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國小數學教案合集10篇

來源:文萃谷 1.56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國小數學教案合集10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人教版課標教材三年級下冊第5頁例3及做一做,練習一第3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會辯認地圖上的方向(四個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四個方向),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運用所學的方位知識解決簡單的路線問題的過程中,瞭解同一路線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情感與態度目標:進一步感受方位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方位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方位知識的意識。

教學重點: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四個方向),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教學難點:能運用所學的方位知識(四個方向),描述行走的路線。

教具學具:把第5頁例3的圖,製成“人物”可以靈活擺放的教具。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出示第5頁例3的圖(刪去圖中的人物及話語)

(1)誰能在圖上指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説一説,體育場、電影院在少年宮的什麼方向?

(3)説一説,醫院在商店的什麼方向?商店在醫院的什麼方向?

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別人向我們問路或我們向別人問路的問題,怎樣描述行走的路線,才不會讓人走錯路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路線問題。

二、探究新知

1.感悟描述行走路線的方法

(1)小明的媽媽生病住院了,他想到商店為媽媽買些東西。從醫院出來後,向北走到第1個十字路口時(教師邊用人物圖片演示邊講述,最後把小明的人物圖片放在醫院旁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該怎麼走了,你們能告訴他怎麼走嗎?

(2)請一名學生描述行走路線,教師在圖上根據他的描述移動小明的人物圖片,當學生的描述不明確時,教師就故意走錯,迫使學生調整描述的方法和語言,逐步讓學生感悟到描述行走路線的方法,最後把小明放在商店的位置。

(3)誰能再説一説小明從醫院旁的十字路口到商店的行走路線?

2.體會同一路線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走法

(1)小明買完東西,準備回醫院,他可以怎樣走呢?……還有別的路線嗎?

(2)誰能把同學們説的路線在圖上演示一下?仍然可以採用“根據描述演示的方式”,讓學生領悟描述行走路線的方法。

(3)如果你是小明,你會選擇哪一條路線?為什麼?

3.學生自己提出路線問題自己解決路線問題

(1)小明選擇了沿原路返回的路線,途中遇到一位叔叔向他問路(教師邊用人物圖片演示邊講述,最後把小明和叔叔的人物圖片放在例3的圖中的位置),你們猜猜這位叔叔會怎麼問?學生可能會猜:

請問去電影院怎麼走?

請問去少年宮怎麼走?

請問去體育場怎麼走?

……

(2)同桌兩個人合作,一人扮演叔叔問路,一人扮演小明回答,扮演叔叔的同學根據扮演小明的同學的回答,在圖上演示行走路線。

三、鞏固練習。

1.第5頁做一做。

(1)學生獨立完成第(1)題,然後在圖中畫出小紅從家到游泳館的路線。

(2)説一説,小紅、小蘭、小明上學的路線。

(3)説一説,小紅、小蘭、小明放學的路線。

(4)先男生提出問題女生解決問題,再女生提出問題男生解決問題。

2.練習一第3題。

(1)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

(2)第(2)題,同桌互相提出問題互相解決問題。

四、全課總結。

今天學會了什麼?描述路線時應該注意些什麼?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第十單元是總複習部分。複習,就其基本含義而言,是指為了恢復或強化頭腦裏已形成的暫時神經聯繫,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重新學習。這種重複學習並不是對已學知識的簡單重複,而是進行更高層次的再學習。國小數學總複習,不是知識的重複講解,單純的補缺補差,而是通過複習,把教材中的各部分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以達到鞏固提高、融會貫通的目的。國小數學總複習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擔負如此重要的任務,因此,要切實做好這一單元的教學。

一、特點分析

總複習是分兩部分安排的,一部分是對知識的整理,另一部分是供練習用的習題。新教材與舊教材在總複習的編排上有以下相同的特點:

1.複習的內容集中

本單元的複習包括了本冊所學的主要內容:20以內的數,20以內的加法和10以內的加減法,認識圖形,認識鐘錶,用數學。並且在編排時注意突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把數的概念、計算和用數學分別集中起來進行復習,這樣便於學生進行整理和比較,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複習的線索清晰

本單元的複習用醒目的黑體字,以標題的形式,明確指出了複習的五部分內容。這樣以標題作為整理知識的線索,一方面學生根據這些線索全面再現所學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根據這些線索將分散的知識綜合起來,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在總複習的編排上有以下不同:

