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教案設計(通用10篇)

來源:文萃谷 2.9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教案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教案設計(通用10篇)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構建、理解小數的除法計算法則,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在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轉化思想的價值,感受數學思考的嚴謹性。

3.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難點:

會筆算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導入

談話:同學們,我們學習了小數的加、減、乘以及小數除以整數的除法,今天我們繼續研究有關小數的計算。

(出示場景圖)在動物樂園裏有兩隻蝸牛歡歡、樂樂正在樹林裏遊戲呢,我們一起去瞧瞧!(呈現:歡歡每小時爬行3米,一共爬行6.12米;樂樂每小時爬行4.2米,一共爬行7.98米。)

提問:要知道誰爬行的時間少一些?要先求什麼?怎樣列式呢?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6.12÷3,7.98÷4.2。

再問:你能估計一下,他們各自的時間大約是多少嗎?

談話:它們爬行的時間到底是多少呢,還需要進行精確的計算。先請大家算出歡歡爬行的時間。

學生練習後,提問:怎樣計算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談話:那麼,怎樣求出樂樂的爬行時間呢?

引導:7.98÷4.2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小數除法算式有什麼不同?

揭示課題:除數是小數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1.探索計算7.98÷4.2的思路。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是我們遇到的新問題,能不能把它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呢?先請同學們想一想,然後在小組裏互相説一説。

學生在小組裏活動,教師巡視。

學生中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1)分別把7.98米和4.2米轉化成用“分米”作單位的數量,再進行計算;

(2)分別把7.98米和4.2米轉化成用“釐米”作單位的數量,再進行計算。

交流第一種思路時,提問:把“米”作單位的數轉化成把“分米”作單位的數,就是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10。這樣就把除數是小數轉化成了怎樣的除法?(相機板書:7.98÷4.2→79.8÷42)

交流第二種思路時,提問:把“米”作單位的數轉化成“釐米”作單位的數,就是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100。這樣就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了怎樣的除法?(板書:7.98÷4.2→798÷420)

討論:上面的兩種思路有什麼共同的地方?(板書:除數是小數——除數是整數)

追問:這兩種轉化都是可以的,這樣轉化的依據是什麼?

小結:在數學學習中當面對一個新問題時,我們往往把新問題轉化成會解答的舊問題,從而解決新問題。由此看來,轉化是我們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

2.探索豎式計算的過程。

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已經把要研究的新問題轉化成了自己熟悉的舊問題。那麼,怎樣用豎式算出結果呢?

提問:如果把7.98÷4.2轉化成除數小數的除法,就要把被除數和除數的小數點都向右移動幾位?為什麼這時的被除數是79.8?(板書)

再問:如果把7.98÷4.2轉化成整數除法,就要把被除數和除數的小數點都向右移動幾位?為什麼這時的除數是420?(板書)

要求: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一個豎式,算出結果,並和同學交流。

指兩名學生板演,評講並反饋選擇每種解法的人數。

提問:轉化成798÷420也是可以算的,為什麼選擇這種轉化方法的人很少呢?

小結: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們一起再來把7.98÷4.2豎式的轉化、計算過程在眼前展示一遍。你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説明:用豎式計算環節,雖然出現了不同的方法,但結果相同。在尊重學生選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進行算法優化,讓學生體會把除數轉化成整數的除法算式比較方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再次體會計算策略,而且經歷了由直觀算理到抽象算法的過渡和演變過程,從而達到對算理的深層理解和算法的切實把握。

三、練習鞏固,深化拓展

1.專項練習。

出示:把下列除法式子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並想一想商的小數點的位置。

讓學生説一説每一道題可以轉化成怎樣的除法算式,商的小數點在哪裏。

2.先估再算。

下面各題,請同學們先估一估、再計算,看誰能把每一道題都算對。

出示:

5.76÷1.8= 7.05÷0.94= 0.672÷4.2=

學生練習後,組織反饋。

説明:估算是提高計算正確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上面的環節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在判斷、改錯、計算的同時,將估算、驗算等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反思能力,獲得良好的數感,又有利於學生逐步養成把估算、計算、檢驗相結合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計算水平與能力。

4.總結計算方法。

提問:“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可以怎樣計算?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5.拓展練習。

(1)比一比,看誰算的既快又正確。

0.12÷0.25 0.12÷2.5 0.012÷0.25

提問:你能很快算出上面各題的得數嗎?自己先試一試,再把你的算法和同學交流。

學生中可以出現兩種算法:

① 先用豎式算出第一題的商,再直接寫出第二、三題的商;

② 把第一題的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4,使除數等於1,並直接用0.12×4算出得數,再直接寫後面兩題的得數。

着重引導學生理解第二種算法的思考過程,並鼓勵學生在計算一些比較特殊的除法算式時,可以根據算式的特點,用比較簡便方法進行計算。

小結:計算有時要根據具體問題、題目之間的關係,靈活地進行計算。

説明:在學生理解除數是小數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之後,安排拓展性練習,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靈活確定計算方法,既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和靈活計算的學習品質,又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使計算課充滿思維的張力和不斷探索的活力。

