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來源:文萃谷 2.05W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15篇)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

本節課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是分數除法的意義。第二部分是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在教學第二單元分數的乘法時,出現學生對分數乘法的意義理解不夠,所以,在進行分數除法的意義教學時,沒有匆匆帶過,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由整數除法的意義引入,再引導學生通過改編成一組分數除法題,讓學生觀察、推理出分數除法的意義。我留給學生時間去做,但還是有部分學生不得其要領。

第二部分內容通過例2引導學生用摺紙的方法得出兩種不同計算方法,再比較、歸納出分數除以整數(0除外)等於分數乘整數的倒數。這部分內容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動手操作是必要的。因為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較差,所以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花的比較多。大部分學生能理解為什麼分數除以整數就是乘這個整數的倒數。但後面的練習就沒有時間做了,所以,不值的學生掌握的怎麼樣,是否能熟練的計算分數除以整數。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不要拘束孩子,也不要拘束自己。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2

《百分數的意義》是第九單元的第一課時,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是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教學難點是體會百分數、分數、比的聯繫與區別。

藉助例題的學習,我先出示了三名運動員的投籃情況的統計表,統計表中呈現的是每一名運動員投籃次數和投中次數,然後請學生思考:如果你是教練,怎樣判斷哪名運動員的投籃成績好些?學生們經過思考馬上想出了辦法,交流時即刻有學生説出應該通過比較每人投中次數佔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來比較。此時,我立即追問學生為什麼,學生們聯繫以前學習的知識説出了理由:因為每一名運動員投籃次數不相同,不能只看投中次數來判斷成績的好壞。應該説這一部分的導入是相當順利的。

課前我還佈置學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數,所以課上讓學生進行了交流。有些學生找到了衣服商標上的百分數,如:100%羊毛;97.4%棉;葡萄汁70%等。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我請學生們同桌之間先互相説説收集到的這些百分數表示什麼意思,然後再請幾位學生全班交流,應該説課堂上的學習氛圍較好,學生們通過尋找生活中的百分數體會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運用,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上完本課後覺得不足之處是對於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僅僅藉助練習十九的第三題是不夠的,很多學生還是不理解兩者的區別。我想在第二課時中要想辦法解決這一問題。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3

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是新課標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們在三年級的學習中,已經藉助操作、直觀,初步的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會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數的大小,還會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本節課主要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兩個概念,學生理解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方式的創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課堂中,我儘量給學生創設一個寬鬆、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創新了教學方式,從而成功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對知識的自我構建,這樣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例如:在導入新課時,我給學生提出了學習新知識的步驟:①關於分數,你已經知道了什麼?②關於分數,你還想知道什麼?然後通過老師和學生的合作,從分數是怎樣產生的入手,使學生感悟分數是適應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因為我們的教學不能總是“零起點”,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首先就要努力讓學生把自己的已有知識狀況展現出來,讓他們在面對新知識時,自己主動去會憶、調動已有的認知結構。當學生紛紛舉手彙報了自己已知的關於分數的知識後,再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自己去動手操作,去體驗、交流與思考,“你是怎樣得到這個分數的?”,從體驗中建立“平均分”,這樣學生在操作中親身體驗並逐步建立概念。

 2、讓學生在體驗中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歷性,即讓學生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課堂上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地感悟學習材料,也就是説,要充分展開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經歷教學過程中逐漸建立概念,而不是隻見結果而忽視過程。為此,課堂教學中我儘可能充分提供學生學習材料,設計開放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學生髮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強化富有個性的學習行為。例如,在課堂中我把準備的材料:長方形紙片、一米長的繩子、六塊小立方體和四根繪畫筆交給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他們去動手操作,去體驗,進行交流與思考,這樣學生在操作中親身體驗並逐步建立概念。我從生活中精心挑選了一些實物,作為尋找分數的材料。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材料並猜想能不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得到分數,然後動手操作尋找分數。展示時重點展示平均分多個物體得到分數的操作過程,讓學生感受可以把許多物體看做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其中這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表示的過程。為抽象分數的意義做好鋪墊,感悟分數就在生活之中。

