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來源:文萃谷 6.36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一)開放性的教學處理。

我在教學中重視用開放的視覺處理教學。

其一,課程內容的開放。我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教材,,通過師生共同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料,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有利於教育目標,有實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徵。

其二,學習方式的開放,學生的學習沒有侷限在課堂的40分鐘,學生的學習更多地來自於課外,來自於自己的生活經驗。課堂為學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課堂氣氛自由、開放。

(二)多樣性地選用教學活動形式。

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他們聽一聽、看一看、説一説、想一想、畫一畫、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種活動體驗中不斷深化學習主題。童話的故事情節把課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充滿了童趣。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願望。加上一首首悠揚的春天樂曲,一幅幅美麗的春景圖,多媒體手段使學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學生以手工製作、唱歌、舞蹈、彈奏、快板、朗誦和種植等各種形式的表演讚美春天,寓教於樂,豐富有趣,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是課程綜合性的體現。

(三)學生參與的自主性突出。

新的教材,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參與,自覺實踐。我在教學中很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通過聽講來學習,而是直接參與的,以調查、觀察、討論、製作、表演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積累直接經驗。在各個環節中舞台的主人是學生,我只作為一名引導者和組織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探究搭建一個廣闊的舞台。

(四)讓兒童在活動中學會合作。

我首先重視學生與學生合作:如讓學生找好朋友説説自己看到的春景;小組裏介紹自己的百寶箱;小組合作製作送給春姑娘的禮物等環節,鼓勵了學生相互學習,共同分享、交流和體驗合作的樂趣。在小組合作中,還非常注意從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時刻提示學生在小組活動中互相學習,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學會合作,也把活動的機會提供給每個國小生。同時,還注重教師與學生合作,倡導了一種師生合作探究式的互動關係。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今天,我講授了《神奇的中醫》一課,學生們發現了中醫和中藥與當今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進一步認識到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學生們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時間還給了學生。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討論的方法,學生們可以互相啟發、共同提高。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能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

不足:

1.教師沒有發揮好自己的引導作用。

2.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有待於提高。

改進措施:

1.教師要注重自己的引導作用,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及時地進行點撥,這樣可以節省教學時間,能較好地突破重難點。我們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應充分地備學生,還要做好預設,這樣在課堂上才能做到遊刃有餘。

2.在教學時,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演一演、畫一畫、議一議、説一説等,爭取讓學生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教師還應做好課堂評價,讓學生們找到自身的價值。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演一演、畫一畫、議一議等,爭取讓學生們在樂中學、玩中學。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兒童的社會生活是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學進行的手段,而品德新課標也倡導通過學習者的自身體驗來學習。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生活經驗持續不斷髮展、改造和推進的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

(1)從教本走向人本 我依據自己對課程的認識、文本的理解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需求,努力使課程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融合,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體驗、感受與探究,為此對教材進行再創造,不侷限教材設計構想,讓學生暢談熟知的家鄉人的生活習慣、節令習俗,欣賞感興趣的戲曲藝術,使教學成為學生社會經驗不斷髮展的過程。

(2)注重教學的實施過程 對於學生來説,受教育和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生活,我們的教育應使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發展。課前,我佈置學生觀察、蒐集、瞭解相關知識,在這個發現、思考、辨析的過程中,擴大了知識面。課堂上,大家暢所欲言,在教師指導下,孩子們培養了協作、互助的合作精神,並且開拓思維,獲得了根據所學知識和掌握的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3)追求情感的生成與提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課堂上我注重學生情感的參與,使學生言其所想,讓他們認識到家鄉的美好,產生熱愛家鄉的美好體驗。得到情感上的觸動和提升,並且主動為建設家鄉,推廣家鄉文化貢獻力量。孩子們通過教學所得又迴歸生活,提升了對生活的認識與態度。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人教版國小《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安全的生活”中的第三課“當危險發生的時候”

【教材簡析】

“當危險發生的時候”是第二單元“安全的生活”第三課所討論的第一個小話題。對於國小生來説,這是第一次系統全面接觸安全意識的教育,因此具有重要意義。而正確處理火患又是安全教育中最實際也最為重要的一環,學生學習的成果將直接地影響到學生的生活乃至生命。

