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四年級上冊《生命生命》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2.39W

【教材分析】

語文四年級上冊《生命生命》教學設計

《生命生命》一文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這篇文章作者杏林子通過生活中極為普通的三個事例“飛蛾奮力掙扎逃生”、“小苗頑強地從牆縫裏鑽出來”、“傾聽自己的心跳聲”引發出對生命的深刻思考,闡釋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並在文章結尾直抒胸臆“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要讓自己獲得更加光彩有力”,表達了自己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這篇課文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有機結合,小中見大,平中悟理,字裏行間都飽含着作者對生命的沉思,對生命的渴望,是本冊教材中培養學生通過朗讀能力、抓住關鍵詞句來品味語言的意識和能力的重要課文,目的是繼續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學習實踐中來體會“讀書要聯繫上下文、時代背景、生活經驗來仔細思考含義較深刻句子的意思”的方法。在閲讀過程中學習圍繞主題進行資料蒐集、觀察、實踐探究的能力、口頭和書面表達自己的探究結果、體驗和感受的能力,為本單元習作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鼓動、躍動、慾望、衝破、堅硬、不屈、茁壯、沉穩、震撼、糟蹋、短暫、有限、珍惜、聽診器”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3、充分閲讀文本,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藴涵的意思,感受作者強烈的生命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

4、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價值觀。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培養學生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的能力,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生命的短暫與可貴,懂得珍惜生命,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通過反覆誦讀,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並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關愛生命。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課程改革與主題構建的宗旨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情感態度與正確價值觀的導向。尤其生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也是不同的。不但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更要充分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建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真正讓學生體會生命的內涵和意藴,並能聯繫生活實際,獲得對人生獨有的情感體驗和有益啟示,展現教學預設和動態生成的和諧課堂。並以此調動學生對整體感知單元教材的興趣,培養學生從總體上感知、把握單元學習內容的能力,激發學生對單元學習主題進行探究的慾望。

【教學過程】

一、師生對話,導入新課

1、上課之前,我們做個遊戲,請大家雙手捧胸,雙眼合閉,靜心感受或聆聽自己的心跳。然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是的,活着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

2、直接揭題,讀題。

3、説話練習:

⑴ 出示圖片:

(破蛹而出的蝴蝶、嫩芽、出生的嬰兒、跳躍的火苗、綻開的花朵、飛瀉的瀑布……)

那生命還是什麼呢?練習説話。

⑵ 除了這些,生命還是什麼?

4、正因為有了這多姿多彩的生命,才有了這豐富的世界。那麼在台灣女作家杏林子的眼裏,生命又是什麼呢?

設計意圖:本設計着眼與對文本含藴的充分挖掘,以“生命是什麼?”這個問題為學習中國和重組學習內容的主線,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維。使學生的聽覺、思維、想象,“多頻道”運作,形成“未有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認真讀讀課文,讀準字音,努力把課文讀通順,不理解的詞語聯繫上下文或解決。想一想:文中的哪幾件事情引發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學生自由讀課文)

2、檢查反饋:

⑴ 大家在讀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難讀的語句?(交流,抽讀,正音。相機理解:騷擾、震撼、糟蹋)

⑵ 文中哪幾件事情引發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要求學生概括成四字標題)

隨機板書:飛蛾求生、瓜苗破土、靜聽心跳

設計意圖:本環節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切切實實過好“認讀關”掃清生字詞障礙,讀通、讀順全文;然後再經歷“學生與文本初步的對話”,通過對全文事件的鏈接,達到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的目的。以“文中哪幾件事情引發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為切入點,根據交流情況進行板書,提綱挈領,凸現教學目標,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建立“框架結構”的認識。

三、精讀課文,感受生命

1、這是三件及其細小、極為普通的事情,但作者卻通過這三件小事向我們傳遞了她對生命的感悟。再一次讀讀課文,你是從哪些文字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含義?請劃出相關語句。並選擇自己感觸最深的事例,反覆品讀,把自己的感悟寫在旁邊。

2、交流討論、體味語言文字,教師於交流中指導學生朗讀。(根據學生需要,隨機出示學習內容)

為什麼這些不起眼的平常小事會給作者強烈的震憾?