還利用分繪畫筆,在整體的具體數量不同的情況下,同一個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會不一樣。在歸納分數的意義時,首先讓學生在感知多個材料的基礎上明確:不論把什麼東西平均分,都可以把要分的東西看做一個整體,那就是單位“1”。表示分的份數不確定,從而創造了用“若干份”這個詞來表示不確定的份數,也就是分母,表示取的份數不確定,於是又創造出用“一份或幾份”來表示取的份數,就是分數中的分子。學生便能完整地概括出分數的意義。這樣水到渠成地創造出了概念,使學生的理解更深刻,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4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對分數已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課一開始,就從古人測量物體長度遇到的疑惑,接着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再讓學生舉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分數,並説説其含義,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

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幾分之幾;聯繫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説説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教學,讓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三、本節課我主要想探索三個問題:

1、作為數學本身應該關注什麼?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難題,比如:圓的認識、面積與面積單位、體積與體積單位、小數的認識等我以前都嘗試過,很多時候,過於關注了數學的定義,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實際意義,就本節課而言,在以前的教學中我花了很大力氣去幫助學生理解“單位1”、“若干份”、“一份或幾份”等抽象名次,可是這些真的就僅僅是孩子們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嗎?讓學生建立起分數的數感、引導他們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是不是也重要呢?所以本節課淡化定義、強化心像是我努力探索的一個問題。

2、課堂的教學結構能否適應並引導學生學習?本節課我沒有設計什麼複習題,也沒有對知識的本身創造多少情境,就直接引導學生思考“關於分數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我還想知道什麼------書上又能告訴我們什麼?-------我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這樣促進學生主動回憶、交流、閲讀、思考,同時也感悟一點學習方法。試想,我們承認的學習是否在很多時候不自覺的也運用過此方法呢?至少我認為它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學習方法,所以我把他推薦給孩子們。

3、學生的學習能更具有創造性嗎?怎樣的學習才是更有效的?根據自己的思考與探索,我深信:只有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再創造中學習,學生才會真正的理解知識,同時創造力也在不斷的得到培養。設計這節課時,我基本是把所謂的新知與鞏固融為一體的,想辦法讓學生在各種想象、交流、畫圖、猜測、操作中去體驗並創造分數的意義,新知在不斷的實踐中慢慢的、不知不覺的內化到孩子們的認知結構中,同時孩子們的學習具有了鮮明的個性與創造性。

四、本節課的遺憾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進,比如: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在時間的安排上有所不合理,前緊後鬆;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板書不夠規範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希望各位老師誠懇的提出您對本節課的建議與意見,以促進我能更快的成長,也同時讓我們一起打開數學“概念教學”的新“天窗”。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5

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做單位“1”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課堂上,我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體會。

數學源於生活,迴歸生活。在本節課中,我注重教材的開放性和思考性,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廣闊的思維空間,魏書生有這樣一句話:教師不替學生説學生自己能説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儘可能讓學生講。因此我負責給學生提供長方形紙片、蘋果、糖等,讓學生自己通過“選一選,折一折,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操作,自己得到分數,並説明每個分數是怎樣得到的這樣一個開放的教學環節。在通過比較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認識和理解單位“1”。最後對大量具體的分數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及時進行概括,得出分數概念。這個環節實際上就是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感知過程。

心理學表明:良好的、愉悦的環境能激發人積極向上。課堂上師生關係民主平等,同學之間團結協作、合作交流、互相啟發,信息多向交流,有小組交流、全班彙報。教師不僅是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且是學生年長的夥伴和真誠的朋友,讓學生感受心理安全、心理自由,使他們興趣盎然,自信與意志、態度與習慣等方面得到充分培養和發展。

通過這節課,使我認識到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後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也只有這樣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才能有利於學生學習更有價值的數學,從而使他們獲得發展。在今後的教學上做到“三活”即讓學生“學生活中的數學”、“在活動中學數學二”、“靈活地學數學”。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6