四、全課小結,回顧反思

提問:這節課你學習了什麼?怎樣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為什麼要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計算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並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義,體會方程與等式間的關係。會列方程表示事物之間簡單的數量關係。

2.在觀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積累將現實問題數學化的活動經驗

3.有機結合地方教育資源、我國在方程史上的貢獻等內容滲透健康生活方式,愛家鄉、愛祖國的數學文化等積極情感,增強民族認同感。

教學重點:

經歷從現實問題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過程,理解方程的本質。

教學難點:

會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間簡單的數量關係。

教學過程:

一、認識等式

1.談話: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朋友,它叫(天平)。

(結合課件演示)小明在天平的兩邊放上砝碼,天平(平衡了)。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左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嗎?(50+50=100)

還可以怎樣表示?(50×2=100)

2.揭示:像這樣左右兩邊相等的式子,我們把它叫做等式。

提問:這兩個等式左邊表示的是什麼?右邊呢?

它們之間是(相等的)關係。

3.提問:小明從天平的左邊拿走了一隻砝碼,這時候還能用等式表示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嗎?那該怎樣表示左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呢?

(50<100,100>50)

二、認識方程

1.用含用未知數的式子表示質量關係

猜想:為了讓天平達到平衡,小芳準備在天平的左邊放一個物體。如果把把這個物體放下來,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呢?

怎樣用式子表示這裏(指其中平衡的情況)左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呢?

學生嘗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指出:真不簡單!同學們能想到用字母來表示這個物體的質量。這些字母表示的數咱們事先不知道,這樣的數我們把它叫做未知數。

感悟:人類能夠將未知數用一定的字母表示,並且讓未知數平等地參與運算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課件演示,播放錄音:700多年前,我國數學家李冶發明了“天元術”,他用“天元”表示未知數。後來數學家們又用各種符號表示未知數。1637年,法國數學家笛卡爾最早用x表示未知數。這種表示方法逐漸成為人們的習慣。】

交流:三幅圖中,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就可以怎樣表示?另外兩幅圖呢?

(X +50=100 X +50<100 X +50>100)

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呢?眼見為實!

這時候,咱們該用哪個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X +50>100)

表達:(放下物體後)為了使天平繼續達到平衡,小芳利用砝碼進行了各種調整,請你也用關係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

(X+50<200、X+50=150、2X=200)

2.分類、比較,揭示方程的意義

⑴討論分類依據

現在黑板上8個式子(50+50=100,50×2=100,50<100,100>50,X +50>100,X+50<200、X+50=150、2X=200),你能將這些式子分分類嗎?先自己想一想分類的標準,再和同桌討論一下。

⑵動手操作

討論結束後,從信封裏拿出8張寫着式子的紙條,按照你們的標準分一分。

⑶交流反饋

哪個小組願意到黑板上來展示你的分法?告訴大家,你們是按照什麼標準分類的?

展示學生的三種分法

a.按是不是等式分成兩類;

b.按有沒有未知數分成兩類

c.同時按是不是等式和有沒有未知數分成四類。

根據分類的標準咱們來看一看每一組式子有什麼特徵?

①沒有未知數也不是等式;

②有未知數但不是等式;

③沒有未知數但是等式;

④含有未知數而且是等式。

⑷揭示概念

揭示:像50〈100、100〉50 、50+50=100、50×2=100這些式子大家都比較熟悉,而X +50>100、X+50﹤200這類式子比較複雜,我們到國中會更深入地瞭解它。像X+50=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提問:黑板上另外三類是方程嗎?為什麼?

3.判斷深化理解

出示“練一練”第1題。

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36-7=2960+23>708+x50÷2=25x+4<14y-28=355y=40

討論:等式和方程有什麼關係呢?

4.描述生活

⑴説飲食(以圖的形式呈現)(看圖列方程)

①蘿蔔——“如皋蘿蔔賽雪梨”。

【圖示:三隻蘿蔔各x克,共重450克。(枱秤)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

②三香齋茶幹——“只此一家”。

【圖示:每袋x元,共4袋。一共24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

③白蒲黃酒——“液體長壽麪包”。

【圖示:一隻杯子200毫升,另一隻杯子x毫升,共500毫升的黃酒。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先不出現數字)

提問:從圖中,你獲得了什麼數學信息?

大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與這瓶酒的淨含量有怎樣的關係呢?

給出信息後,提問:根據給出的信息,你會列方程嗎?

提問:如果把已知量和未知量變一變,你還會列方程嗎?(300+y=500)

如果再變一變呢?(z+1.5z=500)

追問:剛才,同學們都是根據什麼來列方程的?

