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來源:文萃谷 9.05K

每個少數民族都會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一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吧!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土家族

土家族過春節要跳“擺手舞”。過去跳擺手舞時,要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掛豬頭、豬肉、香燭和野豬的頭、蹄等,然後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搖擺吶喊,男女老少都參加,拜了神後再跳舞。現在土家族除了跳擺手舞外,還要耍龍燈、耍獅子、表演戲劇和武術等。

“看人户”:土家族婚姻,經媒人介紹,女方母女到男家進行探訪,看男方人才、家境、住房等。女方回家時男方送一套衣服,如果女方接受,就向男方索取鞋樣,縫雙布鞋給男方,表示親事説成。女方不受衣服,婚事終止。

“燒大香”:男女雙方共同選定吉日 ,男方請 人挑上糖、 粉條、豬腿 、龍鳳燭 、大香等茶食禮品到女家,燃燒大香,表示定親。

“打婚牀”:土家族人注重打婚牀,以此象徵男方富貴貧賤。打婚牀的木匠是父母健在、兒女聰慧的“福人”。木材一般選用棗子樹、柿子樹等,意為早生貴子。婚牀長六尺六寸、寬四尺六寸,含“福祿”之意,用紅色打底刷漆。

“洞房爭強”: 土家族婚禮中,執事人宣佈“ 拜堂已畢”,新郎就伸手揭新娘蓋頭帕,揭下來就意味着日後男比女強。而新娘則將蓋頭帕四角吊的銅錢咬住不放,以示不服,並使勁掙脱 “牽娘”的手,同新郎一起向洞房跑去。土家族人認為,誰先坐上牀,以後這個家就由誰做主。

  彝族

“雞卦問親”: 威寧、赫章、水城一帶彝族婚姻“憑證”。彝稱“呀取祖”。屆日由媒人帶男家父或母及隨行人,備炒麪、酒及布料等禮物去女家行“燒雞吃”儀式。女家殺公、母雞各一隻招待,吃雞時請長者看雞卦以卜婚姻吉凶,用紅綠絲線將雞卦紮成兩對,男女雙方各持一對,作為婚姻憑證。

“半路放馬”: 彝族嫁女,在赴男家的半路時,行“半路放馬”儀式 。將新娘扶下馬休息片刻再上路。即使男女雙方是鄰居,也要繞道來舉行“放馬儀式”。其家教觀念認為新娘既嫁,已成男家人,完成一生旅程後,其靈魂想回孃家亦只能到此,不能回孃家祠堂。

“踩雞蛋”:彝族新娘出嫁,到男家門口時,由送親的親兄弟扶下馬,男家請一位兒女雙全的婦女牽着手,跨過放在地上的馬鞍,再踩碎放在一木勺下的雞蛋,以寓平安。

  仡佬族

“丟布禮”:定親第三年,男方打扮一新,備一段藍色布匹到新娘家。新娘出門,新郎將布匹扔向新娘,伴娘將布匹圍在新娘腰間,新郎就接新娘回去。

“男不迎親”:仡佬族婚姻新郎不去迎親。遵義、仁 懷等地, 迎親隊伍由男子組成,在媒人、押禮先生帶領下前往女家迎親。

“ 過門換三雙鞋”:在迎親這天,新娘要換三雙鞋。早穿白底布鞋,出孃家門時換一雙鞋,到男家門口時再換一雙鞋。這習俗意味着新娘自出生直至嫁到夫家,心地純淨,貞潔無瑕。

“打濕親”:新娘娶進夫家時,跨門進屋,用夫家準備好的清水灑向接親人。這樣,可讓清水淋去邪魔以求吉利。

此外,松桃苗族自治縣的仡佬族有“行走”、“裝香”、“報日子”等習俗。

  苗族

“遊方”:黔東南苗族青年戀愛方式。農閒或趕集或節慶時,男青年結伴來到特定的地點,用吹木葉、打口哨等信號邀請女青年,女青年結伴應邀前去對唱情歌。遊方的地點稱遊方坡,必須是公開的地點。男女青年在遊方中相識,之後經過對唱情歌和 單獨接觸增進彼此的瞭解,直到確定戀愛關係。

“牽羊”:貴陽、平壩等地苗族青年的戀愛方式。在“跳花場”上,小夥子們圍成圓圈,邊吹蘆笙邊跳舞。姑娘們現場圍觀後,掏出一條長帶拴在某男的腰帶上,表示愛慕之情。小夥子若看上就收下繡球,離開舞場互表情意。