本節課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緊緊圍繞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關鍵,在教學中,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態度投入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通過師生互動教學,引導學生運用生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從而對百分數的意義有了具體的認識、深刻的理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現。

《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的注意問題中,明確指出,數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因而課堂上,我讓學生自己去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數的例子,去發現生活中的百分數,利用學生已有的分數知識的基礎與生活中對百分數的認識,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現數學內容,使學生體驗到現代生活中數學應用的意義,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體現讓生活走進數學,讓數學服務人生的教學。

2、重視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

教師的教學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本節課堅持以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來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學生通過看、思、説、試,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讓學生自己創造百分數,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教學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和聯繫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學生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3、留出充分的空間和時間給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這節課主要通過創設初步感知合作探究實踐應用的學習過程,留出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應用,將所學知識進行內化理解。探究的主體是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動手實踐獲得新知識、學會學習是教師共同認同的。但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如何找準教學的起點,如何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讓學生在充分地行研究、討論和交流,從而獲得真正的數學知識,同時使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到和諧的發展仍然是我們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7

教學內容:

浙江教育出版社國小數學第十冊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性質等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2、初步學會根據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整理有關分數知識,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培養主體意識和數學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重點:

知識的整理及應用

難點:

綜合運用

教學設想:

1、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

以往我總是帶着學生進行復習整理,就算是放手也是在教師的提示下進行的,學生的自主性、個性被壓抑着。為此,我力求突破傳統複習課的教學方式,嘗試運用“課堂自主整理——集體交流點評——複習綜合提高”的步驟,通過學生之間、組與組之間、師生之間的集體討論,相互交流、補充、完善,相互質疑、辯論、評價,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取長補短,張揚個性。

2、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指導。

新《課標》把學習方式作為學習數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本節課注重引導學生歸納複習與整理的方法。整理過程中,鼓勵學生用合理、簡潔、清晰、有特色的形式進行整理,藉此培養學生獨特的個性品質和創新意識;在相互評價整理情況時,引導學生比較歸納總結出根據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進行整理的方法,並鼓勵學生今後用這種方法去整理其他知識。這樣從整理和複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獲取知識的方法、步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注重過程,強調綜合應用。

隨着新課改的推進,我們認識到學習不僅僅是隻注重結果,更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學生在整理知識點後進行進一步的概括(意義、分類、運用等),使學生明確各知識之間的聯繫。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突出數學的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創設民主氛圍,突出主體。

開放教學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複習運用的過程。教師始終是參與者和合作者。課始引導學生產生整理的需要,整理後先在小組內交流,推薦優秀作品,選代表介紹,然後讓其他同學點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營造一種寬鬆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談話揭題“複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複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8

六年級上學期數學第二單元是“分數除法”,其中第一小節是:“分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在教學上,“分數除法的意義”好辦,因為有分數乘法和小數乘法除法的意義做基礎,在課堂上,只要按課文編排稍做解釋學生就可明白。

對分數除法計算法則,我對課文編排講解內容作了一下變動。這一小節有3道例題,分別講“分數除以整數” 、“整數除以分數” 、 “分數除以分數”。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如何得來,如何向學生講得明白,一直是老師們所苦惱的問題。不講嘛,似乎是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講吧,即使是老師認為自己講得很明白,其實學生真正理解嗎?我認為,學分數除法的關鍵是記牢、熟練運用“計算法則”,至於這計算法則是如何得來的,可暫時忽略。我把這3道例題分為兩節課講解。第一課時講“分數除以整數”,通過例1,“把6/7米鐵絲平均分成2段,每段長多少米?”使學生明白,把一個數平均分成2份,既可以用除法“÷2”表示,也可以用乘法“×1/2”表示,也就是説“÷2”=“×1/2”,進而,把一個數平均分成3、4、5……,既可以用÷3、÷4、÷5……表示,也可以用×1/3、1/4、1/5……表示,而1/2是2的倒數、1/3是3的倒數……,從而得出“除以一個數(0除外),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在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儘管我用的是課本例1的教學素材,但在教學過程中,我一直有意忽略被除數和除數到底是分數還是整數的問題,只是強調被除數除以除數等於乘除數的倒數。教學完例1,就讓學生做相應的練習(強化“除以一個數(0除外),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的概念)第二課時,同學生學習例2、例3。課文中例2“一輛車2/5小時行駛18千米,1小時行駛多少千米?”,是詳細地講解了為什麼18÷2/5最後可以表達為18×2/5,而我只是根據題意列出18÷2/5後,讓學生回想例1的學習過程和分數除法計算法則,讓學生自己説出18÷2/5=18×2/5,然後計算得出結果,而省略了中間的講解過程。接着學習例3“小剛3/10小時走了14/15千米,他1小時走多少千米?”“14/15÷3/10=14/15×3/10”。這兩道例題是應用題(但在教材安排中,沒有把它放在分數除法應用題範圍內),我沒有把注意力放在計算法則的推倒過程上,反倒是根據題意為什麼這樣列式花了些時間。