1.複習的導向不同

複習的導向關係全局,只有把路引對,才能避免總複習的盲目性。原教材中有一個標題是“應用題”(小華買了一顆鈕釦用了6角錢,買了一根針用了3角錢,他買東西用了幾角錢?),它是以文字形式呈現的。新教材將“應用題”改為“用數學”,選擇現實的、有意義的、與學生生活聯繫密切的具體實際問題,作為“用數學”的問題,是以現實情境圖示的方式呈現的。如121頁12題,通過家長與孩子的對話呈現的,知道了他昨天看了9頁,今天看了8頁,一共看了多少頁?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在用數學中領會加減法的含義,更主要的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自覺性。

2.複習的目標不同

原教材的總複習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新教材不僅停留在鞏固的基礎上,而且在知識領域中進行了延伸。表現在以下兩個複習中:

(1)在“認識鐘錶”的複習中,引導學生會看接近整時的鐘面。在此複習中,一方面鞏固所學的知識:認識了鐘面,知道整時和半時(如117頁第6題),另一方面,通過練習會看接近整時的鐘面,使學生進一步説出大約是幾時(如120頁第9題,説一説,大約是幾時)。

(2)在“用數學”的複習中,引導學生挖掘形象圖以外的資源。

通過前九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根據情境圖中給出的資源(條件),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本單元的複習中,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挖掘形象圖以外的資源。如117頁第7題,畫面是一個停車場上已經停放了9輛汽車,同時還有幾輛車正開進停車場,但有的汽車沒有畫全。如果只看畫面,很難説出又開來了幾輛汽車,題目通過兩個學生的對話,説明“又開來了6輛”。要解決“現在幾輛車”的問題,只數出畫面上的汽車是不夠的,必須利用“又開來了6輛車”這個信息,從而培養學生合理利用各種信息解決問題的意識。又如,121頁11題,畫面上畫的是9個小朋友正在雪地上堆雪人,同時又跑來幾個小朋友。如果只看畫面,無法確認又跑來幾個小朋友,於是挖掘形象圖以外的資源,知道“又來了9人”,利用這個信息,從而解決了“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

二、教學目標

通過複習,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鞏固,計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一)知識與技能

1.能熟練地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序數含義及數的組成。

2.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法和10以內的加減法。

3.能準確地辨認常見的四種立體圖形和四種平面圖形。

4.會看整時和半時以及接近整時的鐘面。5.能合理地選擇有用信息解決問題。

6.能把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歸納。

(二)過程與方法

1.會選擇有用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

2.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3.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4.會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三)情感與態度

1.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理念

本單元教學要充分體現新理念:

(一)數學學習要聯繫生活

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數學源於生活而又用於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再現真實的問題情境,把抽象的複習知識生活化,要改變問題的呈現方式,把靜態的複習知識動態化。

(二)數學學習要及時反思

反思,簡單地説就是對過去經歷的再認識。數學學習反思包括過去的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和學習心理行為方式。對學生主體而言,學習是一種經歷,只有當經歷提升為經驗時,學習才具備了真正的價值和意義。經過反思後,我們就能從經歷中提煉出經驗來。可見,反思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地學習。因此,複習時要通過回憶,引導學生自我反思。

(三)數學學習要主動建構

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強調,課程應側重於“學科的結構”。他指出:無論我們選教什麼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重視教授和學習學科的基本結構,布魯納認為有四個目的:第一,有利於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學科更加理解”;第二,有助於對數學知識的記憶,“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美的結構把它聯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遺忘的知識”;第三,有利於對數學知識的遷移。他認為,“領會基本原理的觀念,看來是通向適當的訓練遷移的大道”;第四,能夠縮小高級知識和初級知識間的差距。數學知識本身是有結構的,數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規律)都按照一定的內在聯繫方式聯繫着,客觀上存在着一定的結構,這是教材的知識結構。這個結構是系統的,有條理的。

認知結構是指個體已經形成的應付與處理學習情境或問題情境的內在知識系統。認知結構包括兩方面:一是信息經驗系統,也就是知識結構,它是獲得新知識的基礎;二是心智操作系統,也就是已有的智力活動方式或認知操作方式,它是獲得新知識的操作基礎。學生在複習數學知識之前,數學知識內容及智力活動方式在學生頭腦中按照一定關係或聯繫形成一個緊密的系統,這就是學生該學科的認知結構,這時候的認知結構是零散的,複習教學就是要完善學生頭腦中的這一認知結構。

要優化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必須引導學生自主活動,對知識進行主動建構。在這個過程中,整理的方法不是由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整理的結果也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給學生,這個建構過程他人是不能代替的,必須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主動地加以建構才能獲得。因此,教師在複習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主動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四)要關注學生的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1.關注學生髮展的全面性。

