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分析論文

來源:文萃谷 2.61W

一、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存在的問題

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分析論文

1.初、高中物理難易程度不同

國中物理教材編寫形式主要是探究、演示、想想做做、想想議議、STS(科學技術社會)、科學世界、動手動腦學物理、我還想知道等。探究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模擬科學家的工作過程,感受獲得知識的途徑,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不觸及現象的本質。演示是教師向學展示一些物理現象。想想做做、想想議議是課堂中一些學習活動,主要是學生描述物理現象的特徵或口頭表達自己的觀點。動手動腦學物理,學生動手實驗的器材在生活中容易找到,製作沒有難度;小資料的內容學生容易閲讀,沒有太多抽象的內容。教材內容的難易度決定了國中物理是以介紹物理現象和規律為主,利於培養初中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為學習高中物理打基礎。學生學習後很有成就感,國中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喜愛程度高。高中物理教材編寫形式主要是實驗、思考與討論、説一説、做一做、演示、科學漫步、問題與練習等。與國中的難度不同,如探究實驗是在未知某一物理現象的本質規律之前,主動探究物理現象的本質規律。高中物理描述的物理現象複雜,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已被抽象為相應的模型,比較抽象,這是高中學生遇到的難點之一。物理教材的內容通過模型化抽象和數學化描述,通過抽象概括、假説、邏輯推理來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和變化規律,研究的問題涉及的物理量多,變化比較複雜,學生接受難度大。另外,高中物理教材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表述嚴密,對物理問題的分析推理科學、嚴謹,邏輯性強。科學漫步的內容都有較強的知識性,學生閲讀難度大,不易讀懂。學生學習就有困難,因此喜愛物理學科的人越來越少。

2.初、高中物理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不同,思維能力要求不同

國中階段物理教學目標是以瞭解物理現象和規律為主,向學生簡單介紹探究物理現象的方法和步驟,且多以直觀教學為主,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之上的;高中物理是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注重過程與方法,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維基礎之上的,高中物理教學要使學生的思維逐步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國中階段教學通常是直觀介紹物理現象和規律,不觸及物理現象的本質;高中物理教學,要求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是對物理現象本質的認識,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

3.學生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不適應高中物理教學要求

國中階段物理教學一般不涉及物理現象的本質,概念和規律性的知識常用文字描述,只需簡單記憶就成了。課堂上教師講解例題計算題居多,由於不要求瞭解知識的來源,學生幾乎不瞭解計算公式的適用條件,學生練習時只需在課堂上模仿教師的做法,記下解題的步驟,套用公式,這就養成了機械記憶的學習習慣。高中物理教學要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教材內容,就決定了學習高中物理要了解知識的來源,要通過抽象、概括、推理才能揭示現象的本質,才能找到現象的變化規律。因而高中物理,現象多,關係複雜多變,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過程,很注重細節。有的學生仍採用國中的那套方法對待高中物理學習,解題時就現出“讀不懂題目的意思或找不出題目的隱含條件,對物理公式的意義和適用條件搞不清楚”的現象,學生往往不知從何下手,這樣就使學生感到物理難學、難懂。

4.數學應用能力達不到高中物理教學要求

物理學科的原理、定律需要用數學關係表達。

(1)物理規律的數學表達式增多,物理量間的變化規律複雜,國中階段描述運動規律的只有一個公式,涉及三個物理量和一個常量;高中階段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常用的物理量有近10個之多,每個公式涉及四個物理量。有矢量,也有標量,有常量,也有變量,並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適用範圍,這是高中學生學習物理難點之一。

(2)用圖像表達物理量之間的關係,描述物理過程。

(3)矢量運算廣泛。矢量運算是學生進入高中遇到的難點之一。國小到國中,標量運算規則很熟練,高中階段的矢量運算,接受平行四邊形法則,是對運算規律不同的認同,也是對運算規律認識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這是數學應用能力跟不上高中物理教學要求的問題。

(4)應用數學圖像描述物理量間的關係,不懂斜率的含義。高一新生掌握的'數學知識及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都達不到高中物理的要求,這是學科間存在的銜接問題。

二、有效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幾點思考

1.調查初、高中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1)國中物理從觀察、實驗入手,內容形象直觀。目的是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實驗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2)高中物理內容科學、嚴謹,知識結構邏輯性強,循序漸進,內容表述言簡意賅、條理分明、深入淺出。三維目標中更重視“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

2.注重構建“質點”模型,化有形為無形

國中物理教材所描述的物理現象形象具體,就“物體”這一概念而言是一個看得見、摸得着的具體物體。高中物理教學中,有效構建“質點”模型,是教學的難點。“質點模型”的核心是“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一種替代方法,構建“質點模型”的過程是讓學生逐漸淡化物體的具體形狀,認識到忽略物體的形狀,把物體當作一個有質量的點,這樣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學生怎麼才能認同“質點”?為此,教師應做好物理實驗,如不妨做做牛頓管自由落體實驗,羽毛、小石塊、紙片、鐵塊同時落下,研究這些物體的下落就跟物體的形狀無關了,就可用一個點替代物體了。什麼條件下點能替代物體?概括起來就是定理、定律的適用條件。能有效構建“質點模型”,學生對重心的概念,共點力的概念就容易理解了。

3.重視物理量的矢量運算

國中物理的計算往往是標量計算,數學問題簡單,學生容易解決。進入高中,矢量運算貫穿於高中物理的全程,涉及力、速度、加速度的合成與分解,還有動量、衝量等,是高中物理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國中階段“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是高中階段物理量的矢量運算的銜接點。

4.教學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調查發現:上理論課,高一新生很喜歡結合國中物理知識分析某一現象,用他們的話來説是回憶國中知識後,容易接受現在所學的知識。舉一水平方向二力平衡,再舉一豎直方向二力平衡的範例,然後引入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都平衡的範例,再到多力平衡,從較低的層次開始,經過幾次重複,逐步提高,循序漸進,共點力的平衡就不再陌生了。國中積累的物理知識是學習高中物理的基礎,課堂知識的擴展和加深,需要逐步深入。因此,教學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