【教學目標】

1.學習消防知識,詳細瞭解對火災的處理方法(如撥打火警119、火場逃生等)。

2.知道當火患發生的時候要機智、勇敢、不慌張、不蠻幹。

3.培養學生的安全防患意識,聯繫生活實際,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身邊發生的火患。

【教具準備】

準備火災自救等常識性圖片和滅火的小常識掛圖。

【教學過程】

過渡:親人的痛愛,同學的友情,快樂的校園,讓我們感受到快樂與幸福。可是,一場意外卻足以改變許多人的生活——

一、案例再現

(播放一段火勢蔓延、濃煙滾滾的情境畫面)。我嚴肅地問大家:“如果我們身處火場,周圍已經煙霧瀰漫,應該怎樣防煙嗆呢?”

觀看資料片,感悟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恐懼。

提問:看到這裏,你想説什麼?

(生交流)

是啊,火災令人恐懼,損失讓人痛心。以上案例確實讓人們觸目驚心,慘不忍睹!

同學們,讓我們試想一下:當危險發生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2、反思原因,引起共鳴。

看到這一切,你想到了什麼?

小結過渡:正像你們所説的,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是多麼重要。那麼,在我們身邊有沒有火災的隱患呢?

二、課堂活動

1、創設情境,模擬演練

今天,就讓我們在這裏做一個大膽的假想。假如在上課時發生火災,我們該怎麼辦?(警報響起:着火啦着火啦,大家快逃啊!)

:情景模擬:當火災發生時,怎樣的撥打電話119?

紅紅是一名國小生,一天,他家就發生了這樣的意外??

(例:紅紅家住在5樓,一天傍晚,爸爸、媽媽都沒有下班,紅紅一個人在家裏寫作業。寫着寫着,突然聞到了一股煙味,打開門一看,發現樓道里已經濃

煙瀰漫。)

誰來幫幫紅紅呢?生自由地説。(師:真棒,想到了迅速地保護自己;了不起,看到火這樣大,想到紅紅是個小孩,他應該先報火警。)

對,當火災發生的時候,我們應迅速報警、滅火與逃生,(讓學生學會正確、及時撥打119火警電話)119,怎麼打?

適時指導學生知道打火警119的方法。

師生互動演練

你會報火警嗎?想一想報火警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

①.報警內容清楚、明瞭:⊙家庭住址 ⊙電話 ⊙起火原因 ⊙火勢。 ②.現在,你能正確撥打火警119了嗎?假設你家現在着火了,你該怎樣打火警電話呢?這樣吧,我們先練習練習,一會兒我們請幾位同學來試試看,比比誰報警最快、最清楚。

孩子們,現在我來做消防隊員,你們向我打進電話報警,行嗎?

③.同學們,遇到火災你首先應該撥打119火警電話,但火警電話能隨意撥打嗎?(不能。)老師提醒大家注意:119可不能隨意撥打!)

三、全課小結

同學們,在生活當中,我們應防患於未然;但當無情的火患發生的時候,當危險發生的時候,大家應該沉着、冷靜、機智、勇敢,還應根據不同的危險發生情況,進行自救和逃生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我們的學校教育,希望孩子能成為家庭的一員,融入到他們自己的家庭中去。其實,通過課前調查發現,很多的孩子是自己家庭的中心,但父母只是把他們當作自己全部的希望“供奉”在那裏。並不是孩子自己不願為家庭做一些事情。大多情況都是因為家長過度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恨不得孩子將所有的時間都用於學習“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家裏的事情不用管”幾乎成了許多父母的口頭禪。不經意間,孩子們鍛鍊和成長的機會被家長的“關心和呵護”剝奪了,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也就淡漠了。

學習之餘,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對孩子的學業和身心的發展都非常有益。適當做家務可以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助於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和生活智慧;有利於強化孩子的親情觀念,通過家務勞動,使孩子有機會與父母進行溝通與交流,體會父母的艱辛,培養孩子對家庭和父母的責任感。

