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教學分析論文

來源:文萃谷 3.07W

第一篇:論國中物理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

國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教學分析論文

摘要:素質教育是當今社會發展需要的一種新的教育取向,也是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實施開展素質培養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須,也是新世紀對於人才的一種全新的客觀要求。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國中物理教學活動中就需要加強對於素質教育的培養。本文就是通過幫助學生建立合格的目標,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聯繫教材,加強學法指導,優化學生的情感因素上實現素質教育的培養。

關鍵詞:國中物理;物理教學;素質教育;有效實施

一、引言

素質教育主要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教育活動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國中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落實素質教育是教師的主要職責所在。本文主要是從幾個方面簡單分析如何在國中物理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的培養。

二、幫助學生建立合格的目標

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就是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全面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充分挖掘學生潛在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綜合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幫助學生“因材施教”開展素質教育,就從最基礎的做起,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教育方式,比如在課堂上時,教師對於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瞭如指掌,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對於學習較好的學生適當提出有難度的問題,對於學習差的學生提出相對比較簡單的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後,不要立即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讓其他學生參與到中間,積極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佈置作業的時候,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學生獨立完成作業之後,鼓勵學生利用課餘的時間多讀課外書籍,增長自己的學識和見聞。在學生自主進行學習或者教師對於他們進行課外輔助工作的同時,鼓勵學生多提問,不僅解決課堂上的問題,針對課外知識也多加提問,鞏固他們的知識,讓每位學生的知識達到飽和狀態。通過以上的一些措施,要求所有的學生達到目標,讓有潛力的學生也能夠得到特殊的發展機會,實現自己的目標。

三、發展他們的個性,激發他們的學習激情

興趣愛好是學生活動中最現實,也是最活躍的因素,是學生實現自我感覺、追求新事物、發展思維的強大驅動力。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個性成長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才能實現素質教育成果。在教學中加入情境化教學,實現愉快的教學,滲入生動多樣的表演形式,使效果更加顯著。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從活動實踐中產生的,也可以在活動實踐中發生變化。但是學生的年齡和閲歷不足,興趣也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並且會隨時間、環境的變化而產生變化。所以,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應該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教育學生不能只片面針對某一種活動產生興趣,對其他活動沒有任何的興趣愛好,正確引導學生向多元化的活動中發展,並且強化自己的興趣愛好,促使自己的個性成長。

四、緊密聯繫教材,滲透教育

在教材中的大部分章節中,素質教育的內容不是很明顯,但是結合知識來分析,在教學這部分內容裏面,就可以將素質教育滲透到知識授權之中,這就是進行素質教育的最好體現。

(一)在物理基礎知識上進行課堂的滲入

教師在講述測量這一章節的課程時,要求學生一絲不苟,嚴格執行,比如時間的測量,要求學生守時、惜時,在運用中,用大量的圖片來代替寫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教育學生將實際與理論結合起來,有助於理解、教育,另一方面,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在實驗過程中教學

通過實驗教學,實現對學生素質的培養,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嚴格做事,具有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態度,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和相互協作的能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五、加強學法指導

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斷深入,教育的思想工作也不斷進行更新,針對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加強學法的指導就是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將教師的教學課堂改變成學生學習的課堂,將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自己掌控。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也提高了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加強學法指導,需要學生的強力配合,注重學習的方法,實現自主學習。

六、優化感情因素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對於學生的情感素質培養重視起來。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參與情感的交流與溝通,通過教學真正實現學生個人品質、價值的定位,正確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為自己的目標而奮鬥,這樣也有助於自身個性的成長,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

七、結束語

從上面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教師應該首先需要具備素質教育的意識,只有教師本身真正地領悟到素質教育在物理教學中的意義,教師才能實現在物理教學中真正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基本素養,為培養社會全能性人才而努力。以上提到的培養素質教育的方法,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側重,不需要面面俱到,牽強附會,只要教師能夠根據需要作出周密的計劃,主動培養,長期堅持下來,一定會有所收穫,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

參考文獻:

[1]劉霞.小議在國中物理啟蒙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J].教育探索,1998.

[2]王宏魯.略談國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

[3]李文生.淺談國中物理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赤峯教育學院學報,1999.

[4]吳廣慧.國中物理科學方法教育對實現新課程三維目標的作用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15.

[5]夏燕.淺談在國中物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幾點體會[J].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

第二篇:國中物理教學利用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

摘要: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現象都包含着豐富的物理知識,利用生活中的現象創設多種物理教學問題情境,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現象開始學習物理知識,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能使學生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能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還能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和水平,使物理教學符合新課標利用生活學習物理的理念。

關鍵詞:物理教學;生活現象;創設情境

在國中物理教學中,新課標要求物理教學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現象都包含着豐富的物理知識,要學好物理知識,就要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利用生活中的現象創設多種物理教學問題情境,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現象開始學習物理知識,符合國中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夠有效引導和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

