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中如何教學生審題

來源:文萃谷 2.06W

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國小數學中如何教學生審題

1.培養學生的讀題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對習題進行講解時,一定要時刻提醒學生注意審題,而審題的第一步就是要讀題,讀題時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題目讀順、讀通。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手指點讀、默讀,真正弄清題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讀題能力。比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一節時,第一題的題幹內容為:小猴幫媽媽摘桃,第一天摘了30個,以後每天比前一天多摘5個。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個?第五天呢?首先讓學生自己去默讀題目,弄清題幹條件所表達的意思以及問題所表達的含義。

2.引導學生抓住關鍵信息

在對問題進行講解時,數學老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關鍵信息,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圈劃重點內容,比如題乾的條件、問題等信息。在上述題目中,關鍵信息是“30個”“多摘5個”“第三天”“第五天”,學生抓住了關鍵信息,解答問題就變得容易多了。只有在審題過程中抓住關鍵信息,才能真正弄清題意。

3.引導學生複述題目

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題意,這樣,一方面可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提升了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比如,上述題目可轉化為:小猴幫媽媽摘桃,第一天摘了30個,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了5個,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了5個……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了5個……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個桃子?第五天又摘了多少?

4.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理解題意

在審題教學時,可通過直觀教學或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領悟、比較分析題意。首先,要為學生提供直觀、準確的感性材料,讓思維的發散有“據”可依。例如,在加減法的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算式擺學具,比如9-3=?然後計算結果,或者根據擺的學具説算式,比如5,將知道的算式全部列出來。教師也可結合生活實際

審題能力的訓練

重視言語,領會生活用語

我們常説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數學教師必須對生活中的數學用語與專業的數學術語加以聯繫溝通,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數學用語。用百分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經常會出現“打折”“賺了”“虧了”“利潤”等生活用語,那麼讓學生領會這些生活用語所表示的數學意義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如百分數應用題:服裝店賣出了兩件衣服,每件60元,其中一件賺了20%,另一件虧了20%。服裝店是賺了還是虧了?像這樣的一道題,如果學生沒有理解“賺了”“虧了”這些生活用語,而是簡單地理解為一件賺了20%,另一件虧了20%,將兩個20%相減,就會錯誤地認為結果是不賺也不虧。因此,只有當學生理解了“賺了”“虧了”其實是指“比進貨價多20%”和“比進貨價少20%”時,才能把該問題轉化成“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學生就會豁然開朗,問題也隨之解決。教師在教學中能堅持不懈地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漸漸地,學生的閲讀習慣便養成,審題能力自然提高了,而這種能力的形成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注重推敲,感悟數量關係

推敲,是指學生通過讀題、思考後能儘量用自己的語言將題意重述出來。因為數學題目是由一些術語、數量、文字以及數量關係組成的,學生如把題意表達清楚,題目中的數量關係也就自然明確。這使我想到分數中的比多比少應用題,學生總是沒能正確找到標準量,弄不清誰與誰比,這是學生沒有正確理解數量關係的緣故。其實學生早在一年級時就已經學過了簡單的“比多比少”問題,到了三年級開始接觸這方面的應用題,學生學起來依然感到困難。尤其是對那些逆向敍述的題目,像“商店運來蘋果200箱,比運來的梨多20箱,運來的梨有多少箱”,特別容易造成思考障礙。如何幫助學生掃除障礙,首先要抓住“比運來的梨多20箱”這個關鍵句子,把該句進行擴句,使之成為“運來的蘋果比運來的梨多20箱”,明確誰與誰比。然後轉變“運來的蘋果比運來的梨多20箱”這句話的表達方式——變逆為順,使條件明朗化,即“運來的梨比運來的蘋果少20箱”,這樣條件讀順了,數量關係也就理解了,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

又如,百分數應用題:貨肥廠七月份生產200千克水泥,比原計劃增產20千克,增產百分之幾?怎樣理解“增產百分之幾”,可讓學生把這句話進行擴句:實際比原計劃多生產的.千克數佔原計劃的百分之幾,也就是把增產的與原計劃的進行比較,化難為易。而“增產”這個條件是已知的,只要找出“原計劃”就行了,然後進一步理解“實際比計劃多”即是“計劃比實際少”,這樣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可見,幫助學生學會推敲數量關係是應用題教學中的一種很好的策略。

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

一、指導學生採用分析讀題法,培養審題的邏輯性

審題是一個將數字信息輸入,處理後再輸出的複雜過程。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讀題,明確題目的意思。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強調解題時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而是要認真審題,分析題目中關鍵的字、詞、句及可以利用的解題條件,找出題目中的數量關係,這樣才能正確解題,培養學生審題的邏輯性。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一所學校的學生去公園採集動植物標本,三年級學生採集了75個,比四年級學生少採集了15個,那麼四年級學生採集了多少個標本?”如果學生單純地認為這是道簡單的題而不認真審題,只看到了“少”這個字立即用減法去解答,就會得出錯誤的答案。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理清題中“誰比誰少採集了15個”的關係,通過分析題目條件得出應該用加法來求解。這裏,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採用分析讀題法來對題目進行分析,有助於學生改變慣性思維,提高解題的正確率。

二、指導學生全方位審題,培養審題的整體性

很多學生看題目,往往只用眼睛掃一遍就開始動筆解答,或者只看了開頭覺得和曾經做過的某道題有些相似,就憑藉記憶立即運用以前的方法解題,這也是造成解題錯誤的原因之一。數學題目千變萬化,哪怕只改動了一個數字,也會讓解題方法發生改變。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通讀,培養學生審題的整體性。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一個數的近似數是1萬,那麼這個數最大是多少?”很多學生一看到題目,憑藉慣性思維馬上得出錯誤的答案“9999”,這説明學生對近似值的概念還沒有真正掌握。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認真讀題,抓住“這個數最大是多少”這一關鍵句,引導學生理解四捨五入得出的近似值,這樣就得到了“14999”這個正確答案。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題目有個整體上的把握,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準確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