如此有益的一件事,家長何不讓孩子嘗試一下呢?在培養孩子做家務時,家長可以確立明確的教育目標。孩子從事家務勞動,掃地、洗碗,擦玻璃,不是純粹減輕父母的負擔,而是通過這種形式,使孩子擁有參與家庭建設的機會,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獨立性,自信心和動手能力。並增強與家人的配合能力,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第一單元“生命是寶貴的”學習主題下有三個話題-----生命的奧祕、珍愛我們的生命和善待自然萬物。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這一切都要從正確認識生命開始。因此本課的重點就是帶領學生探究生命的奧祕。我在執教《生命的奧祕》一課時的時候,努力挖掘教材資源,針對課程標準,緊緊把握住教學目標,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大膽轉變學習方式,教學中針對六年級兒童的特點,重視對兒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以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能力的培養和社會知識獲得的有機結合;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和主體作用的發揮,努力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學有所獲的空間。本節課的主要特點如下:

一、努力突出品德與社會學科特點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所以,本節課在學生知識、生活經驗的缺乏的情況下,我大膽讓學生課前收集整理與胎兒生長髮育相關的資料,讓他們初步瞭解了寶寶在媽媽肚子裏如何長大,把學生帶到現實生活中去思索,探究生命孕育的奇妙話題。再引導學生對“自己出生的那一天家裏人都如何度過的”這一問題課前進行深入的調查,特別強調要了解媽媽在那一天受了哪些苦,一步步地使學生初步懂得“生命不僅僅神奇,而且特別珍貴”的重要意義,因為它不僅包涵了母親懷孕時的艱辛和對寶寶的精心呵護,同時也離不開父親及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至從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我們都被濃濃的愛包圍着。及時的引導學生從多角度獲得情感體驗,整節課無形之中滲透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感悟到我們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本節課至始至終重視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突出了品德性的特點。

二、以“主體多元 合作探究”教模呈現活動

這節品德與社會課主要是和學生一起探討生命的奧祕的,生命對於一些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説太抽象了,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大膽的以我校推行的“主體多元 合作探究”教模為活動呈現方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變學生被動聽講為主動探究,利用預習(包括前制性學習)環節,把在關生命奇妙的話題拋給學生自己探究,讓他們在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在自主思考探究的過程中,在與小組同伴分享學習成果的過程中,一步步探究生命的奧祕,感知生命孕育的神奇。課上讓他們把書包雙肩背於胸前,體會母親懷孕時的感受;講述自己出生那一天的故事,感受自己的到來給整個家庭所帶來的幸福;再聽一位媽媽現場講述生孩子時的感受,體會做媽媽的艱辛。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展示自我學習成果的同時,感悟出每個人生命的寶貴。很多孩子在聽完阿姨的講述之後説:媽媽真偉大!並由此感悟也生命的寶貴。

三、及時抓住即時生成的問題

“課堂是湧動着的生命”,生成問題的課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課堂。這節課我不僅努力地合理利用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密切關注活動開展的實際情況,還注意抓住課堂生成的問題,藉機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得出結論。通過一個小話題“感受媽媽孕育我們的艱辛”,在教學中給予學生充分的交流、體驗、思考、研討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體會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同時我還注意在教學中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恰當的引導和幫助,如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人產房外焦急的等待、親朋好友的奔赴相告”,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感受到家人的擔心和喜悦,懂得生命不僅僅屬於自己,也屬於家人,也屬於社會。我巧妙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很好的實現教學目標。

四、深入學生生活引導學生自悟自得

一直以來,學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方式是講,道理是灌輸的,中間缺乏一個學生自己領悟內化的過程,形成一聽就懂,欲做卻不能的情形。因此新課標中特別強調自悟與啟發的統一,以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內化。本節課我讓學生在課前調查自己出生時的故事、媽媽懷孕時家人的付出等問題,讓學生自主在社會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同時我適時鼓勵學生做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讓學生充分感悟生命是寶貴的重要意義,從而啟發學生層層深入、自悟自得感到珍愛生命的重要,培養學生愛父母、愛家人、愛社會的情感。