傳統的課程,過於關注知識和技能,而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其他價值成為附屬,可有可無。這樣教學,雖然強化了知識,但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於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它鮮明地提出了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現了新課程的價值追求。強調既要獲取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又要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要注意三維目標的全面,在複習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

2.關注學生髮展的差異性。

人是有差異的,學生的發展也是有差異的,我們必須認識和承認這種差異。從生命意義上講,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有自己的認知方式,有自己的選擇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徵。我們也不是複印機,啟動按鈕,即可出現數張一模一樣的內容。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因此,教師在複習教學中,要放手讓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整理知識。由於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整理的結果也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也許整理的結果在教師的眼中有優劣之分,但在孩子的整理過程中並沒有好壞之分。只要有理有據,教師都要予以肯定。

3.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是在原有基礎上一種可持續發展,無終點。為了自身的發展,人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健全自我人格,不斷地開發自我潛能,以適應社會的變化。這便需要有自我學習、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因此,必須立足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讓學生在複習的過程中,領會複習的方法。

四、教學策略

複習課難上,這是所有數學教師的共識,如何上好複習課,這也是所有數學教師的盲點。對於教師來説,複習的內容多,複習的時間短,不知從何下手。對於學生來説,複習的內容已學過,聽不聽無所謂。我們經常聽到學生抱怨:“複習課真沒勁兒,都是過去講過的”,“老做題,我都做糊塗了”。學生的上述反映説明了複習課存在的兩大誤區:一是複習的內容是“老調重彈”,把複習課看成了補課,二是複習的方法是“題海戰術”,把複習課上成了習題課。那麼,如何上好複習課呢?

(一)回憶,引導學生自我反思

回憶,是上覆習課不可缺少的環節,就是學生將學過的知識不斷提取而再現的過程,“憶”是獨立完成的過程,“憶”是一個有序的過程。通過回憶,激活了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1.藉助目錄進行全冊知識的回憶。

目錄是教材的組成部分,能幫助學生有條理地整理學習內容,提綱挈領地掌握知識要點。本冊教材貼近學生的生活,設計了新穎的目錄。因此,可藉助目錄引導學生自主地複習。如引導學生回憶本學期你都學習了哪些數學知識?學生藉助目錄可知所學九個單元的內容:(1)數一數(2)比一比(3)1-5的認識和加減法(4)認識物體和圖形(5)分類(6)6-10的認識和加減法(7)11-20各數的認識(8)認識鐘錶(9)20以內的進位加法。

2.藉助課題進行單元知識的回憶。

看目錄所列的課題,回憶課題裏面的知識內容。如看目錄第三單元的課題是:1-5的認識和加減法。可知,這個單元包括1-5數的概念和計算兩部分。看小課題是:比大小、第幾、幾和幾。可知,數的概念複習的重點包括數的順序、序數的含義和數的組成。

(二)梳理,引導學生主動建構

從學生髮展的角度來説,獲得整理知識、建構知識網絡的能力,形成建構的意義是至關重要的。這種能力和意識是在經歷自主整理、主動建構的過程中獲得的。

1.自主梳理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頭腦中已儲存了大量的知識,但有些知識無條理性,堆積得越多,越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應用時無法提取。當學生頭腦中的知識以一種層次網絡的方式進行排列時,就很容易提取出來。因此,要引導學生將平日所學的零散的知識梳理為系統的知識,以便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

梳理,是複習課的重點,就是將知識點按一定標準分類。梳理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將相同的知識點聯繫起來,二是把不同的知識點分開來,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其思考的方法主要是“分類“,分類是兒童學習數學時使用的重要方法,即根據一定的標準將知識分化。因此,要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學生自己找出分類的標準,按自己的理解方式進行重新組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

如在全冊教材的複習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學習內容可以怎樣進行分類?有的同學分為五類:1.數一數、比一比2.1-5的認識和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3.11-20各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4.認識物體和圖形、認識鐘錶5.分類;有的同學分為四類:1.數一數、比一比2.、1-5的認識和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3.認識物體和圖形、認識鐘錶4.分類。有的同學不知如何分類,可以引導學生看總複習進行分類,使學生自己感悟到複習數學知識的方法。

又如在“認識圖形”單元複習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圖形怎樣分類?學生整理知識的標準和方法不盡相同,有的同學可能按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分類整理,有的同學可能按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聯繫(正方體的面、長方體的面、圓柱的兩個平面各是什麼形狀的)分類整理。這樣,抓準知識的連接點,剖析知識的分化點,求同存異,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2.主動建構。

