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通用23篇)

來源:文萃谷 8.76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通用23篇)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材第79~80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奧運信息,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2.通過解決體育賽場上的有關問題,體會數學與體育之間的聯繫,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能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奧運中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師:2016年第31屆奧運會在里約舉行,同學們知道我國運動員一共獲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項目還打破了世界記錄,尤其是中國女排,頂着巨大的壓力,通過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終於獲得冠軍。那麼同學們對奧運會有哪些瞭解呢?

師出示課件教材第79頁情景圖。

引導學生觀查表格,從表格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決奧運中的數學問題。

二、探究問題

1.師出示課件教材第79頁問題一。

(1)學生觀察表格,交流彙報:可以知道三名運動員各自的成績分別是多少秒。

(2)出示問題: 前三名運動員的成績分別相差多少?

學生先獨立計算,然後在小組內説説是怎麼做的,互相交流訂正。

(3)課件出示教材第79頁兩幅衝刺情況圖,並提問:根據剛才的數據,你能判斷哪幅圖能描述當時決賽的衝刺情況嗎?

學生觀察圖片,交流彙報。師根據學生回答整理歸納:根據剛才計算出來的結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們之間的距離應該很近,而他們和劉翔的時間相差很多,所以距離應該相對遠一些。

因此第二幅圖能更好的描述當時的衝刺情況。

(4)當時男子110米欄的'奧運會記錄是12.95 秒,劉翔用的時間少了多少秒?

學生先獨立思考,小組內交流,再全班彙報。

2.師出示教材第80頁問題二

(1)引導學生閲讀短文,你能獲取什麼數學信息?

學生閲讀後,指名彙報交流:在最後一跳之前,何衝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凱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課件出示問題1。

學生先獨立計算,然後在小組內説説是怎麼想的。指名學生彙報,集體訂正。

(3)課件出示問題2。

①讓學生觀察“最後一跳的得分情況表”。

②學生獨立思考計算,小組交流,指名彙報。

根據學生彙報,師歸納:何衝最後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後一跳前,秦凱落後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後一跳,秦凱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凱。

3.師出示教材第80頁問題三。

(1)引導學生閲讀短文,並從中獲取數學信息。

學生先獨立思考計算,小組討論交流。指名學生彙報,集體訂正。

(2)出示課件射擊比賽場景圖。

同學們先觀察圖片,再獨立通過想象判斷,並用自己的語言説明理由,小組內交流。

指名學生彙報,集體討論驗證。

三、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想法?和同學們説一説。

四、課後練習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2

《温度》是北師大版國小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87頁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利用温度的情境瞭解正負數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負數的必要性,並會正確讀寫。

本課教學我努力體現了《標準》倡導的理念“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這節課教學設計的特點:

1、力求數學知識的情境化、生活化

國小數學教學必須與生動、豐富的`兒童生活緊密聯繫才能便於兒童理解,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自覺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調查我國一些城市的氣温;觀察生活中常見的温度計;結合切身的體驗來比較兩個温度的大小。這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

2、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好動是國小生的天性,更何況現在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國小生。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這一情況,對教材進行了設計,在活動中儘量讓學生動手實踐,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3、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

當今社會“主體迴歸”的意識已日漸重視,我們作為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在課堂上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多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讓他們自己支配整個課堂,真正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最後,我讓學生自己對本節課中的收穫進行總結,此時,我把權力交給了學生,使他們在主動、樂意總結的過程中鞏固了知識的運用。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教師講的過多,還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由於時間的關係,一部分學生沒有真正體會比較兩個零下温度的高低。

整節課中學生的積極性是挺高的,但主動性還不夠,好多東西都需要老師提醒、點拔以後才能説出,這同時也表明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還有待培養。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3

一、素材的選取。

本單元我們選取的素材是高速運轉的濟南長途汽車總站和高速運轉的濟青高速,選取這個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濟南長途汽車總站,連續多年創下旅客發送量、發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項全國第一,被稱為“中華第一站”。據説濟南長途汽車站佔地110畝,日客流量4萬多,客票年收入達到4—5億元。1999年被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授予“中華第一站”稱號,這個榮譽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東的高速公路全國聞名。説起山東的高速公路來,在全國是的,俗話説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據有關經濟專家研究,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與其公路的優劣,成正相關。可見,我省經濟之所以能夠高度發展,尋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較真實的數據為素材,體現了數學的價值。本單元提供的數據與第一單元一樣,都是一些真實的數據。旨在説明交通生活中也實實在在存在着數學,數學無處不在。

二、本單元的情景串。

本單元有2個信息窗。

依次是:單元知識分析單元教材解讀信息窗1的解讀已學的知識乘法的認識整數的四則混合運算(三下52×47-50×47用字母表示數(四上1)加法運算律(四上1)一般行程問題(二下p105,三上p76,p78,三下5)路程、時間、速度三者數量關係。本單元新學知識乘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乘法分配律(相遇問題)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後續學習的知識乘法運算律在小數和分數計算中的推廣用方程解行程問題(山東版有關行程問題的學習都安排在簡易方程單元。)高速運轉的長途汽車站高速運轉的濟青高速

1、情景圖的解讀。

此信息窗的題目為“高速運轉的長途汽車站”。情景圖上呈現的是一幅濟南長途汽車總站的.真實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張20__年濟南長途汽車總站大巴車中巴日發送旅客情況統計表。

2、情景圖中的信息。

是2組數據:

(1)平均每天發車的數量

(2)平均每車次的乘客人數。

3、例題的設置與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個例題,包含的知識點分別是:

(1)乘法結合律。

(2)乘法交換律。

(3)運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乘除法各部分的關係。(第六題)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2.使學生認識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知道這些三角形的特點並能夠辨認和區別它們。

3.聯繫生活實際並通過拼擺、設計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徵及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繫,感受數學的轉化思想,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會欣賞數學美。

4.使學生在探索圖形的特徵、圖形的變換以及圖形的設計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教材説明和教學建議

教材説明

1.本單元的內容及作用。

學生通過第一學段以及四年級上冊對空間與圖形內容的學習,對三角形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能夠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單元內容的設計是在上述內容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一內容的教學進一步豐富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和理解。

本單元主要內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三角形的分類、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及圖形的拼組。內容結構及具體例題安排如下表:

三角形是常見的一種圖形,在平面圖形中,三角形是最簡單的多邊形,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個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三角形的穩定性在實踐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因此把握好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從形的方面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且可以在動手操作、探索實驗和聯繫生活應用數學方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以後學習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2.本單元教材的編寫特點。

(1)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他們的知識經驗是在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這些知識與經驗是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基礎。為使兒童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認識新問題,建構他們自己新的知識與經驗,教材的編寫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豐富多彩的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密的情境和動手實驗活動,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數學知識。例如:對“三角形的分類”這一內容,教材根據學生已懂得了角的分類,能區分鋭角、鈍角、直角、平角與周角這一基礎,設計了“給三角形分類”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在“給三角形分類”的探索活動中瞭解和把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徵。又如,對三角形的穩定性的設計,教材提供了較豐富的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直觀圖,讓學生聯繫生活思考:“哪兒有三角形?它們有什麼作用?”然後讓學生親自做一個實驗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不僅是認識幾何形體特徵的需要,而且有助於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對於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價值。

(2)重視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

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特徵還是圖形的特徵、性質,對於國小生來説,都比較抽象。要解決數學的抽象性與國小生思維特點之間的矛盾,就要充分運用其直觀性進行教學。“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讓學生帶着問題,動手、動口、動腦,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基於這樣的考慮,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時,加強了數學問題情景、操作探索活動的設計。例如“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這一部分內容,創設了“我上學走中間這條路最近”“這是什麼原因呢?”這種學生熟悉而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探索、去實驗、去發現。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學內容的呈現不但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給學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

經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關於三角形的認識的直接經驗,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圖形的性質打下了基礎。為方便教師領會教材編寫的理念與意圖,開展有效的教學,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教材在呈現教學內容時,不但重視體現知識形成過程,而且注意留給學生充分進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為教師靈活地組織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思路。這主要體現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給出結論,而是提供豐富的動手實踐的素材,設計思考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探索、實驗、發現、討論、交流獲得。例如,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三角形的內角和、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繫等,均是讓學生在操作、探索中發現,形成結論。

(4)加強對圖形之間的關係的認識。

本單元增加了“圖形的拼組”,讓學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徵及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繫與區別,從而瞭解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探索能力。

教學建議

1.準確把握本冊關於“三角形的認識”的教學目標。

這一學段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有關“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和經驗,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間感。他們對周圍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圖形及其關係的願望不斷提高,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可以在比較抽象的水平上認識圖形,進行探索。因此,本冊對三角形認識的教學目標與第一學段“獲得對簡單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有所不同,應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三角形。因此,在進行本單元的教學,如落實“瞭解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等內容的具體目標時,不僅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而且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判斷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能力。

2.重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取知識。

“數學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數學活動的過程”,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是在活動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回憶生活經驗、觀察實物、動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學習理解抽象的幾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教學時,應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出發,給予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抽象出幾何圖形的、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對圖形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

3.促進教學中的數學交流。

數學在信息社會應用廣泛,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數學能夠用非常簡明的方式、經濟有效地、精確地表達和交流思想。交流可以幫助學生在他們的直覺的觀念與抽象的數學語言、符號之間建立聯繫。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認識事物的方法不盡相同。教師要重視為學生創設交流的情境,提供“數學對話”的機會,鼓勵學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這樣的過程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學會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釋問題,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

4.注重教具、學具和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加強教學的直觀性。

幾何圖形的直觀性為各種教學手段的運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利用各種教具、學具和現代教學技術,可以使學生認識和探索圖形的過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也是進一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但在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時,要注意切合實際,易操作而有實效。一些農村學校由於條件所限,不能配備豐富多彩的教學具,教師必須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當地資源,積極發動學生製作。學生在製作過程中不但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加深對圖形的認識。

5.本單元可安排6課時進行教學。

(三)具體內容的説明和教學建議

三角形的特性

(第80~82頁)

本節包括三角形的定義、三角形各部分名稱、三角形的穩定性、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等內容。

1.情境圖。

編寫意圖

這是一幅建築工地場景圖,圖上樓房建築框架上、腳手架上包含有大量的三角形。教材提供了這樣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直觀圖,目的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思考並説一説“哪些物體上有三角形?”激發學生學習三角形的興趣,而且引起學生對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教學建議

教學時,可以先出示情境圖,也可以先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的三角形,再看情境圖,教師可根據個人的需要靈活處理。為讓學生進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徵,瞭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準備。

2.例1。

編寫意圖

(1)例1是有關三角形定義的教學。教材讓學生在“畫三角形”的操作活動中進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屬性,抽象出概念。這樣有利於學生藉助直接經驗,把抽象的概念和具體的圖形聯繫起來。

(2)出示三角形的定義後,教材在已學的垂直概念的基礎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底和高實際上是一組互相垂直的線段,這兩個概念在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要用到。

(3)最後,為了便於表述,教材説明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教學建議

(1)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恰當把握教學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在第一學段學生已初步認識過。這裏重點是引導學生髮現三角形的特徵,概括出三角形的定義。

(2)教學三角形的定義時,可讓學生在紙卡上畫出三角形,思考所畫的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和幾個頂點?並嘗試標出三角形的邊、角、頂點。然後在小組內展示,觀察並找出這些三角形的共同點,使學生明確三角形的特徵。接着讓學生嘗試概括三角形的含義,再與課本上的定義比較,着重理解“圍成”。之後可出示一組含正、反例的圖形讓學生辨析,建立正確的三角形概念。

(3)教學三角形的底和高時,可讓學生在例1的基礎上,選擇畫好的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向它的對邊做一條垂線。然後指出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再讓學生在小組內展示自己所畫的底和高。最後請學生思考、操作“你還能在三角形內畫出其他的底和高嗎?”但要注意的是在鈍角三角形兩條短邊上做的高在三角形外,學生比較難理解,在國小階段不作要求。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也可以由實例入手,讓學生量出三角形房頂或斜拉索橋的高度,引出底和高的概念進行教學。