整節課的.教學可以説是較為成功的,大部分學生熱情高漲,受到教育,可是我還是發現有少數孩子很茫然。在合作學習中,我上前詢問他們為什麼不和同桌交流時,有一個孩子的回答讓我覺得很意外。他説:“我不覺得我父母為我做了什麼,也感覺不到他們的愛,媽媽還經常打我呢!”孩子的話觸動了我,現在的確有很多父母對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對自己的小孩要求非常嚴格,輕則訓斥重則打罵,很少和孩子進行溝通,總覺孩子太小不懂。而現在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比較孤獨,如果父母平時不注意他們的心理需求,多與孩子聊聊天,多聽聽他們講話的話,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會比較孤僻,不喜歡與人溝通,這對他們以後的生活和學習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從這節課上我明白了,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新的課程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建立新的課程目標下的教育觀念,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更好的教學打好基礎。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了許多不足,也產生許多困惑,但是我相信,只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努力鑽研,我們的教學會更完美。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本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於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校本教材《理解與寬容》《感激與欣賞》,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由於本課時涉及面很廣,藴含着大量的社會歷史信息,所以,教師能借助教材、相關圖片、視頻、網頁及課件,幫助學生歸納整理所學的社會文化歷史內容,梳理清楚生活和歷史之間的聯繫及發展脈絡,進而形成較為明確的歷史觀,使學生學會辯證地理解和看待一個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歷程。

教師能做到學生的興趣點與問題緊密聯繫。讓學生找資料、説感受,積極引導進行思考和分析,學會在事物的聯繫與發展、傳統與變遷中認識和判斷生活和歷史的關係。

生活就是學習。一位外國教育專家説過這樣一句話:“我聽到,我忘記了;我看到,我記住了;我動手,我理解了。”所以,教師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反映了兒童的需要,貼近兒童的生活,能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本案例還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為目的。教師堅持“生活”就是一個大課堂,“教材”不是唯一的資源的原則。實施“學生已有的經驗“、”夥伴間的合作分享”、“家長提供的信息”、“課堂生成的現象”、“街頭現成的場景”……”等都成為了促進孩子學習、幫助孩子成功學習的資源。做到台上台下、校外校內互動起來了。

在這課時裏,透過服飾看社會,感受服飾文化的博大,注重了學生的實踐體驗,是本單元《追根尋源》的主題,是新思品課程所提倡的“活動性”教學原則,也是本課例的一大亮點。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的《品德與社會》學科。通過這幾周的教學,我深刻的體會到,《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及綜合性,如何上好品德課,希望每一節課學生都有所收穫,是我努力的目標。本節課主要的學習目標是使學生理解和懂得自尊、自愛,培養學生分辨是非、美醜,愛護自己的名譽,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上完課後,感覺自己很多地方做得不夠,根據聽課^領`導的指導及自己的反思把我的問題歸結如下:

一、由於剛接觸這門學科

對於這門學科的教學方法還不是很熟悉,所以我上課講的太多,學生説的少,容易上成説教課,導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思維受限,表達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師應該在這裏只起到提問,引導的作用,讓學生明理,然後導行,更多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興趣。

二、本課中我用到了圖片

還有視頻進行引導,來讓學生去發現,分辨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一堂課上下來,感到圖片與視頻的內容有些重複,可以選取其中的一部分作為引導,或者由視頻直接導入即可。可以把更多一些的時間放在拓展維護國家名譽這部分,用故事,兒歌等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維護國家名譽。

三、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

三年級學生還不能從字面上理解自尊,名譽等詞,要使學生理解和懂得自尊、自愛,就要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最大限度的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深入淺出引導,這樣才能達到目標。我這節課結合教材中的事例大做文章,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應由事例、圖片的引導,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延伸到孩子們自己身上,應該主要解決學生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並不是一味講道理。最主要的要讓學生髮現自己及周邊的事情,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最終使他們懂得應該怎樣維護自尊,珍惜名譽。

總而言之,通過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一點知識,懂得一點道理,得到一點感悟,引發一點思考,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幾年來我一直擔任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經過幾年的執教實踐過程,我有很多心得體會,有很多感悟,也多很多教學反思。我覺得《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是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下面我就簡單談一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所做、所思、所感。