一、創設“輻射式”問題情境,增強學生思維發散能力

“輻射式”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物理教學中,以教學內容中的某一個知識點為中心,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不同途徑分別去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在學習中去尋找、探索和這個中心知識點有緊密聯繫的多個知識點的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通過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不但能加深對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深度和廣度,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還能增強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例1在學習滬科版國中物理的“槓桿的平衡條件”這節內容時,在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掌握了槓桿的平衡條件這個知識點後,為了增強學生對槓桿的深入理解和應用方法,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在工地施工中用撬槓來撬重物”這種現象來創設以下的多個問題情境:問題情境一:當利用相同的撬槓來撬起同一個重物時,如果在相同的地點但用力的方向不相同時,需要的力的大小是否一樣呢?問題情境二:當利用相同的撬槓來撬起同一個重物時,人們既可以向下壓撬槓,又能向上抬起撬槓,在運用這兩種方式時,哪種方式會更省力呢?問題情境三:當利用撬槓來撬起同一個重物時,為什麼使用的撬槓越長,撬起重物時就越省力呢?在探索這幾個問題情境時,需要學生找出各種情況下的支點,畫出不同情況下力的方向和力臂,要進行對比、計算哪種方式省力,通過綜合分析槓桿的運用條件才能得出最後的結論,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利用槓桿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二、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知識的積累是人們長期探索實踐的結果,在國中物理新課標的教學要求中強調,物理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要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要注重培養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的探究精神。運用生活現象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和思維能力,在物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設置一系列的循序漸進又相互關聯的探索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去發現其中的問題,科學分析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或者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來聽課學習,從而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例2在學習滬科版八年級“科學探究:摩擦力”這節內容中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麼條件有關係時”,可以創設如下兩個教學問題情境:問題情境一:同學們在騎自行車時會發現,車子的腳蹬子、車把上的橡膠套這兩個地方都有凸起或凹陷的花紋,做成這種樣式的目的是什麼?問題情境二:當我們用一個車子拉東西時,裝滿東西的重車要比空車費力氣,這能説明摩擦力與物體重力有關嗎?通過對這兩個問題情境的探索,學生掌握了影響摩擦力的條件後,可繼續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情境三:當我們在地上推一個東西時,比較省力,假如把兩個相同的東西並排一起推時就很費力,這能説明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與地面接觸面積有關嗎?通過這樣創設問題情境三,更能激發學生探究摩擦力的興趣,啟發學生對摩擦力應用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再讓學生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觀點,就能最大限度來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三、創設“懸念式”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物理求知動力

要提高國中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求知動力,教師可利用多種方式來創設具有懸念和吸引力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慾望和對物理學習的興趣。一是運用生動語言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可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新穎吸引人的方式來創設這種“懸念式”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想回答問題而又不知道答案的急迫心情,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慾望。例3在學習“流體的壓強和流速的關係”這節內容的導入新課環節時,教師可創設如下“懸念”問題情境:當你在火車站的站台上候車時,會看到站台上劃有一條白線,所有乘客都必須站在白線的外面。如果站在白線以內列車開進站時會非常危險,大家想知道為什麼人站在白線以內會非常危險嗎?在同學們都想知道“真相”時教師導入本節所要學習的知識“流體的壓強和流速的關係”。讓學生帶着“懸念”進行學習,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動力。二是運用趣味性的現象創設問題情境。對於國中學生來説,他們正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齡,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理,對任何懸念問題都想知道其原因。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來創設具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以增強學生的探究動力。例4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中的“慣性”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創設如下問題情境:當你在路上不小心踩到西瓜皮時,身體為什麼會向後面倒,而當你跑步時不小心被東西絆倒時為什麼身體總是向前倒?運用這兩個有趣的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和動力。總之,利用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參與探究的主動性,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應注重運用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教學,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範良蘭.中學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研究[J].福建師範大學,2015(04).

[2]賈天奎.國中物理學科創設問題情境的教學實踐研究[J].學週刊,2015(03).

[3]趙東昇.國中物理教學生活化情境創設的實踐研究[J].內蒙古師範大學,2014(12).

第三篇:利用生活中的課程資源開展國中物理教學

摘要:物理課程改革中堅持因地制宜的開發利用生活中的課程資源展開物理實驗教學,對於課程目標的貫徹落實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學價值,在生活環境中開發潛在的課程資源,其目的在於迴歸國中物理教學的本來面貌,最終實現物理教學目標與學生全面發展的統一。下面筆者嘗試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針對如何利用生活中的課程資源開展國中物理教學展開分析。

關鍵詞:生活;課程資源;物理式教學;實踐

國中物理課程以實驗為基礎,離開實驗資源無法展開物理教學,然而如果僅將物理實驗資源的開發界定在學校配備的資源上,那麼無形之中就為學生全面發展設置了“瓶頸”,因為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只會看到陌生的儀器以及各種有待驗證的公式和定律,然而物理學需要和生活、經驗連接,才能達到其效果,因此必須拉近課程資源與學生生活的距離,物理教師應該善於站在物理學視角審視周圍的環境,從生活環境中注意挖掘和學生生活經驗相關聯的課程資源,為學生創建豐富的物理學習環境。

1當前國中物理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1.1學習活動與生活脱節

對於不同地區的學生來説,現行教材個別地方和學生的生活是存在距離的,不利於學生深入理解和解決問題,同時現在物理教學中多數教師始終在堅持“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學生需要在知識完整性的基礎上理解物理概念、總結物理規律,通過典型例題講解、學生大量的練習來達到強化訓練的目的,但是如果將熟記教材知識點作為目的,很明顯背離了現階段學習物理的意義,國中階段物理教學是不斷培養學生髮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幫助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建立物理思維。生活資源可以為物理教學提供大量資源,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其作用逐漸凸現出來,所以教師必須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對各種生活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從而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學科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