⑵話運動

用方程表示數量關係(錄音配合圖片文字)

①播放錄音:“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張大爺每天早飯後忙完家務,就去休閒廣場散步。他每分走x米,經過5分,正好走完400米。

屏幕顯示文字:每分鐘走x米,經過5分鐘,正好走完400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散完步,張大爺就去打太極拳。老人們排着整齊的隊伍,每排x人,共6排。前面還有兩名教練示範,一共有62人。

屏幕顯示文字:每排x人,共6排,前面有兩名教練示範,共62人。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③賞美景

用方程表示數量關係(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

①護城河邊,有兩個著名的景點,它們的歷史可悠久了!

【顯示文字:水繪園有x年的歷史,定慧寺比水繪園的歷史長1000年,已有1400年曆史。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古城如皋有內、外兩條城河環繞,沿着護城河走,你會發現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橋。

【顯示文字:內城河上有x座橋,外城河上有x+5座。一共有29座橋。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如皋的盆景久負盛名,屢獲大獎。

左邊這一盆叫(層雲疊翠),右邊這一盆叫(蛟龍穿雲)。它們都是名貴的盆景。

【顯示:“層雲疊翠”盆景的價格是x元,“蛟龍穿雲”的價格是它的2倍,一共360000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④再帶你去一覽“天下第一大壽星”的風采。很高是吧!小明也正在這裏遊玩呢!你找到他了嗎?跟壽星像比怎麼樣?

【顯示:小明高x米,壽星像總高度是小明身高的30倍還多1米,壽星像高49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應用

【課件播放達能佳鈣餅乾廣告視頻】

提問:為了創意的需要,廣告中固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據調查,關於餅乾本身的一個重要信息卻是可靠的。你捕捉到了這條信息了嗎?(1包佳鈣餅乾的鈣含量=3杯牛奶的鈣含量)

咱們消費者可得明明白白消費!關於這條模糊的信息,同學們還想進一步瞭解哪些更為詳細的信息?(根據學生提問揭示相關信息。)

根據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你能用方程表示三個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嗎?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教案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底和高”是在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之後進行的教學內容,以此來進一步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也為後續學習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本課時內容以直角以及垂直為知識基礎,以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為認知背景,教材利用一塊平行四邊形的木板做成一張儘可能大的長方形桌面作為認知情境,展開自主活動,讓學生主動積累高的表象,並形成高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本課時認識的高主要指圖形內的高,而對於圖形外的高不作要求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把一塊平行四邊形木板做成一長儘可能大的長方形桌面等相關活動,找到高這條特殊線段,體驗高的基本特徵;

2.能判斷、畫出、測量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紙上根據圖形的高和底的數據畫符合條件的圖形。

教學重點:

判斷、畫出、測量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

在畫一個圖形高的過程中對高的概念的運用

教學準備

(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卡片、剪刀、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教師:請同學們説説你們家的餐桌是什麼形狀的?還見過什麼形狀的餐桌?

學生:圓形、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

2、教師:説得很好!老師就特別喜歡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師有個習慣,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儘量自己去做。老師家裏有一塊平行四邊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課堂上比較麻煩,但老師帶來了與它形狀一樣的圖形(出示平行四邊形),老師也為每位同學準備了一張,老師想用這塊木板做一張儘可能大的長方形桌面,該從哪鋸呢?同學們幫幫老師,行嗎?那我們就動手做一做。

板書課題:動手做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學生活經驗出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樂於助人的情操,營造寬鬆、自由的空間,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探究活動中去尋求正確的答案,把學習數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3、學生製作,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探索不同的製作方法,在小組中展示、交流、學習,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現自我的時間和空間)。

4、教師:同學們好聰明!想出了很多種方法做出了儘可能大的長方形,老師會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法。謝謝你們幫了老師的忙!

(二)認識“高”

1、出示平行四邊形。

(1)請同學們想一想,剛才剪的過程中你是怎樣想的?誰來説説你的理由。(貼平行四邊形)

(2)學生回答。(引導學生抓住對邊之間的線段、垂直等關鍵詞)

(3)教師小結:其實剛才同學們都是沿着平行四邊形其中的一條高剪的,那怎樣概括平行四邊形的高呢,請大家在小組裏互相説一説。

(4)教師收集各小組的信息、意見,引出平行四邊形的高的概念。

教師:同學們同意這樣的小結嗎?

學生:同意。

2、出示三角形

(1)教師:這是什麼圖形?請同學們對比平行四邊形,看了這個三角形你想説點什麼?請大家在小組裏説一説,什麼是三角形的高?

(2)各小組彙報,教師收集信息,出示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嘗試練習。

①教師:同學們想不想自己動手畫一畫三角形的高?

②學生試畫,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同學們畫的時候發現什麼問題?

