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優)

來源:文萃谷 1.08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優)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1

優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合作交流,彙報展示,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不足;學生能夠根據所學的.知識初步判斷生活當中的問題,課下應該多鼓勵學生多到生活中學習。

改進措施;今後教學中應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發現數學。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2

人教版教材編寫中在三年級上冊中初步認識了可能性,學生學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還會用“經常”、“偶爾”等詞語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冊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並加深對 “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並加深對統計知識的理解,逐步培養學生利用統計與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今天我對本冊《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進行了教學,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認識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並會求簡單的事件發生的概率,重點:感受等可能性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我就本課的教學進行以下幾點的反思:

1. 課堂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隨機事件的課,需要實驗的驗證,體驗和感悟的。例1是教學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我採用了“猜想——驗證——感悟”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建構“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經驗,得出猜想,

教學反思

《五年級上冊《可能性》教學反思》。再組織學生進行驗證。例2,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數據得出結論。因此,學生自己實踐的過程中得出了正確的的結論,並能描述事物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練習設計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知識應用時,我採用了書上的三道練習題,自己又選擇了一道,這些練習題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遊戲中,讓學生感覺很親切,學生不僅解決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數來表示,還能夠自己設計遊戲轉盤,讓遊戲更公平,從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況下,遊戲才會公平。

3.教學活動過程採用動手活動,能放能收。

往往老師在上課時,都特別害怕學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亂教師的教學過程,導致教學任務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學實踐中,越發發現學生動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獲得的知識最不容易遺忘,所以開始教學這個班時,只要需要學生操作活動交流的,我一定會讓他們去做,慢慢地,學生的操作活動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只要把活動要求給學生明確,他們知道做什麼,應該怎麼做學生都會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本節課學生掌握情況還不錯,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在處理最後一道題在檢測導結時,後一道題創設題,難度有些大,沒有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這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多地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3

1、課前交流很重要

因為是第一次給五(2)班的孩子上課,為了調節氣氛,也為了培養好的課堂習慣,課前我習慣性地和孩子們進行交流。可能是因為我第一次和他們交流,我覺得大家放不開,不能很好的表現自己。

2、讓孩子們在遊戲中活動,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收穫。

枯燥的講授,不止是孩子們不喜歡,我們也不喜歡。數學較之語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們要把這些枯燥的東西變得更靈性,更生動。遊戲就是個很好的載體。這節課的摸球獎、擲篩子和玩飛行都是孩子們喜歡的遊戲,並且每個遊戲過程都能讓孩子們自發地思考,我認為設計這樣的遊戲是可行的`,但在操作過程中,因為事先考慮不周全,也因為個人課堂教學機智更待加強,所以最後的遊戲並未達到預期效果。

3、數學課堂教師應該思路清晰,每一個環節都要有設計的意圖,應該環環相扣,渾然一體

4、數學教師要做到語言精煉

第一次上課,耿華老師就告訴我,可能性的語言一定要精煉。簡明扼要是一個方面,少重複學生的説話是另一個方面。一直記着,一直努力控制自己。這節課前半部分我就用的時間很長,越到課堂的後面,可能性大小上面,就強調的少了,學生掌握的也不太好,有待修煉呀!

5、可以調整的地方。

(1)在課堂的總結時,應該結合孩子們的學習體會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2)將判斷生活中的例子和學生舉例放到一起練習。

(3)玩飛行棋。有的孩子可能不會玩,教學時要求要更明確,可以考慮先讓孩子們讀懂要求,再請一個小朋友示範。然後讓學生動手操作,最後還應該有一個彙報交流和評價。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4

課後,細細回想整個教學過程,發現自己在處理課堂生成時很不靈活,即使課前對學生的反應已經做了很多的預設,但當學生的迴應在不我預料之內時,我還是顯得比較慌張,這主要還是歸因於對教材專研不深。如果能夠把握住課堂上的每一個生成,課堂將精彩無比。

一、精心預設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前提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和生成不是對立的,而是辯證的關係。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要生成精彩,增強實效,其教學過程還是需要教師精心預設的。如本課的摸球比賽環節,第一次黑色布袋中有1個白球7個黃球,第二次黑色布袋中有3個白球5個黃球,比賽規則是摸到白球多男生贏,反之則女生勝出。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可是比賽結束後男生意見很多,很多人都猜測布袋裏白球少黃球多,説這樣的比賽不公平。這個教學片斷,其實是我所進行教學預設的精心,我認為,這樣的預設,就是為留給學生在課堂上互動生成的空間和時間,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狀態和行為都成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資源。