1.2物理知識僅停留在表面認知上

當前很多國中物理教師將關注點放在了物理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上,單純重視學生最終的成績,然而這種評價標準根本沒有考慮到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物理課堂教學明顯脱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這種傳統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直接造成了教師授課方式的單一化與機械化,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時間長了學生自然失去了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大量的強制性物理訓練也顯得完全沒有必要了。另外,多數情況下學生的物理知識都是在被動接受中獲得,很少有學生會主動發現問題並提出猜想,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僅停留於表面,面對一些陌生問題、複雜問題他們往往會表現出束手無策,不能對學到的知識進行靈活運用。

2如何利用生活資源開展國中物理教學實踐

2.1提升教師自主開發生活資源的意識

上文提到當前很多教師都沒有形成自主開發實驗資源的意識,多數學校領導對這方面問題也並不重視,然而大量一線教師的成功經驗表明,充分利用生活環境中的資源以及我們身邊的物品展開物理實驗教學,可以發揮實驗室資源無法替代的作用,所以,學校領導及教育部門應該轉變認識,從經濟上、制度上及政策上支持教師與學生開發實驗資源,激發教師自主開發教學資源的熱情,不斷優化國中物理實驗教學。

2.2提升教師開發生活資源的能力

教師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物理教師不僅承擔着傳授知識及技能的責任,同時還要將學生的生活資源與體驗緊密結合起來,不斷培養學生的價值觀,關注時下的生活感受,從而未學生終身學習及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實驗資源與這一點是非常符合的。所以應該使廣大物理教師清楚這一點,為教學實踐提供理論及方法上的引導,特別要注意的是,應該加大對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力度,從生活中創造性的開發實驗資源,將生活中的資源應用到物理實驗教學中。

2.3利用生活資源展開典型案例分析

剛開始學習浮力時,大部分學生會感覺浮力產生的原因比較抽象,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這種情況下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這樣往往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將一個可樂瓶去底,取一個乒乓球、一個水杯、一根小木棒、一塊玻璃片以及適量的水,教師走入教師時首先提問:同學們,大家説一説乒乓球放進水裏會浮在水面還是會沉到水底?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學生們會異口同聲的回到:會浮在水面。然後教師繼續提問:那麼誰能嘗試一下讓乒乓球自由的沉到水底?這個問題對於學生們來説自然是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整個課堂也會隨着這個問題的拋出變得活躍起來,一些學生主動要求上台嘗試這一猜想,但是最終都是失敗而歸。這時教師從容的進行演示,將球放入倒置的可樂瓶中,瓶口被乒乓球堵住,然後利用小木棒輕輕的將乒乓球頂住,然後快速的向瓶中加水,一直到將球淹沒後拿開小木棒,這時乒乓球果然並沒有浮起來。在學生沉浸於驚奇的狀態時,教師利用玻璃片將流水底部堵住,過了一會兒球又浮了起來。實驗完成以後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前部分由於乒乓球沒有了水向上的壓力,因此浮力自然消失沉到底部,後部分利用玻璃堵住瓶子底部,有了水以後自然有了浮力,這向上與向下的壓力差就是浮力產生的原因。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從生活中開發教學資源可以為新教學理念的實施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希望未來的工作中,廣大一線物理教師可以調動周邊的一切有利因素,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探索,將實驗資源的開發落實到具體的教學行為之中,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相應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秦鳳珍.藍色與綠色的交響———山東半島藍色文化資源與煙台市國中語文校本課程建設[J].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112-114.

[2]李玉峯,劉嵐.新疆國中物理骨幹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現狀調查[J].新疆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1:74-80.

[3]何蓁.2007年湖南省國中物理教學現狀調查報告[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7,09:105-107.

[4]周通洲.國中物理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選擇與運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9,06:276-277.

第四篇:單元考試錯題管理中國中物理教學運用

摘要:近些年來,錯題管理更多運用於物理學科的日常教學,同時也體現了錯題管理的實效性。從單元考試的角度來講,錯題管理應當佔據關鍵的位置。通過運用錯題管理,師生就能在相互配合的前提下糾正錯題思路,避免後期在物理測試中出現類似錯題。因此針對物理教學以及單元考試而言,應當更加關注錯題管理。

關鍵詞:單元考試;錯題管理;國中物理教學;具體運用

在國中學科體系中,物理學科佔據了核心性的位置。然而從現狀來看,很多國中生在面對物理學科的單元測試時,通常都會感覺到畏難,這是由於國中生頻繁出現各種各樣的錯題。如果能夠運用錯題管理,就能讓國中生認識到錯題根源所在,通過自主探究來歸納防止類似錯題的可行思路。因此,錯題管理與物理單元考試需要實現全面結合。

