無蕭瑟肅殺之氣,詩意活潑跳脱。屈原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湘夫人》),寫秋風優柔,而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登高》)則氣勢磅礴,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九辯》),乃因心有所梗而發為悲秋之歎,趙師秀這首詩寫秋風不落窠臼,屬“胸次玲瓏”之作。

這首詩前兩句寫秋風一起,自己的病體受到打擊,不堪承受,眼前庭院裏紛紛飄下了黃葉。這兩句一寫人,一寫樹葉,看上去是分寫,各有所主,實質上是用秋風作為共同媒體,在感情上物我相通。人被秋風吹得難受,樹被秋風吹得枯黃,樹尚不能抵擋風寒,何況是人,且又在病中。於是兩句又合成了一句。“永嘉四靈”就是如此善於捕捉情景的共同點,通過微妙的系屬加以聯貫,創造出所需要的氛圍來。同時,以“欺病夫”三字對自然進行調侃戲謔,這種圓熟,也是四靈詩派的特色,所以陳衍《宋詩精華錄》認為接近楊萬里。

三、四是名句,充滿理趣。庭前黃葉飄墜,門外的樹林便也脱盡綠葉,透過稀疏的林木,剛能看到遠山,然而又飄來白雲,山被遮住了一半。趙師秀詩善於煉字,每被評論家所激賞,這兒的“放”與“遮”二字就很見功力。用了這二個動詞,自然景觀一下子活了起來,變成了主動的有感情的物體。開門望山,本是詩人的情趣,但平日密林遮擋,無法直見遠山,如今樹林採取合作態度,落盡了樹葉,宛如把關禁的遠山放出,呈現眼前,偏偏白雲又來為難,把平常放在外面、任人觀賞的秀麗山峯遮蓋住一半,不給人看。於是,詩人不禁感歎,山林是否也有它的思想,不肯讓人們過分愜意,特地留下一分遺憾,使人增加幾分想象。

這首絕句的第一個特色是講究煉字,頗見作者的功力。煉得妙的有二個字,一是“欺”字,不但賦予秋風以人的靈性,且富有諧趣。秋風居然也欺負起生病的詩人來,這種用自我調侃的筆調寫出來的詩句,非常詼諧、幽默、風趣。二是“放”字,“無邊落木蕭蕭下”,本令人感到非常淒涼悲愴,何況它又灑滿了荒蕪的庭院,可是詩人卻從中看到了另一面,葉落林疏,遠山頓現,不禁給人以驚喜。“林”彷彿像人一樣,似乎是拉開用葉子做的帷幕,“放”出遠山,既富詩情,又富畫意。

這首絕句的第二個特色是富有繪畫的構圖美,構圖是指景物的佈局和取捨。詩人從全局着眼,大處落墨,繪出景物的全貌,突出它延綿不斷的走向和無邊無際的廣度,這樣就把遠山的總體佈局展現在面前,感到是在觀賞一幅巨畫。而“雲遮一半”的取捨,實際上是用雲來點染畫面,更突出地反映出這首詩是用畫家的眼光和筆法來體現構圖美。

整詩雖然格局不大,但詩人善於欣賞景物,縱深地領略自然界的情趣,用語又十分精到,所以在以絕句出名的宋代,仍為眾口交譽的好詩。

還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0

浣溪沙·詠五更和湘真韻

微暈嬌花濕欲流,簟紋燈影一生愁。夢迴疑在遠山樓。

殘月暗窺金屈戍,軟風徐蕩玉簾鈎。待聽鄰女喚梳頭。

註釋

微暈嬌花:謂天色剛明,即隱約地露出了花朵的美麗形貌。

金屈戍:屈戍,亦作“屈戌”。門或窗上的銅製環鈕、搭扣。此處代指閨房。

註釋

湘真:即陳子龍。陳子龍(1608一1647),字人中、卧子,號大樽、軼符,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幾社領袖,抗清被縛,不屈而投水殉難。有《湘真閣存稿》一卷。本篇作者所和之詞是陳子龍的《浣溪沙·五更》,陳詞為:“半枕輕寒淚暗流,愁時如夢夢時愁。角聲初到小紅樓。風動殘燈搖繡幕,花籠微月淡簾鈎,陡然舊恨上心頭。”

微暈嬌花:謂天色剛明,即隱約地露出了花朵的美麗形貌。

簟紋燈影:見《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注②。

金屈戍:屈戍,亦作“屈戌”。門或窗上的銅製環鈕、搭扣。此處代指閨房。

賞析

暗夜逝去,拂曉到來。面對朦朧中的景象,嬌慵難以自持。詞即藉此愁人形象,抒發了滿懷無聊的意緒。

還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1

  水調歌頭·焦山

鐵甕古形勢,相對立金焦。長江萬里東注,曉吹卷驚濤。天際孤雲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遠岫忽明晦,好景畫難描。