二、敏鋭反饋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關鍵

儘管教師通過精心預設開放而有彈性的教案,已經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作了充分的預設,但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課堂教學過程中依舊會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因此,關注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關鍵在於教師能敏鋭地捕捉學生的信息,並做出準確的判斷與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流程,從而使教學過程得以生成和推進。

本節課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況,但實驗很難證明這一點。學生分組實驗:在裝有4個白球,4 個黃球的袋子裏任意摸一個球,一共摸40次。試上時,學生統計出白球和黃球的次數差不多,我沒什麼負擔。可教研活動課上,學生摸出的白球個數與黃球個數基本都是不相等的,有的小組相差得還很大,告訴學生説可能性相等,自己都覺得有點牽強。在摸之前,學生其實已經能體會到白球和黃球數量相等,摸到的可能性相等了,而實驗做下來反而學生髮現不相等,好象這個實驗只説明瞭摸球的過程中具有偶然性。這是我在教學過程中比較困惑的地方,也是我沒能靈活變通的地方。但如果我能控制得更好的話,整堂課肯定很自然、很精彩。

新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作為青年教師,我們要追求真實與樸素,追求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在學生提出的問題中,在學生錯誤的回答中,在學生不同的意見中追求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構建真實、靈動的課堂。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5

《可能性》這一部分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不確定現象,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並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獲得初步的概率思想;養成初步的判斷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的態度。本節課教材主要設計了有趣的摸球遊戲為素材,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空間。

成功之處:

一、情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這三個概念。在整個教學過程根據國小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始終緊密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了生活化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一開始,從遊戲入手,讓學生猜神奇寶貝在老師的哪一隻手裏面,體會“可能”。不僅能讓學生興趣盎然,使學生在有趣的遊戲中初步接觸可能性,簡單而有效地突出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問題,直接感受到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喚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為下面的深入學習做了較好的鋪墊。

二、學習過程活動化,使學生在輕鬆愉悦中獲取知識。

本節課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如教學“一定”、“不可能”時,老師先往盒子裏放的`全是白球,然後讓學生猜,如果要你摸球,你會摸出什麼顏色的球,最後讓學生親自上台摸球,並説説摸出的球是什麼顏色。接着讓學生認識因為放進去的全是白球,所以每次都能摸到白球,不可能摸出其他顏色的球。老師創設了讓學生摸乒乓球的活動,學生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愉快地學習數學,逐步豐富起對確定現象的體驗。再如學習“可能”,老師在盒子裏裝有白球、黃球。讓學生按老師提出的要求活動,並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去充分感知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黃球,這活動既簡單又有情趣,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可能”的學習內容上來,最後獲得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體驗。在練習時,讓學生把今天所學的知識和我們的生活聯繫起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説一説。學生不但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又鞏固了新知。這幾個遊戲活動,環環相扣,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整堂課中,學生不僅個體的動手、動口、動腦能力得到培養,而且師生、生生、羣體之間也在互動交流,較好地體現了教學過程活動化、自主化,整個教學過程就成為“遊戲──猜測──體驗──推想──驗證”的活動過程,這樣既可以適應孩子們愛動的天性,又使學生在活動中親身經歷數學,體驗數學,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體會成功的喜悦。學生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不僅情緒高漲,心情愉快,而且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不同層次的活動,讓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合作探索、解決問題、主動獲得新知識的實踐過程,學習活動的設計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的基本理念。

三、關注學生髮展,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思維訓練。

在摸球遊戲的教學中,學生在親身經歷了知識的探索過程後,一定能獲得直觀的感受。學生針對事件的可能性和對事件的推測結果與同伴交換想法,促進互相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課通過猜測——實踐——觀察——發現等教學環節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習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瞭解世界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由此愛好數學。還要培養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

不足之處:

1、讓學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説一説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安排的時間太少,沒有充分的讓學生説,壓制了學生,不能巧妙的把握預設和生成。

2、教學中採取小組合作按要求畫一畫時,沒有讓每一個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造成了個別學生“搭便車”的情況,不利於學習有困難學生的發展,還有待改進。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6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是追求有效的課堂,課堂中有效的數學活動才能促使學生在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便於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數學活動更有效更有價值呢?在執教五年級上冊的《可能性》一課時,在組織有效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下面我就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有效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進行反思。