“踩月亮”:威 寧一帶苗族戀愛習俗。夜晚,小夥子們走出家門拿着蘆笙或木葉,來到山坡或高地上,邊吹邊唱,逗引姑娘。姑娘們聽見,便出門與小夥子對歌“踩月亮”。

“搶髮髻”:黔西北苗族聚居區的`戀愛風俗, 每逢趕場或花場,姑娘身着盛裝,頭戴髮髻,到歌場遊玩。小夥則追趕姑娘,邊跑邊追。追上姑娘就假裝搶髮髻,姑娘願意讓小夥搶走,表明有愛慕之情,反之則沒有中意。

“背揹帶織錦” :織金一 帶苗族男女青年的傳情形式。每年花坡場上,苗族女青年揹着揹帶織錦到花場。揹帶上繡着的美麗圖案,表明自己未選定對象。小夥子從揹帶上刺繡出的圖案、顏色、式樣等工藝來衡量姑娘是否手巧。男女青年在花坡場上互相對歌、談心。經過一段時間的相互往來,彼此都中意對方,雙方可選定吉日締結婚姻。

“湊柴米,吃年飯”:威寧一帶苗族青年的戀愛形式。每年 初, 鄰寨的姑娘們湊油、鹽、柴、米、肉等忙着辦盛宴,未婚小夥則吹起蘆笙串寨吃年飯。小夥子若遇上意中人,可留下多玩幾日。如沒有被姑娘相中,則繼續串寨吃年飯,選求意中人。

“掐手傳情”:鬆桃的苗族青年男女的戀愛形式。每逢“四月八”、“龍舟節”等傳統節日及其他對歌場合中,通過多次的對歌等方式,某男對某女產生愛慕之情,便伸手輕掐女方小指,試探女方態度。女方迴應,表示接受男方情意,如果不願意,以不理會為拒絕。

  布依族

“榔梢”:逢趕場或年節日,男女青年來到集鎮上唱歌、彈月琴、吹木葉,挑選意中人。小夥子看上某姑娘,用歌表達自己的意願。姑娘若對小夥子滿意,便雙方繼續對歌。增進了解。

“甩糠包”:“糠包”內裝五顏六色的穀糠,外由綵線縫成。姑娘們手拿糠包向對面小夥子們甩去,尋求意中人。在多次拋糠包的過程中,增進了解。若姑娘對某一位小夥子有好感,就將隨身帶的小禮物贈送給對方。

“打報古”:“報古”是布依語中對男性接親者的稱呼結婚時,女方寨中孩童聚集在村外面,用稀泥、水槍等投向男性接親者。其意思是:你們來接我們寨中的姑娘,就要給你們添點麻煩。

“要荷包”:都勻布依族婚俗。鬧新房時先唱“荷包歌”,兩人一對,一個主唱,一個幫腔。唱滿1 2首“荷包歌”才得一個荷包。荷包裏裝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貴子。參加唱“荷 包歌”的人非常多,持續時間長,有時一唱就是一整夜。

  侗族

“行歌坐月”:侗族男女青年到十四五歲時,三五個姑娘,不分輩分,聚在一 起,或做針線或紡織;男子攜牛腿琴和琵琶,結伴前往姑娘家唱歌作樂,深夜以至黎明才散。有的地方叫“爬窗”、“坐倉腳”、“晾月”、“走寨”等。

“討糖”:男女青年在“ 玩山走寨、行歌坐月”過程中,小夥子中意一個姑娘,就以“討糖”為名求愛:“聽説小妹糖很甜,哥想吃糖沒帶錢。”姑娘同意就答:“小妹有糖糖太酸,大哥吃了腰會彎。”小夥回答説:“大哥想糖眼望穿,小妹糖酸心不酸。” 通過“討糖”,姑娘離開,小夥緊追上去。若姑娘已有意中人,就説:“小妹有糖早賣完,大哥吃糖別處嘗。”

“踩腳後跟”: 黔東南一帶侗族青年的交往活動。侗族小夥看上姑娘,就會在趕場的時候,跟在身後故意踩對方腳後跟。對方中意,跟着小夥走。不中意,就不理睬。小夥發現對方不跟出來,再進場另覓對象。

“吃細茶”:侗族男女青年相好,徵得家長同意,就擇定吉日,男方帶糖和細茶登門。女方父母將糖擺列桌上,將細茶泡好,請族中長輩和親友來吃,表示女兒訂婚。此後有人提親,父母就直言相告:“我家妹崽已吃過細茶了。”

“吃新人茶”:侗族青年結婚之日,喜氣洋洋的洞房內,桌上都擺着糖果和茶水,招待賀喜的客人。客來,唱歌或説吉利話。新郎新娘將香茶斟滿,托起紅漆茶盤送茶給客人“吃新人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