(第二自然段)

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動彈了。但它掙扎着,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飛蛾那種求生的慾望令我震驚,我忍不住放了它!

⑴ 抓住動詞“掙扎”、“鼓動”、“躍動”啟發學生想象飛蛾求生的畫面,用小飛蛾的口吻講述面臨險境時的心理活動。

教師小結:小飛蛾的“掙扎”是在生命面臨嚴重威脅時的一種抗爭。無論怎樣危險,無論能否逃生,它都沒有放棄求生的努力。

⑵ 換詞比較:

“躍動”改為“跳動”行不行?為什麼?(明確:不行。跳動是一起一伏地動;躍動表達心情急切。用“躍動”更能表達“生之慾望”。)

⑶ “強烈”的是?“鮮明”的是?“震驚”的又是?

因而作者接連用了三個“!”來表現對飛蛾強烈求生慾望的驚歎,這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學生齊讀課題:生命 生命

⑷ 指導朗讀:

讀出對生命的強烈渴望之情。

⑸ 語言概括:

這是一隻_______________的飛蛾,我感受到生命因________精彩。

(第三自然段)

過了幾天,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裏,包含着一種多麼強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衝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倔強)向上,茁壯生長,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

⑴ 換詞品味:

能否換用括號裏的詞?為什麼?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總結:“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還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種敬佩的情感(因為那是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惡劣環境啊);“倔強”只是一種性格,“不屈”不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種品格,一種不畏困難,頑強求生的向上的品格。

⑵ 小瓜苗在沒有生存條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那頑強的生命力使作者對它肅然起敬,從心底裏產生一種油然而生的敬意,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

研讀概括: 這是一棵__________________的小瓜苗。

這也是作者感受到的──學生齊讀課題:生命 生命

⑶ 帶上你的.感受讀讀這段:

指導朗讀:讀出對生命的深深敬佩之情。

⑷ 説話:

我感受到生命因_____________精彩。

(第四自然段)

⑴ 剛才我們都靜聽了自己的心跳,為什麼一次小小的心跳也能給作者深深的震撼?這個詞和前面的“震驚”一樣嗎?

補充作者的相關資料,集體交流。

杏林子:本名劉俠,自12歲起,患“類風濕關節炎”,全身關節大部分遭到損壞,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舉,手不能抬,頭不能轉。國小畢業後便因病輟學。

⑵ 現在你們對這個“震撼”有了新的體會了嗎?

作者承受着病痛的折磨,這種折磨是常人難以想象。作者很有可能會感到活着是一種負擔,還不如死去,但是當作者發現小飛蛾強烈的求生慾望時,當她看到一顆小瓜苗在沒有陽光,泥土的磚縫中茁壯生長時,當她親耳聽到自己沉穩而有規律的心跳聲時,作者深深思考。

(出示)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齊讀句子。

⑶ “我必須對自己負責”,杏林子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讓我再次走進她的生命歷程去看看吧!

出示補充材料:

杏林子國小畢業後便因病輟學,從此即未接受正式教育。數十年來堅持自修,以致成為台灣文壇上的著名作家。殘而不廢的她,憑着堅強的毅力,筆耕不輟,著有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説、傳記、劇本,被譽為“台灣最具有影響力的作家”。

1977年 以筆名杏林子出版第一本創作《生之歌》。

1980年獲第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金鳳獎。同年以《生之歌》獲基督教文藝獎。

1982年12月1日組織成立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並擔任董事長。同年《另一種愛情》一書獲國家文藝獎散文類獎。

1984年獲吳三連基金會社會服務獎。

1990年擔任台灣殘障聯盟第一屆理事長。

1997年獲靜宜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01年獲聘為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