3道例題學習完(還包括相當量的練習),用了兩節課,學生已經掌握了“甲數除以乙數(0除外)等於甲數乘乙數的倒數”的分數除法計算法則。根據學生情況的反饋,學生掌握這一小節的知識是紮實的。

現在我還在想,既然乘法不強調被乘數與乘數,如,一本書5元,買3本要多少元?既可以5×3,又可以3×5,只要結果是15元就算對,(但我堅持認為5×3和 3×5表達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不過,現行教材認為結果一樣就行)那麼,在學生不太明白算理而只掌握計算方法,在教學上應該是允許的。也許我這樣做有點離經叛道,不符合現在的教育教學觀念,但要求一定要讓學生明白所有算理教學才算成功,似有點不太實際。學生(包括成人)很多時候知道要這樣做並且做對了,已經是完成學習任務了,又何必強求一定要“知其所以言”呢?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9

《分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生對分數已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學生在三年級雖然已經學習了分數的認識,但是學生對分數的認識都是處於感性層面,都是與直觀形象的具體圖形、整體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而本節課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也是把分數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開始。

分數的意義是今後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和用分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前提,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從而能夠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我教學這節概念課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鞏固——概念的發展。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我採用的是在複習舊概念的基礎上引入新概念。因為三年級時就接觸分數,新舊概念聯繫緊密,就不用從概念的本義講起,只需從學生已有的,與其相關聯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

我讓學生説出自己喜歡的一個分數,並説出這個分數所表示的意義。此環節讓學生回顧舊知識的同時,學生在説某一個分數表示的意義的時候,發現同一個分數,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表示不同的意義,從而對分數的意義提出疑問,對知識產生好奇,學生帶着問題學習,

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的熱情就會高漲起來,我隨即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學習重點。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我大膽地交給學生自主探究,我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利用手上的學具(圓形紙、正方形紙、一條線段圖片、一把香蕉(4根)圖片、一盤面包(8個)圖片)創造出?,並用陰影表示出來。這一環節中,學生在三年級分數認識的基礎上,藉助學具自由地表示?,使學生在動手操作與交流中加深對?的意義的理解,感受分數的意義,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整體既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一些物體。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都大概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我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分數的意義,再由我來小結得出分數的意義,接着引出單位“1”,學習單位“1”。

認識分數單位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讓學生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用一堆圓片代替書本的一堆糖,根據書本的要求將圓片分一分,然後完成書本的問題。這個環節我讓學生經歷實踐的過程,讓他們自己在“分一分”“圈一圈”“填一填”的過程中體會分數的意義,在分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分的份數與分數的分母有關,所取的分數與分數的分子有關,順而引出分數單位和分數單位的個數。

三、概念的鞏固

概念的鞏固是教學的第三個環節,拓展練習,深化理解,迴歸生

活。概念課探究新知用時比較長,所以我精選了兩道練習題。第一是教材第47頁的第5題,此題不但能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會到數學來自生活用於生活。第二題是教材第48頁的第7題,此題緊扣分數單位的知識,更好的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練習反饋出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對分數的意義、單位“1”都有了一定的瞭解,這點達到了預計的效果。

