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來源:文萃谷 1.15W
愁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

愁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盤渦鷺浴底心性?獨樹花發自分明!

十年戎馬暗萬國,異域賓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見否?人今罷病虎縱橫!

翻譯

江邊長滿綠茸茸的細草天天逗引我愁緒更生;巫峽泠泠的流水聲卻不懂世故人情。

鷺鷥在急遽的漩渦中自得地沐浴是何心性,直挺獨立的老樹花兒開放得十分鮮明。

十年動盪的戰亂,使天下變得一片昏暗,漂泊異鄉的人們,幾乎將要老死在孤城。

渭水秦山的長安,不知何時能再相見?如今人們都已疲病,路上卻仍是豺虎縱橫!

註釋

吳體:即拗體。杜甫這類七律很多,但由於這首幾乎全是拗體,所以特別標出。

喚愁:指春草新生,引起愁緒。泠(líng)

泠:細流水聲,寫巫峽的蕭森之氣。

非世情:即不近人情。

渦:水旋流形成的深渦。

底心性:即什麼意思。

十年:這裏是指自安祿山造反至此時已有十年了。

異域:異鄉,這裏指夔州。因夔州地近邊荒,因此説“異域”。

渭水秦山:指唐朝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人今罷病:指民力疲憊衰竭。罷,同“疲”,累。

虎縱橫:比喻橫徵暴斂。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春,當時杜甫寓居夔州(今重慶奉節)。詩題下自注:“強戲為吳體。”杜甫自大曆元年(766年)來到夔州,到此時已經一年有餘。一年中愁事不斷,如江草新生,喚起不斷的愁思。“強”是勉強,“戲為”是寫着玩兒。可知此詩是在無聊的時候,勉強做着玩的。

賞析

此詩是看到眼前景物而抒寫作者的愁懷:江邊的叢草每天在生長起來,都在喚起我的愁緒。巫峽中泠泠流水,也毫無人情,惹得不能開懷。白鷺在盤旋的水渦中洗浴,你們有些什麼愉快的心情呢?一株孤獨的樹正在開花,也只有你自己高興。這四句是描寫一個心緒不好的人,看了一切景物,都煩惱得甚至發出詛咒。“世情”是唐宋人俗語,即“世故人情”。“非世情”或作“不世情”,即不通世故人情。在這句詩裏,可以講作“不討好我”。“底”字也是唐宋俗語,用法同“何”字,是個疑問詞,即現代漢語的“什麼”。“分明”二字與杜甫在別處的用法有些不同,意義較為含糊。大約強調的是“自”字。現在釋為“自己高興”,還是揣測,恐怕似是而非。

詩的前四句寫景,後四句轉到抒情。詩人説,十年來兵荒馬亂,使南方成為黑暗的地區,我這個異鄉來的旅客,衰老在夔州孤城中,很想回長安去,可不知渭水秦山,這一輩子還能再見不。因為人已老病,而路上仍然是豺虎縱橫。最後兩句愁的是人民生活的艱辛,自己也無法還鄉。

這首詩意義很明顯,沒有曲折隱晦之處。前四句雖然寫景,但與《登高》《返照》二詩的前四句不同。作者已在寫景之中表現了自己的“愁”,不是客觀的寫景了。每一句的藝術手法都表現在下三字。“暗”字也是杜甫的獨特用字法。末句“虎縱橫”是指上文的“十年戎馬”。《杜詩鏡銓》引張璁説:“虎縱橫,謂暴斂也。時京兆用第五琦十畝税一法,民多流亡。”浦江清《杜甫詩選》亦用此説作注,以為末句是“借喻苛政”。這是從詩外去找解釋,大約腦子裏先有一句“苛政猛於虎”,看到杜甫的“虎縱橫”就附會到苛政上去。於是再從唐史中尋找當時有什麼苛政。於是找到了第五琦的新税法。不知杜甫詩中屢次以豺虎比兵災。此處的“虎縱橫”顯然是照應上文的“十年戎馬”,杜甫應該不會忽然丟開上文而無端扯到第五琦的苛政。毛大可論讀《西廂記》的方法説:“詞有詞例。不稔詞例,雖引經據史,都無是處。”讀詩也是這樣。詩也有詩例,不從詩中去求解,而向詩外去引經據史,決不能正確地解得這首詩。

此詩詩體屬七言拗律。一首詩中,偶爾有一、二處平仄不合律謂之失粘。失粘之病,有時是作者平時讀字音不準,弄錯了平仄;有些是故意的,這就稱為拗句。《愁》這首詩全是拗句,這就是吳體。這種拗法,只有在七言詩中出現,它們是律詩的形貌與古詩的聲調的混血兒。

