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高中生的古詩詞鑑賞能力

來源:文萃谷 2.36W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尤以詩詞文化最為出眾。詩歌藝術承載了哲學思辨性、美學藝術性、倫理價值觀等要素,作為中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鑑賞能力的培養也是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重要試驗田。本文將圍繞這一課題展開探討,以供同行參考交流,共同探討提高學生古詩詞鑑賞能力的教學方法。

如何培養高中生的古詩詞鑑賞能力

一、以多元化視角,剖析古詩詞意藴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立足於多元化視角,探索多-維度的詩詞解讀價值取向。筆者且例舉兩類以作參考:讀者視角與作者視角。首先是讀者視角。無論是什麼身份、角色和地位,一個人在面對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都是以讀者身份介入。因此在解讀古詩詞的視角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作為一個讀者,真正融入到詩詞之中,以讀者的視角來考量和解讀,品味語言與細節,捕捉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文學魅力。其次是作者視角,“文為心聲”,詩詞中滿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理解作者的思想,才能更好地解讀詩詞,尋獲意藴,體悟感受。

因此,教師引導學生解析詩詞時,應引導其從作者視角出發,考慮“作者究竟想表達什麼?”,將自己放置在作者的位置上,以更深層次、更貼切的方法解讀詩詞的情感導向。如在賞析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時,可引導學生“穿越時空”,將自己想象為念國思家、牽掛民生疾苦的詩人杜甫,想象將自己置於“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情境中,來思考如果自己是杜甫,最想通過怎樣的辭藻來表達這一刻的內心感受。如此一來,便能更深入地揣度詩詞本意。

二、通過標題與韻體,瞭解詩詞信息

世人常説,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而題目就是詩詞的眼睛,它往往藴含着一些關於作品最基本的信息,通過題目來參悟詩詞的類型是最直接易懂的。譬如題目中有“送”字的,往往是送別詩,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送友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等。送別詩多是作者離別時,惆悵滿胸而抒發的情感火花,頗有“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的心境。

而以地點為題目的詩詞也較好理解,如《錢塘湖春行》一詩明確了創作的時間和地點,再做細品,不難體會出當時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時的苦澀情感。所以,引導學生關注詩詞題目,可獲得與詩詞相關的重要信息。此外,作為詩詞的最美體現,韻律也是詩詞區別於其他文學體裁的主要特點之一。一首詩如果缺少韻律,不僅讀起來不流暢,其美感也難以顯現,如《天淨沙秋思》一詩節律堪稱完美,素有“秋思之祖”的美譽:“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好一幅深沉的秋夜晚景圖,區區28字便使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三、 用不同的詩詞表達主題,比較分析

通過詩詞表達主題的角度對不同作者的表達方式進行理解和比較分析,也可以從縱向時間發展的角度感知作者的心路歷程,讓學生從綜合的視角、從更廣泛的空間中,深刻把握詩詞特徵,加深理解。以同一文人的不同主題詩詞比較為例,每個詩人都會有屬於自身的獨特經歷,也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因為不同的際遇而彰顯出異樣的情感。因此,通過這種縱向的,對作者不同階段、不同主題的作品比較,對於全面瞭解文人詩詞觀及其所經歷的歷史背景,都有重要作用。

如“詩聖”杜甫所著詩《望嶽》《春望》,前者是基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折射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將個人不畏艱險、不懼困境的心態彰顯得淋漓盡致;後者則是對一幅“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唐破敗景象的淒涼慨歎,表達了對國家的熱愛和對戰亂過後的家國破敗,滿目瘡痍景象的悲哀情緒。由此很多學生容易受常識性思維影響,誤以為杜甫的詩作中,只有愛國、慨歎等風格或主題,殊不知“詩聖”的“詩路”也是頗為廣闊。上述兩首詩前後間隔20年,歷經了“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杜甫從一個胸懷大志的愛國青年逐漸變成面對國難無能為力的落寞詩人,通過如此比較,便將歷史由盛而衰的真實景象活現於讀者面前。

四、 剖析意象所指,拓展思維

一般來説,古詩詞的意象大致分為幾類:一是烘托型意象,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即完美烘托出樂聲的美妙以及聽者全神貫注的場景氛圍。二是描述型意象,如辛棄疾的詞《西江月》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月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即生動勾畫出了鄉村夜晚的恬靜畫面的整體意象。三是比喻型意象,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即藉以傲放於寒冬的梅花來比喻傲骨純潔的情懷。詩詞是一種藝術,是作者強烈感情的抒發媒介,意象作為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樞紐,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乘着“意象”之帆,吟詠詩歌,給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使之能夠漫遊其想象天空。

《如何培養高中生的古詩詞鑑賞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