四、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發展就是不失時機地擴展延伸概念的含義,每一道練習都是對概念的一次拓展,體現概念的發展過程。所以,我設計了有挑戰性的擴展練習“圍牆後面的祕密”,院子裏種有一排果樹,只有幾棵是伸出牆外,若伸出部分樹是這排樹的六分之一讓學生説出這排樹共有多少棵。此題昇華了本節課的知識,對於個別學生來説會有點難度,對於優秀的學生來説就是一次很好的提升機會。

回顧整課的教學,還是存有一些遺憾。比如一些細節上處理還是不夠好。在新授部分將許多物品作為整體呈現時還是需要用一些符號使學生深入感受到將它們看作一個整體,在學生看書過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導和指導。還有就是練習的量還是較少,學生在技能層面發展不夠。

然而,本節課也有好的地方。這是一節概念課,但本節課並不會顯得枯燥,因為我注重教材的開放性和思考性,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廣闊的思維空間,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學具,讓學生自主創造出?這一環節中,我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生在小組合

作時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探討、質疑、創造,並逐步的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較好的體現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

我深信,只有教師做到創造性地教,學生才能創造性地學,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於老師。在往後的教學中,我還需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更新我的教學觀念,要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念,相信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思維的空間,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0

《分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它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是今後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和分數應用題的重要前題,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節課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和分數單位,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

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是把分數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開始,怎樣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及認識分數單位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怎樣引導學生理解單位“1”是我們這節課的難點。因此,課中我牢牢抓住重點與難點,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單位。為此本節課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加強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繫。

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課一開始我由生活中的測量桌面長度得不到以米為單位的整數結果問題導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明白分數產生的原因及歷史。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通過四分之一,喚起學生對分數知識的回憶,再從一盒巧克力既四塊巧克力平均分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再進行平均分時,先要把四塊巧克力看成一個整體。然後通過在8顆棋子和12根棉籤中找四分之一的活動,通過同桌間的討論與合作,不僅加深學生對一個整體的意識,還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在這個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髮現不同整體數量不同,認識到這些整體都可以看成單位“1”,通過舉例,讓學生真正理解到此時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物體還可以表示一些物體,從單位“1”的數學意識到與自然數1的不同。多媒體演示及動手操作,加強直觀教學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三、自主學習,培養創新能力

在做一做中,我由整數單位小數單位遷移到分數的單位,引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更好的掌握分數單位。教學中通過闖關遊戲,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在説一説信息中分數的意義時,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分數。然後在精彩的分糖遊戲中讓學生主動積極的加入到分數的意義的拓展練習中來。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教學步驟主要分為教學分數的產生、分數的意義、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整個過程的展開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主次恰當。特別是教學策略明確,具體體現在:

其一,對學生通過自己努力能夠學會的材料,儘量讓學生通過自學、合作、討論、嘗試、自測、總結來完成。即用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反饋,主動總結的辦法來提高學生從課本獲得知識的能力。例如,教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

其二,對學生學習有困難的材料,如“分數的意義”則採用抓住其關鍵要素,採取啟發誘導等方式。如,理解分數意義中的平均分採用的是一種方式,具體做法是在觀察理解中調控,在操作理解中調控,在識別理解中調控,最後通過小結來完成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又如,正確認識分數意義的單位“1”則採取又一種方式,即先認識單位“1”可表示一個物體、一個圖形或一個計量單位;再認識單位“1”可表示由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然後進行變式、舉例、總結。

與此同時又緊扣反饋調控,使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不斷得到深化。另外對新知認知過程的設計,還特別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全面性,注重利用認知過程去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等各種能力。7的乘法口訣教學反思抽屜原理教學反思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2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兩方面着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接着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幾分之幾,聯繫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説説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進,比如: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其實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主創造出分數,自己先談談對分數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時點撥,歸納總結。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取而代之。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致後面的拓展練習未能進行。其次,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3

分數的學習在國小分了幾個階段,這堂課是在分數的認識、簡單的分數加減法基礎上開始對分數進行系統研究,重點研究分數的意義及對單位“1”的理解。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有如下幾點收穫和想法。

