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禮讚》的教案

來源:文萃谷 6.09K

 教學建議

《白楊禮讚》的教案

  一、思想主題

這篇文章採用象徵手法,通過對白楊樹不平凡的形象的讚美,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和鬥爭意志。

 二、思路結構

文章一開始就讚美白楊樹的不平凡,接下來並不説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寫 景色,交代了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境。第4自然段承上啟下,又回到了對白楊樹的讚美。第5、6自然段描繪了白楊樹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楊樹象徵為 ,點明瞭主題。最後,第9自然段以斥責 ,讚美白楊樹收尾。

按照這條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抒對白楊樹的崇敬、讚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寫黃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體描繪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徵意義,點明瞭文章的主題。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以白楊樹與楠木對比,表達鮮明的愛憎,再次讚美白楊樹。

 三、象徵手法的運用

本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象徵手法的巧妙運用。通過象徵,來抒發自己強烈的感情,歌頌黨和人民羣眾。(組織學生閲讀知識短文《記敍中的議論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運用象徵手法時,必須注意象徵的事物和被象徵的事物之間,在特徵的表現上具有共同之處。如白楊樹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幹,靠緊向上的枝枝葉葉,樸質的皮,以及倔強挺立的鬥爭性格,正和黨領導下的北方農民的正直、樸質、團結、進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鬥爭中的堅強精神相一致,所以用來象徵,就非常貼切自然。

 四、擬人化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以課文第七段為例,本段通過對白楊樹抒情性的評價,把白楊樹進一步擬人化了。白楊樹和其他樹相比,沒有婆婆的姿態和屈曲盤旋的虯枝。那麼白楊樹美不美呢?單就這一點來説,“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這似乎對白楊樹“抑”了一下,但白楊樹卻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不缺少温和而又堅強挺拔,這就肯定了白楊樹是樹中的偉丈夫,具有大丈夫的剛健美,這就是揚。作者對白楊樹作了抒情性的評價,突出了白楊樹與眾樹的不同,由讚美樹到讚美人。

 五、排比和反問的運用

本文排比和反問連用,強調和深化了白楊樹的象徵意義。文章第七段,連用四個反問句,構成一組排比。

句法的變化如下:

難道你就只覺得它是樹。

難道你就不想到……

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

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

意思的加深:

反問句一:讓人由樹聯想些什麼。

反問句二:讓人由白楊樹的樸質、嚴肅、堅強,聯想到有相同特點的比方農民。

反問句三:由白楊樹的堅強不屈聯想到傲然挺立、守衞家鄉的抗日軍民。

反問句四:由白楊樹枝枝葉葉緊靠團結、力爭上游的精神,聯想到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精神和意志。

以上不難看出四個反問句由外向內,層層深入的特點。

六、結尾設疑教學方法建議

激發閲讀興趣能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要想在閲讀中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就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是促進積極思維的前奏。閲讀興趣的激活,關鍵在於施教的藝術。教師要竭力探求新穎的教學藝術,摒棄呆板的教法,創 設寬鬆樂學的'氛圍。細巧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興趣。《》一文結尾就可以這樣設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楊樹形象的刻畫,點破了白楊樹的象徵意義,按理文章可以結束了,但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八、九段?這對錶達主題有何作用?學生帶着疑問去閲讀,會掀起學生思維活動的波瀾,促進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同時也會帶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設計示例

 一、預習課文。

1.至少讀兩遍課文。

2.查詞典,做下列作業 題。

A.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姍姍( ) 悵然( ) 惴惴不安( ) 諄諄告誡( )

甘霖( ) 祈盼( ) 裊裊婷婷( ) 熠熠奪目( )

B.解釋下列各詞語。

希冀 枕戈待旦 南轅北轍 瞻前顧後

温馨 相濡以沫 榮辱不驚 躊躇

 二、學習新課。

1.檢查作業 。

2.以“幸福”為話題導入 新課。

什麼是幸福?我們可以説自己是幸福的嗎?

考試成績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關懷,聽了老師的表揚,那是幸福;與同學盡情地玩了一場,那是幸福;看了好風景,心中有説不出的快樂,那是幸福……這樣説來,我們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麼説呢?當代女作家畢淑敏的《提醒幸福》,説的是她對幸福的理解,今天我們來細細讀一讀,看我們能不能認同她的看法。

 三、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自由朗讀或默讀課文。

2.給課文分段。

方法:互相討論,老師提示。

提示的內容:

A.作家説人們總是習慣在提醒中過日子,這種提醒有效沒有?

