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麪條散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3.07W

濃濃的鄉愁是我回憶中的“常客”,而那紅薯麪條更是瀰漫着家鄉的味道。

紅薯麪條散文隨筆

揉麪、擀麪、切面、下鍋……母親動作利落,一會兒工夫,紅薯麪條就煮熟了,澆上蒜汁,這便是小時候一家人的美餐。

那年月,生產隊打的糧食,除交足公糧外,已所剩無幾。無奈,紅薯就成了鄉親們腹中的主糧。“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這首歌謠就是當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民以食為天。在困厄生活中,鄉親們想着法子尋覓可口的飯食,紅薯麪條就是其中的一味。那時,家家户户切紅薯片,曬乾磨成面,就成了紅薯麪條的原料。人們把紅薯面蒸成面饃饃,放在專制的壓麪條機上,擠成圓滾滾的麪條,淋上蒜汁,就成了香噴噴的美食。放工歸來,剛踏進院,我就迫不及待地大聲喊:“媽,中午啥飯?”母親在廚房裏答:“是你愛吃的紅薯麪條。”我的臉立刻綻放成一朵花。母親擀的紅薯麪條,圓潤光滑,筋道細長,吃在嘴裏甭提有多香啦,下午乾重活兒時肚子也不會“唱洋戲”。

在記憶中,一到晌午,鄉親們就會個個端着一碗滿滿的紅薯麪條從家裏來到街上,有的蹲在碾盤上,有的坐在石頭上,一邊吃,一邊議論誰家的麪條香。這時,有人就會忍不住站起來,走向被説好吃的飯碗跟前,毫不客氣地把對方的麪條挑到自己碗裏,被挑走麪條的人大聲嚷叫,讓我吃啥嘞……話聲、笑聲、吃飯聲,像首曼妙的交響曲,盪漾在山村的'上空。樂從苦中來,此時此刻,人們的性靈得到了莫大的滿足。

還有個故事哩,村東有個大娘,她擀的紅薯麪條在全村都是出了名的,不僅面薄、筋道、細長,還起明發亮,鄰居們問她竅門時,她一點兒也不保留,“和麪時摻點兒粉面(芡),保你家麪條也一樣光鮮”。由於她擀的麪條好,一到吃飯時,去蹭飯的人也特別多。大娘心善,她一點兒也不惱,滿面笑容招待着蹭飯的人。她的兒子談對象時,就因大娘的名聲響,姑娘僅來了一次,就喜歡上了這個家。

春風暖,山清水秀。天還是那片天,地還是那塊地,政策一對頭,鄉親們家家户户的糧食就溢滿了倉,堆成了山。“白麪條、白麪饃,日子過得真逍遙”,成了鄉親們口中新的歌謠。隨着經濟全方位的發展,人們的收入逐年遞增,生活越發富裕,“大魚、大肉,汽車、小樓”已不再是遙遠的神話。好東西吃膩了,紅薯面反倒成了稀罕物。一次,妻子從伊川拿回一點兒紅薯面,中午擀成紅薯麪條,還沒等自己吃,左鄰右舍就跑來好幾個人,口中個個嚷着,讓俺也嚐嚐鮮!讓俺也嚐嚐鮮!

世事變了,讓人恍若在夢中。

守住鄉愁,那也是一份快樂,一份慰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