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語文教案要點

來源:文萃谷 2.93W

一、教學要求

《論語》語文教案要點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內容。

2.掌握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3.瞭解《論語》的基本情況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學習要點

1.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的基本文學常識。

2.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的用法。詞語如“而”、“之”等;句式如賓語前置句等。

3.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三、作者生平

1.孔子圖片(參見本課PPT)

2.孔子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後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罷官,曾周遊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説。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動採取存疑態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後,孔子學説成為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説的主要資料。

後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讚譽,唐代的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後代的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為“至聖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國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宮殿建築,也是著名的旅遊名勝。

四、作品概述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説話的環境(包括説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敍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其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舊注本有《論語註疏》(三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論語集註》,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註》等。

 五、創作背景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漢書·藝文志》雲:“《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初所傳的《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魯論為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為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的何晏集漢儒以來的各家之説,成《論語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

有的學者以為,“論説”之“論”其名“始於《論語》”;然而在《論語》當中,有觀點、論據、論證過程的文字並不多見,大部分內容只不過有觀點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論語》就自身而言主要還是記事文。但若從先秦諸子發展的整體背景上看,它無疑又是諸子論議之文的第一個階段,為語錄體。《論語》的最大價值,在於真實再現了孔子平凡、偉大的人格形象;“蓋孔子人格之偉大,宜為含識之儔所公認;而《論語》則表現孔子人格唯一之良書也”。它所記載的孔子的言論,意趣深遠,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課文講解

1.課文朗讀

①範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自瀆: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的內容包括學習的哪些方面?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的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