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低年級數學教學的困惑

來源:文萃谷 2.48W

數學教學中的三個困惑

如何解決低年級數學教學的困惑

1課堂中創設情境的困惑

《新課標》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提出:教學是互動的,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要求緊密聯繫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性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時候,根據內容可以創設一些切實可行的情境,但有些內容就很難創設適當、滿意的情境。究竟需要創設怎樣的情境呢?這個過程中該遵循什麼原則?

2小組合作探究中的困惑

《新課標》強調:有效的活動不能單純地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的重要方式,為此要求小組合作進入課堂。面對班級授課制的形式,小組合作確實有它的優勢,但也給老師帶來了困惑。

小組合作增加了參與的機會,但是優等生的機會更多,他們扮演着一種幫助人的角色,學困生成了聽眾,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優等生中獲得信息,致使學困生在小組合作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授課中的獲益還少,在小組活動中優等生髮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彙報的現象多。同時,小組活動中出現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現象,教師不易發現學生開小差,並且有的老師只關注小組合作的結果,不關注過程和個人的情況。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之間應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動的關係,但是小組中活動經常會出現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不聽取他人見解,固執己見的現象。還有一些性格內向,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只作為一個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這也會影響合作的順利開展。最後是合作的時間問題,老師把握不好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合作能力等,盲目的讓小組討論、合作,經常發現有的課堂小組合作時間太短,學生正在激烈爭論,各抒己見,蠻有興趣的討論交流時老師就強制停止,有的課堂小組合作的時間太長,致使學生會説一些與課堂無關的話,甚至出現打鬧現象。

3教學活動形式的困惑

目前在《新課標》教學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教育的活動形式、活動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通過一些活動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現在的課堂,似乎沒有現代化手段就是一節低品位的課,忽視了傳統的基本功訓練,就如同被人們長期籠養的鳥兒,天長日久逐漸失去了飛行的本領,我們也像離開了多媒體就變得束手無策。現在所有的優質課比賽中,沒有不使用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了多媒體就是不一樣,不用,再好也白搭,其實有時候在屏幕上只需要一塊小黑板就可以達到目的.。方法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會帶給學生什麼。

數學解決問題教學

1。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

國小數學是學生今後學習的基石,可以為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這一階段中培養國小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能夠促進國小生積極主動地對數學進行學習和探索,從而促進國小生數學學習效果的提升以及教師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在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時,教師要注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並將數學的生活實踐性積極引入數學課堂的教學當中,在尊重學生以及肯定學生的前提下充分培養國小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2。提高數學教學的趣味性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思維性較強的學科。《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動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就需要教師做出多方面的努力。比如,提高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將學生的問題及時予以解決的同時,進行適當的延伸,提高學生思考探索的積極性。另外,將國小數學所涉及的實踐應用積極引入數學教學課堂,讓國小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的實用性,從而增強其探索學習的積極性。

3。聯繫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學習數學,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學到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實際的問題。因此,需要教師有效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中會碰到的數學問題。例如,在教學“9+幾”時,教學課件展現運動會的情景,可以讓學生通過數飲料瓶的數量,引導學生列出“9+幾”這個算式。還可以通過學生課間休息時間去買東西的實際案例,讓學生列出花的錢數及物品的單價,依次改變數字,讓學生去計算,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抓住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年齡階段正處在對事物認識的初級階段,他們對周圍的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讓本來枯燥的數學變得更有趣?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運用,懂得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思想注意力合理引導,比如教師在教學“數一數”時,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周圍,讓他們尋找教室中能看到的數,例如同學的個數、桌子的數量等,接着又讓學生打開自己的書包,看看書包裏有哪些東西,有多少種東西。接着可以讓學生打開自己的鉛筆盒,看看鉛筆盒裏有幾支筆,最後讓學生説出那些和自己有關的數字,看誰説得最多,讓學生感知數學,觸摸數學,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提高低年級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真正從幼兒園童話故事的世界走出來,自覺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差,只依靠教師難以掌控課堂。這些特點決定了我們在課堂上不能一味地講解,而應積極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玩”正是兒童這個年齡階段特有的實踐活動形式,在設計教學環節時,可以結合學習的內容將新知識部分轉化為形式多樣的“數學小遊戲”,講故事等。