一、有效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篇不僅很快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本課一開始,我就結合學生喜歡做遊戲的特點,創設了到遊樂園玩一玩的情境,很自然地吸引學生參與到新知的探究中來。並利用幫助兩個小朋友解決誰先盪鞦韆的矛盾,這一生活中常見問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對可能性的學習有了新的期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實踐證明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二、準確把握教材,理解編寫意圖,緊緊抓住活動的'目標,瞭解學生的需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有效設計教學活動。

本單元內容是對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這部分知識的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不但能用恰當的詞語(如一定不可能 可能經常偶爾等)來表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還要學會通過量化的方式,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安排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與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是緊密相聯的,因為一個公平的遊戲規則本質上就是參與遊戲的各方獲勝的機會均等,用數學語言描述即是他們獲勝的可能性相等。

因此,我力求圍繞等可能性這個知識的主軸,以學生熟悉的拋硬幣的遊戲活動展開教學內容,學生通過猜想、實驗、驗證,學會了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明白了為什麼可以用1/2表示硬幣正反面出現的可能性。通過遊戲直觀感受到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並逐步豐富對等可能性的體驗,學會用概率的思維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生活中的事物。並通過探究遊戲的公平性,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公平、公正意識,促進學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7

優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生對本部分內容掌握的很好。

不足;應照顧到全體學生。

改進措施;應讓每個學生都能有發言的機會。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8

在人教版教材編寫中在三年級上冊中初步認識了可能性,學生學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還會用“經常”、“偶爾”等詞語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冊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並加深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並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並加深對統計知識的理解,逐步培養學生利用統計與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今天我對本冊《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進行了教學,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認識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並會求簡單的.事件發生的概率,並用分數表示;重點:感受等可能性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會用分數進行表示。難點:驗證擲硬幣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為。

本課在進行教學設計是我也是旨在突破難點,學生輕鬆掌握重點,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進行以下幾點的反思:

1、課堂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隨機事件的課,需要實驗的驗證,體驗和感悟的。例1是教學用幾分之一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我採用了“猜想——驗證——感悟”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建構“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經驗,得出猜想。再組織學生進行驗證。課堂提供足球比賽拋硬幣決定哪一個隊先開球是否公平的素材,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數據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有的組是相等的,有的組是不相等,但是比較接近,學生大膽想出試驗的次數越多,就越接近。因此,學生自己實踐的過程中得出了正確的的結論,並能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練習設計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拓展應用時,我採用了書上的三道練習題,自己又選擇了一道,這些練習題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遊戲中,讓學生感覺很親切,學生不僅解決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數來表示,還能夠自己設計遊戲轉盤,讓遊戲更公平,從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況下,遊戲才會公平。

3、教學活動過程有條不紊,能放能收。

往往老師在上課時,都特別害怕學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亂教師的教學過程,導致教學任務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學實踐中,越發發現學生動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獲得的知識最不容易遺忘,所以開始教學這個班時,只要需要學生操作活動交流的,我一定會讓他們去做,慢慢地,學生的操作活動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所以雖然是拋硬幣,但是還是非常順利地進行了,只要把活動要求給學生明確,他們知道做什麼,應該怎麼做學生都會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雖然這節課學生掌握情況還不錯,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在板書時,我在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下面打了一個箭頭,寫了相等、公平,這樣會給學生造成歧義,覺得只有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才是公平的誤會。

2、在處理最後一道拓展應用時,這節課本是可能性是幾分之一的教學,而最後一道題卻出現了幾分之幾的可能性,難度有些大,沒有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3、本想在教學的最後介紹一些有關概率的知識,但是由於時間的把握不好,沒有介紹。

這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多地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把學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腦海裏,受用終身。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9

1、課前交流很重要給孩子上課,為了調節氣氛,也為了培養好的課堂習慣,課前我習慣性地和孩子們進行交流。我覺得大家放不開,不能很好的表現自己。

2、讓孩子們在遊戲中活動,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收穫。枯燥的講授,不止是孩子們不喜歡,我們也不喜歡。數學較之語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們要把這些枯燥的東西變得更靈性,更生動。遊戲就是個很好的'載體。這節課的摸球獎、擲篩子都是孩子們喜歡的遊戲,並且每個遊戲過程都能讓孩子們自發地思考,我認為設計這樣的遊戲是可行的,但在操作過程中,因為事先考慮不周全,也因為個人課堂教學機智更待加強,所以最後的遊戲並未達到預期效果。