一、把握課程特點、深鑽教材、充分準備是上好品德課的前提。

現在我們使用的《品德與社會》教材是人教版的,大多數課都是圖片比較多,文字量較少。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學,一課要不了多長時間就可以上完。如果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品德素養的提高。每學期我們學校都開展公開課活動,上完課學校領導和同事都會及時給予點評指導,指出優缺點,在平時的教學中領導有空的時候也會深入班級聽課,及時把握我們教學動態,幫助我們儘快成長起來,這幾年學校也多次安排我們去其他學校聽精品課、參加培訓,這一系列的活動,給我們幫助很大,及時給我們指明瞭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大方向,幫助我們摸索出更好更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使我們能更快的勝任工作。在具體教學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老師,是越來越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我在備課階段一方面深鑽教學目標,充分運用教材上的內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關知識和內容,另一方面也在課前充分的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合理利用相關的社會資源。例如備課時一定收集網上或學生實際生活中的一些資料,豐厚教學內容,從而接近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須以學生生活為基礎,才能享受成功

思想品德教學設計的道理、案例、必須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況下進行豐富、取捨、轉換、替代,可以把知識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詞、最古老動人傳説典故、發人深思的名言警句、新鮮的新聞資訊和時事、在身邊而常見卻視而不見的生活事例、讓人在笑聲中感悟的詼諧、幽默、恰當的比喻等等作為載體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這種教學資源能夠在一瞬間打動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思想產生震撼的效果,能夠一下子讓學生進入我願學習的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參與課堂,融入課堂,達到教育優化的效果。

三、用心愛每一位學生

作為老師,心中有學生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不僅僅把學生單純的看作一個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羣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慾望,我們成年人有的他們都有,與我們平等的人。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差距越大,老師想達到的效果就越差。所以老師要想真正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就必須要做到用心去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用心去觀察孩子們的言行舉止,用心去理解孩子們的喜怒哀樂。在教學中,老師要帶着鼓勵,帶着微笑走向學生;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要善於運用鼓勵性評價,激勵學生,鼓勵學生,寬容學生,賦予他們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給他們一片自由翱翔的藍天。

四、注重教學反思

我清晰的記得工作的第一天,我的校長給我們這些教師提出的一點希望就是“堅持寫教學反思”,一年來我一直堅持寫教學反思,通過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新課改的關鍵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關鍵是教師,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新課改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來更加嚴峻的挑戰,為適應新課改的變化,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正視自己的不足,不斷地積累經驗,取人之長,補已之短,更要加強自身修養,要以人格力量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帶動學生。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多與少的思考》一課出自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可愛的祖國”,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的資源、人口的現狀,我國雖然地大物博,總資源豐富,但因總人口太多,所以資源的人均佔有量非常低。在瞭解了我國資源現狀的基礎上,進一步自發產生節省資源的想法,從而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節約習慣。

“人口”與“資源”這些概念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是比較抽象的,離他們的生活也比較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走近它們、瞭解它們,是本課的難點。

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遵循“學生為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課前讓學生選擇性地瞭解自己感興趣的資源,並在課堂中以小組的形式交流,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掌握主動權,比枯燥地講解什麼叫資源效果更好。

品德與社會課程建立在學生的生活體驗及現有認知上,因此我在課堂中設計了一個情境——把粉筆分給多數學生,產生一盒不夠分的結果,再通過問題“把這一盒粉筆比做我們國家的資源,你想到了什麼?”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國的資源總量雖然多,但是因為人口太多了,所以仍然導致人均資源佔有量不足。再通過數學算式:總資源÷總人口=資源人均佔有量,讓學生了解到節能及控制人口的必要性。

在課的最後,向學生髮出了“低碳生活”的號召,並要求學生制定詳細的計劃,並把這些細則落實到生活中,形成節約能源的生活好習慣。比如:除了人口計劃之外,我們還能做到哪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保護環境、節約用水、節約用紙……最後通過反映實際的圖片、數據、視頻片段與社會現狀內容有機結合起來,用事實説話,從而提高本節課講述的可信度。