混隋陳,分宋魏,戰孫曹。回頭千載陳跡,痴絕倚亭皋。惟有汀邊鷗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飛去,舉手謝塵囂。

翻譯

鎮江城像鐵翁一樣,金山焦山隔江相對。萬里長江向東流去,風吹浪濤。天邊孤雲來來去去,水邊孤帆來來往往,水天相接,一片浩然景象遠處峯巒忽明忽暗,如此美好的圖畫卻難以描繪。

隋滅陳,宋與魏又隔江相望。在歷史長空中,回想歷史人物已神遊物外了。只要水草邊的鷗鷺,不管人世變遷,都在天空中翻飛。還爭取什麼呢,還是辭世歸隱為好。

註釋

鐵甕:鎮江古名鐵甕城,三國孫權建。

金焦:金山和焦山。二山對峙,俱屹立大江中。

曉吹:晨風。

岫:峯巒。

混隋陳:混:統一。

分宋魏:南朝劉宋與鮮卑族拓跋氏的魏對峙。

孫:孫權。

曹:曹操。

痴絕:指回想歷代史事時想得出神。

一抹:形容輕微的痕跡。

舉手:分別時的動作。

謝:告辭。

塵囂:指塵世。

塵:塵世、人間。

囂:市集,做買賣的地方。

賞析

這是一首登臨抒懷的詞作。上片詞人從“鐵甕”起筆,點出鎮江城古來形勝的特點,並交代詞人所在。次句聚焦“金焦”,寫出金山、焦山東西相對的壯觀之勢。首二句寫得概括、有力,渲染出一派磅礴之勢。接着兩句寫夾在金山、焦山之間的江水:萬里江流從東邊滾滾而來,伴着晨風,捲起驚濤駭浪。 “注” “卷”兩字用力極大,突顯江水浩大的聲勢,襯出山水相問的壯麗景緻。 “天際孤雲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三句中,“孤雲”“孤帆”襯出江天、江水的浩渺;“來去”“上下”縱橫交錯,可知詞人在遊目騁懷,頻頻俯仰,可以想見其跳蕩的神思;“天共水相邀”將水天相接的情境展現在人們眼前,這境界是非常開闊的。詞人還沒有看夠山和水,“遠岫忽明晦”的景緻又映人眼簾,“忽”字體現出“明暗”的瞬間性,這剎那間的'感官刺激又引起詞人多少興奮。“好景畫難描”一句收束上片。詞人上片全在寫景,但仍覺自己未能將好景描畫出來,可見焦山景色之美好。

下片首三句“混隋陳,分宋魏,戰孫曹”,詞人從歷史的角度,由近到遠,寫鎮江古城的攻守征戰,突顯鎮江古城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回頭幹載陳跡,痴絕倚亭皋”兩句,詞人從追溯歷史中回到現實,他痴痴地倚立江邊,不禁感慨萬千。詞人對古來梟雄無限神往,期望自己也能像他們那樣一展宏圖,可現實中卻不是這樣。詞人滿腹詩書,卻官小權微,難受重用,大有懷才不遇之感,於是他不得不開解自己。“惟有汀邊鷗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詞人豔羨江邊鷗鷺能夠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飛翔,越飛越高,直飛到青霄之上,不管人間興廢。結尾兩句由豔羨鷗鷺更進一步,詞人想象自己能與鷗鷺同命,可以飛上天空,離開紛繁複雜的塵世,從側面表現出詞人對現實的不滿以及壯志難酬的憂悶。

全詞融寫景、懷古、抒情三者為一體,層次分明,語言純熟,意境開闊,耐人尋味。

創作背景

該詞為宋理宗嘉熙二、三年間(1238-1239)吳潛任鎮江知府時所作。鎮江風景壯麗,地處吳頭楚尾、南北要衝,自古即兵家爭雄之所,也是文人墨客會聚之區。這裏的古蹟和流傳的佳話很多,形成了特殊的歷史文化氛圍,文人到此,無不受到強烈感發。該詞就是吳潛在此環境下創作的。