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安排講故事,學生們往往會靜下來,認認真真聽教師講,甚至當教師講完了故事,學生還沉浸在故事的情節中,小故事給課堂帶來了輕鬆愉快的氣氛。如在教學“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時,編一段這樣的小故事:小松鼠特別愛勞動,有一天松鼠媽媽一大早就帶小松鼠來到樹林裏撿松子,松鼠媽媽撿了9個,小松鼠撿了6個。松鼠媽媽想知道一共撿了多少個?用什麼方法計算的呢?小朋友們,你們能幫松鼠媽媽算一算嗎?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積極性很高,誰都想幫助松鼠媽媽。教師及時加以引導,學生很快地學會了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

三、圖文並茂,重視和加強直觀教學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對直觀的具體的東西非常感興趣。隨着信息技術進入學校,出現了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信息系統,多媒體系統為學生描繪出一個豐富多彩的視聽場景,多媒體進入課堂,信息豐富,圖文並茂,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如在教學“10的認識”時,採用故事導入的辦法來創設情境:春季的一天,班上組織0~9這些數字娃去外出遊玩,“9”的數值最大當了組長,所以9很驕傲,眼裏看不起別的數字。它對“0”説,“你個子最小,和我在一起,你太渺小了。”“0”聽了特別傷心,許多數字娃娃非常氣憤,“1”站出來對“9”的説:“你説的不正確,我要是和你看不起的0排列在一起,不是比你大嗎!”“9”聽了滿臉通紅,低下了驕傲的頭,這就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課:“10的認識。”

創設數學課堂情境

情境故事化,提高趣味性。

我覺得,六七歲的孩子還沉浸在童話故事的世界裏。每次上新課,根據教材的內容,自編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樂,以講故事開頭,創設一種情景,再進行一組富有啟發性的提問,來導入新課。在“比一比”中,創設童話故事情境,引出學習內容。在大森林裏,一條蜿蜒的小河邊,有一所快要蓋好的小房子,一羣小動物正忙着蓋房子,他們有的搬磚,有的扛木頭。連河裏的小魚也被這熱鬧的場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了水面,瞪大眼睛想看個究竟。熱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擺滿了水果招待客人。隨着畫面的出示,學生在一種愉悦的氣氛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在“長、短”的教學中,我用這樣的故事導入:“國慶節快要到了,智慧爺爺特意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禮品袋,你們想知道里面裝了些什麼東西嗎?兩個人一袋,把它們倒出來看看。”這樣一來,既充分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了進一步激起學生參與學習體驗的熱情,當學生倒出袋子裏的尺子、鉛筆、彩紙之際,我便又一次利用兒童好動好玩的天性,用一句“請大家擺一擺,看看你會發現什麼”來創設一個寬鬆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動中玩,樂中學,並且自由交流,從而使學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情境遊戲化,提高積極性。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正處於遊戲活動類型和學習活動類型期的轉化過程。遊戲活動具有啟真、啟善、啟美的功能,符合國小生好奇、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心理特點。適當運用遊戲和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們在遊戲的學習情境中,發現和掌握所學知識。

在教學“10的認識”一課中,我創設了兔寶寶請客這樣一個遊戲情境:兔寶寶家(教室裏)共有10個座位,有9個分別寫有號碼1—9,小客人們拿着寫有數字(1—9)的邀請卡到兔寶寶家做客,對號入座後,請學生數一數一共請了幾個小客人(9個),那空着的座位誰來坐呢?當然是兔寶寶了。這時再讓學生數一數連兔寶寶在內一共有多少人,引出數字“10”。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