(4)最後説明為了表達方便,可以用字母來表示三角形,並説明如何表示。

3.例2。

編寫意圖

穩定性是三角形的重要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對它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對三角形有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材對這一內容的設計思路是“情境、問題—實驗、解釋—特性應用”。

教學建議

(1)教學時,可先出示教材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圖上哪兒有三角形?它們有什麼作用?然後組織學生用課前製作的三角形進行實驗,瞭解三角形的穩定性。最後請學生列舉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應用的例子。

(2)穩定性的實驗也可以這樣設計:先出示一個長方形畫框,拉動使其變形,請學生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怎樣才能把畫框固定?”然後請學生用課前製作的三角形進行實驗,發現特性。最後列舉生活實例,並進行應用——把畫框固定。

4.例3。

編寫意圖

(1)教學三角形邊的關係——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2)教材首先呈現了情境圖,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三角形邊的關係的思考。然後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規律。

教學建議

(1)教學時,可先出示情境圖,提出問題“從小明家到學校有幾條路?”“哪條路最近呢?”“這是什麼原因?”引導學生思考、交流。由於學生還未正式學習三角形邊的關係,因此在交流原因時,要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談看法,用自己的話來描述,教師不要作過多的評論,以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接着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實驗、探究。探究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討論“第(2)、(3)組紙條為什麼擺不成三角形?”然後請學生交流自己在探究中的發現,形成結論。最後用自己的發現解釋引入中的問題“為什麼小明上學走中間這條路最近”。

(3)引入時,也可以用學生熟悉的人和街道創設類似教材中的情境,如選擇班上某個同學或老師上學(上班)的路線圖,或同學們到電影院看電影的路線圖等,使學生感到數學是在研究自己周圍的人和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角形的分類

(第83~84頁)

1.例4。

編寫意圖

(1)三角形的分類,教材分兩個層次編排。第一層次,按角分,認識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第二層次,按邊分,認識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

(2)一般來説,進行分類的基本原則是不重複、不遺漏。對三角形按角進行分類即符合上述原則。教材中用集合圖直觀地表示出,三角形整個集合與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之間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3)三角形按邊分類,可以分為不等邊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裏又包含等邊三角形。但按邊分類難一些,為避免增加學生的負擔,教材不強調分成了幾類,着重引導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邊和角的特徵。

教材在學生按邊分類的活動中,引出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分別給出兩種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並通過讓學生量一量它們的各個角,來認識它們的角的特徵。最後讓學生找一找這兩種特殊的三角形。

教學建議

(1)教學時,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把課前剪好的三角形分類。教師不要給出分類的標準,要讓小組商量按什麼分,然後進行操作。

(2)小組彙報時,抓住其中按角分的情況要求其他小組也試一試。交流、彙報時,首先讓各小組談談把哪些三角形分為一類,為什麼。再請學生給三類三角形命名。然後引導學生比較這三類三角形的三個角,看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再指出什麼叫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使學生明確:每個三角形都至少有兩個鋭角,另外一個角是鋭角、直角、鈍角中的一個。最後用集合圖表示出三種三角形之間的關係。

(3)按邊分類,在學生分出不等邊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兩類後,再引導學生對等腰三角形進一步分類,就此引出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並告訴學生這兩種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在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後,可讓學生觀察猜測這兩種三角形角的特徵,然後測量驗證,再列舉這兩種特殊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4)“做一做”在點子圖上畫三角形,可以根據班級情況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一種是讓學生任意畫,然後説説是什麼三角形;另一種是讓學生畫出不同形狀的三角形,這需要學生考慮所圍圖形的特性,是一個探究與構思的過程,難度要大些。

三角形的內角和

(第85~89頁)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它有助於學生理解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間的關係,也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1.例5及“做一做”。

編寫意圖

(1)教材先通過讓學生度量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的內角度數,並分別計算出它們的和,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它們的內角和是180°。在此基礎上,教材再提出用實驗的方法加以驗證。

(2)實驗的方法是把一個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引導學生拼成一個平角來加以驗證,並概括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3)“做一做”應用這一結論解決問題,使學生知道,在一個三角形中,已知兩個角的度數,可以用“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求第三個角的度數。

教學建議

(1)教學時可先安排猜角遊戲,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索的願望。如,可以先讓學生猜一猜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大概是多少度。然後小組合作畫出幾個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再量一量、算一算每個三角形內角的和各是多少度。也可以讓學生先量出三角形每個內角的度數,報出其中兩個內角的度數,請教師猜第三個內角的度數,結果老師總是能猜出來。以此激起學生的疑問,然後請學生算一算每個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使學生初步感知它們的和大約是180°,是不是準確呢?再引導學生用實驗來驗證,進而概括出結論。

(2)最後讓引導學生應用“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完成“做一做”。

(3)教學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應使學生先理解“內角”“內角和”的含義;二是為了使所得的結論具有普遍性,要分別對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進行操作實驗。

2.關於練習十四中一些習題的説明和教學建議。

第5題,有的螞蟻可以從兩個洞口進入。如,等腰直角三角形既可以進直角三角形的洞,又可以進等腰三角形的洞,這一點要注意引導學生髮現。

第7題,猜一猜的遊戲可在小組內進行,猜的內容不應侷限於教材上的一種,可先準備好多個三角形,由1人報出1個三角形的某個特徵,其他同學猜測。

第13題,這類操作有利於培養空間觀念,剪的方法或步驟也不一定相同,可由學生自行探索,再組織交流,只要學生的方法可行,就應給予肯定。

第12、16*題,都是通過把多邊形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求出多邊形的內角和。教學時應指導學生進行分割(轉化),其中長方形、正方形還可以通過90°×4=360°的方法來驗證。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還可以擴展:五邊形、八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引導學生探究規律。

第17*題,學生一般會通過有順序地數的辦法得出結果。有的也可能將數出的每個圖的三角形個數的規律轉化為數列的規律。

三角形的個數

引導學生髮現每增加一條線就增加2,3,4…個三角形(見上圖第二行數列)。還可以指導學生在有規律地數三角形個數時發現(見上圖第三行數列):

三角形個數=單個三角形個數+兩個單個三角形組成的三角形個數+三個單個三角形組成的三角形個數+…

如,第四個圖形,單個三角形的個數是4,其三角形的總個數為4+3+2+1=10(個)。

圖形的拼組

(第90~94頁)

本小節安排了兩個例題,例6讓學生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邊形,例7讓學生用三角形拼組圖案。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三角形的特徵,體會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學習用聯繫變化的觀點看待事物,併為圖形面積的學習打基礎。

1.例6。

編寫意圖

(1)安排了一個用同樣大小的三角形拼四邊形的活動,讓學生從中體會三角形與四邊形的關係。

(2)在此基礎上,教材提出想一想:任何兩個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四邊形嗎?使學生通過動手拼擺,瞭解到可以拼成,並且拼成的四邊形可以是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等。由此為後面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打基礎。

教學建議

(1)具體活動時,不一定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讓學生自主拼,看用同樣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邊形,並説一説是怎麼拼擺的。

(2)自主拼擺後,可提出:是不是任何兩個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四邊形?讓學生通過動手拼擺回答這一問題。在彙報結果時,讓學生説一説用兩個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哪些四邊形,使學生明確拼成的四邊形可能是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等。還可以讓學生看一看它們都是由什麼樣的三角形拼成的,為進一步學習做鋪墊。

2.例7及“做一做”。

編寫意圖

(1)安排了用三角形拼出美麗圖案的活動,進一步感受三角形與其他圖形的關係,同時享受創作的快樂,感受數學美。

(2)作為範例,教材呈現了幾種用三角形拼出的實物圖:美麗的孔雀、健壯的馬、卡通式的船、可愛的房子。

(3)“做一做”要求用七巧板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

教學建議

(1)本例所用的三角形,可以鼓勵學生課前用色紙剪出。各種三角形多準備一些。

(2)本例可以設計成“我是圖案設計大師”等活動。可以讓學生共同設計,設計後展示交流,互相欣賞。展示作品時,可先讓大家猜一猜拼出的是什麼,看像不像,並説一説作品中包含哪些圖形。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三角形和其他圖形之間的關係。書上的圖案可讓學生欣賞一下,如學生有興趣也可以照着拼一拼,並説一説每個圖案中包含哪些圖形。

(3)“做一做”中要用到七巧板,如果學生沒有可以讓他們用三角形拼制,從中進一步體會三角形與其他圖形的關係,同時初步感知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圖形。

3.關於練習十五中一些習題的説明和教學建議。

第3題,在點子圖上畫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每種都要求畫出兩個不同的。如果學生畫出的兩個三角形共用一條邊(如下)也是可以的。

第4題,可以讓學生利用“三角形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直接判斷哪三根小棒可以擺出一個三角形。能擺出的三角形一共有四種:2 ,5,6;2,6,6;5,6,6;6,6,6。學生能擺幾種就擺幾種,不必舉全。但要指導學生有序思考。

第7題,問用直角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拼指定的圖形,至少需要幾個。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動手拼一拼。如果有學生直接在所要拼成的圖形中畫線,看其中含有幾個規定的三角形,對於這種逆思考教師要給予表揚。

教科書第93頁思考題,指導用正方形紙剪等邊三角形。其過程見下圖:

折到第③步時,要注意提醒學生將AB邊向上折起,B點要與摺痕相交(交點C),這樣沿BC、CA剪就能得到一個等邊三角形,為什麼呢?原因是AC是由AB翻折過去得到的,所以AC=AB。而AC與BC,又可通過將剪好的三角形沿摺痕對摺完全重合,説明AC=BC。這一原因可以讓學生通過測量討論探究。

4.生活中的數學。

編寫意圖

(1)本單元之後,教材安排了“生活中的數學”介紹平面圖形密鋪的知識。

(2)密鋪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家庭、商場、街道用地磚鋪的地板、走廊,廁所裏鋪的牆壁等,密鋪成的圖案絢麗、美觀,裝扮了我們的生活,給我們以美的享受。教材因版面所限僅提供了一些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鋪起來的圖案,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密鋪並感受密鋪創造的美。並在最後展現了自然界中的密鋪現象,即小蜜蜂用六邊形密鋪成的蜂窩,讓學生在感受自然界奧祕的同時驚歎於小蜜蜂的獨運匠心。

教學建議

(1)教學時,在學生知道密鋪的概念後,教師還可以展示更多的密鋪圖案,讓學生欣賞,談談感受並説説每種圖案是由哪些平面圖形拼成的,使學生初步感知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六邊形可以用來密鋪。同時也可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一些密鋪圖案,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2)要注意這裏介紹密鋪,主要是使學生感受平面圖形給生活帶來的美,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對於密鋪的概念只要學生了解就可以了,不要拔高要求,如對於什麼樣的平面圖形可以用來密鋪不要讓學生研究。

(四)參考教案

課題一:三角形的特性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0、81頁,練習十四第1、2、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師生分別準備木條(或硬紙條)釘成的三角形。

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情境導入

1.展示課本第80頁情境圖:我們的城市日新月異,每天都有新的變化。

瞧,這是正在建設中的會展中心,不久的將來就會落成,成為我們城市新的標誌性建築。你在建築框架上、吊車上發現三角形了嗎?請你描出幾個三角形。

2.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上有三角形。

3.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上的三角形:電視接收塔上的三角形、鐵橋上的三角形、交通標誌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等。

4.導入課題:三角形在生活中有這麼廣泛的運用,究竟它有什麼特點?這節課我們將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板書課題)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發現三角形的特徵。

請你畫出一個三角形。邊畫邊想: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

展示學生畫的三角形,組織交流:三角形有什麼特點?

讓學生在自己畫的三角形上嘗試標出邊、角、頂點。

反饋,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標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2.概括三角形的定義。

引導:大家對三角形的特徵達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什麼樣的圖形叫三角形?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幾種情況:

(1)有三條邊的圖形叫三角形或有三個角的圖形叫三角形;

(2)有三條邊、三個角的圖形叫三角形;

(3)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的圖形叫三角形;

(4)由三條邊組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5)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請學生對照上面的説法,議一議:下面的圖形是不是三角形?