3、數學課堂教師應該思路清晰,每一個環節都要有設計的意圖,應該環環相扣,渾然一體。

4、數學教師要做到語言精煉第一次上課,老師就告訴我,可能性的語言一定要精煉。簡明扼要是一個方面,少重複學生的説話是另一個方面。一直記着,一直努力控制自己。這節課前半部分我就用的時間很長,越到課堂的後面,可能性大小上面,就強調的少了,學生掌握的也不太好,有待修煉呀!

5、可以調整的地方:(1)在課堂的總結時,應該結合孩子們的學習體會結束本節課的學習。(2)將判斷生活中的例子和學生舉例放到一起練習。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10

解決問題時從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入手,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踐擲硬幣,研究遊戲規則的公平性,通過小組合作,統計全班拋硬幣正面向上的次數的過程,讓學生髮現當次數增多時,正面朝上的次數越來越接近擲硬幣的總次數的.一半,然後出示科學家的實驗結果,讓學生感受到當次數越來越多時,幾乎等同於二分之一,從而説明規則是公平的。讓每個學生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發生的特點,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整節課的練習是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有“轉盤猜猜”、“設計轉盤”、“轉盤遊戲”、“扔骰子”、“飛行棋”等活動,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整節課在學生的積極參與、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和數學知識,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課堂氣氛活躍,讓他們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也存在許多不足:

1、在教學過程中,語言的組織、銜接不夠簡練,過度不夠自然;

2、課件操作、銜接不夠嫻熟;

3、拋硬幣遊戲結束時沒有及時收材料,導致部分學生的精力分散,不能很好地參與後面的教學活動。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

1、通過推想和對熟悉事物的討論,初步感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能用合適的語言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並和同伴交流想法。

3瞭解可以用數學語言描述某些生活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難點:

能用合適的語言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教學準備:紙鶴、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看老師帶來了什麼?(出示兩盒紙鶴)看到這些紙鶴覺得熟悉嗎?

生:熟悉,都是我們自己折的。

(以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師:是的,同學們在手工課上折了這麼多精美的紙鶴,證明你們都是心靈手巧的孩子,你們很棒!那麼老師相信今天這節數學課你們表現也會很棒,有沒有信心?

(幫助學生建立自信,為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奠定基礎。)

師:請同學們觀察這兩盒紙鶴,看每盒有什麼特點?

生:1號盒子裏全是紅紙鶴,2號盒子裏既有紅紙鶴又有黃紙鶴。

(培養觀察能力。)

師:你們喜歡什麼顏色的呢?

學生自由發言。

師:喜歡紅色紙鶴的人很多,老師也喜歡紅色的。因為紅旗是紅色的.,紅領巾也是紅色的,紅色象徵着熱情,我們對待生活就應該具有火一樣的熱情。

(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二、體驗與感悟

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在哪個盒子中一定能摸出紅紙鶴,在哪個盒子中不一定能摸出紅紙鶴?為什麼?(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猜一猜結果,要説清為什麼?(要求每個同學都發言,並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將課件中的“哪個”改成“1號盒”和“2號盒”,把“?”改成“。”

課件演示“一定”、“不一定”

學生:

1、小組合作討論。

2、交流猜的結果及猜想的理由,重點討論“為什麼”。

3、親自摸一摸,驗證自己的猜想。

3、親自摸一摸,驗證自己的猜想。

同時學會用“一定”、“不一定”描述摸紙鶴的結果。

4、將全班同學摸紙鶴的結果統計在統計表中。

5、觀察統計表,再次肯定猜想結果。

(培養合作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師:在剛才的活動中我們學會了用哪兩個詞來描述摸紙鶴的結果?

生:一定、不一定。

(掌握“猜想—驗證”的數學思維能力。)

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用“一定”或“不一定”描述下面的事件。

課件演示教材第30頁的內容:

1、9月10日是教師節。

2、扔一枚硬幣,背面朝上。

3、後天本地有雨。

4、地球每天都在轉動。

你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用上“一定”或“不一定”來説一説身邊的事嗎?