學生:我用直尺畫很難畫垂直……

③師生交流得出:畫各種圖形的高最好用三角板畫 ,畫出的高更精確。

④師生共議用三角板畫圖形的高的最佳方法。

3、出示梯形

(1)教師:看到這個圖形,你想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説出梯形有幾組平行的對邊,它的高是怎樣得到的。)

(2)師生共同小結梯形的高的概念。

4、教師:從三種圖形的高的概念中你發現了什麼?和你周圍的同學説一説。

(引導學生觀察、説出它們的高都是垂直線段。)

(三)練習鞏固

1、課本21頁試一試第1題。

學生依次找出各個圖形中的高是哪條線段,並在圖中標出來,完成後集體訂正。

2、課本21頁練一練第1、2題

讓學生任選一個圖形畫出相對邊的高。完成後要求小組內互評,説説對方所畫圖形的高的意見。(通過練習使學生體會到邊和高的對應關係)

3、課本21頁練一練第3題

動手量一量,你發現了什麼?

讓學生在小組內測量三個同高但形狀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説説他們的發現。

(四)總結反思

這節課大家有什麼收穫?有什麼問題要向老師提出的嗎?

(五)作業

課本22頁練一練第4題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教案設計 篇4

教學內容:

P23例7、做一做,P26練習四第10、11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學會用“四捨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數。

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引導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多角度思考問題,靈活地取商的近似數。

教學重點:

知道為什麼要求商的近似數,會用“四捨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

能根據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多角度思考問題,靈活地取商的近似數。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按“四捨五入法”,將下列各數保留一位小數.

6.03 7.98

2、按“四捨五入”法,將下列各數保留兩位小數.

8.785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第1、2題後,要讓學生説明其中小數末尾的“0”為什麼不能去掉.

3、計算0.38×1.14(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二、新課

1.教學例7:

教師出示例6,口述圖意, 再列式計算.當學生除到商為兩位小數時,還除不盡.教師問:“實際計算錢數時,通常只算到‘分’,應該保留幾位小數?除的時候要除到哪一位?為什麼?(應 該保留兩位小數,只要算出三位小數,然後按“四捨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後面的尾數。)橫式應該怎樣寫出?教師板書。

教師問:表示計算到“角”需要保留幾位小數?除的時候要除到哪一位?應該約等於多少?

教師要讓學生想一想:“怎樣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題目的要求,應該保留幾位小數;其次,求商時,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多除出一位,然後再“四捨五入”.)

我們學習班了求積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比一比這兩者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2.P23做一做:

教師讓學生按要求進行計算,巡視時,注意學生計算時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對不對.做完後,讓學生説一説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樣求出來的?(計算出商的小數的位數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再按“四捨五入法”省略尾數.)

師:解題時用了什麼技巧?

三、鞏固練習

1、求下面各題商的近似數:

2、81÷7 32÷42 246.4÷13

3、P26第10題第(1)題。

四、作業:

P26第10題第(2)題、第11題。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教案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因數與倍數的整理複習。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歸納整理“因數和倍數”的有關概念,理解並掌握概念間的內在聯繫,形成認知結構。

2、技能目標:親歷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概括、判斷等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整理和複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滲透事物間互相聯繫,互相依存的辯證思想

教學重點:

概念間的聯繫和發展,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歸納和整理知識點,形成知識網絡

課前活動:

1、要求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意義理解並熟練掌握。

2、把自己的整理情況寫在作業本上。

本章知識點:

1、因數與倍數的意義

2、求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方法

3、2的倍數特徵

4、奇數、偶數的概念

5、5的倍數特徵

6、3的倍數特徵

7、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區別

複習提綱:

教學程序:

第一步: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學習完因數和倍數這章知識,老師這有兩個問題想考考你們,看誰的反應快,你們願不願意?

師:你能用因數和倍數的知識描述一下4這個數嗎?

(4是自然數,合數、偶數,是8的因數,4是2的倍數)

師:你又能描述一下5嗎?

(5是奇數,是10的質因數)

小結:同學們很聰明!不過,這些知識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還有很多聯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進一步整理複習這些內容,理順它們之間的聯繫。

(板書:因數與倍數的整理複習)

第二步:發放複習提綱,佈置複習任務

1、發放提綱

2、作要求

第三步:自主複習,回顧舊知識

先自己想一想,要怎麼做這些題,如何回答?怎樣舉例?考慮之後就可以在組內交流。

第四步:合作學習、質疑問難

1、合作交流學習

2、師巡視指導

第五步:展示交流,師適時補充點拔

1、展示彙報

2、師適時點拔,補充(老師也做了相應的整理,我們一起看看板書)

第六步:知識鞏固、拓展訓練

技能訓練題:

1、按要求填數,在1—10的自然數中,選擇合適的數填入圈內。

質數 合數 偶數 奇數

既是質數又是偶數 既是合數又是奇數

2、判斷

(1)12是倍數,2是因數。( )

(2)1是奇數也是質數。( )

(3)奇數都是質數,偶數都是合數。( )

(4)質數沒有因數,合數有無數個因數。( )

(5)所有的偶數都是合數。( )

3、我的手機號碼是:A B C D E F G H I J K ,注意每個字母代表一個數字,願不願意知道老師的手機號碼:

A——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

B——最小的奇數的3倍( )