討論:哪種説法更準確?

閲讀課本:課本是怎樣概括三角形的定義的?你認為三角形的定義中哪些詞最重要?

組織學生在討論中理解“三條線段”“圍成”。

3.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

出示練習紙:三角形屋頂的房子和斜拉橋。

你能測量出三角形房頂和斜拉橋的高度嗎?

學生在練習紙上操作。反饋:你是怎麼測量的?

指出: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做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出示教材第81頁上的三角形。提問:這是三角形的一組底和高嗎?在這個三角形中,你還能畫出其他的底和高嗎?

學生操作,然後評議交流。

三、實驗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問題。

出示教材第81頁插圖:圖中哪兒有三角形?生產、生活中為什麼要把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麼特性?

2.實驗解疑。

下面,請大家都來做一個實驗。

學生拿出預先做好的三角形、四邊形學具,分小組實驗:拉一拉學具,有什麼發現?

實驗結果: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請學生舉出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穩定性的例子。

四、鞏固運用,提高認識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十四1、2、3題。

五、總結評價,質疑問難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對三角形有了哪些進一步的認識?還有什麼有關三角形的問題?

課題二: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2頁。

教學目標:

1.探究三角形三邊的關係,知道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2.根據三角形三邊的關係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觀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學習的興趣。

學具:不同長度的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出示:課本82頁例3情境圖。

(1)這是小明同學上學的路線。請大家仔細觀察,他可以怎樣走?

(2)在這幾條路線中哪條最近?為什麼?

2.大家都認為走中間這條路最近,這是什麼原因呢?

請大家看,連接小明家、商店、學校三地,近似一個什麼圖形?連接小明家、郵局、學校三地,同樣也近似一個什麼圖形?那麼走中間這條路,走過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條邊,走旁邊的路走過的路程實質上是三角形的另兩條邊的和,根據剛才大家的判斷,走三角形的兩條邊的和要比第三邊大,那麼,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條邊都有這樣的關係呢?

我們來做個實驗。

二、實驗探究

1.實驗1:用三根小棒擺一個三角形。

在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有5根小棒,請大家隨意拿三根來擺三角形,看看有什麼發現?

學生動手操作,發現隨意拿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擺成三角形。接着引導學生觀察和比較擺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尋找原因,深入思考。

2.實驗2:進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麼情況下襬不成三角形。

(1)每個小組用以下四組小棒來擺三角形,並作好記錄。

(2)觀察上表結果,説一説不能擺成三角形的情況有幾種?為什麼?

(3)能擺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麼規律?

(4)師生歸納總結: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三、應用深化

1. 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三角形三條邊的一個規律,你能用它來解釋小明家到學校哪條路最近的原因嗎?

2. 請學生獨立完成86頁練習十四的第4題: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組小棒下面畫“√”。(單位:釐米)

問:我們是否要把三條線段中的每兩條線段都相加後才能作出判斷?有沒有快捷的方法?(用較小的兩條線段的和與第三條線段的關係來檢驗。)

你能用下圖中的三條線段組成三角形嗎?有什麼辦法?

3.有兩根長度分別為2 cm和5 cm的木棒。

(1)用長度為3 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麼?

(2)用長度為1 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麼?

(3)要能擺成三角形,第三邊能用的木棒的長度範圍是。

四、反思回顧

在這節課裏,你有什麼收穫?學會了什麼知識?是怎樣學習的?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5

一、單元教學內容

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

二、單元教學目標

1、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問題並解答,能發現信息並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3、在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信息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並進行有條理的思考。

4、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問題。

5、體會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習慣。

6、發展統計觀念,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識。

三、單元教學重、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問題並解答,能發現信息並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四、單元教學安排

3課時

第1課時

平均數

一、教學內容:

平均數

二、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平均數的過程,學會尋找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總後分,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難點: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1、課件出示:班級圖書角的書架上層有8本書,下層有4本書。

提出問題:同學們能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嗎?

2、學生思考,交流討論。

師生交流後,教師用課件操作並提問:現在每層都有6本書了,這個6是它們的什麼數?(平均數)我們是如何求出平均數6的呢?

師生交流後明確是通過把上層書本移2本至下層得到的相同數。今天,我們就來深度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朋友。板書課題:平均數。

(二)探索發現

1、教學例1。

(1)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例1統計圖:環保小分隊的四名同學收集的礦泉水瓶如下(課件出示統計圖)。

師:從統計圖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交流後反饋:從統計圖中,可以知道:小紅收集了14個,小蘭收集了12個,小亮收集了11個,小明收集了15個。

師:根據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教師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選擇求平均數的問題。

(2)解決問題: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師:你是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的?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如何解決?小組交流探討。教師巡視指導。

(3)彙報展示。

彙報預測:方法一:移多補少,學生彙報,多媒體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師:像這樣,把多的礦泉水瓶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礦泉水瓶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得到的這個相等的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平均數。13是14、12、11,15的平均數。

方法二:根據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得。(14+12+11+15)÷4=52÷4=13(個)。

(4)小結:我們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也可以用數據的總和除以數據的個數求出平均數。數據較少時,我們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數據較多時,用先求總數再求平均數的方法計算比較簡便。

(5)教師追問:平均每人收集13個,是不是每個人真的都收集了13個?你是怎麼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個”這句話的?

師生交流後明確:“平均每人收集13個”表示每個人收集的數量可以比13個多,也可以比13個少,也可以剛好是13個。

(6)區分“平均分”和“平均數”。

①把52個礦泉水瓶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幾個?

②每人分到13個和平均每人收集13個,這兩個“13”所表示的意義相同嗎?師生交流後小結:平均分是實實在在的量,平均數是虛擬的量。2、教學例2。

(1)創設問題情境。

四(1)班第4小組男生隊和女生隊進行踢毽比賽,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比賽情況。課件出示教材第91頁的情境圖和兩張統計表。

師:這兩張統計表給出了他們踢毽的成績。觀察兩張表,你能從中知道些什麼?(參加人數、每人的踢鍵個數等)

(2)探索解決問題。

提出問題:你認為是男生隊的成績好一些還是女生隊的成績好一些呢?説説你的理由。讓學生充分從多個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隊的踢毽情況。在嘗試中體會到用平均數能較好地説明問題。

學生動手列式計算:

男生隊:(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隊:(18+20+19+19)÷4 =76÷4 =19

(3)全班彙報交流。

師:為什麼男生隊除以5而女生隊是除以4呢?你認為是男生隊還是女生隊成績好?師生交流後明確:因為男生隊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隊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隊平均每人踢17個,女生隊平均每人踢19個,女生隊的成績好一些。

師:問題解決了嗎?你有什麼收穫?

師生交流後明確: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分析得到的數據,常常能反映一般情況,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三)鞏固發散

1、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92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時説一説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數的。

2、四(1)班學生參加植樹活動,第一組種了180棵,第二組種了166棵,第三組種了149棵,平均每組種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釐米,小明身高130釐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麼?

(四)評價反饋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師生交流後總結:求平均數可以採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幾個數據的總和再除以這幾個數的'個數,所得的結果即為平均數。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後記

平均數

求平均數的方法:

數據較少:移多補少法常用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

第2課時

複式條形統計圖

一、教學內容

複式條形統計圖

二、教學目標

1、在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認識兩種形式的複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並回答問題,能發現信息並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3、通過對生活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以及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正確畫出複式條形統計圖。

難點:根據統計圖發現信息、分析信息,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彩筆、直尺、三角板。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你們知道中國有多少人嗎?那你們知道自己所在的區有多少人嗎?(學生回答)下面我們一起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發現

1、教學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1)課件出示教材第95頁例3某地區城鄉人口統計表。

提出問題:怎樣才能清楚地表示這個地區這幾年城鎮和鄉村的人數變化呢?學生交流後,得出可以製作統計圖來表示。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統計表,分別完成某地區城鎮和鄉村人口的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2)展示學生繪製的統計圖。

提出問題:從這兩個統計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師: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xx年與xx年中城鎮人口與鄉村人口的變化情況?那該怎麼辦?學生討論,彙報。引導學生把兩個統計圖並列排放來比較,並思考怎樣把它們合併起來。

2、教學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

(1)提出問題:如何才能把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合併成一個統計圖呢?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探討,試着繪製統計圖。教師巡視指導。

(2)展示學生繪製的複式條形統計圖。

討論交流:複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區別與聯繫?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把自己的想法與小組內其他同學交流。

(3)全班交流、彙報。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複式與單式條形統計圖的聯繫與區別,使學生認識到為了區分兩個內容,採用不同顏色的長方形來表示。

(4)分析複式條形統計圖。

從這個統計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小結時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統計圖發現:該地區近年來城鎮人口逐年增加,農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總數逐年上升,同時對學生進行人口教育。

3、教學橫向複式條形統計圖。

(1)出示教材第96頁不完整的橫向複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獨立把橫向複式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請你説一説,橫向複式條形統計圖應該怎樣繪製?

師生交流後明確:這個統計圖中橫軸表示人數,縱軸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畫出的條形是橫向的。

(3)分析橫向複式條形統計圖。

從這個統計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讓學生分別説一説,然後進行小組交流。

(4)比較縱向與橫向複式條形統計圖。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兩種複式條形統計圖,即: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和橫向複式條形統計圖,請同學們對比這兩種統計圖,思考:丙種複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師生交流後小結:這兩種複式條形統計圖只是形式上的不同,當數據種類不多,但是每類數據又比較大時,用橫向條形統計圖表示更方便。

4、即時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97頁“做一做”。

學生根據統計表,完成統計圖。並回答統計圖後的問題。

(三)鞏固發散

市場甲、乙兩種品牌的果汁飲料一、二、三月銷售情況如下表。請你動手繪製統計圖並回答下列問題。

2、如果你是超市的經理,下個月應該怎麼進貨?

(四)評價反饋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師生交流後總結:本節課學習並掌握了兩種形式的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方法。

(五)板書設計複式條形統計圖

六、教學後記

第3課時

營養午餐

一、教學內容

營養午餐

二、教學目標

1、瞭解營養與健康的常識,培養運用簡單的排列組合、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能根據營養專家的建議運用正確的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調配科學、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確科學、合理的飲食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分析整理數據、運用數據解決問題的能力。難點:科學分析結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你們平時喜歡吃哪些菜?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營養午餐。

(二)探索發現

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頁情境圖。讓學生根據要求自主選擇一份菜譜。

(2)全班交流,展示學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學評判。

(1)介紹科學的配餐要求:我們點的菜是否符合營養學標準呢?“不應低於”、“不超過”是什麼意思?用數學符號應該怎樣表示?

(2)瞭解每份菜中熱量、脂肪和蛋白質的含量情況。出示每份菜的熱量、脂肪和蛋白質含量表。

3、小結。

我們在進行午餐營養判斷時既要看熱量又要看脂肪,只有兩種指標都不超量時才能算是營養的午餐。

(三)鞏固發散

1、學習合理搭配。

如果讓你動手搭配菜譜,你會了嗎?每人只搭配一組就行。要求:在這十種菜中任選三種搭配一起,營養一定要合理。分組討論,集體彙報。各組派代表彙報本小組的搭配方案。

2、小結。

師生共同分析總結營養搭配的要求: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3、統計全班同學喜歡的菜譜。

(1)男女生各選一個代表收集數據,教師記錄。

(2)學生根據統計表完成複式條形統計圖。

(四)評價反饋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五)板書設計營養午餐

熱量不低於2926千焦脂肪不超過50g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六、教學後記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數遊戲等活動,學會用方程解答簡單的應用題。

2.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教學重點

學會用方程解答簡單的應用題。

教學難點

學會用方程解答簡單的應用題。

教學步驟

活動:創設情境,建立模型。

1.猜數遊戲。

今天我們來做遊戲,把你心裏想的數乘2,再加上20,等於多少?