(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説一説”

1、在生活中有哪些現象是可能發生的,哪些現象是不可能發生的。

(課件演示教材第31頁的情景)

學生:(1)思考女兒與媽媽的年齡大小、身材高矮等方面的問題。

(2)説一説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是確定的,哪些現象是不確定的。

(在生活中學數學。)

2、判斷下面現象哪些是可能發生的,哪些是不可能發生的。

(課件出示教材第31頁的內容)

1)太陽從西邊生起。

2)每天都有地區下雨。

3)小樹一年長高一米。

4)亮亮一年長高一米。

總結: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問題討論”

(1)獨立判斷。

(2)全班交流。重點説一説判斷的理由。

(鞏固所學知識)

三、知識拓展

1、 指名讀一讀。

2、 討論“為什麼叫爆出了冷門”

總結:出乎人們意料的事件發生就叫“爆冷門”。

四、小結

説一説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説一説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着確定與不確定的現象。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數學知識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個比較抽象的概念,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學設計中,不僅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了學生喜愛的遊戲情境導入新課,遊戲活動結果淺而易見,便於學生回答問題,還捕捉了大量的“生活現象”,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2、課堂教學活動化。

“ 以活動為中心”是大教育家杜威的“三個中心論”思想體系之一,也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以活動貫穿始終,教師真正實現了角色的轉換。課堂上使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斷體驗與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與不確定性。同時,又讓學生將活動中出現的現象及時抽象概括出來,上升為數學知識,體現了學生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學生學習自主化。

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本質特徵。這節課的設計着眼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導”中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在每個環節中,都是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學生學得生動而充滿活力,主動而富有個性。

儘管本節課比較成功,但由於缺乏教學經驗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説,在提出每個問題後應該多指名學生問一些為什麼,又比如在一次學生判斷並説明理由後教師沒有及時總結出最關鍵的原因是什麼,再比如説沒有總結出“一定”、“不可能”用來描述確定事件或現象,而“可能”用來描述不確定事件或現象等等。

“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我今後的努力方向是在課堂中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讓小組合作,讓多媒體教學手段真正的用到實處,讓課堂樸實而不沉悶,活潑而不浮華。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思考,希望各位老師能夠多多地提出寶貴意見。讓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少走彎路,不斷的提升自己。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12

“可能性”是實驗教材中出現的一個全新的教學內容,屬於“統計與概率”的範疇,由於概率知識比較抽象,國小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在教學時着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注重學習過程的優化

本節課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拋硬幣”的遊戲,讓學生猜猜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這個既簡單又有趣的遊戲活動,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到了“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第二個活動是“摸球”遊戲,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説一説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進行實驗、分析、比較、猜想,使學生親歷實踐發生的隨機性和必然性,唱到探索成功的樂趣。第三個活動是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站一站活動既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運用價值,又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增添了學好數學的信心。第四個活動是讓學生説説生活中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這一環節具有一定的思維難度與靈活性,有利於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整個教學過程無處不是“可能性”的學習與判斷,可以説活動貫穿全課。

2、注重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數學學習應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發展。學生在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後,我採用了操作實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小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研究、去探索,培養他們的探索及創新能力。通過小組摸球活動,你發現了什麼?這一充滿情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

3、不足之處

(1)沒有充分利用課本上的主題圖,學生只是憑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猜測,沒有親身體驗抽籤這一過程。

(2)通過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看似掌握了所學知識,但在後面用 “一定、不可能、可能”三個詞來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時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13

解決問題時從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入手,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踐擲硬幣,研究遊戲規則的公平性,通過小組合作,統計全班拋硬幣正面向上的次數的.過程,讓學生髮現當次數增多時,正面朝上的次數越來越接近擲硬幣的總次數的一半,然後出示科學家的實驗結果,讓學生感受到當次數越來越多時,幾乎等同於二分之一,從而説明規則是公平的。讓每個學生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發生的特點,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整節課的練習是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有“轉盤猜猜”、“設計轉盤”、“轉盤遊戲”、“扔骰子”、“飛行棋”等活動,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整節課在學生的積極參與、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和數學知識,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課堂氣氛活躍,讓他們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也存在許多不足:1、在教學過程中,語言的組織、銜接不夠簡練,過度不夠自然;2、課件操作、銜接不夠嫻熟;3、拋硬幣遊戲結束時沒有及時收材料,導致部分學生的精力分散,不能很好地參與後面的教學活動。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14