一、錯題管理的重要價值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很多國中生都覺得物理學科的學習難度是較大的,對此甚至懷有懼怕或者厭倦的心態。受到上述心態帶來的影響,很多國中生都無法意識到出現錯題的根源,以至於單元考試出現了反覆性的錯誤。因此可以得知,針對物理學科的錯題管理有必要予以全面強化,運用錯題管理的手段與措施來避免類似習題錯誤,同時也有助於培育同學們具備的物理思維。關注物理學科的錯題管理,有助於幫助同學們迅速發現自身在學習物理時的各種缺陷,對於其中的知識盲點進行了有效彌補。通常情況下,錯題管理都能減少國中生再次犯有相同物理解題錯誤的機率,因此體現了十分顯著的價值。針對不同章節涉及的單元測試來講,錯題管理的宗旨就在於歸納得到特定的錯題類型,然後凝練並且歸納得到完整度較高的錯題本。同時,錯題管理還能幫助國中生理順物理學科的知識脈絡,確保同學們在面對各種類型的物理題時都能擁有更加清晰的解答思路,加快解答速度,提升解答效率。近些年以來,新課改正在迅速推進。面對新的形勢,國中階段的物理學科也實現了全方位的轉型。對於日常教學來講,如果能把錯題管理融入單元考試,就可以激發國中生針對物理學科的濃厚興趣,在此前提下致力於完善物理學科的課堂。在開展單元測試的基礎上,針對同學們常見的各類錯題就要予以全面的探究,此項舉措有助於歸納珍貴的解題經驗,培育嚴謹與認真的學習心態。國中生如果擁有了錯題管理的思路,就能借助錯題管理來延伸自身具備的邏輯思維,針對物理學科的類似習題都能予以正確解答。

二、具體的教學運用

目前的狀態下,物理教學針對錯題管理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但從整體來看,錯題管理仍然欠缺完善性,因此仍有待加以改進。受到應試思路的長期影響,教師在物理課堂中仍習慣於向同學們講授物理學科的基本公式及定理,對於錯題管理並沒有留出足夠時間。在此種狀態下,很多國中生實質上並沒有真正接受錯題管理,欠缺錯題管理必需的思維模式。為了改進現狀,物理教學有必要強化錯題管理,將其運用於單元考試涉及的各個流程中。

(一)密切結合物理實踐

問題教學法十分適合運用於物理學科的日常教學,這是由於,問題教學與物理實踐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繫,二者應當是不可割裂的。對於國中生來講,如果能把物理習題與平日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那麼就能從源頭上轉變自身的思維,同時也有助於避免解答習題時的各種誤區。由此可見,建立於物理實踐前提下的錯題管理具備很關鍵的價值,運用此種方式有助於強化認識。例如:針對串聯電路在進行講解時,教師應當指引同學們探尋日常生活涉及的電路串聯知識,進而歸納得到錯題的根源,同時也拓寬了國中生具備的物理思維。

(二)關注課堂探討

國中生在面對單元考試時,經常很容易表現為迷茫狀態,針對特定類型的物理題無法迅速找出相應的解題思路,因而浪費了較多時間。然而,國中生如果單純憑藉自身力量,那麼通常無法迅速歸納出可行的解題思路。因此,如果能把課堂探討與錯題管理相互結合,就可以幫助國中生探究錯題的根源,對於自身具備的物理思維漏洞進行全面彌補。在必要的時候,教師可以把同學們分成各個學習小組,各組都要給出特定類型的物理題解答思路。通過運用小組探究的模式,就能從根源上鞏固同學們擁有的知識體系。

(三)開發變式試卷

在每次的單元考試中,教師都可以察覺到同學們經常做錯的物理題型,針對上述的物理題型有必要製作練習卷,運用變式練習的方式來深化印象,幫助同學們擺脱錯誤思路。具體在設計變式的物理題時,針對其中涉及的各個題型都要予以靈活選擇,在轉變思路的前提下靈活應對物理題。由此可見,變式的物理試卷有利於拓寬物理思維,確保國中生擁有更為靈活的習題解答思維。

三、結語

經過綜合分析可以得知,國中物理不能缺少錯題管理作為必需的課堂措施,錯題管理運用於各個時間段的單元考試有助於活化物理思維,同時也幫助國中生從根源上避免錯題的出現。未來在課堂實踐中,師生還需致力於密切配合,因地制宜運用錯題管理來優化整個的物理課堂,提升綜合性的課堂質量。

參考文獻:

[1]趙新.單元考試錯題管理在國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7,(03):4.

[2]沈宵.注重錯題管理,激活國中物理課堂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0(06):163.

[3]王現琳.國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3,(34):57.

第五篇:國中物理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摘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對於培養全民族的科學素養有很重要的意義,並且目前的科學教育需要從理論教育過渡到實踐教學之中。但是由於歷史教學的原因,長期以來一直未能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而未能跟隨時代發展的需要步伐。本文科學概述了科學探究能力,分析國中物理中科學探究能力的現狀,結合現狀,制定相應的對策來解決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不足。

關鍵詞:國中物理;物理教學;培養;探究能力

一、引言

無論是發達國家或者是發展中國家,科學素質對於這些國家的教育者都佔有重要地位,教育工作者也積極尋找培養教育的方法。從教育的角度上看,科學素養培養的主要任務是科學的知識和能力培養,而科學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最主要的就是科學的能力的培養,能力是最能影響一個人的人生的。科學能力又主要集中在科學探究的能力上,從我國的教育歷史上看,中國的教育沒能充分地集中在科學探究能力上,學生缺乏基本的探究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探究性,不能適應現代飛速發展的時代。

二、科學探究能力的概述

科學探究是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和老師的探究活動。在中學的教學中,主要是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認識新生事物和發現新規律,自己去思考問題,遇到不懂的問題主動詢問教師,在自己親身經歷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從智力和情感上實現學習的過程。