通過做猜數遊戲,引起用方程來解決實際問題。

2.等於80。猜猜我想的數是多少?

3.你想的數是30。

4.你是怎麼猜到的?

5.學生交流,解決。

6.學生彙報。

7.如果淘氣想的 數為x,那麼

2 x+20=80

2x+20- 20=80

2x=60

2 x÷2=60÷2

x=30

引導學生解方程與等式性質結合。

8.同桌共同玩猜數遊戲。列方程並解答。

9.通過剛才遊戲,你們有什麼收穫?

練一練。

1.按照笑笑的規則和同伴做猜數遊戲, 並列方程解答。

解:設這個數是x

4×x+10=90

4x=80

x=20

心裏這個數是20。

生獨立完成。

2.列方程。

(1)3x+6=15

解:3x+6=15

3x= 9

x=3

(2)4x-2=26

解:4x-2=26

4x=28

x=7

(3)8+x=20

解:8+x=20

x=12

3.看圖説一説等量關係,再列方程解決問題。

解:3x+48=234

3x=186

x=62(元)

課外拓展。

每天修 x米,

5x+500=2500

x=400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數學好玩之《密鋪》。

教材分析:這是一節 根據有關平面圖形特點進行觀察、操作、思考和簡單設計的實踐活動。教材分三部分安排:第一部分,通過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用磚鋪成的地面或牆面,初步理解什麼是圖形的密鋪。第二部分通過動手操作和思考,探索三角形和四邊形能否進行密鋪。並瞭解能夠進行密鋪的平面圖形的特點,知道有些平面圖形可以密鋪,而有些則不能;從而在活動中進一步體會密鋪的含義,更多地瞭解有關平面圖形的特徵。第三部分,通過欣賞和設計簡單的密鋪圖案, 進一步感受圖形密鋪的奇妙,獲得美的體驗。並能夠對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

學情分析:

(1)知識水平:學生已經學習了圖形的平移、旋轉及多邊形的內角和等知識;具有了相關的知識經驗;

(2)能力和方法水平: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初步運用“猜想--驗證--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來探究問題;

(3)心理水平:該階段的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經驗,但是還是有較強的好奇心,也有較強的表現欲;

(4)思維水平:學生的思維以直接經驗為主,間接經驗相對較少。在學習過簡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生已經對平面圖形有了初步的印象,並能準確的認識各種簡單平面圖形。對於密鋪,學生已經有了較為直觀的生活體驗,只是還未形成系統的理論知識。

在此基礎上進行密鋪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活動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是對學生生活經驗的提煉和再加工,從而形成較為系統的初步抽象的理論知識。在這個知識系統的幫助下 ,可以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美,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是對學生進行的一次頭腦風暴,對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有很大的幫助。基於以上認識,本課的設計重 點放在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從而獲得豐富的知識經驗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小組長作用,小組內進行充分的交流討論,通過經歷與組內同伴動手拼圖以及設計密鋪圖形等活動過程,知道三角形、四邊形、正六邊形可以密鋪,並知道有些圖形是不能密鋪的。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參與到組內討論,並指導。最後在學生活動和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評價、自我評價和反思,內化知識經驗與知識體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生活中常見的密鋪現象,使學生初步理解圖形的密鋪;通過拼擺各種圖形,探索並瞭解能夠進行密鋪的平面圖形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多邊形密鋪條件的過程中學生經歷觀察、猜測、推理、驗證和交流等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在欣賞密鋪圖案和設計簡單的密鋪圖案的過程中,體會圖形的轉換,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經歷欣賞數學美、創造數學美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同時,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享受由合作獲得成功的喜悦。

教學重點;知道什麼是密鋪,瞭解有一些圖形(如三角形,四邊形和正六邊形)是可以密鋪的。

教學難點:初步感受密鋪的原理

教學手段:

基於以上幾點的認識,本節課採用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手段,重點突出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課堂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能夠自主的在多媒體設備上完成自學或者是進行各種探究實驗,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體現;教師在課中擔任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但,由於每個孩子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掌握層次不盡相同,所以為孩子們提供了多種渠道來探究解決問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探究活動,並在活動中有不同的體驗。

課前準備:

1、 信息技術準備:廣播教學的教學系統,可以用來廣播教學,也可以用來展示學生的電腦上的操作。信息技術的簡單應用基礎,學生能在計算機上實現對基本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同時學生能在多媒體設備上完成對他人作品的欣賞與評價,同時也能對自己整個的活動過程進行評價反思。

2、 道具準備:剪刀、卡紙若干。

3、 素材準備:某客廳地面的照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教師與學生談話,想了解學生家裏的客廳地面是由什麼鋪成的。學生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家客廳地面是由什麼鋪成的。

2、教師請學生用一個字或者是兩個字來形容一下自己家裏客廳的地面。學生單獨彙報。(如:大/密/美麗/漂亮/寬敞/平整……)

3、教師出示從朋友家拍來的客廳的地面(兩幅圖),請學生欣賞。並問學生分別是由什麼形狀的地磚鋪成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4、教師問學生覺得這兩家的客廳鋪的怎麼樣。(如果學生説鋪的好或者是鋪的很平,就追問:好在哪裏?平在哪裏?並用手勢提醒學生髮現每塊地磚之間是一塊挨着一塊的,也就是沒有空隙的。如果沒有説出沒有重疊,就追問:有沒有把兩塊地磚疊在一起?引導孩子發現沒有重疊。)

5、揭示課題:我們把像這樣,圖形之間,沒有空隙,也不重疊的鋪法稱為密鋪。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談話方式引入 ,從學生的身邊去發現和感受密鋪的存在,從而引出課題。

二、實驗探究,領悟新知

(一)動手操作、感受密鋪

1、教師請學生們觀察“密鋪”這一個詞,問學生哪個字更重要。(學生回答“密”字更重要,教師及時追問:“密”怎麼體現?引導學生髮現“密”體現在沒有空隙,不重疊。)

2、教師拿出幾個長方形,請一個學生來試一試,看看能不能做到密鋪。(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操作,其他學生認真觀察。)

3、學生操作完以後,教師請學生觀察有沒有做到密鋪,並追問是如何判斷的。(學生會説出,是密鋪,因為沒有空隙,也不重疊。)

4、教師對學生們的善於觀察和一學就會的寶貴品質進行肯定。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再認“密鋪”一詞和請學生動手鋪長方形,來幫助學生初步感受密鋪。為後面的動手實驗探究做鋪墊。

(二)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實現密鋪之初步判定

1、教師追問學生:除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外,我們還學過什麼圖形?(三角形、圓、平行四邊形、梯形……)

2、教師繼續問學生三角形能不能實現密鋪。並先讓學生猜測。

3、教師提示學生:要知道三角形到底能不能密鋪,可以怎麼做。

4、學生説一説要驗證三角形能不能密鋪需要做哪些事。

5、教師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實驗步驟來操作:

(學生猜能或者是不能,教師追問,要知道到底能不能,我們該怎麼辦呢?學生會説試一試或者是鋪一鋪,師再追問:拿什麼試?拿什麼鋪?學生應該會回答:要準備幾個三角形,然後再鋪一鋪。師再追問,準備的三角形需要完全一樣嗎?師:那我們就來按照這兩個步驟實驗一下:第一、取出①號信封裏面的卡紙(如下圖),沿着上面的線剪開,得到幾個三角形;第二、把剪下來的較大的三角形(鋭角三角形)放在一起鋪一鋪。(以上步驟由小組合作完成))

6、學生按照剛才所説的步驟小組合作完成,在學生完成的過程中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並用IPad拍一組已經完成好的圖片。

7、先請學生彙報實驗結果,並追問學生是如何判斷的。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討論如何判斷三角形能否密鋪到初步實驗發現三角形可以密鋪,為學生建立初步的表現。

(三)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實現密鋪之研究密鋪原理

1、教師提出:如果把這些三角形隨便的鋪在一起,能密鋪嗎?如果不能,這到底跟三角形的什麼有關呢 ?(學生髮現和三角形的角有關)教師接着追問和三角形哪個角有關(學生進一步發現和三角形的三個角都有關係)。

2、師生共同提出:為了更好的區分這三個角,可以把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標上∠1、∠2、 ∠3。然後再放在一起鋪一鋪,看看有什麼發現。(學生在標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把所有三角形的角都標出來,並且相同的角標上相同的序號)

3、學生再次鋪一鋪。在鋪的 過程中適時引導學生觀察拼接點處有幾個角,分別是哪幾個。

4、教師展示一組學生完成的密鋪作品。並請學生認真觀察一下,這個小組標完角以後,在拼接點處有幾個角呢?

【(6個角),哪6個角??這個角1就是老師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1,這個角2就是老師黑板上的 三角形的角2,這個角3就是老師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3,而∠1 、∠2、∠3就是這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這個∠1、∠2、∠3也是這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師再問,在這個拼接點處有幾個角1?幾個角2?幾個角3?】

教師小結:看來三角形真的可以實現密鋪,而且和三角形的內角有關。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討論、探究,發現三角形能密鋪是和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都有關係的。讓學生感知到三角形能夠密鋪並非偶然,這其中隱藏着一定的必然性。而這種必然性就是密鋪的原理 所在。

(四)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實現密鋪之再次驗證

1、教師問學生如果再用另外一種三角形來鋪一鋪,學生們想要怎麼做。

2、學生思考,並提出可以先標出角,再鋪一鋪。

3、教師請學生把剛才剪下來的較小的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放在一起標一標,鋪一鋪。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師用IPAd拍一組完成好的。

4、教師先請學生判斷這種三角形能不能密鋪。再展示其中一組學生的作品。問學生這一次實驗和之前的實驗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或者是有什麼新發現。

5、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教師進行總結。

小結:這樣看來這一種三角形和前面一種三角形一樣,也可以密鋪,而且也和它的三個內角有着密切的關係。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再一次的鋪一鋪的活動,讓學生再次感受三角形是可以密鋪 的,而且再次領悟三角形能密鋪是和它的三個角有關的。

(五)探究四邊形能不能密鋪

1、教師引導學生:既然三角形能夠實現密鋪,那如果是這樣的四邊形能實現密鋪嗎?(師拿出一個不規則的四邊形,貼到黑板上)

2、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並提出:要知道能不能密鋪,動手實驗一下就行了。

3、教師請學生打開②號信封,取出裏面的四邊形動手鋪一鋪,並提醒學生思考動手鋪之前可以先做什麼。 (標角)

4、 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和提示動手實驗,教師觀察每一組完成的情況,並用IPAd記錄其中一組完成的情況。對於已經鋪完的小組,請學生在小組內議一議,看看有什麼發現。

5、反饋:教師先請學生判斷這樣的四邊形是否可以密鋪。然後請學生説説有什麼發現。

6、學生先判斷是可以密鋪的,因為這幾個圖形之間沒有空隙也不重疊。並且發現拼接點處有4個角,而且這4個角分別是這個四邊形的四個內角。如果有學生能發現這四個角加起來就是360°就更好了。

小結: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發現,這種四邊形也是可以密鋪的,而且也與四邊形的內角有關。

【設計意圖】本環節在前面幾次實驗的基礎上,大膽讓學生自己猜測、驗證。通過實驗發現四邊形是可以密鋪的,而且和三角形一樣,也和四邊形的四個內角有密切的關係。

三、小結及拓展延伸

1、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研究了密鋪,知道了長方形可以密鋪,正方形可以密鋪,三角形可以密鋪,四邊形可以密鋪。並提問學生:你還有什麼問題想問呢?