還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2

山僧對棋坐,局上竹陰清。

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翻譯

兩個僧人坐着下圍棋,竹樹樹陰遮蓋了棋盤。

再無他人能在竹林外見到他們,人們在竹林外的話可以聽到兩位僧人微小的落子聲。

一個小孩撐着小船,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

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註釋

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

對棋:相對下棋。

下子:放下棋子。

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

艇:船。

白蓮:白色的蓮花。

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葉下面有鬚根,夏季開白花。

賞析

第一首詩寫山僧對弈,也是自己心態的一種反映。深山裏的和尚本來就是與世無爭,他們又在竹陰下下棋,那種不染一絲塵埃般的清淨,令作者神往。“山僧對棋坐”,起碼有兩個和尚;“時聞下子聲”,有人在旁邊聽,那麼至少是三個人了。這首詩人物全都隱藏不露,所以雖有三人活動,也覺得清幽無比。尤其最後的那句“時聞下子聲”更如天籟音樂,烘托了真正的寧靜。

第二首詩寫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詩人在詩中敍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採蓮圖。蓮花盛開的夏日裏,天真活潑的兒童,撐着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採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採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划着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盪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長寫敍事詩的大詩人。他的長篇敍事詩,將所敍事物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飽含着詩人自己的情感。同樣的,他的詩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絕》就是這樣一組描寫一種平凡生活的小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兩個小景寫得可愛、可親、可信。

創作背景

據《白居易詩集校注》,這首詩作於大和九年(835年),時任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洛陽。一日遊於池邊,見山僧下棋、小娃撐船而作此組詩。

還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3

千絲風雨萬絲晴。年年長短亭。暗黃看到綠成陰。春由他送迎。

鶯思重,燕愁輕。如人離別情。繞湖煙冷罩波明。畫船移玉笙。

翻譯

千萬條柳絲迎着風雨沐浴着晴日,年年站在長短亭旁目睹旅客來去匆匆。從暗黃的柳芽萌生到一片綠陰濃重,經歷了春來春往的整個過程。

鶯、燕在柳絲間纏綿徘徊不斷穿行,恰似長短亭上人們依依難捨、含愁相別的情形。環湖柳色綠如煙,映襯得西湖水波明淨。一葉畫舟在水面上划動,載着幽幽一曲玉笙的樂音。

註釋

年年長短亭:指年年柳樹都在亭邊送人遠行。暗黃看到綠成陰,

春由他送迎:春天來時,柳條為暗黃色,春天去時,柳條為碧綠色。

繞湖煙冷罩波明:指柳樹沿西湖環繞。

鑑賞

這首詞詠柳。作者因古來就有折柳送別的習俗,遂將柳擬人化,借柳以詠離情。上片寫驛道旁、長亭邊的柳。這是人們祖道餞別之地,這裏的柳年年歲歲為人送行,年年歲歲迎送春天,成了離情別緒的象徵物。下片轉寫西湖煙柳。這裏的柳也年年迎送春天,時時注目於湖面搖曳的畫船,聆聽着船上悠揚的笙歌,感受着男女遊客們的鶯思燕愁,於是它自己也依依含情,成了世間離情別緒的負載物。

還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4

西江月·送別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馬首長安。舊官何物與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幾變,箇中下語千難。使君才氣卷波瀾。與把新詩判斷。

翻譯

昨夜您的小船離開京口,今晨我的馬頭遙望長安。舊官拿什麼交代給新官?只有西湖、吳山、公事、案件。

杭州美景,百年來幾度變遷?內含奧祕,下評語叫人為難。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氣能掀起錢塘江的波瀾。把我的新詩呈給您。請您細加指點。

註釋

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蘇鎮江市。乃古潤州治所。

長安:此處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

馬首長安:謂馬不停蹄地向京都進發。

舊官何物與新官:這裏東坡僅以其“新官對舊官”句,借指自己是“舊官”即將離任;“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東坡自己的吟詠西湖山景的詩作。

箇中:此中。

下語:評説,講説。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氣卷波瀾:形容林子中的才氣像波濤一般壯闊起伏。

判斷:猶鑑別辨析。

賞析

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馬首長安。”詞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訴説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這句詞份量沉重,內涵複雜,至少含有兩層意思:其一,詞人説自己沒有做出什麼成績,只留下一堆吟詠西湖山景的詩作了,表現了東坡的謙虛和自責精神,令人欽敬。其實,詞人這次知杭政績斐然,盡人皆知,他不僅積極抗旱救災,施粥送藥,救活了很多貧困百姓;而且開河浚湖、興建水利,在西湖中築造堰閘,修建南北三十里長堤,並在堤上造六橋,置九亭,遍植楊柳芙蓉,不僅美化了風景,還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做生祠以報。”