三、國中物理教師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現狀

(一)探究教學未受重視

開展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教師就應該將更多的學習時間留給學生。根據調查數據來看,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授課堂知識的時間佔整個課堂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這樣一來,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就很少,在這個有限的課堂時間上,學生就不能進行科學的探究,大多數學生將時間花費在閲讀教材和寫作業上。這就説明,教師的教學方法沒能實現多樣化,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發揮出科學探究的精髓。

(二)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未受重視

教師在教學課堂中,注重講解課堂知識,把所有的問題都講清楚,沒有留多餘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和提出問題,無法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對於學生的提問題能力缺乏足夠的訓練,在培養的方式方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教師沒有注重創造情景化的物理問題,學生也缺乏觀察問題的能力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聯想問題的能力,也不能提出科學的問題。

(三)實驗多以驗證性實驗為主,未重視探究性實驗

國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對於實驗的教學還是比較重視的,但是實驗多以驗證性的實驗為主,探究性的實驗缺乏。驗證性的實驗對於國中生來説啟發性較高,探索性卻不強,不能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本質。驗證性實驗一直按照傳統模式進行,不能滿足現代新課程物理實驗的要求,不能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事物本質的能力。

(四)學生設計實驗並親自操作未能受到重視

國中的物理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重要表現形式,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並且實驗的本身也是學習知識、展示知識的體現。從實驗的角度看,對於實驗儀器的選用、操作、結果分析,都是探究學習的體現。如果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實驗、摸索實驗,對於實驗充滿熱情,享受探究過程帶來的樂趣。

四、國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對策

(一)設置沒有壓力的學習情境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都是教師提出問題或者教科書中提出問題,學生來解決問題,很少會有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這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所以在新的教學模式中,加入情境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矛盾與問題,深刻了解學習物理。

(二)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問題

從上面的章節中,可以知道教師在課堂講課的時間上佔據大量的時間,很少的時間給予學生自己去寫作業等,沒有多餘的時間給予學生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這種教學模式未能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生只是跟隨教師的思維去解決問題,沒能深入瞭解問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留時間給予學生,讓學生自主去探究。

(三)讓學生自主觀察和收集實驗

學生在觀察收集數據時,要有明確的觀察目標,明確收集的對象,記錄收集對象的聯繫,明確收集對象的時間,關注收集的信息。通過實驗收集數據,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鍛鍊學生使用簡單的實驗儀器和測量工具,測量出基本的物理量。

(四)培養學生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

通過認識科學探究能力,從科學探究過程中揚長避短,從科學、嚴謹的角度出發,正確地對待科學探究,這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自主地獲得發現和改進的建議,從中獲得體驗,有正確的見解。

五、結束語

本文針對國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做出了一些論證和對策,但是由於時間和實驗受到一定的限制,導致本文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新時代教育的要求,也一直受到廣大民眾的重視,所以教育部門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隨着新課程的不斷改革,教育工作者的同心協力、相互配合工作,也會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並達到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代衞建.國中物理教學中加強學生實驗探究技能的培養[J].新課程(中學),2010.

[2]趙小琴.國中物理探究教學課堂環境及其對探究能力影響的調查研究[D].西南大學,2006.

[3]呂文軼.國中物理探究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增強提問能力的實踐研究[D].河北師範大學,2005.

[4]武濤.國中物理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中的模式構建[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

[5]張立志.淺談國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而打造智慧課堂[A].吉林市東方智慧教育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全國智慧型教師培養體系建構模式學術會議一等獎論文集[C].吉林市東方智慧教育諮詢服務有限公司,2016.

第六篇:談國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摘要:本文對在國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行研究.關鍵詞:國中物理教學;觀察能力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物理學的基礎就是對事物進行觀察和實驗.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學會觀察物理現象,學習物理知識、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在國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觀察能力,使學生在愉悦輕鬆的教學氛圍中學習物理知識,掌握物理知識.

一、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國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引入環節.一堂課精彩的開頭,往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種不尋常和鮮明性,能使學生投入到對新課的學習中.在引導學生學習新課內容時,教師要針對學生不同的聽課投入程度,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利用生動化教學手段,避免傳統教學中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分散學生課堂注意力的弊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思考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因此,教師要從自身的講課風格、語言表達、語調語速等方面進行改革,優化課堂教學方式,適當穿插生活現象,使學生輕鬆獲取物理知識.例如,在講“在汽車勻速行駛中,對司機的運動狀態進行描述”時,會遇到一些不同的解釋.比如説,副駕駛就會覺得司機處於靜止狀態,而作為馬路上的人就覺得司機正在運動.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一個人為什麼有兩種運動形態這個問題,幫助學生掌握“物體在進行相對運動時,要依據參照物進行描述”的知識.物理現象源於日常生活.開展物理教學活動,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物理知識,並對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課堂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物理知識.