愁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2

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

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

歸休去,去歸休。不成人總要封侯?浮雲出處元無定,得似浮雲也自由。

翻譯

心想到高樓上觀看美景躲避憂愁,憂愁還是跟着我上了高樓。我走過好幾個地方江山都已面目全非,許許多多親戚好友都已白了頭。

回家退休吧,回到家中去休息。難道個個都要到邊塞去立功封侯?浮雲飄去飄來本來沒有固定之處,我能夠像浮雲那樣隨心來去,該有多麼自由。

註釋

經行:經過。

白頭:頭髮變花白。

歸休去:退休、致仕。去,語助詞。

不成:反詰詞,難道。

出處:指出仕與隱處,做官與退隱。

元:同“原”。

得似:真是,宋元問人口語。

賞析

上片主要抒發時光易逝的愁恨。起韻一筆包舉,總言憂愁的難以擺脱,為下文分別訴説時光易逝之愁與功業難成之愁預留了地步。在這裏,詞人“天真地”想通過上樓登高來擺脱令他難以忍受又無法迴避的憂愁的想法,本身就充滿了奇趣,而他感到憂愁如有腳、又隨他上樓的想法就更是奇中之奇。在表達上,化不可見的抽象之愁為有可以觸碰與迴避的有形之物,深得以形象寫抽象的生動趣味,同時,“欲上······愁還”的傳情方法,又為文氣增加了轉折跌宕的靈活之趣。接韻具體表明他所憂愁的內容,是自然也在變遷、親朋也在衰老白頭的時間不居之恨。“幾處”與“多少”的限定,空處傳神,包攬無限,寫出了自然變遷和人生衰老之多簡直無法據實計算的大愁苦。這種對於時光易逝的憂愁,是詞人“時間意識”覺醒的表現,而“時間意識”又是與人對於存在的反思與覺悟有關的`,是一種看似脆弱,其實深刻的對於生命虛無的體驗,值得注意的是,詞人產生這樣深刻的生命虛無的痛苦,不是來自於單純的哲學思考,而是由非常具體而強烈的生命體驗所導致的。

於是,過片再進一層,揭示了導致其時間之愁的更直接的愁苦即功業難成之愁。他以感情強烈的語言反覆其意與反問自己:説歸去吧,還是歸去吧,難道人一定要到封侯才肯罷休不成?意謂自己不必要等到做成封侯的功業才可歸隱。實際上,它傳達出了詞人無法作成可封侯的大功業的愁苦。這樣,上下片就由這兩種愁苦在文理上連成渾然的一體。結韻進而揭出使自己產生時光易逝之愁與功業難成之愁的具體觸機,是那種恍若浮雲一樣到處漂泊的遊宦生涯。然後他再轉過一層,巧妙運用“浮雲”一詞的雙重比喻意義為自己下了這一轉語,如果能像浮雲一樣逍遙自在也很自由。這樣的轉語,泄露了他“遊宦成羈旅”的生命不自由的痛感。

這首詞在表情達意上,採用層層剝筍的見心法,由愁一時間之愁一功業難成之愁一遊宦成羈旅之愁,這樣就由遠而近,填充了越來越具體的生命痛苦:通過他的“剝筍”法抒情,越來越清晰地表現了他愁苦的來處。其總體藝術風貌是,感情濃郁,措意生動,文理自然而兼變化之趣。此外,因為暗喻的巧妙運用,這首詞顯示了深厚的韻味。

愁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3

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

宿醉離愁慢髻鬟,六銖衣薄惹輕寒,慵紅悶翠掩青鸞。

羅襪況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細更沈檀。

翻譯

晚唐女子宿醉初醒帶着離別的愁緒慢慢整理環形髮髻,輕如蟬翼的衣服讓身子有一點點寒冷,慵懶地照着鏡子塗口紅穿翠衣。

裝着蠶絲襪和裝飾金蓮花頭飾,如雪肌膚在薄薄的紗衣下彷彿是玉石般潤澤,在沉香與檀香的氛圍下露出楊柳小纖腰婀娜的身姿。

註釋

宿醉:隔夜猶存的餘醉。

慢:胡亂,隨便。

髻鬟:環形髮髻。古代中國婦女髮式。

六銖衣:中國古代計量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六銖極言其輕。也指仙人之衣。

青鸞:青鳥。古代創説中能幫人傳遞信息的仙鳥。這裏指青銅鸞鏡。

菡萏:指蓮花。

玉琅玕:玉石。

沈檀:沉香與檀香。“沈”通“沉”。

賞析

該詞為典型的“香奩體”詞,為最早的《浣溪沙》,題材為“豔情”題材,抒情風格細膩深曲,文辭麗美。

上片主要描寫宿醉初醒女子面部神態、髮髻、衣服、面容等內容。“愁”字寫出女子的情緒,“慢”寫出了女子的動作,“寒”烘托了環境冷暖,“紅”和“翠”也出了顏色。

下片主要描寫女子體態、身姿、腰身、肌膚、和腿部。“羅襪”、“雪肌”、“玉琅玕”突出了女子體態、肌膚的質感,“骨香”和“沈檀”突出了嗅覺感受。

全詞共六句,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全方位描寫了女性,以雕琢的文辭表現了女子的形態美和裝飾美,但更重的是她的“離愁”,因離愁而醉酒、慵懶,失了生活的趣味卻又止不住“更沉檀”即重塗脂粉,看似享受卻掩飾着內心的苦澀。

創作背景

該詞創作時間約為860-880年之間,詞人韓偓在南唐皇帝唐昭宗下任兵部侍郎等職,專寫女子裙裾脂粉之詞供皇帝娛樂,該詞收錄於《尊前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