梳理之後,如何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需要經歷主動建構的過程。

⑴捕捉聯繫,畫圖建構

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圖形學具進行整理,有的同學整理成如下的網絡結構。這一結構能清楚地反映哪些是立體圖形,哪些是平面圖形,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

長方體 正方體 圓柱 球

長方形 正方形 圓 三角形

有的同學整理成樹狀結構。這種結構能清晰地反映知識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圖形,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從圖形這一棵樹上“生長”出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兩個“大枝權”,然後從立體圖形這一“枝權”上生長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四個小“枝權”,從平面圖形這一“枝權”上長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四個小“枝權”,形象清晰,不易遺忘。

⑵相互比較,列表建構

有的同學列表進行比較,使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一目瞭然。

立體圖形 長方體 正方體 圓柱 球

平面圖形 長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圓

這樣,學生親自理一理,試着串一串,在“做”中形成了良好的認知結構,提高了學生整理知識、建構知識的能力。

(三)應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掌握所學的知識、構建認知結構是複習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應用。通過應用,能幫助學生形成對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複習的應用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次,簡單應用,夯實基礎;第二層次,綜合應用,解決問題。因此,要精心設計習題,通過有效地練習切實提高複習課效率。

要現實性。要衝破傳統的數學複習課教學的束縛,挖掘社會生活的數學教育資源,精心設計一系列開放、有趣的數學問題情境,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我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如在“認識圖形”複習中,學生在頭腦中已經形成了對這些圖形表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具體現實情境中能辨認這些圖形。可以出示情境圖,圖中有許多交通標誌,這些交通標誌都是什麼形狀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又如,用課件演示家庭佈置圖,看一看,在我們家中有許多物體,你能説一説它們是什麼形狀的嗎?(冰箱、彩電、電視櫃、書、寫字枱的抽屜是長方體,落地燈的燈柱、筆筒是圓柱,枱燈和足球是球。)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讓學生親身經歷生活情境。要有開放性。在練習的內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使學生各得其所,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複習課的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選擇條件開放、問題開放、結論開放、解題策略開放的習題供練習時使用。教師出示學生課間活動的情境圖,圖中有的學生盪鞦韆,有的玩翹翹板,有的玩滑梯,有的跳繩。圖中還有花、樹、鳥等。要有綜合性。複習的面要廣,要關注全冊教材的知識點。如上面的一道題,涉及到數的概念、計算和用數學三方面的內容。

要有實踐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生的數學素質才能得到全面發展。因此,要多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

五、教學案例:

“認識鐘錶”複習課教學設計及評析

(一)自我反思,回憶知識

(師出示情境圖,圖中一個孩子問:“媽媽,我想看動畫片,到6點了嗎?”)

師:圖中的小妹妹遇到了什麼問題?

生:圖中的小妹妹想看動畫片,但不知道幾點了。

師:你會怎麼告訴她呢?

生:我會説,你自己看吧。

生:我會告訴她,到6點了。

師:你學會了有關鐘錶的哪些知識?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有關鐘錶的知識,學生看書獨立思考,用鐘錶進行演示,再互相説一説,撥一撥。)

生:我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長針是分針,短針是時針。

生:分針指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生演示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4,是4時)

生:分針指向6時,時針指向7和8中間,表示7時半。(生演示)

師:你認為你撥的準確嗎?

(學生對自己的撥珠過程進行反思,這樣不僅關注了撥珠的結果,而且關注了撥珠的過程。)

師:在撥表時,時針和分針一定要撥到準確的位置。(教師予以提醒)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利用鐘錶的學具撥出整時和半時,激活了學生頭腦裏有關鐘錶的知識。]

(二)自己分類,梳理知識

師:用你喜歡的.方法把撥出來的時間寫在黑板上。

(板書:11:00 3時 5:30 9:00 6時半 1:30 4:30)

師:你能把這些時間進行分類嗎?

生:我分兩類,一類是表示幾時,一類是表示幾時三十分。

生:我按時間的表示方法進行分類,也分兩類。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時間,用自己的喜歡的方法進行分類,學生是複習的主人。]

(三)貼近生活,應用知識

(教師出示情境圖,圖中一人手中拿着一張車票,票上寫着:從松原到扶余8:00開車,此時鐘表時刻是7:30。)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看車票知道的,從松原到扶余的開車時間是8時。

生:我看時鐘知道了當時的時間是7時30分。

[以“生活“為依託,讓學生在研究現實問題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構建了鮮活的數學課堂。]

(四)自主探索,延伸知識

教師出示三個鐘面圖,第一個鐘面上的時刻正好是8時,第二個鐘面上的時刻是不到8時,第三個鐘面上的時刻是8時剛過一點。

師:看下面三個鐘面,哪個鐘面上的時刻指的是從松原到扶余的開車時間?(學生指出第一個鐘面)