C——5的最小倍數( )

D——比最小的質數大5( )

E——8的最大因數( )

F——3的最小倍數( )

G——最小的偶數( )

H——最小的偶數( )

I——2和5之間的奇數( )

J——既是5的倍數又是5的因數( )

K——比最小的合數小1( )

老師的手機號碼是:xxx

第七步: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複習了因數與倍數;2、3、5的倍數特徵:質數和合數這幾個方面的知識,如果説有哪些地方弄不清楚,那麼你們剛才破譯出了老師的手機號碼,下來可以撥打我的號碼,老師隨叫隨到,可以幫助你,謝謝同學們的合作。

板書:

因數與倍數

a×b=c(a≠0,b≠0),

數的意義 a和b就是c的因數,

c就是a和b的倍數

因數與倍數

1、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

求一個數的因 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數和倍數的方法

2、求一個數的因數,要一對一對地找,看哪兩個自然數的積等於這個數,那兩個數就是這個數的因數。

1、2的倍數特徵:個位上是0、2、 4、6、8的數都是2的倍數。

2的倍數特徵

2、奇、偶數:自然數中,是2的倍數的數叫偶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做奇數。

5的倍數特徵:個位上是0或5的數都是5的倍數

3的倍數特徵:一個數各個數位上的數字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

2、5、3的倍數特徵:個位上是0,各個數位上的數 的和是3倍數,這樣的數就是2、5、3的倍數

1、質數:一個數只有1和它本身的個因數,這個數叫質數。

質數和合數

2、合數: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別的因數,這個數叫合數。

3、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直接在方格圖上,數出相關圖形的面積。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將較複雜的圖形轉化為簡單的圖形,並用較簡單的方法計算面積。

2、過程與方法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策略、方法的多樣性。

(2)學會與人交流思維過程與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重點難點及處理問題的策略

1、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將圖形進行分割,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和簡便性。難點是靈活運用方法。

2、藉助圖形,讓學生動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新課。

我要説班裏每位同學都是優秀的設計師!因為大家都在設計着自己美好的將來,所以在很用功的學習。希望大家繼續努力,使自己美好的設計成為現實。下面我們來看一看,我們的同行——一位地毯圖案設計師,設計的圖案。

展示地毯上的圖形,讓學生仔細觀察圖形特點,説發現。

地毯是正方形,邊長為14米藍色部分圖形是對稱的,……

師:看這副地毯圖,請你提出數學問題。

根據學生的回答展示問題:“地毯上藍色部分的面積是多少?”

師板書課題:地毯上的圖形面積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如果每個小方格的面積表示1平方米,,那麼地毯上的圖形面積是多少呢?

1、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怎樣簡便就怎樣想,並把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下來。

2、小組內交流、討論

3、班內反饋

請學生彙報藍色部分面積,重點彙報求藍色面積的方法。對於每一種方法,只要學生説得合理都給以肯定。

學生的答案也許有:

(1)直接一個一個地數,為了不重複,在圖上編號;(數方格法)

(2)因為這個圖形是對稱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數出一份中藍色的面積,再乘4;(化整為零法)

(3)用總正方形面積減去白色部分的面積;(大減小法)

(4)將中間8個藍色小正方形轉移到四周蘭色重疊的地方,就變成4個3×6的長方形加上4個3×3的正方形。(轉移填補法)

4、學生總結求藍色部分面積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拓展運用(課本第19頁練一練)

1、第1題

(1)學生獨立思考,求圖1的面積。

(2)説一説計算圖形面積的方法。引導學生了解“不滿一格的當作半格數”。

2、第2題

獨立解決後班內反饋。

3、第3題

(1)學生獨立填空。求出每組圖形的面積。學生完成後班內交流反饋答案。

(2)學生觀察結果,説發現。

第(1)題的4個圖形面積分別為1、2、3、4的平方數;第(2)題與第(1)題進行比較,第(2)題的3個圖形的面積分別是前面一組題的前3個圖形 面積的一半。

四、全課小結,課後拓展

今天我們進行了那些活動,你收穫了什麼?

師:對於計算方格圖中規則圖形的面積,我們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數,可以“大減小”,還可以轉移填補。如果沒有方格圖,我們該怎樣解決一些圖形的面積呢?明天的數學課上我們將繼續學習。課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空白方格紙上設計一些你喜歡的圖案,讓你的同桌幫你算一算圖案的面積。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教案設計 篇7

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會用“四捨五入”法,結合實際情況用“進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數,初步認識循環小數、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

3、使學生能借助計算器探索計算規律,能應用探索出的規律進行小數乘除法的計算。

4、使學生體會解決有關小數除法的簡單實際問題,體會小數除法的應用價值。

第一課時 小數除以整數(一)

——商大於1

教學內容:P16例1、做一做,P19練習三第1、2題。

教學目的:

1、掌握比較容易的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會用這種方法計算相應的小數除法。

2、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體驗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商的小數點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計算下面各題並説一説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24÷4= 416÷32= 1380÷15=

二、導入新課:

情景圖引入新課:同學們你們喜歡鍛鍊嗎?經常鍛鍊對我們的身體有益,請看王鵬就堅持每天晨跑,請你根據圖上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出示例1:王鵬堅持晨練。他計劃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週應跑多少千米?教師:求平均每週應跑多少千米,怎樣列式?(22.4÷4)

觀察這道算式和前面學習的除法相比有什麼不同?