1、從大家所熟知的“1”引入課堂,學生感覺太簡單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舉手回答的同學幾乎全部。這樣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上,為接下來的內容做好了接受的準備。又通過有關“1”的這些既簡單又重要的問題的提問,把這課的一個難點——單位“1”做了初步的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顯得順理成章,不知不覺中就在學習新知識。

學生一般都願意學習簡單的東西,也希望把學習變的簡單。老師應該深入淺出,化難為易,找準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出發,順利過渡到新知識,這樣不僅課堂氣氛好,而且自然而然,不生硬。

2、數學思想需要逐步的滲透,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點的建立,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通過教學分數是如何產生的,我覺得第一讓學生知道了因為生活的需要,才產生了數學,學好數學是更好的為生活服務。第二讓學生明白有關數的理論的知識,有助於學生數學理論的建構。

作為數學老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注重滲透數學這門學科本身的思想,教會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首先自己要站在數學思想的高度去看知識點,站得高、看得遠,對於教材的把握、前後知識的連貫才能作到運用自如。

3、自學是中學生及成年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國小階段應該適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首先對新內容進行自學,然後再一齊解決重、難點。由於學生的自學能力還不強,所以在自學前給了提示,圍繞幾個知識點自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着引導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根據提示嘗試着去學習、去解決,然後教師再把重、難點和學生進一步探討。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自學能力,同時教師又能重點突出、有的放矢。學生學的有趣、老師教的輕鬆,何樂而不為?

4、數學概念的語文化教學,對於學生和老師來説都是有利的。數學概念一般都很抽象,理解時往往有些難度。但如果通過語文方式的解釋,則會變得容易些。在教學“容積”這一概念時,我曾讓學生查閲過字典,學生通過查閲字典明白了“容”就是容納的意思,“積”就是體積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容納的體積,把它説完整就是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通過這樣教學,我發現學生一是理解容易,二是因感覺新鮮而氣氛活躍了。這堂課教學中,在理解分數的意義這一概念時,我設計了讓學生找出重點詞的環節,把一個大概念分小,逐個理解。在理解“若干份”時,通過思考和查閲字典,明白了“若干”是指不定量。這樣“若干”一詞,學生不僅理解了,還會運用了。數學課堂的教學不妨可以借鑑其他學科,融為一體,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4

聽了顧老師的這堂課,讓我受益匪淺。通過這堂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其中包括

1.複習課,不應該是老師生硬的給學生不停的灌輸整個單元的學習的內容。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整理。學生自己對於自己沒有掌握的知識要不老師清楚的多。對於普遍覺得有難的問題,可以拿出來大家一起討論,集思廣益。同時還能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2.將單元內容用知識網絡來構築。先有學生自己梳理,可以加深印象。然後小組進行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不足點,最後全班進行整理,查漏補缺。最後全班進行整理。這樣將知識網絡形成之後,可以方便學生以後的複習。

3.導入新穎,以語文古詩進行導入,提出與數學相關的問題,環環相扣,聯繫緊密。能讓學生跟着老師的思維活動運作。

4.讓學生自己暢談自己的想法,發揮了學生自主性

5.課堂上不斷運用鼓勵性的話語,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這些都是我要在今後的課堂中要學習的寶貴的經驗。但是我認為在這節課中,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時間過長,並且代表性不是很明顯,導致後面練習的時間很少。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5

本節課的要求是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單位“1“的含義,認識分數單位,知道一個分數是由幾個分數單位組成的,並且能夠運用分數的意義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抓住本課的重點,通過分月餅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分一分,充分體驗、理解分數的意義,並通過分小圓片和分小棒小組交流學習的過程中,結合自已的親身體驗,理解由於單位”1“即整體的組成不同,部分的量也是不同的。同時使學生在數學中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切實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本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在學生進行彙報時,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沒能順利地引導學生自已去解決問題。當學生語言表述不夠準確時,也沒有及時進行糾正。有部分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老師在課堂中也關注不夠。這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以注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