2、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如梯形能不能密鋪?五邊形能不能密鋪?六邊形能不能密鋪?……

3、教師清學生藉助計算機操作來驗證正五邊形和正六邊形是否能密鋪。

4、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在學生完成的過程中教師給予一些指導和幫助。

5、學生操作完後,進行反饋,通過廣播教學體系請其中的幾組學生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並請其他學生幫助判斷。通過實驗、討論發現,正五邊形不可以密鋪,而正六邊形可以密鋪。

小結:這樣看來並不是所有的平面圖形都可以密鋪的,有的可以密鋪,有的不可以密鋪。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計算機實現人機交互操作,體現出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在計算機上操作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平面圖形都可以密鋪的,有的可以,有的是不可以的。

四:實踐作業

用上今天所學的密鋪的知識為你自己的家設計一款漂亮的地磚。

五:板書設計

密鋪

圖形之間,沒有空隙,也不重疊。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經 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數量關係。

2.提高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列方程的過程中,發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方程的解的意義,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數量關係。

教學難點

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數量關係。

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1.下面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5y 36÷x=97?8+9m 10-x=3?54+x>9 5×7=35 6y+6=48 2x+3x=20

2.解方程。

10-x=5? x+1 0=20 x+3=1 2 x-11=5

二、走進新課。

1.等式兩邊都乘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 個不為0的數),等式還成立嗎?

解:等式成立。

2.請你用發現的規律,解出我們前面列出的方程。

4y=20xx y=500

3.解方程。

(1)x÷3=9 x=27

(2)7y=28 y=4

4.下列解法正確嗎?

(1)x-19=19

解:x-19+19=19-19 x=0

正確解法:x-19+19=19+19 x=38

(2)3x=36

解:3x÷ 3=36÷3 x=12

三、隨堂練習。

1.解方程。

(1)6x=156

(2)3x=630

(3)59+x=120

(4)x÷28=0

四、小結

等式兩邊都乘 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成立。

五、作業。

教材P71第5題。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通過動手操作,會按角的特徵及邊的特徵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會按角的特徵及邊的特徵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

會按角的特徵及邊的特徵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教學用具:

量角器、直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認識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麼特徵?今天這節課我們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徵對三角形進行分類.怎樣分?

二、新課:

1小組活動:

(1)出示小片子,觀察每個三角形.可以動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據你發現的'特點將三角形分類。

2按角分的情況

引導學生明確:相同點是每個三角形都至少有兩個鋭角;不同點是還有一個角分別是鋭角、鈍角和直角.

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不同進行分類

(1)分類.

根據上邊三個三角形三個角的特點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類.

圖①,三個角都是鋭角,它就叫鋭角三角形.(板書)

提問:圖②、圖③只有兩個鋭角,能叫鋭角三角形嗎?(不能)

引導學生根據另一個角來區分.圖②還有一個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圖③還有一個鈍角,它就叫鈍角三角形.

請同學再概括一下,根據三角形角的特徵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幾類?分別叫做什麼三角形?

教師板書:

三個角都是鋭角的三角形叫做鋭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叫做鈍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關係.

我們可以用集合圖表示這種三角形之間的關係.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個整體,用一個圓圈表示.(畫圓圈)好像是一個大家庭,因為三角形分成三類,就好象是包含三個小家庭.

(邊説邊把集合圖補充完整.)

每種三角形就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反過來説,這三種三角形正好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兩個鋭角,所以判斷三角形的類型,應看它的內角.……

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分法?

3按邊分的情況:

我發現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還有三條邊都相等的。

師:我們把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兩條邊叫腰,另外一條邊叫底。

師:把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邊三角形。

分別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各個角,你有什麼發現?

從紅領巾、三角板、慢行標誌中找一找哪裏有這兩種特殊的三角形?

三鞏固練習:

1.判斷題.

(1)由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2)鋭角三角形中的角一定小於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個鋭角,可以斷定這是一個鋭角三角形.

(4)三角形中能有兩個直角嗎?為什麼?

2.87頁7題猜一猜小組同學模仿練習

四作業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0

這節課主要是以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感悟學習知識。使學生在自己的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學習。

1、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使學生獲得知識途徑的多元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和學習數學。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

讓學生解決生活中如何確定車站的位置,就是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知識強化與理解,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流,整個教學過程在活動中完成,通過有趣的實踐活動,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垂直線段距離最短的問題,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採用通過實踐“悟”的教學,讓學生從實踐的過程中自覺領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讓學生用兩支鉛筆擺,再畫出自己擺的圖形,從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圖形。從上課看來,互相垂直的直觀圖形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有了很清晰的印象,這是一種為學生提供的憑直覺感悟的過程。悟後讓學生實踐,把長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邊形的紙折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線。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看書觀察,學生得出用一張正方形的紙先沿邊對摺一次,然後沿摺痕對摺,也可沿對角線對摺,就可以得到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在折的時候,出現了有的同學折得很複雜,出現了很多摺痕,由學生自己展示哪些摺痕是互相垂直的。學生悟出結論: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備條件是:在同一平面內相交、交角成直角。總之,這節課採取選擇貼近學生思維的素材,通過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發現知識。儘管要解決的問題具有挑戰性,探究的`過程也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由於將解決互相垂直的知識置於實踐操作之中,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被“激活”,能夠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動完成認知的建構,把直角、相交等知識結合起來。

這節課存在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問題:(1)學生用三角板畫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不難,但過直線上一點和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太難,我一一進行指導有的同學還是畫不準確。(2)點到直線的距離(垂線段最短)講不講,是讓學生有較清晰的理解還是有一種模糊的意識就行了呢?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姐、弟二人的郵票的張數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2.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過程中,發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教學策略:

根據情境圖讓學生得到信息,在前面畫線段圖的鋪墊下讓學生根據題意畫線段圖有助於理解ax+bx或(ax-bx)可合為一項(a+b)x或(a-b)x之後能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圖片。

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

主導活動

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

激趣明標

昨天我們已經學習了列方程解答簡單的應用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進入新課學習狀態。

比較直接的引入新知。

二、扶放結合

探究新知

下面請同學們看圖上的信息:

教師:誰能説一説圖上告訴我們哪些信息?誰能根據這些信息找出等量關係?

教師強調方程的格式可以這樣寫:引導學生一起板書

x+3x=180

想:一個x與3個x合起來就

4x=180

是4個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姐姐有135張郵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張的條件,可以怎樣列方程呢?

誰能説一説你是根據哪個等量關係列的方程。

教師引導小結:在列方程的過程中,由於有兩個未知數,需要選擇設一個未知數為x,在根據兩個未知數之間的關係,用字母表示另一個未知數。

看圖上的`信息

分組討論。

小組彙報。

1.先畫線段圖。

2.根據“姐姐的張數+弟弟的張數=180”這個等量關係,列方程。

邊聽邊板書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則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姐姐有135張郵票。

一生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全班交流。

舉例:

在解方程的過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個x與3個x合起來就是4個x”。

三、反饋矯正

落實雙基

第96頁試一試:

第97頁練一練的第2題。

這一題可以列出兩個不同的方程。

第97頁練一練的第3題,第4題。

可以讓學生先説一説等量關係,再列方程。

學生獨立完成,選兩題進行板演。

學生看懂圖意,説一説等量關係,再列出方程,進行解答。

學生先説一説等量關係,再列方程。

學生獨立完成。

運用新知,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鞏固新知

四、小結評價

佈置預習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內容,你學到了什麼,還有哪些疑問?

交流學習收穫

並提出疑問

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總結。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小數的產生。

2.使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

3.掌握小數的計算單位及單位間的進率。

(二)能力方面

1.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觀察力。

2.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和抽象小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抽象小數的意義。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直尺。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已經初步認識了小數,小數是怎樣產生的?小數的意義是什麼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板書:小數的產生和意義)

二、出示預習提綱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裏有( )個0.1。

(2)10個0.1是( )。 10個0.01是( )。

(3)寫成小數是( )。寫成小數是( )。

(4)1米=( )分米=( )釐米=( )毫米。

三、展示彙報交流

1.教學小數的產生

(1)引導學生動手量課桌的寬度,發現了什麼?

(2)請同學們口答下面的題:(用整數表示結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總結:在測量和計算時,往往得不到整數的結果,這時也常用小數表示。由於日常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從而產生了小數。

2.教學小數的意義

(1)填寫

①投影出示:在圖中填出分數和小數。

學生填完結果並訂正

②啟發學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導學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還可寫成0.1米?(板書:

④總結: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寫成幾位小數?(板書:一位小數)

(2)出示米尺教具

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據以上學習你能知道什麼?學生以小組方式討論,然後找同學回答,教師板書:

(3)問: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長是多少?

學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後出示(投影)1釐米的放大圖

引導學生從圖中找出1毫米,並説明理由。啟發學生明確:1毫米

提問:分母是1000的分數可以寫成幾位小數?(板書:三位小數)

(4)抽象、概括小數的意義

①把1米看成一個整體,如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數表示?引導學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這樣的`分數表示。

這樣的分數寫成小數時,可以仿照整數的寫法,寫在整數個位的右面,用圓點隔開。

③什麼叫小數?引導學生討論。

④師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可以寫成小數,像這樣用來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叫做小數。(投影出示)。小數是分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學小數的計數單位。

①學習閲讀教科書,學習小數的計算單位。

②出示0.457,每個數位上的數各表示幾個幾分之一?

四、反饋檢測

1.判斷:

(1)0.40裏面有4個0.01( )

(2)35克=0.35千克( )

2.把小數改寫成分數

0.9 0.09 0.0359

四、全課小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教學設計:

教學反思:在教學小數的產生時,加了一個自學環節,使學生通過自學知道:當計算得不到整數時,也要用小數表示.學生對小數的計數單位理解不是很好,在課堂上應引導學生回憶並舉整數的計數單位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

第二課時小數的讀寫法

教學內容

教科書52~53頁小數的讀寫法,完成做一做題目和練習九的第6~7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會讀、寫小數,並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

教學重點:使學生會讀、寫小數。

教具準備:幻燈、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出示預習提綱

1、0.2是( )位小數,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數,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數,表示( )分之( )。

2、0.4的計數單位是( ),它有( )個這樣的計數單位;

0.07的計數單位是( ),它有( )個這樣的計數單位;

0.138的計數單位是( ),它有( )個這樣的計數單位。

二、展示彙報交流

1、教學小數的數位順序表。

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小數,誰能舉出一些小數的例子?

(0.2 0.05 0.005 0.01……)

這些小數有什麼共同特點?(小數點左邊的數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其他的小數嗎?誰能舉出一些例子?

(1.5 40.6 3.134 6.8……)

這些小數的小數點的左邊還是0嗎?

觀察一下:小數可以分為幾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數都比1小?

誰還記得整數的數位順序?每個數位的計數單位是什麼?相鄰的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邊回答邊在黑板上板書整數數位順序表。

接着提問:0.2表示什麼?(表示兩個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計數單位;0.05表示什麼?(表示百分之五,有五個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計數單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個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計數單位。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等都是小數的計數單位。這些小數的計數單位那個最大?

多少個十分之一是整數1?

多少個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個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在解決有關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畫圖的方法整理有關信息,能借助所畫直觀圖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正確解決實際問題、

2、在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用畫示意圖的方法對於整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價值,體會到畫圖整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策略,培養幾何直觀,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進一步積累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驗策略的價值,會根據題意畫出示意圖、

難點:藉助畫圖的策略解決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

【教學理念】

通過嘗試畫圖、指導畫法、藉助示意圖理解題意、體會畫圖的優點、藉助畫圖解決一系列實際問題等活動,幫助學生切實感受畫圖策略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引導學生結合示意圖探索並理解解決問題的思路,突出解決問題的“中間問題”、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創新使用教材,既體現“以本為本”的教學思想,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活用例題、在強調合作、交流的同時,始終把獨立思考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既重視知識技能訓練,又注重發展數學思考、

一、複習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已經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

能在你的作業紙上畫出一個長方形嗎?

師:長方形的面積怎麼計算?求長方形的面積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知道了長方形的面積和長,怎麼求寬?如何求長方形的長呢?

師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面積÷長=寬

面積÷寬=長

師:今天老師想請大家解決我們學校中遇到的數學問題,願意嗎?