板書課題:“小數除以整數”。

三、教學新課:

教師:想一想,被除數是小數該怎麼除呢?小組討論。分組交流討論情況:

(1)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2)還可以列豎式計算。

教師:請同學們試着用豎式計算。計算完後,交流自己計算的方法。

教師:請學生將自己計算的豎式在視頻展示台上展示出來,具體説説你是怎樣算的?

追問:24表示什麼?

商的小數點位置與被除數小數點的位置有什麼關係?

引導學生理解後回答“因為在除法算式裏,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説,被除數和商的相同數位是對齊了的,只有把小數點對齊了,相同數位才對齊了,所以商的小數點要對着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問:和前面準備題中的224除以4相比,224除以4和它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怎樣計算小數除以整數?(按整數除法的方法除,計算時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教師:同學們贊同這種説法嗎?(贊同)老師也贊同他的分析。

教師:大家會用這種方法計算嗎?(會)請同學們用這種方法算一算。

四、鞏固練習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五、課堂作業:練習三的第1、2題

課後反思:

學生們在前一天的預習後共提出四個問題:

1,被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怎樣計算?(熊佳豪)

2,為什麼在計算時先要擴大, 最後又要將結果縮小?(鄭揚)

3,小數除以整數怎樣確定小數點的位置?(梅家順)

4,為什麼小數點要打在被除數小數點的上面?

特別是第4個問題很有深度, 有研究的價值。 在這四個問題的帶動下, 學生們一直精神飽滿地投入到學習的全過程, 教學效果相當好。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建立並理解在線段上植樹(兩端都栽)的情況中“棵數=間隔數+1”的數學模型。

2.利用線段圖理解“點數=間隔數+1”“總長=間隔數×間距”等間隔數與點數、總長、間距之間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建立並理解“點數=間隔數+1”的數學模型。

教學難點:

培養用畫線段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並能熟練掌握這種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出示,設疑激趣

教師:同學們,我們都有一雙勤勞的雙手,它不僅能寫,能畫,其實我們的手指中還隱藏了許多數學知識!現在請大家伸出你們的左手,這裏有幾根手指呢?

預設:5根

教師:那手指與手指間的空隙叫什麼呢?

預設:間隔

教師:在數學上,我們通常把兩個手指間的空隙叫做間隔。大家觀察一下,5根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呢?

預設:4個間隔

教師:現在再看,現在伸出了幾根手指呢?

預設:4根間隔

教師:4根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呢?

預設:3個間隔

教師:5根手指之間有4個間隔,4根手指之間有3個間隔,你們發現手指數和間隔數之間有數量關係了嗎?

預設1:手指數比間隔數多1。

預設2:間隔數比手指數少1.

教師:那你能不能用數學式子來表示手指數與間隔數的關係呢?

預設1:手指數=間隔數+1。

預設2:間隔數=手指數-1.

教師:連手上都有這麼多數學奧祕,看來數學真是無處不在!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跟“間隔”有關的植樹問題。(板書課題)

二、引入新知,經歷過程,感受方法

教師:請看,請大家默讀一下:(課件出示問題)。

引例:同學們準備在全長2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那麼這條路的一邊將被樹隔成了幾段?

教師:告訴我們 哪些條件?(提問)要求什麼問題?(提問)

教師:同學們先用嘗試用線段圖來表示他們之間的關係。(學生動手並提問完成)

教師:這裏的有幾個間隔?

預設:4個

教師:那你們能不能用一個數學式子來表示?

預設:20÷5=4

教師:20表示什麼?5表示什麼?4表示什麼?(分別提問)

預設:20表示這條路的長度(一般我們把它稱為總長),5表示每隔5米栽一棵(我們一般把它稱為間隔長),4表示有4個間隔。

教師:4個間隔相當於4段,所以我們數學上通常把有幾段稱為段數。所以4後面的單位是段。因此我們就得到了公式:全長÷間隔長=段數(提問)。根據除法算式中的關係,間隔長該怎麼求?(提問)段數該怎麼求?(提問)

教師:那現在如果我想在這條路上種樹,一共需要幾棵樹苗呢?

預設:5棵。

教師:怎麼列數學關係式?(提問)

預設:4+1=5(棵)

教師:為什麼這樣列呢?

