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有效提高學生教學活動的方法論文

來源:文萃谷 1.91W

一、開學伊始,介紹自我,奠定有效教學的基礎

談有效提高學生教學活動的方法論文

首先,教師明確告知學生這項活動的目的是:這第一堂課,我們用來相互認識,希望同學們能夠找出自己不同於他人的特點,在眾人中,能讓老師更容易得記住自己。其次,師生商定出發言的順序,可以是“指定式”:由科代表第一個發言,之後由科代表指定第二個發言人,第二個人再指定第三個發言人,以此類推;也可以是“遊戲式”:比如以含3及其倍數由“我”替換來報數,出現錯誤者即為發言人。再次,教師提出給學生一個思考準備的時間,並隨機指派一名學生計時,時間一到,由這名學生髮出指令,活動開始。在學生相繼介紹自己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隨時獎勵一些權利給發言人,比如,由他們推選班內“XX”來發言。在這樣的活動中,師生間的距離感大大縮短,為學生“親其師”,從而為“信其道”奠定了基礎。以往上課時學生處於被動受教的藩籬一下子被打破了,學生胸中那一盞盞躍躍欲試的心燈也被點燃了,課堂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學生有了爭當主角的機會,以後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積極地主動參與,而教師也將能夠更好地履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職責。

二、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創設一個情境,如果能將學生所要學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融合在一個事件中,從而激發出對所要學的知識的求知慾、探索欲,併產生出一種強烈的學習動機,那麼,教學效果就肯定會顯而易見。在“認識人體的結構”補充內容的教學時,我創設了一個情境:“藉助時光隧道,我們穿越到了人們還不認識自身結構的時代,儘管已經能夠用狗做實驗,打開狗的體腔,觀察各種器官和了解系統的組成,但人體的解剖還是不被允許的,有些敢為人先的人,特別想了解人體究竟是怎樣構成的,就用屍體做研究。現在這裏有一具可供解剖的屍體(展示人體軀幹模型),有沒有誰願意嘗試一下,來幫我們指認人體有哪些器官,以及它們是怎樣構成人體,成為天下第一人的?”由此教具變成了學具,學生學習興趣盎然,踴躍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之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大大地調動起來,教學的有效性得以保證。

三、提供舞台,讓學生盡顯風采,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創新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在“植物激素”一節“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的教學時,我設計了兩個學生活動。活動一:小組協作學習。課前,教師提出8個小課題:菠蘿與乙烯利、蘆葦與赤黴素、啤酒—大麥—赤黴素、殘留植物生長調節劑與致癌、法規與植物生長調節劑、某種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説明書、植物生長調節劑使用不當導致損失、植物生長調節劑指標不合格引起貿易糾紛,由組長通過抽籤得到各自的研究任務。然後,各組利用教材、自己手中的教輔資料、互聯網等資源媒介蒐集相關信息,完成學習任務。課上,每組由一名發言人彙報學習結果。活動二:角色扮演。設定4個角色:研發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工程師、使用生長調節劑的農民、銷售水果的商販、購買水果的消費者。由組長抽籤得到各自要扮演的角色,通過辯論的方式,對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方方面面做出説明解釋或提出質詢。“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一節中,教材編排了通過體温測定活動來了解內環境動態變化的特點。我校的學生大多數寄宿在學校,我把教材中對家庭成員的調查改為對同一宿舍的學生進行早起牀、中午時、晚睡前的體温調查。我提前設計好表格,由科代表負責選定男女生各兩個宿舍為調查樣本,記錄兩天的體温測量數據。我補充那兩天天氣的温度記錄。上課時針對原始數據,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從性別、年齡來比較體温差異,從個人體温日變化與外界氣温日變化相比較,來認識人體温變化特點。這將空泛的結論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正如孔子説過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過程中,學生親身體驗到了愉悦的課堂,在課堂上,都興高采烈,其樂融融,學習態度積極主動,學習的自信心越來越強,教學的有效性得以提升。

四、嚴格要求,每個人都受益,強化教學的普惠性

學生的進步或發展在根本上取決於自身的努力和改變,學習方法的掌握,思維方式的發展,是教師所不能越俎代庖的。有一位數學家説道:“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在進入社會後,幾乎沒有什麼機會應用……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麼工作,唯有深深刻於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點等,都隨時隨地發揮作用,使他們終身受益。”在學習“調查種羣密度的方法”時,我利用教材中“問題探討”提供的素材,只是提出一個問題:“你有什麼方法可以得到蒲公英的數量?好好想想,最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辦法。”結果學生提出了許多方法,不僅有逐個計數法,類似教材中的取樣估算法,更是出現了等分法。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書本上的知識,更使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發揮。

五、想方設法,促進學生活動,擴展有效教學的成果

在教學這個雙邊活動中,“學”的結果還包括“習”的反饋。練習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一項重要活動,一方面使學生將剛剛理解的知識加以應用,在應用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及時暴露學生對新知識理解應用上的不足,使師生雙方及時訂正、改正錯誤和不足。處理練習題的傳統做法是教師將批閲中發現的問題,集中講解,貌似解決了全部問題,實際上大大降低了教學的有效性。因為學生的認知基礎、思維水平及個性特徵等存在着差異,練習中出現的問題不盡相同。採用大而統的方法,不能使學生得到應有的進步和發展。我的做法是:先通過小組成員的相互交流,在小組內部解決一些問題,既促進了優秀生的學習,又省去了簡單重複性的表述。然後各小組將本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公佈在黑板上,組間能互相解答的,教師仍不干涉,儘可能地成就學生的發展。最後,教師來處理疑難問題。這樣的教學活動,既符合建構主義的認知理論,又滿足學生體會探索學習、掌握知識的快樂,較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效益得以真正的提高。精心設計的學生活動,提高了教學效率,促進了有效教學。這些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離我自己的滿意教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此,我將懷着無限的希望,試着不同的措施,快樂地行走在這條教改大路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