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筍芽兒》教學中若干細節思考

來源:文萃谷 1.63W

梔子花飄香的季節,我校承辦了省校本教研培訓現場會。活動中,我執教了觀摩課《筍芽兒》。這是一篇科學童話,講的是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筍芽兒衝破一切阻礙,由竹筍生長為竹子的經過。課上完以後,自我感覺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尤其是幾處細節更值得自己回味:

關於《筍芽兒》教學中若干細節思考

思考之一:這樣的生成對不對?

細節描述:

在課文結尾部分,寫筍芽兒終於鑽出了地面,她站在山岡上,心裏自豪極了!此時,全文的學習已經接近尾聲,馬上就可以給本節課畫上一個比較圓滿的句號了。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此時,你想對筍芽兒説什麼呢?旨在引導學生抒發對筍芽兒的讚美、熱愛之情。就在學生感情熱烈之際,突然冒出來這樣一個聲音:筍芽兒,你不要長了,要是你長大了,就會被熊貓當做食物吃掉的。新課標指示我們,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思想。面對突然而至的變故,面對台下三百多名來自全省各地的專家教師,我的腦筋在急速的思考:哦,你的想法和大家不一樣,老師聽出來了,你是太喜歡筍芽兒了,不忍心她被熊貓吃掉是嗎?該生點頭,我偷偷看到舞台一邊的同事在點頭讚許。正當我暗自鬆口氣,準備佈置作業時,冷不防底下又有一個學生叫起來:也不對呀,照他的話説,長大了會被熊貓吃掉,可是,如果不長大的話,也會被我們人類來吃的呀!我最喜歡吃毛筍了,其實就是筍芽兒!我的天!你們這不是存心和老師作對嗎?此時,雖然心裏“咬牙切齒”,可是臉上還得微笑依舊啊!我長歎一聲:咳!(這聲長歎真是發自肺腑!)長大了有熊貓吃,不長大又會被我們當作美餐,這筍芽兒真的很可憐呀!(學生陷入了思考)可是,你們看---(書上的插圖引發了我的靈感)他們站在山岡上,一個個為什麼還笑的這麼歡暢?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紛紛舉手發言了:有的説:因為筍芽兒很勇敢,雖然他們知道自己會被熊貓吃掉,可是他們不怕!有的説:熊貓是我們的國寶,筍芽兒肯定覺得被熊貓吃,也是一種幸福!還有的説:因為竹子就是被我們人類來利用的,我家裏的椅子、還有竹蓆都是竹子做的。他一定想:我長大了,就可以給別人做事了。我們不是學過這樣一篇課文嗎:為別人做自己能做的事最快樂!學生自發鼓掌。在同學們的敍述中,筍芽兒成了一個樂於奉獻、勇於犧牲的小英雄。

自我反思:

首先值得肯定的一點是,當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疑問、發生意外時,老師能夠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思想,順應學習中的矛盾衝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這一點得到了許多聽課老師的好評。正如有位聽課老師所説:“這樣的語文課,不是預設教案的機械執行,而是教與學重新生成、不斷組織的過程,是人性不斷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充滿了活力和魅力,顯現出了語文學習多姿多彩的美麗!”當時,甚至相當長一段時間裏,自己對這問題的處理也一直是沾沾自喜、引以為榮的。

後來,偶爾的一次閲讀中,看到一段文字,大約意思是:童話是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自然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童話的教學重要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與想象來感受美、受到情感的薰陶,而不能糾纏於內容是否具有科學性。如果以事實來考證童話是否真實可行,那是很不合適的。

反觀《筍芽兒》教學中,學生之所以擔心筍芽兒會被吃掉,其實就是把作品中的人物現實化了,忽視了童話的虛擬性。如果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能夠認識到這一點,那麼我們的教學中出現以上問題時,是不是就應該這樣去引導:從你的話中老師體會到了你們對筍芽兒的喜歡。同學們,其實,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寫童話故事的阿姨,總是把大自然中的植物啊、動物啊,當作人來寫的呢!你們再去讀讀課文,這勇敢、可愛的筍芽兒就像誰呢?你還從課文當中看到了誰呢?

也許這樣的生成更合適!

思考之二:這個謊撒的該不該?