下片,集中請求林子中評判其湖山新詩。“此景百年幾變,箇中下語千難。”詞人説西湖山景千變萬化,百年數異,自己對之描寫是很困難的。這裏,詞人把其湖山詩作的內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範圍內,與其他(如政治)無關,而且“百年幾變”,“下語千難”,表明其詩歌內涵隨着風景的變化而複雜多變,用語費神頗多,是正常現象。“使君才氣卷波瀾。與把新詩判斷。”這末二句是詞人對林子中的客套頌揚之辭,當然也含有某種期待的願望,他説林子中才氣如壯闊波濤,一定會對自己的新詩做出公正的評判。用語謹慎巧妙,表面上是請友人品賞、評説自己的新詩,而卻帶有某種警惕性。因為詞中連用“公案”、“判斷”二詞,十分醒目,這涉及到訴訟、判案性質,東坡決不會隨便使用之。東坡似是有意把自己當作了“被告”,等待審判,但他實際上卻又是問心無愧,心地坦蕩,並且充滿了自信心。

全詞表現了詞人對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無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渾然妥貼,章法平中有奇,虛實櫃生,宛曲味永。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詞人被召為翰林承旨,在赴汴京之前,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交接職務之時,為了表示自己無可奈何的心情,於是寫下這首詞。

還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5

經梧州

南國無霜霰,連年見物華。

青林暗換葉,紅蕊續開花。

春去聞山鳥,秋來見海槎。

流芳雖可悦,會自泣長沙。

鑑賞

據《新唐書》記載,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逃回後,又投靠了當政的武三思,諂事太平公主,於景龍中遷升為考功員外郎。後安樂公主權盛,他又往諧結,太平公主深恨之。當中宗將提拔他為中書舍人時,太平公主便揭發了他知貢舉時受賄賂,於是下遷汴州(今河南省開封)長史,未行改越州(今浙江紹興)長史。之問在越州期間尚致力為政,且頗有政績。但公元709年(景龍三年)舊曆六月,中宗崩;公元710年(景雲元年)睿宗即位,認為他曾附張易之、武三思,“獪險盈惡”詔流欽州(今廣西欽州縣)。

宋之問在唐睿宗即位的第二年春天到達桂林,同年秋天起程繼續前往流放地欽州(今廣西欽州縣)。他乘船從灕江、桂林順流而下,經梧州再溯潯江而上,沿途有感秀麗江山,寫出了一些佳絕的旅遊詩篇,如《下桂江縣黎壁》、《下桂江龍目灘》、《發藤州》等,抒發了對祖國大好山河無比熱愛之情懷。《經梧州》便是其中的一首。

首聯“南國無霜霰,連年見物華”,五嶺以南被稱作南國,這裏指梧州。概括地敍述了梧州的地理環境、氣候物產的特徵。物華:萬物之菁華。《滕王閣序》有:“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圩。”梧州四季如春,萬物都免受霜雪之寒,常年孕育着勃勃生機。兩句詩的意境廣闊,生機盎然。頷聯承“物華”,着意點染景色:“青林暗換葉,紅蕊續開花”。不必等候春天來臨,青葉就在不知不覺中一次次生出新葉,紅色的花蕊在接連不斷的開放,這些都是在四季分明的中原看不到的。“暗換”、“續開”生動地表現出梧州的氣候特徵。它不同於北國的春枝新綠,夏木蔭蔭,秋葉飄零,冬雪冰封。頸聯“春去聞山鳥,秋來見海槎”,梧州依山傍水,春天雛鳥新生,鳥鳴口宛囀。秋天江帆悠悠。他一個流放的遠役的罪人,眼前這自由自在的欣欣向榮的景象不禁使他神傷。所以他不禁發出了“流芳雖可悦,會自泣長沙”的無可奈何的歎息。流芳這裏指的是南荒的美好景色,“泣長沙”用的是西漢賈誼的典故,表明自己在流放中。面對着令人喜悦的美景,觸目傷情,結尾如水到渠成,十分自然。

宋之問在梧州的時間很短暫,但他此前在瀧州(今廣東羅定縣)任參軍一年有餘。羅定就在梧州的東南面,那裏的自然風光當與梧州近似。他這首南國風情十足的詩篇,語言明白如話,用典自然入化。動詞與虛字用得非常精當,加之偶句為流水對,音節流暢優美。宋之問因“媚附二張”,品行頗遭後人非議,歷來人們對其被貶多不表同情。但宋之問集中的一些好詩大多是寫於遭貶斥流放之際,此類詩的一大特點是語言平實自然,不矯揉造作,皆其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詩人一旦遠離京城,步出宮廷台閣而跋涉江嶺,擺脱了宮廷詞臣的身份束縛,從而恢復了其獨立的主體人格和自我思維,故其詩作遠非昔日應制奉和之作可比。貶官生涯成就了宋之問,使他得以有更多的好詩傳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