預設:因為兩端都栽。

教師:你們都跟他一樣嗎?所以你發現了樹的棵樹與段數之間的關係了嗎?(提問推出棵樹與段數的兩個公式)

教師:剛才我們是在20米長的路上種樹,那現在如果在100米長的路上種樹呢?你還會嗎?請看例1(課件出示例1)。大家在書本上完成。

例1:同學們在全長100 m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 m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

(請同學上台展示)

三、利用新知,解決問題

教師:連例題都難不倒你們!同學們真是太聰明瞭!可是,在“植樹問題”中,一定要是“樹”嗎?除了“樹”,還能換成別的事物嗎?大家請看(出示生活中的圖片實例)可見植樹問題的應用領域是非常廣泛的,下面就請大家應用剛才學的知識幫老師解決幾個問題。

教師:今年的聖誕節剛結束,為了度過一個美好的聖誕節,張老師前幾天在家可花了不少的心思!你們看——(分別出示3道練習)

練習1.我買了裝禮物的襪子,像這樣每兩隻襪子之間隔0.5米,掛成一排長8米(兩端都掛),一共買了幾隻襪子?

教師:現在老師要把題目難度加大。(做完的同學可以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説説)

練習2.我又買了21只鈴鐺,掛成一排,長6米(兩端都掛),每兩隻鈴鐺之間要隔幾米?

練習3.我還買了像聖誕樹的衣服來裝扮,15人排成一排,迎接聖誕老人(兩端都排),每兩個人之間隔2米,這個隊伍有幾米呢?

四、回顧思考,全課總結

教師:通過這一節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思考:假如只栽一端或兩端都不栽,那又會是什麼情形呢?同學們課後去探究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教師:最後老師有一個難度很大的題目想留給同學們回家思考!請看:

練習4.在聖誕節這天,老師看見100位聖誕老人一起來給我們送禮物,他們並列排成兩隊(兩端都排),每前後兩個聖誕老人之間相距1米,則這個隊伍排了有多長?

六、佈置作業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教案設計 篇9

教學內容:

連乘、乘加、乘減和把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教學目標:

1.掌握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能按運算順序正確計算結果。

2.理解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對於小數同樣適用。

3.提高學生的類推能力,培養學生知識間存在着內在聯繫的思想。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前面我們學習了小數乘法,通過學習我們發現小數乘法與整數乘法間存在着緊密的聯繫。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新知識,看哪位同學學得快,掌握得好。

一、複習舊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問題,再計算。

(1)12×5×60

(2)30×7+85

(3)250×4-200

教師提問:每個式題各含什麼運算?是什麼式題?每題的運算順序是什麼?

學生回答後,在練習本上計算結果。

訂正:(1)3600 (2)295 (3)800

教師説明:

小數的這些運算順序跟整數是一樣的。

教學意圖:

本環節通過三個式題複習整數連乘、乘加和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向學生説明小數的運算順序跟整數一樣,為下面學生將整數運算順序遷移到小數作準備。

二、小數連乘、乘加、乘減

1.初步嘗試。

出示例6:光明國小的同學們在校園裏種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全班學生默讀題目後,指名讓學生説出怎樣列算式,教師板書。然後讓學生獨立嘗試把這道題做完,教師指名板書計算過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訂正答案後,教師提問

(1)算式中有幾步計算?每個數目都是小數嗎?是什麼式題?

(2)這個含有小數的連乘式你是按什麼運算順序進行計算的?(按從左到右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2.進行類推。

計算下列各題。

(1)72×0.81+10.4 (2)7.06×2.4-5.7

學生先在練習本上獨立解答,在訂正答案時説説每題的運算順序。

訂正:(1)68.72(含有乘法與加法兩種運算,先計算乘法,再計算加法。)(2)11.244(含有乘法與減法兩種運算,先算乘法,再計算減法。)

3.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這些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相同。板書:連乘、乘加、乘減

教學意圖:本環節利用遷移,讓學生將整數的運算順序類推到小數,嘗試完成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

三、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1.複習。

教師提問:我們在學習整數乘法時曾學習過幾個運算定律,誰還記得是什麼?用字母怎樣表示?

教師貼出:a×b=b×a

(a×b)×c=a×(b×c)

(a+b)×c=a×c+b×c

提問學生:乘法交換律中兩個數的範圍是什麼?結合律中三個數的範圍是什麼?分配律中三個數的範圍是什麼?(這些數的範圍都是整數。)

2.觀察討論。

教師用投影出示兩組算式,學生口答結果,然後教師用○將左右兩組算式相連。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讓學生觀察這三組算式,並討論以下問題

(1)這三組算式左右兩邊的結果相等嗎?中間可以用什麼符號連接?

(2)等號兩邊的算式有什麼特點?與我們學過的什麼知識一樣?