2、教學例題

(一)例1教學

出示例題:合肥市華山路國小有一塊長方形的花圃,長8米、在修建校園時,花圃的長增加了3米,這樣花圃的面積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來花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1、認真讀題,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2、師質疑:同學們已經注意到花圃的長增加3米,面積增加了18平方米、仔細想一想:長方形的長增加了,面積就一定會增加嗎?師指名回答、

預設1:學生長增加,寬不變,面積就一定會增加、

預設2:學生長增加,寬不知道,面積就不一定會增加,也許還會減少、

師:同學們説的非常有道理,在這道題中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花圃的長增加,面積就增加了?

預設1:把增加的面積畫出來、

預設2:畫圖

3、畫一畫是一個不錯的主意、接下來我們一起在練習紙上畫一畫示意圖,用剛才畫的長方形代表花圃,在花圃上面畫出增加的面積、提醒一下:既然是示意圖,可以不需要用尺子,用鉛筆直接畫、

4、同學們都畫好了嗎?老師也想畫一畫、

預設:第一步,黑板上的長方形表示花圃、

第二步,只畫一條邊增加很長、追問:可以嗎?為什麼?

第三步,畫出一條邊增加3米、追問:畫好了嗎?

第四步,畫出兩條邊都增加3米、追問:現在畫好了吧?怎麼又不可以?

第五步,誰能上來把那條邊畫出來、你來指一指哪裏是增加的面積?教師用陰影部分表示增加的面積、原來的面積在哪裏?

第六步:誰來根據示意圖説一説面積為什麼增加了?寬是哪一條邊?師指着圖,這條邊既是原來長方形的寬,也是這個增加部分的什麼?(用紅筆再次畫一畫這條寬)

5、在示意圖中標出條件和問題,然後同桌根據示意圖互相説説題目的意思、(指名上台板書,説一説)

6、想一想應該先算什麼?

7、獨立完成,指名上台指着示意圖板演,教師板書、

8、從圖中我們發現花圃的長增加了,寬不變,面積增加了;如果花圃的長減少了,寬不變,面積會發生什麼變化?(減少)你能在長方形中畫出減少的部分嗎?想一想,誰上台在長方形中畫一畫?

預設1:上台畫出正確的同學,讓他説一説哪條線段減少了,減少的面積在哪裏?這位同學的畫法非常準確、

預設2:上台畫出錯誤的同學,讓別人説一説哪條線段減少了?符合題意嗎?誰能上台畫出長減少,減少的面積在哪裏?

師提醒學生畫圖一定要一定要想好哪條邊改變?哪條邊不變?比較:兩次畫圖有什麼不一樣?

過渡:長方形的寬不變,長髮生變化,面積也發生了改變、那如果寬減少,減少的面積在哪裏呢?一起看第二道數學問題、

(二)教學“試一試”

華山路國小原來有一個寬20米的長方形水池、後來因擴建公路,水池的寬減少了5米,這樣水池的面積就減少了150平方米、現在水池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1、學生齊讀,教師追問:這個長方形發生了什麼變化?你能在圖中畫出減少的部分嗎?

2、在圖中畫出減少的部分,指名上台用手勢比劃後師追問:這次什麼改變了?什麼又沒變呢?

3、獨立列式計算後,誰來説一説自己的解題思路?上台指着圖説、

(三)比一比

1、我們一起回顧剛才的解題過程,這是文字敍述題意,這是用示意圖表示題意,比一比,你有什麼想説的?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2、師:看來,畫圖的確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和策略、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

三、變式練習

過渡: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兩道題目中都有一個量沒有變,你發現了嗎?如果長與寬都發生了變化,這樣的題目你們還會嗎?出示變式1:

(1)變式1

一個長方形,如果長增加6米,或者寬增加4米,面積都比原來增加48平方米,原來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1、老師讀題後並追問:長方形發生了什麼變化?你是怎麼理解的?

2、師:照這樣,增加的面積在哪裏?先在大腦中想一想,想好了試着在圖上畫一畫、

3、師指名上台比劃示意圖,課件隨機出現、

4、長方形的長和寬都不知道,看着示意圖,你會解決問題嗎?

(二)變式2

師:同學們現在已經能夠在紙上畫出圖形幫助思考了、其實高手畫圖不但能在紙上畫圖,還可以在腦海中畫圖、接下來我們一起試試在腦子中畫圖、

(出示:有一個長方形,長50米,寬40米、)

1、長增加5米,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頭腦中畫圖,再列式計算,最後課件驗證,板書算式、

板書:40×5=200(平方米)

2、寬增加5米,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頭腦中畫圖,再列式計算,最後課件驗證,板書算式、

板書:50×5=250(平方米)

3、長和寬同時增加5米,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1)頭腦中的圖畫好了吧?誰能很快列出算式?

生:200+250=450(平方米)

(2)我們在圖上畫一畫來驗證腦子裏想的圖,好嗎?有什麼不一樣?發現剛才我們的計算有什麼問題?到底增加了多少呢?

4、長和寬同時減少5米,面積減少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腦子中畫圖,課間驗證、

師:你想用什麼方法求出減少部分的面積?

生1:分三部分來求、

生2:分兩部分來求、

生3:大長方形的面積減去小長方形的面積來求、

5、長增加5米,寬減少5米,面積改變嗎?肯定嗎?

四、課堂小結

師:我們學習了長方形面積的各種變化,我們是怎麼解決的?畫圖有什麼好處呢?在畫圖應該注意什麼了?

師:其實不單單是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圖形的面積如果發生變化,同樣可以採用畫圖的策略予以解決、課後同學們可以好好研究這道題“長增加5米,寬減少5米,面積改變嗎?”,將研究過程和成果寫成“數學日記”,與你的老師、你的同學一起分享!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4

1、探索乘法的結合律要以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為依託。下面請老師們見教材19頁探索部分,教材是通過比較2個學生的不同解題方法,發現規律的。這裏要説明的一點是:我們所説的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指羣體策略的多樣化,通過比較不同學生的不同策略,來發現其中的規律,而不是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會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同一個問題。

2、猜測、舉例、驗證必不可少。與學習加法的結合律和交換律一樣,乘法的.結合律和交換律也要經過猜測、舉例、驗證的過程。這一點,前面已經説過,在教材的呈現形式上已有所滲透。

3、運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嘗試放手。在教學第一單元時,由於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用字母表示加法運算律,教師需要進行適當的引導,但是本學習本單元時,由於學生已經有了用字母表式規律的經驗,所以教師可嘗試着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去表達。

4、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基礎,找準遷移點。學生有了第一單元學習加法結合律和加法交換律的經驗,再來學習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應該説難度不大。因此,教師要儘量放手,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在組織教學方面,由於本單元教材的呈現形式及教法滲透方面,與上單元很相似,因此,可參照第一單元的教學流程去組織學習活動(比如説,猜想——舉例——驗證)

5、運算律的探索、理解、運用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規律的記憶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數學課程標準對運算律的教學提出的目標是“探索和理解運算律,能應用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從字面意義上看,標準對我們的要求,是學會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義。當然作為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要求,也即規律的記憶,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

6、重視簡便計算在現實生活中的靈活應用,有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加法結合律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結合律,初步學會應用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發展對數學的積極情感。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和理解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含義。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加法結合律。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

1、多媒體展示:李叔叔三天騎車的路程統計。

(1)找出信息解決問題。 問:你能解決李叔叔提出的問題嗎? 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

多媒體展示線段圖:根據學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線段先後出現。

問:通過線段圖的演示,你們發現什麼?(不論哪兩天的路程先相加,總長度不變。)

我們來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連加的算式,可以怎樣計算:

比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為什麼要先算104+96呢?(後兩個加數先相加,正好能湊成整百數。)

出示(88+104)+96○88+(104+96),怎麼填?

(2)你能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問:觀察、比較這些算式,説一説你發現了什麼祕密?(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説。)

(3)揭示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

(4)用符號表示。(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核對。)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問:①用語言表達與用字母表示,哪一種更一目瞭然?

②這裏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數?

二、練習練習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據運算定律,在下面 裏填上適當的數。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練習五

三、小結

1.今天我們發現了哪些數學規律?

2.這些運算定律是怎樣發現、歸納的?

板書設計 加法結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熟練掌握小數加減法及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並能夠熟練計算。

2.經歷小數加減法的複習整理過程,瞭解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之間的聯繫。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比較,感受整數加法運算律對於小數同樣適用,並能運用這些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4.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整理與複習知識的重要性,養成回顧與反思的習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進行熟練計算。

教學難點:會運用小數加、減法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問題回顧,再現新知。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這學期我們學習了許多有關小數的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繼續複習和整理第六單元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板書課題:小數加減法的整理與複習)請打開課本,回顧一下,我們主要學習了哪些知識?學生打開課本共同回顧:信息窗1:小數的口算,以及位數相同和位數不相同的小數筆算。信息窗2:小數連加、邊減、加減混合運算以及小數的簡便運算。

師:請同學們根據以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回顧與整理,好嗎?在整理知識之前,請思考你打算採取哪種整理方法進行整理,如大括號式、集合圖式、表格式、樹形式、其他形式等,在整理過程中可以參考課本,整理後讓別人看了既美觀又清晰,一目瞭然,時間為5分鐘,5分鐘後準備彙報。

課件出示問題引領:

(1)小數加減法口算時要注意哪些問題?(2)位數相同與位數不同的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是怎樣的?(3)小數的混合運算與整數的混合運算有哪些相同點?怎樣計算?(4)小數的簡便運算與整數的簡便運算有什麼相同點?怎樣計算?課件出示小組合作分工要求:

1號:檢查知識整理有無錯誤,遺漏的地方。

2號:標出單元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及易混不懂的地方。

3號:對整理的形式及美觀度提出修改方法。

4號:綜合組員意見,整理出一份優秀的知識整理卡準備展示。

學生分組合作整理知識網絡,老師參與其中。教師巡視時,根據每個小組不同的情況進行適當的方法指導和建議,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2.全班彙報交流。

彙報交流:

展示兩組學生作品,在彙報交流的過程中師生給予適當的評價。

師:剛才同學整理的知識網絡都很有特點,並且知識點也比較準確全面。老師也整理了一個知識網絡。(出示知識網絡)針對每種方式整理出來的內容,教師從下表中的幾方面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由於內容較多,只板書部分內容)項目計算方法計算時的注意事項小數加減法的口算利用小數的性質:小數末尾添0大小不變,把小數位數對齊,再相加減。

認真,仔細,容易對錯數位。

小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小數位數相同的小數加法及演算(進位、計算結果要化簡)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把小數的(小數點)對齊,再從(末)位算起,得數的小數點要和(加數或減數原來的小數點)對齊。計算結果是小數,且小數末尾有0時,一般要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化簡。

①小數點對齊②從末位算起③別忘記化簡④豎式要寫得美觀⑤計算要細心小數位數相同的小數減法(添0佔位)及演算。

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減法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同級運算按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帶括號的先算小括號裏面的,然後算括號外邊的。

小數加減法的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加減法的混合運算順序相同小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小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方法和整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方法相同。

整數加減法的運算律同樣適用於小數。

3.提升認識師:通過我們的整理和複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穫,還有哪些疑問?你認為本單元的重點是什麼?哪些是易錯或不懂的,以及同學們應該注意的問題?預設:

①運用小數的加減法解決問題是重點。

②重點是小數加減的計算方法,和簡便算法…………小結:同學們説的真好,看來同學們不僅在整理知識方面有了進步,還能整體把握一個單元的重難點,我們要在熟練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之上再進行簡便計算和解決問題。下面我們就來檢測一下,看看這個單元我們掌握的如何?二、分層練習,鞏固提高(一)基本練習,鞏固新知1.口算。

4.5+5.5=1-0.25=5.4-0.7=12.7+7.3=7.3-0.98=7+0.7=9.8-7.9=0.02+7.98=指名直接説得數,全班集體判斷對錯。並説一説小數的口算需要注意什麼?教師強調:小數的口算首先要看清楚算式中的兩個數分別是幾位小數,在心中口算時一定要對齊數位,其次要注意進位和退位問題。