顯然,作家説多半沒效,這到了第幾自然段?應該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説了很多幸福是什麼,最後則説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舉了“春天”時應該怎樣?“幸福”時應該怎樣。還有那些“所以”打頭的段落,當然也是“享受幸福”,更應該放在—起。

理解:將課文簡要地分為三大節,1到9自然段為第一節,10到25自然段為第二節,26到最末為第三節。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劃出來當第四大節。

四、討論課文內容。

1.學習課文的第一節,提出以下問題:

A.“提醒”本來是什麼意思?作家説,這個詞的後面總是跟着不好的東西,所以有“淡淡的貶義”,生活中真是這樣的嗎?

理解:“提醒”本來是從旁指點,促使注意之意。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生活比較,會發現作家講得還真是那麼回事,“提醒”確實老跟着不好的東西。

D.作家説的“風暴”與“良宵”各比喻了什麼?如果把這種形象化的説法換成直接説理,那又會怎樣?

理解:答案可以不求—致,但要理解“良宵”是比喻好的、美的、幸福的東西,“風暴”則恰恰相反。不能想象換了以後成什麼樣子。我們經常所説的“文采”就在這些地方。

C.朗讀第2至第8自然段的內容。

D.請把“提醒”兩字在文中的意思説一説,它可以用什麼詞來替換。

理解:這裏的含義不是對災禍的警告,而是提醒大家對幸福要珍惜。題目的“提醒”可以用“珍惜”來替換。

 五、學習文章的第二大節,圍繞下列問題學習。

1.默讀這一節課文,尋找作家給“幸福”下的定義與解説,每人至少找出三條。

A.避去苦難之後的時間是什麼?——那就是幸福啊!

E.幸福是一種心靈的震顫。

C.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時刻。

D.幸福常常是朦朧的,很有節制地向我們噴灑甘霖。

E.幸福絕大多數是樸素的。

F.幸福不喜歡喧囂浮華,常在暗淡中降臨。

G.貧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塊糕餅。患難中心心相印的一個眼神,父親一次粗糙的撫摸,女友一個温馨的紙條……這些都是千金難買的幸福啊。

H.幸福有時會同我們開一個玩笑,喬裝打扮而來。

J.幸福有時很短暫,不像苦難似的籠罩天空。

K.苦難的體積龐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塊小小的礦石。但指針—定要向幸福這一側傾斜,因為它有生命的黃金。

L.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就看你是否珍惜;(這句話要用數學知識解説—下。)

2.輕聲朗讀這些定義與解説,想—想,畢淑敏與張潔對幸福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討論理解:從這一段裏對幸福的定義與解説中可以看出,畢淑敏所舉出的幾乎都是平凡的人和事.而她以為幸福就正是包含在這些平凡的人事中。因而可以看出,張潔以為的幸福足和平、安寧、生活富足;而畢淑敏對幸福的理解要寬泛得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關鍵是要你自己學會傾聽,學會感受。

3.理解這段文字裏不容易理解的—些句子。配合作業 題的第二題做。

A.第15自然段裏的2、3兩句怎麼理解?

討論歸納:“感官的享受”即指感覺器官的好的感受,這是人們天生就會的,比如天生能感覺到人體的舒適與否,但是“靈魂的快意”即心靈的快樂,卻是要不斷地訓練自己才能很好地感受到的,怎樣進行訓練呢?即要能時時發現日常平凡生活中的美處,同學的一個微笑,老師的一次無聲的鼓勵,這些都是幸福,都要時刻提醒自己注意這種幸福,能做到這樣就可以“掌握幸福韻律”了,也就能區分什麼是“靈魂的快意”,什麼“感官的享受”。

B.第18自然段的比喻句。

理解: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從“標本”人手理解這個比喻句。

標本是我們見過的東西,五色無香,不生動,不靈活,而未製成標本之前,卻是生動、靈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憶幸福標本”的説法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的忽略:在幸福之中時,不知道感受,幸福離我們而去了,卻去回味、追尋,念念不忘。

C.第24自然段的“幸福”借了“機遇、友情、成功、團圓……”的衣裙而來,它們卻不一定是幸福,甚至可能有“鋼鐵般的心核”,這些怎麼理解?

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理解。

“機遇……”這些東西很多時候確實帶來幸福,但許多時候也帶來不幸,這就是“鋼鐵般的內核,是我們不能把握、無法享受的那一部分。再説,難道沒有那些東西,我們就不能幸福嗎?顯然不是,生活中我們處處都能發現幸福,所以並不一定要有那些東西才是幸福的,作家也就是這個意思。

 六、學習課文的最後一節內容。

設想:少講多讀,在讀中感受作家所説的應該如何享受幸福。

要求:注意段落的排比,要讀出氣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