細節描述:

在製作筍芽兒冒出地面的多媒體時,我剪輯了一段動畫影片:筍芽兒衝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裏冒出來,他們迎着春風,在春雨里長,在陽光下笑。影片非常生動,可是,我卻忽視了裏面只有“沙沙沙”的雨聲,卻少了“轟隆隆”的雷聲。可能是學生太喜歡雷公公了,因此當我在課堂上讓學生欣賞這一段動畫時,立刻就有人發問了:“老師,筍芽兒不是被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喚醒的嗎?我怎麼沒有聽到雷公公的聲音呀?”一下子就把我問了個措手不及,慌亂之中冒出一句:“哦,可能雷公公今天休息了吧”就匆忙地轉入下文了。

自我反思: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大膽質疑。因此,課堂上學生的問題是千奇百怪,還有許多讓你始料不及、意想不道的狀況。例如老師要求學生隨音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就在學生飽滿的情感急待釋放的那一刻,課件突然打不開了;或是你讓學生表演課文中離別時難分難捨的場面,卻因為某一個學生的動作而引得鬨堂大笑……這類事件的出現往往出乎教師的預料,會使教師措手不及,但是又必須必須在極短的時間裏(幾乎沒有時間慎思明辯)作出正確的判斷,實施適當的行為。在這樣的狀況下,教師的行動幾乎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映,而這個意識其實最能真實地反映出他內在的教學理念或觀點。

反思我在處理學生提問“為什麼沒有雷聲”時,回答説:“哦,可能雷公公今天休息了吧!”至少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製作教學課件不細心,沒有多審核。第二,明知課件有問題,但是就是不肯承認;第三,不僅不肯承認自己的.失誤,還硬是要虛晃一槍,企圖耍小聰明矇混過關。

如果我能這樣説“呀,了不起,這麼微妙的地方都被你發現了!老師正準備讓有才能的同學來給看不見的雷公公配音呢,誰來?”或者乾脆就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的疏忽,然後要求學生想辦法,我想學生一定會提出給雷公公配音的。這樣的處理不僅不會破壞你的課堂,而且很自然的又多給了學生一次自主實踐的機會,最主要的是體現了教師的應變能力及智慧,這智慧來自於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來自於真正的民主與尊重!

思考之三:比完整更重要的是什麼?

細節描述:

由於教學中注重了學生自主體驗的過程,而有些環節又臨時做了改動,所以當教學進入最後一步時,下課鈴聲響了。怎麼辦?如果按時下課的話,預先設計的教學任務就不能完成!暗想:筍芽兒已經長出了地面,總不能不讓他長成竹子呀!再看孩子們意猶未盡,還沉浸在對筍芽兒的滿腔熱情之中。於是乎就接下去又上了三分鐘,直到竹子站在山岡上自豪地發出了:“我長大了!”才放心地喊出了“下課”。

自我反思:

準時上課,按時下課,是學生生理特點的需要,是維持正常教學的需要,更是對學生時間概念培養的需要。下課鈴響了,卻不肯和學生説“再見”,並不是不知道不應該拖課。但是總感覺一篇課文沒有學完,就顯得不完整;預先設計的任務沒有教完,心裏就不塌實。反思自我,其實還是無視學生的存在、以教師為中心的遺毒在作怪啊!

新課改前,教師上課(特別是公開課),首先考慮的是教學過程的行雲流水、課堂結構的獨特精巧,如果一節課不能完成教學任務那肯定要被大打折扣。在這種評價方法的制約下,當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不敢放慢速度讓學生思考、討論,不得不蜻蜓點水似的,或草草過場,或顧此失彼,或乾脆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思考”。

而新課改理念指導下,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是尊重學生的個性的、尊重學生獨特的學習方式的,我們就無法嚴格控制每個預設環節的時間,顯然我們也無法保障整堂課結構上的完整。這個時候我們必然面臨價值觀的考驗:學生意識、觀念的培養重要還是知識的傳授重要?學生活動的權利重要,還是課堂的完整重要?

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話已經説了很多年了。的確,我們可喜地看到,現在的教學體罰少了,老師的笑容多了;課堂上問題少了,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多了;機械訓練的痕跡少了,注重個體實踐的活動多了。但這些都只是尊重的一個方面!你看,因為作業沒有作完,被禁止上體育課的還有;因為馬上要考試了,佔用學生課外活動時間複習的也有;因為課堂紀律渙散,下課進行思想整頓的也還有。成長是一個過程,每一個點,每一條鏈都必須是紮實的。尊重學生,就必須在本質上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成長趨勢,必須讓每一個鏈接都寫上“尊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