師:觀察這三個鐘面上的針,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獨立思考。教師留給了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師:把你的發現悄悄地告訴同桌。(學生互相交流)

師: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學生彙報,分享發現的快樂。)

生:三個鐘面的時針都指着8,第一個鐘面的分針正好指着12,第二個鐘面的分針指在11和12的中間,第三個鐘面的分針指在12和1的中間。

生:不對,第一個鐘面的時針正好指着8,後兩個鐘面的時針差不多指着8,不是正好指着8。

(這個孩子會傾聽他人的發言,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認真傾聽了,聽懂了,從而積極響應;二是耐心傾聽了,當同學發言有錯誤時,等同學説完了才指出不足。)

師:因為第二個鐘面的分針差一點到12,時針肯定差一點到8,第三個鐘面的分針剛過12一點,時針肯定也剛過8一點。

師:也就是後兩個鐘面的時針都是大約指着8。

師:每一個鐘面的時間是多少呢?(討論)

生:第一個鐘面是8時,第二個鐘面是不到8時,第三個鐘面是8時剛過一點。

師:像這樣,差一點不到8時或8時剛過一點,我們就不能説正好是幾時,而應該説大約是8時。

[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時空。在學生充分觀察、對比三個鐘面的異同點,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加以總結。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領悟到判斷大約幾時的方法。]

[總之,在本節課中,教師構建了一個“回憶-梳理-應用” 的複習課教學模式。通過回憶激活了學生頭腦裏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根據對知識的理解,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有關的知識按一定標準進行梳理,再應用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去。]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P64-65頁

教學目標:

1、使同學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能計算簡單的分母在10以內的同分母分數加法。

2、使同學能運用生活經驗和分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使同學體會分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初步瞭解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積極參與具體的數學活動,獲得與他人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經歷,發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準備:例圖、學具

教學過程:

一、複習

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3份是它的( )

二、教學例題

1、(出示題圖)引導同學看圖。

提問:把一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你是怎麼想的呢?

討論:這盤桃該怎麼分?每隻小猴分得這樣的幾份?是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2、上個學期我們認識的分數都是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是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和以前學的有什麼不一樣呢?(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

小結: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也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

3、想一想

假如把這盤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

提問:把這盤桃平均分成幾份?每隻小猴分得其中的幾份?是這盤桃的幾分之幾?2個桃是4個桃的幾分之幾?

三、想想做做(64-65頁)

1 、你能填一填,説一説嗎?

(上面一排題目都是平均分後每份是1個的情況,第二排都是平均分後每份是幾個的情況。)

進一步讓同學體會到:只要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把它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2、先填寫,然後交流。

把12個小方塊平均分成了幾份,塗色的有這樣的幾份,就是佔這12個小方塊的幾分之幾。

3、先分一分,説説每份是幾個,再塗一塗。

4、集體拿一拿這堆小棒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自由拿這堆小棒的幾分之幾,交流。

5、計算,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四、本課小結。

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也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

五、作業

板書

認識幾分之一

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也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6的乘法口訣。

2、培養學生簡潔地表達和遷移類推的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6的乘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總結出6的乘法口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呈現情境。

談話:今天我們要到兒童樂園裏去玩一玩。(課件呈現兒童樂園的場景並定格在木馬轉盤上)

2.提出問題。

(1)木馬轉盤一次可以坐幾個人?

(2)哪6位同學願意在一起騎木馬?讓學生自由結合,組建6人小組。

(3)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幾個6人,共是多少人?讓2個小組的學生走到教室前面來,大家看一看。

(4)3次可以坐幾個6人,是多少人?再讓6人到前面來。那麼4次、5次、6次呢?不要再走到前面來,設想一下,各有多少人?

二、經歷過程,自主探索

1.自己嘗試。

2.出示表格: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上面提出的問題,自己嘗試計算、填表。

3.交流探討。

小組內交流:自己是怎樣想的?怎樣算的?

班內彙報:各組是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的?

結合學生的彙報,組織探討:

(1)表格中填出的數各表示什麼意思?(板書:1個6相加、2個6相加6個6相加)

(2)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嗎?積是多少?怎樣知道的?讓每個學生都寫出6個乘法算式,寫好後相互檢查。

4.編口訣。

(1)你能編出6的乘法口訣嗎?

