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四年級《生命生命》教學後記

來源:文萃谷 2.14W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

國小四年級《生命生命》教學後記

在這個新的教學理念下,在語文課堂上我大膽嘗試了“猜讀”這一教學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本學期開學第二週,我拿着事先設計好的教案興沖沖走進語文課堂。不曾想學生由於開學伊始,還沒有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居然沒有一人翻閲《生命生命》這篇文章。於是,我靈機一動,引導學生開始了新課猜讀活動。

我把課題直接書寫在黑板上後,讓學生對着課題思考、想象,然後提問:當你看到這個標題後,你有什麼感想產生?話音剛落,同學們興奮不已,紛紛站起來發言。

生1:題目中“生命”這個詞為什麼要寫兩遍?

生2:這兩個詞有生命特殊的的含義嗎?

生3:我認為“生命”一詞重複出現,表示一種強烈的呼喚。作者究竟是在什麼情況下發出生命的呼喚呢?

一石激起千層浪。我見同學們一開始就把問題抓的很準,直擊文章中心,於是我有了讓學生繼續猜讀的信心。此時,我順勢啟發:你們能猜猜文章內容嗎?

此時學生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猜測。

生4:我認為課文以“生命”為標題,肯定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人生道理的。

生5:作者要告訴我們的一定會是有關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的內涵。

生6: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我們應該珍惜生命。

生7:我認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讓生命精彩,必須努力奮鬥。

生8:只有珍愛生命,才有不悔的人生。

這時,我驚喜的發現,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大膽的猜想,竟然與課文的主旨是那樣的吻合。我的情緒不覺高昂了,於是我又大膽的問道:你們認為該怎樣行文才能表達文章主旨呢?

生9:單刀直入,開篇點明主題

生10:我認為單刀直入不好,一開始就點明瞭,後面就沒有什麼內容可寫了。

生11:我覺得可以模仿《伊索寓言》的寫作方法,先記敍一個與生命有關的事例,然後從事例中引出哲理。

生12:我覺得應該記敍兩個事例來表現主題。一個是正面的珍惜生命事業有成的的事例,一個則是反面的虛度年華無所作為的事例,這樣通過對比更能突出文章主題。

生13:我不同意。因為生命不僅僅屬於人類,動物也有生命。蚯蚓肢體斷截仍能生存,蚍蜉撼大樹等等,它們和人類一樣對生命也有深刻的認識,有其特殊的表達方式。

生14:他説的對。從動物的生命現象中我們也可以得到很多啟示。我覺得可以加上動物的事例。

生15: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沒有生命的植物,是不能生長的。小樹苗不怕風吹雨打,頑強不屈,終於長成參天大樹。照這樣理解,是不是還要加上植物事例呢?

生16:我看這樣最好,文章應該列舉三方面的事例:人類、動物、植物,凡是有生命現象的事物都包括了。

我驚奇了,學生的猜想越來越有門道了。於是,我緊緊追問:這三種事例所揭示的生命現象是相同的還是應該各有側重點呢?

生17:可以相同,起到強調作用。

生18:應該各有側重,生命現象是豐富多彩的,如果相同的話,舉一個例子不就行了嗎?

我折服了,被學生那幼小心靈裏對生命如此深刻的感悟折服了。於是我又窮追了一個問題:三個事例順序怎麼安排?並説説這樣安排的理由。

生19:我覺得應該這樣,人類-植物-動物。因為人類是最主要的。

生20:我覺得應該這樣安排,植物-動物-人類。

生21:我認為還可以這樣安排,動物-植物-人類。因為作者是對人類發出呼喚的。

猜讀至此,我完全陶醉了,陶醉於師生平等對話產生的愉悦之中。我一向不大放心學生的閲讀能力,總是緊緊的'抱着學生一步一步的走,生怕有什麼不到之處。而今,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走,只在關鍵時刻搭搭手,沒想到他們卻走的如此平穩。雖然學生只能説出事例安排的順序,不能準確回答這樣安排的理由,但我知道,此時猜想的“結果”已經激起了他們的閲讀興趣,對課文產生了強烈的探求慾望,此時正是利用閲讀期待和閲讀反思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創造性閲讀的最佳時機。於是,我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原文,自覺進入真實的閲讀情景之中,感受文本意藴,比較猜讀結果,反思自我。不大一會兒,有的同學高興了,激動的不得了,目光和我會意交流,我知道那是他的猜想得到驗證。還有的同學走組串巷,和同學爭的面紅耳赤,並提出很多理由支撐自己的假説,我知道那是他的“預測”與文本吻合程度不大。我不能簡單的否定學生的理解,這同樣是他們的“創造”,是“合理的偏見”。在猜讀比較中,他們領悟到了生命中更為本質的東西,那比我的直白告知不知要珍貴多少倍。

這種猜讀活動,對於學生很有啟發。讀中猜想,愉悦了心靈,鍛鍊了心智,豐富了聯想,養成了探究習慣;猜中閲讀,讀出了見地,讀出了成就,讀出了創意,更讀出了自我。於我而言,學生的猜讀成功就是我的教學成就,那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再現,帶給我的是無盡的享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