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來源:文萃谷 2.82W

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建立在這個民族的生活條件上的。由於我國各民族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條件不同,因而所形成的風俗習慣存在着很大差異,都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存在的特點,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我國少數民族風俗特點

(1)穩定性

任何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是一定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它具有深刻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自然根源。只要民族存在,反映民族特點和民族形式的風俗習慣就會長期存在。而且,民族風俗習慣的變化往往落後於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發展變化。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藴藏着一個民族濃厚的共同心理感情,例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儘管住在不相連接或甚至相距千里之外,一旦聚會在一起,看到穿戴自己民族服飾的人,就會感到十分親切;各民族都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歌舞和節日,每逢節日,大家很自然地盛裝歌舞,沉浸於節日的歡樂之中。這種深厚的民族共同心理感情,具有民族內部的穩定性。

(2)羣眾性和社會性

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為整個民族所共有,而且世代相傳,滲透到這個民族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具有廣泛的羣眾性和深刻的社會性。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各民族在長期社會歷史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社會現象,因而必然對這個民族社會發展階段的各個方面都留下深刻的印記。我國少數民族由於到解放前還不同程度地分別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歷史發展階段,其風俗習慣不可避免地會殘留着這些歷史的痕跡。

(3)民族性和敏感性

民族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一種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歷史和文化傳統、心理素質和思想感情以及道德準則、宗教觀念等。民族風俗習慣一經形成,即為全民族所公認和遵守,併成為代表民族的標誌之一。因此,在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尊重民族風俗習慣,是民族關係中一個極其重要和敏感的問題,需要慎重對待。

(4)地域性

在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為適應居住地區自然的、地理的、氣候的條件和經濟條件而形成的,反映了地域性的特點。如在居住方面,我國北方較寒冷、風沙大,當地農區的少數民族多住土木結構和石木結構的房屋,房頂低矮微斜,有利於保暖和御防風沙。南方較炎熱、雨水多,當地少數民族的住房多為杆欄式的,分上下兩層的吊腳樓,建築材料一般為木材和竹子,房頂高,既通風涼快,又可防洪、防潮。從事畜牧業的民族,為適應畜牧業生產的特點,多住蒙古包和帳篷。在服飾方面,生活在北方和南方少數民族的差別很明顯,北方少數民族多穿皮的、棉的長袍和靴子,南方少數民族則多穿單衣或短袖上衣、短褲和裙子,腳穿拖鞋、涼鞋,甚至光腳;在飲食方面,牧區的少數民族多吃牛羊肉和奶製品,喝奶茶和酥油茶,農區的少數民族則喜吃大米。

  我國五個少數民族簡介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其餘分佈在盈江、龍陵等縣。人口27708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50年,阿昌族人民獲解放。1952年在隴川縣户撒地區成立了阿昌族自治縣(區級),1953年、1954年又先後在潞西縣江東區高粳田鄉、梁河縣遮島區的丙介鄉和關璋鄉成立了三新阿昌族民族鄉。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毫安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數百年來,阿昌族製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户撒刀”著稱於世。 阿昌族主要節日有會街節、窩羅節、潑水節等。阿昌族禁止在正月七年級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2.景頗族

主要分佈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 "、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20世紀末葉創制了以拉丁字 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節日、祭、禮儀食俗 景頗族過去信仰鬼靈,最大的活動是“目瑙縱歌”,即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舉行,為期2-3天。每次“目瑙”都要殺牛祭祀,然後牛肉大家分食,並伴以歌舞活動,參加者多時成千上萬。此外還要祭“能尚”宸廟,祭“能尚”每年兩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較隆重,屆時要殺牛、豬、雞等,以慶賀豐收。景頗也過“吃新谷”節,“吃新谷”都選在農曆八月的一個龍日,屆時把新谷炒幹、舂成米,與老米合在一起做飯,以喻老米、新米接續不斷。吃新飯時,要把好吃的飯菜和酒灑到地裏一部分,獻給地鬼,然後全家共餐。

3.白族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曆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白族大都喜飲酒,釀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項主要副業。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家釀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藥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幹酒為傳統佳釀。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牀就烤茶,全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吃“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如乳扇,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山區的白族日常灶具也很獨特,一般是用4根70釐米高木柱支撐的平台,中間留有一個洞,枱面為1.5米見方,上面鋪砌青磚或石板,覆蓋一層土,支上一個鐵三角架,可吊鍋等,台下燒火,火苗通過洞,加熱吊在三角架上的食物,灶上方吊有一排竹篾笆,上面用木板鋪上作為烘烤食物用。

4.保安族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藝,他們製作的腰刀,鋒利耐用,精緻美觀,在當地各族羣眾中享有盛名,被稱作“保安刀”。

5.藏族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佈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裏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幹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雲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製。其他地區的藏族喜用木碗並漆上紅、黃、橙色的油漆。比較講究的還要在碗上包銀。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製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於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製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