二、引導學生理解,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反映出他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國中物理教材中基礎概念佔了很大的篇幅.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基礎知識.在觀察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時,教師能夠初步瞭解學生學習的方法和學習能力,並適當引導.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反饋自己對物理問題的理解程度、解決方法,從而在老師的引導下深刻理解物理知識.例如,在講“慣性”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以便了解學生是否掌握物體運動的原理.比如,為什麼人們踩了路邊的香蕉皮會向後滑倒,而被石頭絆倒則會向前摔呢?大多數的學生都知道這是因為“慣性”的原因,可是卻對其物理原理不能準確表述.教師要重點講解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通過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讓學生知道人絆到石頭時,腳受到石頭的阻礙停止運動,上半身卻會繼續向前,所以會向前摔.反之,踩到香蕉皮,腳隨着西瓜皮向前滑行,所以會向後倒.這樣,學生能深刻理解“慣性”知識,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三、科學聯繫生活,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

生活中到處都充滿物理現象,物理知識也是從生活中產生的.在新課程背景下,國中物理教材加強了理論聯繫實際、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相關方面.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教師可以設置相關的教學環節,把生活現象有意無意地融入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來認識物理原理.比如,冬天的打霜現象.學生在生活中要善於觀察和總結,思考為什麼會形成霜.通過教師的引導,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鞏固了學生學過的物理知識,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例如,隨着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火箭、衞星、三峽工程得到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雖然不能身臨其境,不過可以通過電視、網絡等公眾平台瞭解相關資訊.比如,在觀看發射火箭的過程中,會看到發射架下的“白氣”,或者火箭周身所掉落的物質.通過觀察和思考這些現象,學生能夠深刻理解物理知識.在學校學習畢竟有空間和時間的侷限性.通過觀察生活現象,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總之,在國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理解,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科學聯繫生活,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培養學生勤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學習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作者:費正河 單位:江蘇泰州市民興實驗中學

第七篇:國中物理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分析

國中是學生接受新事物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勇於探索和嘗試新事物,有強烈的求知慾.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學生全面適應國中教學節奏.在此基礎上,八年級新增物理學科,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物理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那麼,在國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點體會.

一、做好啟蒙工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國中物理是學生整個物理學習生涯中的起點.對於學生來説,學好國中物理是至關重要的.物理作為一門新的學科引進課堂,使學生在一開始因為知識點相對簡單,在學習時會很輕鬆,也會很感興趣.隨着課程的不斷加深,加上其生澀的概念,會使學生越來越調動不起學習興趣.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要從一開始做好學生的啟蒙工作,讓學生對於物理學科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使學生明白其實課本上的物理知識就是來源於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只不過整理成規範的文字在課本上呈現出來,從而不會對物理學科的學習產生畏懼心理.例如,在講“參照物”時,課本上簡短的語言,就把參照物的概念概括出來.對於剛剛學習物理的學生來説,概念好理解,並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含義.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參照物概念,掌握參照物的知識點,我讓一個學生站在講台上,另一個學生在講台下面走動或者是站立,讓其他學生判斷這兩個學生以彼此為參照物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在剛開始時,學生搞不清楚他們之間的關係.隨着我不斷地引導和啟發,學生的思考越來越全面,並能正確回答我提出的問題.在學生親身體驗後,我又舉例説明我們周圍存在的事物的相對狀態,加深學生對參照物概念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從學生生活的周圍找例子,使所學知識貼近生活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蒙了學生的物理學習.

二、利用實驗教學,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動手操作,是物理學習過程中一種有效的輔助學習方法.在國中物理教學中,電學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概念相對較多,章節之間聯繫緊密,知識點環環相扣.學生有時會因為一個小知識點的疏漏而造成後面知識點的學習困難.在國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實驗教學,鼓勵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例如,在講“電路”時,雖然我反覆講解通路、短路、斷路這些概念,但是學生還是搞不懂短路和斷路,在做題中會混淆概念,錯誤率較高.為了使學生清楚理解這些概念,我鼓勵學生用小燈泡自己連接線路.在接好線路後,我依次演示出現短路和斷路時小燈泡的情況.學生看得津津有味.在看我操作結束後,學生興致勃勃地動手操作,不斷反覆練習短路、斷路的線路情況.經過不斷摸索嘗試,學生基本掌握了出現短路和斷路時線路的情況.這節課,學生的學習熱情都很高,他們動手操作,相互請教,互相指正錯誤,共同提高.營造這樣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學習物理的情緒越來越高漲,為以後的課程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開展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組討論的學習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被廣泛應用.小組討論,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國中時期的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自我主觀意識較強,小組討論的形式,正好為學生的自由發揮創造了條件.小組討論的課堂模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國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合理運用小組討論,在保證課堂有序進行的情況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力”時,有些學生對受力分析掌握得不好,為了讓學生掌握這一知識點,我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都有學習能力較高和學習能力相對不高的學生.這樣的小組劃分,能使學生之間互相促進.小組劃分好後,學生積極討論,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幫助其他學生分析,其他學生認真聽並不時補充.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找到多種不同的分析方法,並能正確進行受力分析.這種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使我更加相信:作為教師的我們,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世界上沒有差學生,只有不會引導學生學習的教師.在國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探索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依據學生的心理狀態“對症下藥”,做好啟蒙工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八篇:國中物理教學創設教學情境研究

國中物理是學生學習物理的起點,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國中物理是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能使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物理來源於生活,與學生是息息相關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創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了解物理,學習物理,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科的濃厚興趣.