感覺本課最大難點是例題教學,而例題教學中的最大難點又在於花落在每個人手裏的可能性與落在男生組(或女生組)手裏的可能性的關係。

嘗試分析了一下例題難在何處?主要原因是這裏男生組與女生組表演的可能性正好相等。難以激發學生探究慾望。有的學生錯誤地認為遊戲中只有男生組和女生這樣,所以男生組(或女生組)獲勝的可能性就應該是1/2。(因為有兩個組,男生組和女生組分別佔其中一份)。例題如果採用直觀形象的色塊幫助理解就容易突破難點,但主題圖中人數太多,用轉盤畫圖示來表示不方便。針對以上原因,我在教案設計時首先將觀察人數由例題的18人減少為(6人),這樣繪製轉盤時就能既快捷又方便學生觀察探究了;其次,我將例題的等可能性事件。當我對第一排的同學宣佈完遊戲規則後,全班男生大呼“不公平”。此時,我就緊抓其“不公平” 的心理引導他們深入思考,最終從教學可能性的角度發現其概率的不同,男生組表演節目的可能性是4/6,女生只有2/6。

困惑:為什麼教材例題要以擊鼓傳花為素材來研究男生組與女生組的可能性呢?學生生活中很少是男生組或女生組為單位來進行表演的,他們缺乏這樣的`遊戲經驗。其次,為什麼不能直接採用直觀形象的轉盤作為研究素材呢。

學生們的疑問與爭議:在課後,要求學生將可能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繫。他們談到了商場購物後的促銷活動等級常常是分散重複排列的,如: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如果把轉盤中所有一等獎的區域都集中到一起,那麼這時獲獎的可能性是不是會有變大呢?近1/2的學生指出:可能性變大。因為以往轉動轉盤時,由於獲獎區域較小,所以指針很容易因偏離獲獎區域一點而與大獎失之交臂。可如果將其放在一起後,發生偏離的可能性會變小,那麼或獎的可能性就增加了。還有近1/2學生從面積的大小來思考,認為可能性不變。當然也有少數“兩面派”,他們認為從理論上來説,獲獎可能性不變,但在實際操作中,應該可能性增加。通過討論,最終大家達成共識,獲獎可能性的大小應該不變。

五年級可能性教學反思15

五年級數學上冊《可能性》教學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國小五年級數學上冊的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本節課就是讓學生初步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能夠説出簡單隨機事件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實際生活經驗,我選擇了與學生現實已有的經驗相聯繫的數學信息材料,讓學生在現實生活情境中體會“可能”、“不可能”、“一定”,並能夠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詞語來描述事情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首先,我用將要鄰近的節日——國慶節作為本節課的開始,國慶節主題聯歡會需要學生表演節目,讓學生在抽籤表演節目中,親身體驗事情發生的情況,通過體驗學生初步瞭解事情發生的不確定,從而引入到本節課所要研究的內容——可能性。為讓大家充分體驗抽籤的過程,我請幾位同學和大家一起體驗抽籤的過程。這一個體驗過程以遊戲的形式開展,一下子抓住了學生學習的興致。課堂由抽籤表演節目、摸球等活動貫穿其中,生動有趣又層次分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猜想、討論、交流,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和掌握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學生嘗試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切實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和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課程要求。其次,為鞏固對本節課知識——“可能”、“不可能”、“一定”的感知,我安排了 這樣幾個層次的習題,第一題是“連一連”。首先,回顧剛剛摸球的過程,並讓學生在摸球的過程中反思為什麼摸到的都是紅球?引出並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緊接着讓學生思考習題“在已知的盒子裏會摸到什麼球?”,讓學生根據盒子的已知信息去找相應的對應條件。本次從意象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第二題是“選一選、填一填”。給出備選的答案,讓學生在讀題之後,迅速從選項中匹配正確的答案,很好的了鍛鍊學生的反映能力。第三題是“説一説”。讓學生們聯繫生活實際舉出與可能性有關的實例,使學生了解身邊的確定和不確定的現象。最後,新授和練習環節都已經結束,本節課也接近尾聲。學習了“可能性”收穫和體會必不可少,讓孩子們自主發言:説一説本節課的收穫或感謝。本節課存在的不足:第一、讓學生説的太少,孩子的猜測依據未能清楚表達。第二、通過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看似掌握了所學知識,但在後面用“可能”、“不可能”、“一定”三個詞來説一説現實生活實例時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