(3)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通過討論將得出如下結論

①三組算式左右兩邊的結果相等,中間可以用等號連接。

②第一組是把兩個相乘的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與學過的乘法交換律一樣。第二組先把前兩個數相乘,再與第三個數相乘,與先把後兩個數相乘,再與第一個數相乘,結果相等,與乘法結合律一樣。第三組是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與這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後求和,結果不變,與乘法分配律一樣。

③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在小數中同樣適用。

教師提問:我們分別比較這三組算式左右兩側的式子,哪一個式子在計算中更為簡便?(第一組寫成豎式,右邊的比較簡便,第二組不明顯,第三組左式比右式簡便。)

3.教師小結:通過觀察討論,我們發現整數的乘法運算定律可以推廣到小數乘法,並且利用這些運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數乘法計算更簡便。

板書: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乘法。

教學意圖:本環節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每組兩個算式的特點以及它們的相等關係,並且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於小數也適用,同樣可以使一些計算更加簡便,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

四、鞏固練習

1.填空,並説一説應用了哪個運算定律。(填在書上)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計算下面各題。

(1)19.4×6.1×2.3

(2)3.25×4.76-7.8

(3)18.1×0.92+3.93

(4)5.67×0.21-0.62

(5)7.2×0.18×28.5

(6)0.043×0.24+0.875

教師巡視,注意學生的運算順序是否存在問題。

3.判斷對錯。

(1)50.4×1.95-1.9 (2)3.76×0.25+25.8

=50.4×0.05 =0.9776+25.8

= 25.2 =26.7776

全體學生用手勢判斷,並説出錯誤原因。

4.應用題。

玉山農場新建一座温室,室內耕地面積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種西紅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產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計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學生完成練習後,教師及時訂正

2.(1)272.182 (2)7.67 (3)20.582 (4)0.5707 (5)36.936 (6)0.88532

3.(1)運算順序錯誤。改正:(2)計算錯誤。改正

50.4×1.95-1.9 3.76×0.25+25.8

=98.28-1.9 =0.94+25.8

=96.38 =26.74

4.1.30×6×285=2223(元)

教學意圖:

本環節通過多種練習使學生分別對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乘法,與小數連乘、乘加、乘減這兩部分知識進行鞏固。其中第二題的六道計算題,各題目計算結果小數部分位數較多,除了注意學生的運算順序是否正確外,還要注意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 通過實例觀察,瞭解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旋轉製作複雜圖形的過程。

2. 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

教學重難點:

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系統,卡紙,小三角形,90度扇形。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大風車這個節目嗎?老師帶來(風車),你們喜歡玩嗎?(教師前後拉動,使得風車依次順時針,逆時針的旋轉)

提問:同學們,風車有時向這邊轉,有時向那邊轉,這兩個方向我們在三年級的時候叫做什麼呢?(順時針方向,逆時針方向)

(課件展示順時針,逆時針旋轉的圖片)

設問:我們看到風車旋轉的時候非常漂亮,那如果我們用一些圖形來旋轉的話,情況又會怎樣呢?(圖形器材展示出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圖形的旋轉(板書)

二、創設情景,進入新課內容

在生活中,有各種美麗的圖案,但其中有很多圖案是由簡單的圖形經過平移或旋轉獲得。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些,請欣賞!

(課件展示圖片)

教師:這些圖片有什麼特點呢?(由一個圖形經過旋轉變化而成的)

學生:漂亮,正方形,旋轉等等。

教師:取出一個大圖形,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黑板方格子上。你們看看,這個小圖形怎樣才可以變成上面的大圖形呢?

學生:觀察,討論,回答。

教師:進行旋轉,逐步展示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後形成複雜圖案的過程。當然,每一次的旋轉,都要學生説説是什麼圖形繞着哪一點旋轉的?旋轉的角度是多少?

學生:O點,90度 ┈┈

教師:(課件展示兩個圖形各形成兩個大圖形的過程。)設問:還有其他什麼方法旋轉使得圖形變得漂亮?請同學們拿起我們的卡片和小圖形試試看。(目的在於讓學生動手操作,用順時針逆時針兩種方法旋轉得到大圖形)

學生:(分組,拿起表格,小圖形在桌子上試試看。)

教師:請同學回答,上來示範。(順時針逆時針兩種方法旋轉得到大圖形)讓學生分小組相互説一説旋轉的過程和旋轉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學生:彙報旋轉時應注意的問題。(找准以哪個點為中心,旋轉的方向)

三、鞏固新知

1、本題主要是討論圖形的旋轉是圍繞哪個點的問題。然後再討論旋轉中心的問題。

2、本題主要是討論圖形的旋轉是圍繞哪個點的問題。此活動可以先讓學生獨立嘗試,然後再討論旋轉中心的問題。為讓學生體會到圖形旋轉前後的變化,可以先讓學生沿着三角形的邊把三角形描下來,接着以這個三角形的一個頂點為中心進行旋轉,最後説一説這個三角形是圍繞那一點旋轉的。

3、先請學生想一想,再根據要求進行旋轉操作,並把每次旋轉過程中所得到圖形描下來。接着討論從圖形1到圖形2,從圖形2到圖形4等旋轉的角度。

四、小結

同學們的表現真的很不錯哦!

通過學習,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和同學互相交流。

五、課後作業

課本第54頁説一説的1題和2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