一、分析創設教學情境的前提

國中生正處在叛逆期,個性明顯,自尊心強.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遇到學習瓶頸期時,學生一開始會不斷反思自己,總結學習經驗,但是隨着問題的持久性,在考試中成績提高不明顯,導致一些學生懷疑自己的能力,自我否定,有的甚至自暴自棄,造成學習障礙.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不要讓問題激化,而是讓問題消失在萌芽狀態.這需要教師瞭解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狀態,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問題.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反思傳統的教學方法入手,分析學生學習存在的困難,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例如,在講“摩擦力”時,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會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大篇幅的講解,可能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為了讓摩擦力這一概念更生動,讓學生樂於接受,我讓大家伸出雙手,相互摩擦,使學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以及摩擦力的特點.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家七嘴八舌地説着自己認為的摩擦力,帶動了那些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有利於學生接受新的知識.

二、把握創設教學情境的原則

創設合適的情境,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在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接受能力出發,依據教材內容和難易程度,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應該把握以下原則:1.趣味性原則.“興趣是最好老師”.學生會因為興趣自主學習,專心專注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否則即使老師講得再賣力氣,學生也不感興趣,那麼教師的付出也是徒勞的.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活躍課堂學習氛圍.2.啟發性原則.興趣是基礎,教師創設教學情境的主要目的還在於啟發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啟發性原則正好符合這一教學目的.啟發性教學情境,能夠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3.可操作性原則.可操作性作為前面贅述的原則的實際應用,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該符合當時的教學條件,使教師操作起來得心應手,也使學生“夠得着”.這樣,能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例如,在講“電路”時,電路知識點相對複雜,即使學生對電很熟悉,但是轉化成課本知識來學習,學生學習起來興趣不高.電路是國中物理知識的重點,學生必須掌握電路知識.為了讓學生了解電路,我帶來了有關教具,讓學生模擬接線,並動手操作自己混淆不清概念的部分.當我亮出教具的時候,許多學生眼前一亮,並迫不及待地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我不斷提醒學生應該注意的地方,並提出問題,讓學生動手操作解決我所提出的問題對線路的影響.學生積極響應,都表現出濃厚的探究興趣,不斷嘗試新的連接方式,嘗試改變線路的走向.這樣,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多角度創設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越來越喜歡物理學科.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要多角度思考,找出易於學生接受的模擬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例如,在講“慣性”時,我手裏端一個盛滿水的水杯跑步前進,腳步突然停止,水杯中的水突然溢出,並提出問題:水為什麼會溢出來?同時,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思考:在坐公交車時,車突然間剎車,我們為什麼會身體前傾?在學生正確回答這些問題後,我引導學生思考:水杯在突然停止運動後,裏邊的水會向哪邊溢出?如果我突然向右急轉彎,這時水會向哪邊溢出?這樣的設問,輕鬆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這種懸念設置,能夠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使原本枯燥的知識變成了可動手操作的生活現象.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把知識和情境融會貫通,創設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要利用情境教學把抽象難懂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易於學生理解和接受,使學生多維度、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第九篇:國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認識及實踐

物理教學生活化是指,將物理教學與生活實際進行關聯,並圍繞日常生活的主題展開物理教學.這種方式的教學,在物理問題中引入生活實例,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引導學生將物理和實際生活相聯繫,深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一、國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理論基礎

1.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杜威提出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對整個世界的教育體系有着深遠影響.正是由於這一理念的存在,提醒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秉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和想法.實用主義教育理論主要包括:首先,生活對教育的需求,而教育也具有自身獨特的生活性.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人類更好地生活,因為生活的需要,教育才得以延續,所以從實用主義教育理論中傳遞的觀點主要反映在它將生活與教育緊密地聯繫.其次,教育與人類生活同步.生活的特徵之一就是生長,所以對於教育而言,人不應該因為離開校園而停止接受教育.最後,生活中能將現在與將來聯繫到一起的方法就是教育,將教育與生活相聯繫就是為了防止教育脱離社會.2.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實際上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過程豐富自己,知識的獲取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繫在一起,學生不該是被動地被傳授知識,而應該主動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分析,並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新知識與生活經驗之間應該存在着一定的聯繫,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的驅動作用,才能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而構建的過程則是對知識的進一步深化.在學習過程中,建構主義能夠為教學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持.

二、國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實踐研究

1.教學生活化策略.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地引入課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題的引入主要包括生活和物理兩個方面.如果圍繞物理這一方面進行引入和展開,會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引入的課題與學生生活之間存在密切聯繫,就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新課程對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就是創造與實際生活相聯繫的場景引入物理知識.2.開展活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觀點和看法都是建立在主觀意識之上,導致教師很難通過隻言片語改變其思維方式和想法.這種單純的語言授課方式,限制了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只滿足於知識結論的獲得,還應該進行體驗和感受,通過活動深入瞭解物理知識.這種活動帶來的體驗是語言所無法超越的.在國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添加活動環節,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3.實現物理作業的生活化.教師可以通過佈置物理作業的方式對知識進行補充和複習,幫助學生及時鞏固,並且作業內容往往是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這樣一來,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要實現生活化教學,其中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將物理作業生活化.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通過創新的方式擺脱物理作業原有的單調泛味,在作業內容上進行思維發散,使作業與生活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繫,還要在作業的形式上進行創新,讓學生通過現象觀察和數據調查等有趣的形式來完成作業.在觀察現象的過程中,學生能將觀察到的現象與課本中的物理知識進行聯繫,並對知識進行生活化的拓展;在數據調查的過程中,學生能在搜尋有用信息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分類,最終針對問題得出答案,提高對信息的處理和分析能力.這樣的生活化作業形式,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4.利用生活資源開展教學.新課標明確指出,課程資源不但包括各種形式的教科書和計算機教學軟件,還應該包括科技館以及實驗室等.新課標要求課程資源的來源應該進行拓展,需要利用生活資源對以往的教學資源進行補充和完善.在知識中增加生活資源,是對教學信息的補充和拓展,能將物理理論的研究延伸到課外實踐中,將知識與生活進行交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生活物品開展物理實驗.比如,一個裝滿水的水杯,可以幫助學生觀察光的折射和反射;一把梳子,能夠幫助學生觀察靜電現象;一根鐵棍,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聲音的傳播;等等.在自主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完成了學生角色的轉變,從前面學習的被動者,變為現在學習的主動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處理信息的能力,還對物理知識有了直觀地體驗和了解.總之,國中物理生活化教學,不但要求改革教學方式,還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思維,從傳統的課本教學中走出來,將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進行聯繫,幫助學生掌握物理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第十篇:國中物理教學中追問學習的探索