品德課是一門綜合課,主旨是和學生的生活聯繫起來,不能脱離生活實際。學習者參與現實的生活,要活用知識,在參與中學習,是社會參與的過程。並在學習中提高自己思考的能力,發展多向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本節課充分體現了實踐活動這一特點,以學生實踐活動為主體,引導他們自由組成小組,相互合作,自主探索交流,增長了知識,活動方式多樣化。活動領域由課內到課外,由家庭到世界,感受家鄉的魅力,激起對家鄉的無限熱愛,立志為家鄉做些事,樹立為建設家鄉努力奮鬥的豪情。學生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培養。本課教學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1、從生活出發,以學生為主體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體現了:“課程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教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在兒童現實生活中培養道德情感、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把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做人”作為課程的核心;不僅關注生活體驗的本身,而且更加關注對兒童正確價值觀的培養,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重視學生主體性學習”品德與現實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風俗民情都可以成為課堂的資源。所以這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調查:家鄉的旅遊景點、土特產資源等;教師利用了這些生活中的資源,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場景,這樣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將課堂變成了活潑的課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擴大了教學空間,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這節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轉變角色,貼近生活,快樂體驗

新課程對教師提出:“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他們的感受和體驗。”突出的是“把知識學習、能力培養與情感體驗相結合”的原則。現代的教學觀還要求課堂教學方式多樣化,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如角色扮演、觀察、比賽等方法,理解和內化知識技能。這些在本課的教學中都有體現。讓學生通過當導遊這個角色,貼近了生活。從而參與學習、得到了快樂的體驗。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認為這不光是語文課要做到的,同樣《品德與社會》也要做到。所以課前我就讓學生分小組查閲資料,瞭解泉州各景點,蒐集家鄉的風味小吃,民間故事傳説,地方特色文化等。通過課前課後讓學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將課內的活動延伸到課外實際生活中,使思品的實踐活動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品德與社會》作為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瞭解社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通過教學以及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而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特別是實行“六環三步”教學模式以後,這種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搞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下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這是新課程對我們的要求。

首先,讓學生提出問題,這樣學有目標,思路清晰,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後選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可以自行解決,進行個體彙報,也可以合作討論進行解決問題,還可以參照自己收集的材料進行評析解決問題。如果學生實在不能自己解決,教師要進行點撥,幫助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概括,講一講自己的所得、收穫。此後,可以聯繫實際生活進行剖析,情感進一步昇華,最後鼓勵學生想要探究的問題。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指導者或參與者,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

在實施“六環三步”教學模式中,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從班集體的小事入手,緊緊抓住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核心提示:我講授了《社會生活中的民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社會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

我講授了《社會生活中的民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社會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很喜歡這種方式,在表演中,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提問學生,應多關注學困生。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開闊他們的視野。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國小五、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這兩本書,涵蓋的知識面太廣了,學校、家庭、班級、個人、國家、歷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態環保等相關知識都有涉及。通過大半學期的教學和參加聽課、評課等一系列活動,有很多感悟和體會,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收穫頗多,現作如下反思。

傳統的課程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標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教育理念的轉變,也體現在課前的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中。課堂中的活動應是在教師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如在《幅員遼闊的祖國》這一課,我讓學生親自動手製作了我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的卡片,並讓他們自己拼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這項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他們記住了各省區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他們的愛國思想,這正是《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教材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煉有教育意義的素材,在學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現問題,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我們的班集體》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裏話"發佈會,事先要求學生蒐集各自的心裏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所以,"我們選擇一種什麼樣的教育,就為孩子選擇了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瞭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的史實,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自覺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打鐵先要自身硬",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老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紮實,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要提高老師素質,必須紮紮實實地做到:

1、堅持學習。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

2、勇於反思。老師不但要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要用於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品社學科教學的規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

3、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如:不遲到,不早退等。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逐步完善"讀、議、講、演、評"的有效教學方法,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生活相結合

理論聯繫實際,校園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是國小品社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可以有組織地去校外調查、採訪、參觀、詢問,然後作彙報交流。

總而言之,通過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反思帶來的快樂我感受頗深,如今嚐到了甜頭。"親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事半功倍。願快樂永伴老師和學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