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教學設計與反思

來源:文萃谷 5.4K

伯牙絕弦,是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俞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俞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接下來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了《伯牙絕弦》教學設計與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變通地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出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

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教學難點

理解“知音”的真意。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人們常説,“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這個詞,源於一個千古流傳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的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相信你們讀了這篇課文,對“知音”會有更深的理解。

2、板書課題,齊讀。

 二、整體初讀。

1、播放樂曲《高山流水》,讓學生在音樂中朗讀。

2、檢查預習情況。

(1)寫兩個主人公的姓名。

(2)聽寫詞語“善鼓琴”“善聽”,解釋“善”字。

(3)檢查朗讀情況,注意節奏和語速。

3、師範讀,全班齊讀。

  三、初識文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誰能説一説古文大意。

請幾個學生説説解意,並詢問他們是讀了幾遍後才瞭解其意。

 三、感悟知音

用故事串起文章,體會伯牙子期相遇相知的經過。

一天,伯牙乘船路過漢江,船至漢口遇大雨天氣,與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鍾子期偶遇,兩人相談甚歡。於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瑤琴,鼓起曲來……

1、教學“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必得之”。

(1)指導朗讀“善哉”,男女分讀。

(2)伯牙的琴聲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之外,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請模仿課文第2名,練習表達。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_!”

(在表達前,師先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第2、3兩句中所描述的都是美好的景物,表達時都是以AABC的形式出現。而類似的詞語還有:悠悠白雲、裊裊炊煙、綿綿春雨、皎皎明月、依依楊柳、皚皚白雪等)

(3)這就是文中所言“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知音——知音的含義就是和自己心心相通,情投意合的人。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子期卻能心領神會。於是,他們整整暢談了一宿。

(4)兩人偶然相遇,子期雖只是一個樵夫,但伯牙所念他必得之,在這樣一個無眠的夜晚,他們會説些什麼?做些什麼?

(5)議議:當時的伯牙已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了,還會缺少讚美嗎?為什麼唯獨把子期當做知音呢?聽到不着邊際的恭維性的讚美時,伯牙的心情如何?他內心渴望什麼?

次日清晨,二人面對青山結拜為忘年之交,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漢口灑淚而別。

(6)此時,他們又會説些什麼?做些什麼?

二人約定來年今日在此相聚。

(7)指導朗讀。

2、教學“子期死……終身不復鼓”。

一年後,伯牙如約來到漢江口,誰知迎接他的卻只有一塊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導朗讀。

(2)再解課題。

(3)為什麼世上謂可無伯牙,卻不能沒有鍾子期,子期死,伯牙此時的心情如何?

(4)議議:子期死,伯牙怎麼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5)無人理解,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終以一種極端的方式發泄出來,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琴絃嗎,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6)體會伯牙的悲痛欲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5句。

(7)面對痛苦與絕望的俞伯牙,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

  四、深悟“絕弦”

1、出示“伯牙在子期墓前的悼詞”,深悟絕弦。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得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情境朗讀。

 五、課堂小結

1、背誦。

2、師總結:子期死,俞伯牙又回到了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無人能分享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讓人們去真切地感受着真知己的境界。

3、學生用心欣賞《高山流水》。

 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

伯牙————————鍾子期

善鼓琴 知 ︳音 善聽

所念 ∣ 必得之

絕弦 (悲痛欲絕) 死

(情深意重)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課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覆誦讀。然後,我又上網搜索了有關伯牙和鍾子期的資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關音樂等。

由於國小生接觸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內容自然應該在具體的語境中詮釋。我首先由音樂導入新課,初識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後通過層層深入的朗讀活動,穿插相關故事,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內涵。因此,我把預設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感悟情感,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上。

學生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進行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這堂課上,我把重點放在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個故事,抓住“讀”為突破口,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範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尾聲,繼續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並試着背誦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依依楊柳,綿綿春雨,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拓展説話,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加強積累、培養語感,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閲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延伸閲讀方面內容,我補充了伯牙和鍾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資料。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並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讓學生深情朗讀伯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

在教學中我也存在着很多問題,比如在講求師生合作的同時,是否也該重視生生間的合作,安排小組合作學習的環節?生生互動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學中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使學生從與他不同的觀點中得到啟迪,有利於學習的廣泛遷移。

第二,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儘管我給學生範讀了,學生也儘量模仿了,但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歎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延長、停頓一下,頗有音樂美。學生還是未能更好地體會這種美,表現這種音樂美。

第三,在教學中,我覺得我的教學語言的精練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有些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有的導語的設計還不夠細緻、到位,影響了課的精彩。

老師評價:

韋老師的課,不僅讓學生對故事有了深入的認識,也讓學生對人性、對社會的交往、對羣體的生活也逐漸有了自己的思考。把語文與生活嫁接一處,語文課堂便有了廣度。此時在加上課後拓展環節,課堂就有了張力。全課設計以““三品知音””為線索貫穿前後,一氣呵成,既讓孩子紮紮實實地接受了一次語言文字訓練,又在過程中受到薰陶、感染、滋養,課堂的語文味濃重,學生學習效果凸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