摘要:國中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運用知識的重要階段,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採用多樣性的教學手段,來擴展學生視野、掌握更多知識以及提升自身學習能力。國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教學方式的創新,運用追問學習,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聯想與運用已知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思考能力。本文針對國中物理教學中的追問學習進行探究。

關鍵詞:國中物理;教學方式;追問學習;應用探究

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體驗追問學習的樂趣,掌握追問學習方法,領悟學習方式的思想和精神,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勤學好問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的目的。

一、追問學習在國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與意義

傳統的教學中,對教學方式缺少創新觀念,並且在實際教學中對物理學科的重視度不高,雖然重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但是由於教育理念落後、教育資源短缺,因此在教學上只能以教科書作為教學資源,課堂上灌輸教學氣氛非常濃厚。學生的學習任務就是:聽、看、寫、記,學習形式單一、過程枯燥,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學質量要想提高一步,難上加難。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宗旨發生改變,從物理學科教學中就能夠明顯地體現出,以強調科學探究、追問學習為主要方法,吸引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意識,並在實踐學習中不斷重視追問學習的應用,加強對學生的思維思考能力、創新意識、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學習能力培養。在國中物理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追問學習的利用,在源源不斷的問題上,積累更多的解決方案,便能獲取更多的知識量,同時對知識能夠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追問學習的教學形式比較多樣化,比如: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分析、辯論、交流、合作等,每一個形式的運行過程都能夠鍛鍊學生大膽思考、大膽試想,讓學生能夠主動對事物產生質疑,提出疑慮,再在其他形式的學習中找到滿意答案,這樣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還能夠讓學生對知識有一種徹底瞭解的心態,提高自信。

二、追問學習在國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1.引導學生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

在國中物理教學中有這樣一個課題: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在這一節課上所應用的教學方法主要以追問學習為主,教師創設教學情境,要求學生利用凸透鏡觀察周邊事物,比如:筆袋、卡片以及門窗外的大樹、樓房等物,引導學生進行凸透鏡使用與不使用對比,或者利用凹透鏡、平面鏡再進行觀察、對比等,再讓學生按小組形式探討凸透鏡的作用,小結:凸透鏡可以得到物體放大或者縮小的成像,在討論中引導學生對實驗環節提出問題。比如:為什麼遠處的物體從凸透鏡中看到的像是縮小的像,而近處的物體反而是放大的像?凸透鏡中的物體為什麼有正立的,也有倒立的?物體在凸透鏡中的大小、正倒與物體位置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等等。

2.引導學生大膽假設與猜想

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對凸透鏡所反映出來的現象進行大膽猜想,對問題進行嘗試分析,並且認識到假設與猜想在學習中也有一定的重要性,是證明所學知識是否能夠自覺運用的關鍵,但這一環節不宜將猜想出的結果作為最終答案,也不需要進行正確或者錯誤的評價。

3.學生進入分析與論證階段

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對物距和焦距進行比較,得出凸透鏡成放大、倒立的像的條件和凸透鏡成縮小、倒立的像的條件。然後各個小組進行相互交流,對錯誤分析進行糾正。小結:當物距大於二倍焦距時,凸透鏡能成倒立、縮小的像;當物距大於一倍焦距小於二倍焦距時,凸透鏡能成倒立、放大的像。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得到凸透鏡成放大的像和縮小的像的共同特點:都是倒立的、能夠用光屏承接到的實像。問題:把蠟燭放在距離凸透鏡多遠的地方,在光屏上看不到燭焰的像?怎樣觀察才能看到燭焰的像?像在什麼位置?此時的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這個像與前面在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麼區別?學生通過實驗操作並回答:這個像是正立、放大且在光屏上得不到的虛像。學生總結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①當物距大於二倍焦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②當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的範圍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③當物距小於一倍焦距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4.交流與合作

通過交流與合作,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學會了在合作的過程中注意既堅持原則又尊重他人,從而認識到追問學習中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對於學習活動,並不是要求各個環節都必須做到,但是循序漸進的原則是必須要遵循的,不能只為了趕進度、趕時間,否則會造成學生沒有足夠進行思考的餘地,而草率地得出實驗的結論。為了讓學生能夠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多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每個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活動當中都能發揮出自己的長處,實現交流與合作,筆者認為應該安排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

參考文獻:

[1]曹廣榮.“基於問題的學習”在國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4,(6):9.

[2]鄒禮英.在國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教學的應用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17)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