説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讓他們評一評。

(2)整理口訣。

這些口訣,你們能按一定的順序排一排寫出來嗎?寫好後小組內相互檢查。

(3)記口訣。

把口訣讀一讀。説説哪幾句容易記住,哪幾句難記?相互介紹自己記口訣的方法。

利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由記口訣。

師生對口令記口訣。

5.用口訣。

口算:62 65 63 61

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三、綜合應用,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一題

學生各自做題,把得數填在書上,共同較對。

2、做想想做做第二題

3、做想想做做第四題

A 6個2相加是多少?

B兩個乘數都是6積是多少?

4、做想想做做第5、6題,讓學生去觀察圖再進行討論並集體討論。

5、課堂作業,做想一想第三題。

四、總結評價。

談話: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

板書設計:

認識6的乘法口訣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作業設計:

1、 62= 36= 64= 65=

46= 66= 56= 63=

2、根據口訣,寫出兩道乘法算式。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數 的等式解答應用題的方法.

2.進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數 解應用題的書寫格式和步驟.

3.提高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分析數量關係

教學難點

找出等量關係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 求未知數 (要求口述口算過程,並説出根據)

+40=56 -47=28 +25=42

-24=36 +18=60 -33=12

(2)板演(與口算同步進行)

農場養肉牛94頭,養奶牛78頭,養的肉牛比奶牛多多少頭?

訂正板演時強調數量關係(肉牛頭數-奶牛頭數=肉牛比奶牛多的頭數)

二、講授新課

教師談話: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列含有未知數 的等式解答應用題的方法

(板書課題:列含有未知數 的等式解應用題)

1.教學例8

農場養的肉牛比奶牛多16頭.肉牛有94頭,奶牛有多少頭?

(1)用以前方法解答

94-16=78(頭)

明確數量關係:肉牛的頭數-肉牛比奶牛多的頭數=奶牛的頭數

(2)用含有未知數 的等式解答,引導學生思考:

①設誰為 ?

題中求奶牛有多少頭,應設奶牛有 頭.

教師板書:設奶牛有 頭.

②組織學生討論題中的數量關係

(教師板書)使學生明確:

A:奶牛的頭數+肉牛比奶牛多的頭數=肉牛的頭數

B:肉牛的頭數-奶牛的頭數=肉牛比奶牛多的頭數

③列式解答(根據不同的數量關係列式解答)

教師板書 A : +16=94 B:94-=16

=94-16 =94-16

=78 =78

(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減數=被減數-差)

答:奶牛有78頭.

(3)比較列含有未知數 的等式解答應用題與以前解答應用題的方法

①要設所求的未知數為 .

②未知數 和已知數放在一起參加運算.

③解出的未知數 所代表的數不寫單位名稱.

(4)練習

圖書館借出科技書35本,借出的科技書比借出的故事書少18本.借出故事書多少本?

三、鞏固練習

1.選擇正確的算式.

(1)某班女生比男生多4人.女生有27人,男生有多少人?

A.27- =4 B. +4=27

C.27+4= D. -4=27 E.27-4

(2)山坡上栽滿了松樹和柏樹.松樹有250棵,比柏樹多120棵.柏樹有多少棵?

A. B. C.

D. E. F.

2.找出題中的等量關係.

(1)小明有連環畫38本,小林比小明少13本,小林有多少本?

(2)中央廣播電視塔總高405米,比北京國際飯店高出301米,北京國際飯店的高度是多少米?

3.一題多解

(1)工廠運來一批煤,燒了28噸,還剩13噸,這批煤有多少噸?

(2)四季香果園採用科學管理後,去年收的蘋果比前年多16噸.去年收蘋果84噸,前年收了多少噸?

四、課堂小結

今天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列含有未知數 的等式解答應用題與以前解答應用題的方法有什麼區別?

五、課後作業

1.工廠運來一批煤,燒了28噸,還剩13噸,這批煤有多少噸?

2.四季香果園採用科學管理後,去年收的蘋果比前年多16噸.去年收蘋果84噸,前年收了多少噸?(用兩種方法解答.)

3.紅星國小歌舞隊原有37人,這學期又收了一些新隊員,現在有45人.這學期收了多少人?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相應的補充題,練習十五的10---14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簡單應用題和複合應用題第類型及解題步驟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2、經歷交流、討論、練習等學習過程,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方法。

3、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方法,願意對數學問題進行討論,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解決問題的主要步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學難點:

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説説解決問題的主要步驟。

2、我們學過的解決問題有哪些類型?(出示課題)

二、解決問題類型

1、簡單應用題的類型

簡單應用題:指一步計算解答的應用題

2、複合應用題的類型

複合應用題:是用兩步或兩步以上計算來解答的應用題。

(1)歸一問題

此類應用題中暗含着單一量不變,文字敍述中多帶有類似照這樣計算的字樣,其解題的關鍵是從已知的一種對應量中求出單一量(即歸一),再以它為標準,根據題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台拖拉機2.5小時耕地2公頃,照這樣,這台拖拉機耕完4.8公頃的地需多少小時?