2.用豎式計算並驗算。

21.35+2.65=6.7-5.02=10-0.8=9.7+12.34=(1)獨立計算,同時指名板演。

(2)集體更正答案,並且讓板演的同學分別説一説計算過程。

(3)指名説一説豎式計算和驗算需要注意的事項。

(4)教師結合學生的練習情況總結強調:

計算時首先要小數點對齊,即相同數位對齊;

然後當數位不相同時,要利用小數的性質,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再進行計算;

接着在計算時跟整數的豎式計算方法一樣加法滿十向前一位進一,減法,不夠減的向前一位借一當十;

最後要把得數的最簡形式寫到橫式的後面。

驗算方法也和整數的驗算方法一樣:加法可以互換加數計算或者用和減去其中一個加數進行驗算;

減法可以用被減數減去差或者差加減數進行驗算。

3.算一算,填一填。(新課堂95頁第1題加補充題目)(1)8.64比1.28多(),0.34比5.58少()(2)甲數是4.2,比乙數多1.4,乙數是()(3)3千米500米比2千米50米多()千米。

(4)2.25+0.72+0.75+0.28=(+)+(+)(5)比5小0.5的數比4大()(6)17.5-()=15.05()+0.8=3.93(7)()()學生在練習本上只計算不抄題,找生彙報,集體更正。教師重點關注後進生,給予指導。

3.能簡算的要簡算。

①64.45-14.3-32.19②12.25+36+7.75③5.83+3.6-4.79④159-(62.39+58)⑤13.05+12.38-4.05⑥5.6-0.71-0.29⑦65.3-(5.3-1.24)(1)獨立計算,指名板演,集體更正,説一説每題的運算順序。能簡算的説一説運用什麼方法進行簡便計算的。

(2)第5小題和第7小題是簡算的`一些變式練習,學生易錯,容易與加法和減法的運算律搞混,教師注重指導後進生的做題情況。

(2)教師強調:有小括號的要先算括號裏,同級運算按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進行計算。進行簡便計算時一定要先觀察算式中各數的特點和聯繫,然後再利用加法和減法的運算律進行計算。

三、梳理總結,提升認知1.教師總結:你對本節課自己的評價滿意嗎?你能從積極、合作、會問、會想、會用五五個方面評價一下自己嗎?學生評價。

2.提升認識:我們通過整理與練習進一步鞏固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和應用,課上,大家不僅能靈活地運用小數加減法的知識解決問題,還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觸類旁通、學以致用,老師為大家感到特別高興。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相信同學們一定能用今天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更多的數學問題!板書設計:

小數加減法的整理和複習口算:數位對齊豎式計算:小數點對齊,末位算起,化簡混合運算:與整數的運算順序相同簡便計算:整數的運算律適用小數使用説明:

1.教學反思:回味課堂,我感覺亮點之處有:

(1)整理有序。上課時發現很多同學整理知識找不着頭緒,而且整理的知識比較亂,不清晰,用時較多,不知採取何種方式去整理,針對此問題讓學生充分利用課本,以問題引領的形式,讓學生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以哪些問題開始整理思考,並在整理之前思考採取哪些方式進行整理並提出整理要求,怎樣整理既美觀又清晰,給學生提供一個支架,合理科學的把知識形成網絡,學會整理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進一步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養成回顧與反思的好習慣。

(2)用心練習。除了知識的整理與歸納之外,練習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練習的設計很全面,涉及到各個知識點,層次性較強,由基本的小數加減法的練習、混合運算、利用小數加減法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循序漸進,溝通了小數與整數之間的聯繫,融會貫通,通過練習,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形成技能,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把所學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自信。

2.使用建議。

在整理知識時,教師注意指導學生的整理方法,注意把握小數與整數間的聯繫,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練習要適量適當,儘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學生,不僅體現在知識上,還要體現在情感態度上,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7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第七冊第二單元《畫角》。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學習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使學生認識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還能幫助我們畫角。

本班情況及學生特點分析:

本班有學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學習風氣比較正,大多數學生能自覺學習,只有兩名學生因年齡小有些吃力,學生合作意識比較強。

教學目標:

1、會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2、會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度數的角。

教學重點:

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教學難點:

在使用量角器畫角時,內外圈不分。

設計思路:

通過回憶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勵學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還能幫助我們準確地畫角,你們願意試試嗎?自然地過渡到今天的知識點。之後給學生寬鬆的環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時邊畫邊説基本步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通過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度數的角。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學生任意畫角,並量出自己所畫角的度數。

教師巡視,發現問題。

2、展示量角中讀錯的度數,鞏固量角方法,引起學生注意

二、新課學習

1、師:剛才畫的角度數不一,小組能不能想辦法讓組內每個同學所畫角的度數都相等?

師巡視,發現:有的小組同學沒有按要講求去做,仍“各自為政”,自畫自角。

2、教師再次強調要求:

個別小組:在組長建議下,畫相同度數的角:35度、50度。但畫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學方法錯誤

大多組:由小組同學發現直接用三角板畫比較快,統一採用此方法

3、畫角方法

(1)以50度為例:

生1:錯誤畫法

生2:展示正確畫法!

糾正畫角中的問題:

A。點頂點。

B。畫其中一條邊。

C。確定另一條邊另一條邊如何確定?自學書本:P58頁

(2)展示藉助三角板畫角的方法

4、小組再次畫同樣的角

要求:不畫直角、平角、周角這類特殊角

5、鞏固練習:

(1)畫出下列度數的角:

40度140度

(2)在點和射線上分別畫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師要求下畫角:

1、畫60度角(你想怎麼畫?)

(一般會出現有的用三角板畫,有的同學用量角器畫。)

説一説,哪種更方便。

2、畫75度角

(你想怎麼畫?)

(一般會出現有的用三角板畫,有的同學用量角器畫。)

説一説,哪種更方便。

畫150度角

3、畫15度角

在發現用兩個三角板拼不出來後,學生們都用量角器畫角,只有一個學生採用展示量角器畫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減角”的方法畫。

4、畫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學生採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暫時間後放棄三角板用量角器畫。

師:三角板只能拼(減)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畫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讓每位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經歷給三角形分類的過程,認識並識別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瞭解各種類型三角形的特點;

2.通過觀察、比較、歸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創設恰當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充分地、主動地進行思考、歸納和相互討論,激發其更加積極主動學習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氣;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認識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體會每一類三角形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並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徵。

教學關鍵:

學會根據事物的某一特徵對其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三角形卡片若干張;

在上課前的幾分鐘內,帶領學生對屋子裏的`人進行分類,學生們想到按性別分、按髮型分、按年齡分、按視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種不同的分類標準,既活躍了現場氣氛,也為教學三角形的分類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

一、複習導入

複習三角形各部分名稱。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題

1.導入

2.研究分類標準

(二)三角形的分類

1.三角形的分類

2.學生彙報

①將研究的分類結果展示到黑板上;

②學生彙報如何根據角的特徵將三角形分類。

3.認識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①學習定義

什麼叫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呢?請你練習説一説。

②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個直角三角形、一個鋭角三角形、一個鈍角三角形,請學生判斷是什麼三角形。

③認識三種三角形的特點

a. 三種三角形角的特點

④做一做

請同學們拿出題卡,完成第一題(根據角的特徵對三角形分類)。

⑤小結,板書韋恩圖。

4.學生彙報

5.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

①認識等腰三角形

②學習各部分名稱

③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紅領巾、底角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讓學生逐一判斷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認識等邊三角形,瞭解它的特點

誰能完整地説説等邊三角形有什麼特點?

⑤做一做

三、看書質疑

四、反饋練習,鞏固提高

(一)填空

1.( )的三角形叫做鋭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鈍角三角形。

2.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二)判斷下面説法正確嗎

1.一個三角形裏有一個鋭角,必定是鋭角三角形。( )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鋭角三角形。( )

3.一個三角形裏至少有兩個鋭角。( )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邊三角形。( )

(三)信封遊戲

猜猜看,信封裏藏的是什麼三角形?

(四)摺紙遊戲

你能用長方形紙折出一個等腰三角形嗎?

五、全課總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哪些內容?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2、3、5倍數的特徵,熟練應用2、3、5倍數的特徵進行判斷。

2.會運用2、3、5倍數的特徵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3.感受知識應用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以及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重點難點】

1.會正確判斷2、3、5的倍數。

2.會運用2、3、5倍數的特徵解決實際問題。

【整理導入】

師:同學們都喜歡花嗎?你都喜歡些什麼花?學生回答。

師:小明的媽媽也非常喜歡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鬱金香5元/枝,馬蹄蓮10元/枝,她買了一些馬蹄蓮和鬱金香,付給售貨員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媽媽馬上就知道找回的錢不對。你知道她是怎麼判斷的嗎?(多媒體出示教材練習三第12頁第7題圖片)

引導學生分析:由於媽媽買的是馬蹄蓮和鬱金香,馬蹄蓮10元/枝,所以它的總價是10的倍數,也就是整十數,而鬱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總價是5的倍數,個位上是0或5,兩者合起來的總價一定是幾十元或幾十五元,因此,服務員找的錢數不對。

小結:5的倍數的和還是5的倍數。

那麼:2的倍數的和(還是2的倍數),3的倍數的`和(還是3的倍數)。

師:同學們靈活地利用了5的倍數的特徵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非常了不起,這節課我們就來針對這些內容進行相關的練習。

板書課題:2、5、3的倍數特徵的練習

【歸納提高】

1.2、5的倍數,都只要判斷哪個數位上的數就可以了?3的倍數怎樣判斷呢?引領學生回顧,梳理2、3、5的倍數特徵。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數一定有一個什麼因數(1除外),為什麼?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麼叫奇數?什麼叫偶數?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數有( ),偶數有( ),是3的倍數有( ),是5的倍數有( ),同時是2、5、3的倍數有( )。

(2)的三位偶數是( ),最小的二位奇數是( )。

(3)同時是2、3、5的倍數的三位數是( ),最小三位數是( )。

【課堂作業】

學生獨立做教材第12~13頁練習三第8~12題。

【課堂小結】

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對2、3、5倍數的特徵進行了練習,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實際上運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可以解決很多的實際問題,只要我們用心思考,善於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相信大家還會有更多的收穫!

【課後作業】

1.閲讀了解教材第13頁練習三後面“生活中的數學”和“你知道嗎?”

2.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2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並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2、過程與方法

探索並歸納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並能正確應用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歸納和判斷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並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教學準備:

數字卡片0、1、2、3和小數點,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引出主題。

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三分鐘老師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婦女節這天,丈夫給當教師的妻子發38.00元紅包,祝妻子婦女節快樂!妻子收到後——

妻子:“謝謝老公,多了點!”

丈夫想既然嫌多,就給妻子發紅包3.80元。

妻子:“我是説多了點!(意思是取掉小數點)。”

丈夫心想還嫌多就又給妻子發紅包0.38元。

妻子:“我是説多了一點!”

師:不知道大家聽懂這個故事嗎?誰來説説?

師:看來大家聽懂了這個故事。妻子在這裏説的“多了點”,意思讓丈夫把小數點去掉(發成3800元),而丈夫理解的卻是發的多了。這裏的“多了點”,在語文修辭中叫“一語雙關”,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表意豐富,值得我們去學習。沒想到小數點就在我們生活中作用這麼大,而且引出這麼有趣的故事。

故事講到這裏,老師的`問題也就出來,老師也把問題裝在紅包裏,讓我們一起拆開紅包。

紅包問題:丈夫發紅包從38.00元、3.80元、0.38元,錢數是多了還是少了?小數點向哪個方向移動?

