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太平》元曲賞析及譯文

來源:文萃谷 2.97W

《醉太平》是曲牌名。元代貫雲石、王元鼎、張可久等詞人作過《醉太平》散曲,其中以張可久的《醉太平·人皆嫌命窘》最為有名。下面是《醉太平》元曲賞析及譯文,歡迎閲讀

《醉太平》元曲賞析及譯文

  原文:

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 水晶環入麪糊盆,才沾粘便滾。

文章糊了盛錢囤,門庭改做迷魂陣。 清廉貶入睡餛飩。葫蘆提倒穩。

  【譯文】

堂堂大元朝,貪官污吏當權。修治堤防,變更鈔法,貨幣迅速貶值,民不聊生,引起了紅巾軍千萬人起義。苛捐雜税繁雜苛刻,刑法太重,百姓怨聲載道。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錢換錢,什麼時候見過這種情形?奸人做了官,做官的又都是貪官污吏,賢明的人得不到重用。悲哀啊真是可憐!

  【背景】

元朝末年,奸佞當權,朝政極端腐 敗。元順帝君臣驕奢淫逸,大肆揮霍浪費,弄得國庫虛竭,財政極度困難。為了彌補財政虧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賦税以外,於至正十年(1350年)發行“至正寶鈔”的新紙幣,代替早已通行的“中統寶鈔”和“至元寶鈔”,規定新鈔一貫相當於銅錢一千文,准折至元寶鈔二貫、中統寶鈔十貫。新鈔大量印造,貨幣迅速貶值,在大都鈔十錠(等於銅錢5萬文)還不夠買一斗米。“變鈔”的結果,造成惡性的通貨膨脹,使人民的生活更為困難。同時,由於元朝政府不關心生產,水利設施年久失修,黃河在至正四年(1344年)接連決口,氾濫成災,使老百姓大量死亡,並且嚴重影響到元政府的財政收入。因此,元政府又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下令徵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黃河兩岸農民本已飽受災荒之苦,到工地上又橫遭監工的鞭打,被剋扣口糧,個個無比憤怒。於是,“開河”和“變鈔”就成為農民大起義的導火線,導致了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賞析】

這首曲批判現實主義,從詞牌開始就是在痛罵當權者,醉太平,粉飾太平罷了,社會矛盾如此尖鋭,朝廷還紙醉金迷,難怪元朝90年就滅亡了。 堂堂的大元朝,一幫奸佞小人當權,從開河換取錢財開始就是禍害的.根源,惹得紅巾軍造反,(紅巾軍是朱元璋參加的那支武裝,後來做大了),法令又濫又重,弄得四海之內怨聲載道。窮的人就差吃人,有錢人能更有錢,那朝那代有這種現狀。官賊一體,苦到最後的還是老百姓。揭露了冠冕堂皇的元朝奸佞,狼狽為奸,專權欺民。通篇在控訴社會現實,但更有些像戰鬥檄文,號召被壓迫在最底層的廣大受苦羣眾去造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