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98W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

張以慶導演的紀錄片《幼兒園》講述了一所全託幼兒園裏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觀,沒有加入過多的個人情感,我看到了孩子們的可愛童真,卻也感受到了淡淡的憂傷。

在這部片子裏,我看到了很多幼兒園的縮影。孩子總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做這做那,孩子們本應該是不同的,但是孩子們慢慢的形成了標準產品,一旦不符合老師的標準,就被認定為“不合格”,需要“整風”,需要“反省”。而小班卻是以《請你跟我這樣做》開始了第一節課。

幼兒園裏孩子多,老師少。老師很難關注到每個孩子,所以我們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飯還是穿衣,甚至是擺放小凳子,孩子們缺失了許多成人的關愛,在這些生活細節中孩子內心的恐懼、憤怒、渴望又有誰能真正的體會到呢。也許成人早已忘記了自己當年的感受吧!集體洗澡時的場景,讓人看着那樣的揪心,滿頭滿臉的肥皂液,讓孩子崩潰到“我要跑,我要跑”。我想洗澡本是件快樂的事情,然而這樣的洗澡在孩子心裏產生的恐懼將伴隨着他們一生的體驗。當片中響起《茉莉花》的背景音樂時候,讓我增添了更多的揪心與難過。

大班的一個孩子,在被問起“你的爸爸媽媽都在忙些什麼時”孩子回答:“我媽媽忙着做美容,我爸爸忙着和別人吃飯”。父母把所有事情都會排在孩子的陪伴之前。當孩子們望眼欲穿的盼來了週五可以見到爸爸媽媽的美好時刻時,第一位進入教室的媽媽沒能讓我看到想孩子的那份激動,沒能看到那份久別的親吻和擁抱。而孩子此時的那份高興、激動、委屈、難過都融入到了剎那間崩潰的眼淚裏。

影片中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孩子們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認識世界了,但是又並不完全懂這個世界,在他們眼裏,欺負我們的人就是壞人,在他們眼裏,警察是抓人的,把壞孩子帶走,在他們的眼裏交警的罰款變成了收錢,自己收的錢要給領導,因為領導不能沒有錢,最重要的,在他們眼裏沒有什麼比快樂更重要,因為快樂是他們的世界裏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在這個快樂的世界裏,我依然慢慢的感到淡淡的無奈與哀傷。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動前的聊天“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動的,飯要吃,就是會回來的晚些。户外活動就是去外面緊玩緊玩,户外活動太好玩了,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每個孩子在這個時候都笑得特別開心,對他們來説,不是總能有那麼多自由時間玩耍的,自由玩耍變成了奢侈的事情,這些時間對他們來説變的少而珍貴。張以慶導演以模糊的鏡頭給了觀眾很多的思考。

9·11事件孩子們覺得那些大樓裏的人們太痛苦了,正如自己一樣“逃也逃不脱”。沒有了快樂而又不能自由尋找快樂的時候,留下的只有無奈和接受。

在看足球世界盃比賽的時候,孩子們為中國隊加油,但是有的孩子並不怎麼喜歡中國隊,因為他們實在太差。而老師這個時候強加自己的情感給孩子,要孩子給中國隊加油,不能在中國隊輸球的時候瘋玩。在影片中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教育縮影。孩子們要愛國,但他們不一定非要愛一個不會踢球的中國隊。老師們集體教育,過多的統一化標準,讓孩子們越來越早的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個性。 

一個小朋友被問為什麼能張這麼高時説:“我是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老師的幫助下長高的。”聽到這個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麼時候起,我們的孩子就會講如此公式化的語言?原來他在幼兒園裏就已經被教育要講這樣的話了。為了迎合成人,他們早已忽略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

影片以大班畢業,袁老師生孩子為結束。最後的.字幕裏寫着“三年後,他的孩子也將上幼兒園”,而最開始的字幕是“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就是我們自己。”難道,我們的教育真的只能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嗎?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看似拍攝的是一羣幼兒園裏的孩子們,但其實這也是一個社會縮影,通過鏡頭我們可以看到一羣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一起嬉戲、打鬧、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無奈與孤獨。半夜睡覺卻被老師拖起來上廁所,在班上孩子們都被家長接走了,只有自己還在等媽媽時的焦慮。一個孩子被另外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沒有人關注那個打人小朋友背後的原因和感受,老師説“我把他送到小班去了,我不要他了,沒有人喜歡打人的小朋友”。這樣的語言讓孩子怎能不再一次的奮起反抗,維護自己僅有的一點自尊呢!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選擇了塞進了一個圈子,迫於現實收起了自己的於眾不同。使同處一個圈子的個體趨於規則化。例如片子開頭幾分鐘的“第一頓飯”,有個小男孩説“吃完回家”,在幼兒園的第一個午覺依舊在哭,因為他還沒有適應這個新環境,但是最後還是屈服了,因為他無力改變他回不了家的現實。又比如馬玉蘭這個幼兒園的“害人精”,她和其他的小孩子不一樣,不愛遵守幼兒園的規則,她經常在上課時發出聲音,在課桌上亂寫亂畫,在大家坐着唱歌時卻一個人站着,甚至還想把腳抬起來放在課桌上。

片子中經常出現一個孩子獨處的場景,教師外面陽光明媚,但是在那綠色油牆的教室裏面卻有一種冰冷的孤獨。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種個人的方式存在着,儘管很多時候他們常常會給人一種羣體活動的錯覺。在孩子們午睡醒來時有像小胖子一樣一件一件穿好衣服的,有做在牀上滿面愁容隱隱哭泣的,也有陳志鵬穿衣服一次次嘗試反覆脱掉最後還是耐心的穿好了衣服的,我們能依靠的只有我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小男孩放小椅子的場景,在老師提醒“換方向,調個面”後,他依舊不能放好椅子,接下來的時間他都是在於這個椅子做鬥爭,但老師也只是口頭提醒一下,並沒有幫助這個孩子落實與實際行動。最後畫面定格在了他回頭想要尋找幫助。

當然,除卻這些讓人看了有些傷感的畫面,也還是有屬於孩子們的天真無邪“一葉知秋”場景裏面,一片葉子也能玩的很開心。

片中各故事過渡之間經常插入對某個小朋友的訪談,這些小朋友有的多才多藝,兩位數的心算能快速得出結果,會説“英語話”,知道日語裏“爺爺”和“叔叔”是“一個詞組裏面的”,會流利快速説出“八啦百啦標啦兵啦奔啦北啦坡……”有的心裏面有很祕密,被問道你喜歡哪個女孩子啊這樣的問題靦腆而笑,被問及是不是那個白白的那個?他臉紅紅地説“你知道怎麼還問我呀?”孩子們在被問及關於“我愛你”的問題時表現一致曖昧,大多數孩子並不懂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他説“我愛你就是我想把你抱着”,“不好説”。問道“為什麼不好説”的時候,孩子扭扭捏捏笑了,説道“這個噁心”。這一句話讓人不寒而慄。如果一個孩子從未得到過成人給他無條件的愛,更沒有感受到愛,我想他們又怎能回答出什麼是愛呢? 

《幼兒園》這部記錄片,國際評委認為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現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的展示了兒童世界是成人世界價值觀的折射,讓全世界每一位觀眾都能產生共鳴,那些都是曾經的我們,將來還會是我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