生:錢數少了,小數點左移動了。

師:那麼這節課我們一起探索(出示課題)——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大家一起讀課題

師:(教師板書課題的同時問)同學們,我們先做個猜想:大家猜一猜小數點會向哪個方移動(左右),向哪方移動會變大,哪方移動會變小?好,讓我們一起尋找規律,驗證猜想。

二:複習舊知講授新課

1、故事引出新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師:大家看過電視劇《西遊記》嗎?喜歡嗎?(喜歡),老師給大家講一個《大話西遊》的故事:話説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途徑慶陽,聽説慶陽的香包文化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也分別看中標價為80.00元、8.00元、0.08元和0.80元的四款香包,但他們遇到些問題,請大家幫忙解決以下問題:

1.化簡下列小數。

80.00元= 8.00元= 0.80元=

2.説出下列各數中每個8所表示的意義。

80 8 0.08 0.8

3.將下列小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序

80 8 0.08 0.80

(0.08<0.8 < 8 < 80)

小組討論:

觀察下列一組小數,小數點向哪個方向移動?小數點每移動一位,數字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師生總結: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相當於把原數乘以(10),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倍;移動兩位,相當於把原數乘以(100),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0)倍;移動三位,相當於把原數乘以1000,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00(右大)

2、獨立思考,總結規律。

(過渡句,大家總結的特別好,剛才大家將從左到右觀察,如果讓大家從右到左觀察,你又能發現什麼樣的規律呢?)

獨立思考:

觀察下列一組小數,小數點向哪個方向移動?小數點每移動一位,數字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0.08<0.8 < 8 < 80

生: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相當於把原數除以(10),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十分之一,移動兩位,相當於把原數除以(100),小數就縮小到原來的(百分之一)。移動三位,相當於把原數除以(1000),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千)分之一(左小)

樹立模型思想:右大左小。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小數點移動的規律,同學們能不能用幾個字概括一下呢?(右大左小。)

同學們,問一問你們喜歡左還是喜歡右,生,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師喜歡左還是右?老師喜歡右,因為小時候左手寫字,媽媽就批評,所以我喜歡右,而且如果將這38.00元的小數點向右移動,是不是更喜歡了。

(同學們表現真棒,看看老師又給大家帶來什麼禮物——砸金蛋,同學們,和平常一樣,我們把學生分成三組,誰答對問題加一分,獲勝組將的到老師送的意外驚喜哦)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21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姐、弟二人的郵票的張數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2.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過程中,發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教學策略:

根據情境圖讓學生得到信息,在前面畫線段圖的鋪墊下讓學生根據題意畫線段圖有助於理解ax+bx或(ax-bx)可合為一項(a+b)x或(a-b)x之後能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圖片。

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

主導活動

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

激趣明標

昨天我們已經學習了列方程解答簡單的應用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進入新課學習狀態。

比較直接的引入新知。

二、扶放結合

探究新知

下面請同學們看圖上的信息:

教師:誰能説一説圖上告訴我們哪些信息?誰能根據這些信息找出等量關係?

教師強調方程的格式可以這樣寫:引導學生一起板書

x+3x=180

想:一個x與3個x合起來就

4x=180

是4個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姐姐有135張郵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張的條件,可以怎樣列方程呢?

誰能説一説你是根據哪個等量關係列的方程。

教師引導小結:在列方程的過程中,由於有兩個未知數,需要選擇設一個未知數為x,在根據兩個未知數之間的關係,用字母表示另一個未知數。

看圖上的信息

分組討論。

小組彙報。

1.先畫線段圖。

2.根據“姐姐的張數+弟弟的張數=180”這個等量關係,列方程。

邊聽邊板書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則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姐姐有135張郵票。

一生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全班交流。

舉例:

在解方程的過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個x與3個x合起來就是4個x”。

三、反饋矯正

落實雙基

第96頁試一試:

第97頁練一練的第2題。

這一題可以列出兩個不同的方程。

第97頁練一練的第3題,第4題。

可以讓學生先説一説等量關係,再列方程。

學生獨立完成,選兩題進行板演。

學生看懂圖意,説一説等量關係,再列出方程,進行解答。

學生先説一説等量關係,再列方程。

學生獨立完成。

運用新知,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鞏固新知

四、小結評價

佈置預習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內容,你學到了什麼,還有哪些疑問?

交流學習收穫

並提出疑問

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總結。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2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幾,會讀、寫簡單的幾分之幾,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比較分數的大小。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歸納推理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

1、初步認識幾分之幾,會讀寫幾分之幾。

2、理解分數幾分之幾的含義。

教學準備:

課件、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紙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幾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長方形紙表示你喜歡的'一個幾分之一的分數嗎?

學生摺紙、塗色,表示出長方形紙的幾分之一。

展示,並讓學生説説是怎麼想的。

師:如果在你們剛才的紙上塗2份或3份又該用哪個分數表示呢?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幾分之幾”。(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認識幾分之幾。

(1)學生4人小組,每人將手中的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你喜歡塗幾份就塗幾份,然後寫出塗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幾分之幾,再向小組同學説出自己是怎樣想的。

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

(2)誰能上來展示一下,並説説自己的想法?

(3)多媒體演示圖片。

問:你能發現他們是怎樣表示出來的嗎?它與四分之一有什麼不同?

(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幾份就是四份之幾,它與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數不同。

2、拓展思維,認識分數名稱。

(1)讓學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再對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線段平均分成10份。(學生畫線段)你能説出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嗎?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幾份,説出相應的分數。

(3)你能仿照這些分數,自己説出一個分數來嗎?

(4)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分子、分母、分數線)

3、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組分數,讓學生小組討論怎麼比較?

反饋。

用相同的方法比較第二組。

引導學生總結出比較同分母分數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鞏固練習。

P95頁做一做1、2。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下課後,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數。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23

【教學目標】

1、在解決有關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畫圖的方法整理有關信息,能借助所畫直觀圖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正確解決實際問題、

2、在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用畫示意圖的方法對於整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價值,體會到畫圖整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策略,培養幾何直觀,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進一步積累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驗策略的價值,會根據題意畫出示意圖、

難點:藉助畫圖的策略解決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

【教學理念】

通過嘗試畫圖、指導畫法、藉助示意圖理解題意、體會畫圖的優點、藉助畫圖解決一系列實際問題等活動,幫助學生切實感受畫圖策略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引導學生結合示意圖探索並理解解決問題的思路,突出解決問題的“中間問題”、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創新使用教材,既體現“以本為本”的教學思想,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活用例題、在強調合作、交流的同時,始終把獨立思考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既重視知識技能訓練,又注重發展數學思考、

一、複習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已經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

能在你的作業紙上畫出一個長方形嗎?

師:長方形的面積怎麼計算?求長方形的面積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知道了長方形的面積和長,怎麼求寬?如何求長方形的長呢?

師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面積÷長=寬

面積÷寬=長

師:今天老師想請大家解決我們學校中遇到的數學問題,願意嗎?

2、教學例題

(一)例1教學

出示例題:合肥市華山路國小有一塊長方形的花圃,長8米、在修建校園時,花圃的長增加了3米,這樣花圃的面積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來花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1、認真讀題,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2、師質疑:同學們已經注意到花圃的長增加3米,面積增加了18平方米、仔細想一想:長方形的長增加了,面積就一定會增加嗎?師指名回答、

預設1:學生長增加,寬不變,面積就一定會增加、

預設2:學生長增加,寬不知道,面積就不一定會增加,也許還會減少、

師:同學們説的非常有道理,在這道題中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花圃的長增加,面積就增加了?

預設1:把增加的面積畫出來、

預設2:畫圖

3、畫一畫是一個不錯的主意、接下來我們一起在練習紙上畫一畫示意圖,用剛才畫的長方形代表花圃,在花圃上面畫出增加的面積、提醒一下:既然是示意圖,可以不需要用尺子,用鉛筆直接畫、

4、同學們都畫好了嗎?老師也想畫一畫、

預設:第一步,黑板上的長方形表示花圃、

第二步,只畫一條邊增加很長、追問:可以嗎?為什麼?

第三步,畫出一條邊增加3米、追問:畫好了嗎?

第四步,畫出兩條邊都增加3米、追問:現在畫好了吧?怎麼又不可以?

第五步,誰能上來把那條邊畫出來、你來指一指哪裏是增加的面積?教師用陰影部分表示增加的面積、原來的面積在哪裏?

第六步:誰來根據示意圖説一説面積為什麼增加了?寬是哪一條邊?師指着圖,這條邊既是原來長方形的寬,也是這個增加部分的什麼?(用紅筆再次畫一畫這條寬)

5、在示意圖中標出條件和問題,然後同桌根據示意圖互相説説題目的意思、(指名上台板書,説一説)

6、想一想應該先算什麼?

7、獨立完成,指名上台指着示意圖板演,教師板書、

8、從圖中我們發現花圃的長增加了,寬不變,面積增加了;如果花圃的長減少了,寬不變,面積會發生什麼變化?(減少)你能在長方形中畫出減少的部分嗎?想一想,誰上台在長方形中畫一畫?

預設1:上台畫出正確的同學,讓他説一説哪條線段減少了,減少的面積在哪裏?這位同學的畫法非常準確、

預設2:上台畫出錯誤的同學,讓別人説一説哪條線段減少了?符合題意嗎?誰能上台畫出長減少,減少的面積在哪裏?

師提醒學生畫圖一定要一定要想好哪條邊改變?哪條邊不變?比較:兩次畫圖有什麼不一樣?

過渡:長方形的寬不變,長髮生變化,面積也發生了改變、那如果寬減少,減少的面積在哪裏呢?一起看第二道數學問題、

(二)教學“試一試”

華山路國小原來有一個寬20米的長方形水池、後來因擴建公路,水池的寬減少了5米,這樣水池的面積就減少了150平方米、現在水池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1、學生齊讀,教師追問:這個長方形發生了什麼變化?你能在圖中畫出減少的部分嗎?

2、在圖中畫出減少的部分,指名上台用手勢比劃後師追問:這次什麼改變了?什麼又沒變呢?

3、獨立列式計算後,誰來説一説自己的解題思路?上台指着圖説、

(三)比一比

1、我們一起回顧剛才的解題過程,這是文字敍述題意,這是用示意圖表示題意,比一比,你有什麼想説的?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2、師:看來,畫圖的確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和策略、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

三、變式練習

過渡: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兩道題目中都有一個量沒有變,你發現了嗎?如果長與寬都發生了變化,這樣的題目你們還會嗎?出示變式1:

(1)變式1

一個長方形,如果長增加6米,或者寬增加4米,面積都比原來增加48平方米,原來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1、老師讀題後並追問:長方形發生了什麼變化?你是怎麼理解的?

2、師:照這樣,增加的面積在哪裏?先在大腦中想一想,想好了試着在圖上畫一畫、

3、師指名上台比劃示意圖,課件隨機出現、

4、長方形的長和寬都不知道,看着示意圖,你會解決問題嗎?

(二)變式2

師:同學們現在已經能夠在紙上畫出圖形幫助思考了、其實高手畫圖不但能在紙上畫圖,還可以在腦海中畫圖、接下來我們一起試試在腦子中畫圖、

(出示:有一個長方形,長50米,寬40米、)

1、長增加5米,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頭腦中畫圖,再列式計算,最後課件驗證,板書算式、

板書:40×5=200(平方米)

2、寬增加5米,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頭腦中畫圖,再列式計算,最後課件驗證,板書算式、

板書:50×5=250(平方米)

3、長和寬同時增加5米,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1)頭腦中的圖畫好了吧?誰能很快列出算式?

生:200+250=450(平方米)

(2)我們在圖上畫一畫來驗證腦子裏想的圖,好嗎?有什麼不一樣?發現剛才我們的計算有什麼問題?到底增加了多少呢?

4、長和寬同時減少5米,面積減少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腦子中畫圖,課間驗證、

師:你想用什麼方法求出減少部分的面積?

生1:分三部分來求、

生2:分兩部分來求、

生3:大長方形的面積減去小長方形的面積來求、

5、長增加5米,寬減少5米,面積改變嗎?肯定嗎?

四、課堂小結

師:我們學習了長方形面積的各種變化,我們是怎麼解決的?畫圖有什麼好處呢?在畫圖應該注意什麼了?

師:其實不單單是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圖形的面積如果發生變化,同樣可以採用畫圖的策略予以解決、課後同學們可以好好研究這道題“長增加5米,寬減少5米,面積改變嗎?”,將研究過程和成果寫成“數學日記”,與你的老師、你的同學一起分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