設計意圖:按照課程標準,學生應在教師引導下進入情景體驗,在讀中揣摩、感悟、體會語言所承載的知識、情感、文化、思維,從而表現出對語言本體的學習,而不應拘泥於教材對材料展現的邏輯順序,以及結果分析展開教學過程。因此,以這一材料為載體,以“讀-品、讀-思、讀-悟”為基本學習活動程序,並擬定了一個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隨時調整的框架,讓學生通過不同角度感悟和表達生命的意藴,使學習程序螺旋式重現、上升,使他們比較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並促使其語文素養(朗讀水平、讀書能力)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四、交流討論,理解真諦

(出示課文最後一段)

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於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1、自己讀讀這一段話,你能結合杏林子的生平來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嗎?

⑴ 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⑵ 生命是短暫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我們卻可以通過不懈的努力去創造無限的生命價值,是生命穿越時空,成為永恆。

2、教師小結:

西塞羅曾經説過:“瞭解生命真諦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長。”杏林子就是一個懂得生命真諦的人,她的生命是美麗的。同學們,俗話説“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當生命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時,所要面對的就是在自然法則允許的時限和條件下,使生命河流光彩有力,無論構成背景的是快樂,還是痛苦。

設計意圖:本環節在學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將結構化後的以符號為主要載體的書本重新“激活”,與學生經驗世界溝通。激活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興趣、信心,提升他們主動探求的慾望及能力。點擊“中心”,收到畫龍點睛的功效。

五、拓展昇華

1、學到這兒,我想大家一定對生命有了更多的認識。其實,社會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能引發我們思考“生命”這一話題。請大家從社會、生活、歷史或文學作品中找一找能引起對“生命”這一永恆主題的思考的例子,拿起筆,寫一寫。

出示:我感受到,生命因_________而美麗。

示範:非典時期,白衣戰士們眾志成城,搶救病人,把生命置之度外。我感受到,生命因______奉獻_____而美麗。

2、總結概括:

師:文章可以結束,但生命的長河永無止境。每當夜深時,我合上眼睛,眼前總會浮現這樣一幅幅圖景:魯迅在夜裏一邊咳嗽,一邊寫文章,昏暗的燈光下,發出內心的《吶喊》;卡夫卡徹夜寫完自傳體小説《判決》,完成與自己靈魂的對話;普魯斯特從35歲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門窗緊閉,房間裏點着蠟燭,《追憶似水年華》成為他唯一的安慰。這是一羣孤獨的人,這又是一羣靈魂飽滿的人。對於我們來説,我們青春的生命不必像他們那樣有太重的負荷。我想説的只是,哪怕我們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平庸,也別讓我們的生命之花枯萎,別讓我們的精神之花凋謝。

設計意圖:按照“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精神,根據學生與教師的自身特點,以及由此而設定的教學目標,為了更好的凸現本節課的學習主題,教者設置了練筆環節,使學習內容得到合理的昇華,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了新的學習信息與已有經驗的耦合,並實現了思維的內化、情意的激發,讓富有青春活力的學生對生命能有自身的感悟並談出深刻性。努力使“教師執行”的課程轉變為“學生經驗”的課程,真正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課程標準得以有效落實。

六、作業

1、積累生命的警句:

(老師贈送)

雖然肉體的生命短暫,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無法捉摸,但是,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卻在於我們自己掌握。──杏林子

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入大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一分子。不是每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冰心

每天我都想放棄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來,精心地、像看護一小簇火焰一樣,讓它燃燒,生怕它熄滅……──張海迪

認識了生命的全部意義的人,才不會隨便死去,哪怕只有一點機會,就不能放棄生活。──海涅

2、課外拓展閲讀:(長期作業)

張曉風的《敬畏生命》

蒙田的《熱愛生命》

汪國真的《熱愛生命》

傑克·倫敦《熱愛生命》

設計意圖:教學應該在學生的“需要中國”上開始,但又不能停留在“需要中國”上,否則將會影響學生的人格發展。實踐型作業的設計意在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的社會生活,把握了語文生活化的精髓,為學生人格的完善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