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

(2)歸總問題

此類題中暗含總量不變,即乘積不變。其解題的關鍵是先求出總數(即歸總),再根據總數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批貨物,每箱裝36件,需要40只箱子。如果每箱多裝9件,可以節省幾隻箱子?

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

(3)行程問題

根據速度、時間和路之間的關係,計算相向、相背或同向運動的問題,稱為行程問題。其基本的數量關係式為

速度時間=路程。路程速度=時間,路程時間=速度。

①相遇問題,即同時相向而行並相遇(或同時背向而行)

速度和(相遇)時間=總路程。

②追及問題,即同時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後

速度追及時間=路程差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乘加、乘減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特點,理解並掌握解題思路。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初步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4、通過鼓勵性的情感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聯繫生活經驗初步學會分析數量關係,並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教學難點:

懂得要解決最後問題必須先找出隱藏的中間條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今天老師帶大家去桃園參觀,你們想去嗎?(課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豐收啊!這裏有4筐桃子,每筐有6個,一共有多少個桃子?

誰會算一算?(學生口答,説一説怎樣想的?)

如果第一棵樹上有80個桃子,第二棵樹上有60個桃子,兩棵樹上一共有多少個?

誰會列式解答?學生口答並説一説怎樣想的?

二、探索新知

(1)你們真了不起,遇到的兩個問題都解決了。我們一起去看看猴媽媽和猴寶寶在桃園遇到了什麼問題想請你們幫忙。

媒體演示例題

(2)從圖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大猴:3筐,每筐12個。

小猴:6個

你能根據兩隻猴子的採桃情況提出問題嗎?

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板書出來,再引導學生先解決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

(3)怎樣求出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

你會列式解答嗎?

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123=36(個)

36+6=42(個)

你先算的什麼?你是怎樣想到先算大猴採了多少個的?

教師歸納:有的同學這樣想:要求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就要把大猴採的個數和小猴採的個數合起來,可題目上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大猴採了多少個,所以必須要先求出大猴採了多少個,然後把大猴採的個數加上小猴採的個數。這是從問題想起。還有同學是從條件想起,根據大猴採3筐,每筐12個,就能先算出大猴採了多少個,再把大猴採的個數和小猴採的個數合併起來,就是兩隻猴一共採的個數。這兩種想法都很好。

我們在解決問題後要寫出完整的答語。教師板書答語。

回顧:剛才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時用了幾步計算?(板書課題: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為什麼這道題要用兩步呢?

(4)教學試一試

剛才有同學還提了一個問題,你會解答嗎?

先在本子上獨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説説先算什麼?

指明彙報,板書算式。提問: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個?要先算什麼?

比較:在解決例題和試一試這兩個問題時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相同的是兩題都用兩步計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採了多少個?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題求兩隻猴一個採了多少個?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計算,而第2題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個?所以第二步用減法計算。

三、拓展練習

(1)參觀了桃園後我們再去森林公園看看,進公園先買票。我們來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體出示條件和問題)

誰説説這題告訴了我們哪些條件?要求什麼問題?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麼?

學生列式解答。指名彙報,説一説152表示什麼意思?提醒做完後別忘了寫答語。

(2)我們進公園去。這裏有2個小朋友在澆樹呢!這裏又有什麼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呢?你會做嗎?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學生獨立解答後説一説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3)我們繼續參觀森林公園,看,眼前又出現了什麼?根據這些條件你會提哪些問題?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問題,再讓學生分別解答。

解決這兩個問題分別是怎樣想的?都要先算什麼?

四、全課總結

在參觀的過程中同學們解決了好多問題,真是了不起啊!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呢?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關鍵是什麼呢?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總目標:

1. 使學生認識自然數和整數,掌握十進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含有三級的多位數。

2. 使學生理解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法之間的關係。

3. 使學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整數口算、筆算的熟練程度。

4. 使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加法和減法的筆算和簡單口算。

5. 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數據整理的方法,以及簡單的統計圖表;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的平均數。

6.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會比較熟練地計算一般的三步式題,會使用小括號,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的文字題。

7. 使學生會解答一些數量關係稍複雜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並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的應用題;初步學會檢驗的方法。

8. 結合有關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和唯物辯證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的主要知識及結構: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混合運算和應用題,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量的計量,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學法及能力培養的主要方向:

1. 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3. 培養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4. 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5. 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繫,探索規律。

6. 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7. 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學習習

慣。 教學的重點:

混合運算和應用題是本冊書的一個重點。

第一單元

混合運算和應用題

整體感知

第一單元內容分為三節,第一節:混合運算;第二節:應用題;第三節:數據整理和求平均數。

混合運算中的三步試題是在第五、六冊已學過三步試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的三步試題,是小括號內含有兩級運算的三步式題,通過學習,進一步鞏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題與兩步計算式題間的聯繫,強化運算順序,讓學生在掌握運算順序的基礎上獨立計算,並逐步提高運算的正確率與運算速度。三步計算文字題是在兩步計算文字題的基礎的擴展,以提高學生理解數學語言並用算式表達的能力和列綜合算式的能力,進一步強化運算順序。計算三步文字題時,要着重從分析文字敍述人手,先確定最後一步是什麼運算,再根據數量關係向前推導,確定出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後,以及括號怎樣使用等,直到列出綜合算式。 應用題是本單元的重點,其中兩步計算的連乘和連除應用題與第六冊學習

過的連乘和連除應用題有所不同,特點是未知量可以隨兩個量的變化而變化。教學時,要從求未知量與兩個已知量的聯繫人手,分析數量關係,得出兩種解題思路,進而列式解答。連乘應用題與連除應用題從解題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學時,應加強兩種類型題的聯繫,通過對比練習強化數量關係,並要求會用兩種方法解答,能列綜合算式解答。

應用題部分還安排了比較容易解答的三步計算應用題,這是原來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發展。這部分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近,數量關係簡單,學生利用兩步應用題的基礎,通過類推,可以比較容易掌握三步應用題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學時,可以從兩步應用題引入教學,讓學生利用兩步計算應用題的解題思路來分析主要數量關係,從與兩步應用題的對比中確定運算步驟。應用題教學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線段圖表示數量關係的能力。同時,教材還介紹了檢驗的方法,應注意培養學生養成檢驗的良好習慣,但檢驗方法只要求學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寫檢驗過程。數據整理和求平均數是統計的初步知識。教材在以前滲透統計思想的基礎上,從本冊開始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數據整理包括簡單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通過教學,要使學生對數據整理有初步認識,會看簡單的統計表和統計圖,能把不完整的簡單統計表或條形統計圖填寫完整。求平均數是一種統計方法,要着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注意與平均分的區別,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據的方法。本單元的統計知識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學生理解即可。

在本單元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繫,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知識間的遷移、類推、比較、拓展,將新知識點與學生原有知識體系聯繫起來進行教與學。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放手讓學生去探究,要多動手、多討論、多交流,儘量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要調動學習有困難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特別是學習應用題的樂趣。此外,在知識學習的同時,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計算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綜合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運算

教學內容:教科書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初步掌握括號內含有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2.能夠計算較複雜的三步式題。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類推能力及計算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教育學生計算和做事要仔細認真。 ’

(四)美育滲透點

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內在聯繫的美,提高審美意識。

二、學法引導

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小括號內含有兩級運算的三步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2.教學難點:準確計算三步運算式題。

四、教具學具準備

卡片、 課件

五、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練習:(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説出下列各題的運算順序 同桌各選一題,互相説一説:題中含有哪些運算,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並説出為什麼按這樣的順序進行計算? 訂正並強調:一個算式裏,如果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後算加減;含有括號的算式,要先算括號裏面的運算。

3,計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説運算順序,並口算出結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課:

觀察剛才的兩道題,能不能把這兩道題合併成一道式題呢?(教師邊提問邊用色筆在30和540÷18下面畫上線。)

學生組題,老師板書:100—(32+540÷18)

指出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混合運算的例題1。

板書課題: 混合運算 例1

(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繫,運用知識遷移類推,學會知識。)

2.對照例1與複習題,討論:例1與以前我們學習過的混合運算題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出結論:例1的小括號內含有兩級運算。 教師引導:這道題中的小括號內含有除法和加法兩級運算,應按什麼順序進行計算呢?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最後算什麼?

3,學生自己直接試做例題,做完後同桌對照,並互相訂正。

4.指名學生彙報自己的計算過程,形成板書:

例1 100—(32+540÷18)

國小數學教案 篇9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溝通個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繫。

能力目標: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

3、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弄清各知識間的聯繫。

教學策略:

小組整理學習內容,交流所學習的知識及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一、整理學習內容

1、小組合作,整理“數與運算”。回顧所學的內容,對所學的知識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對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對整理的內容在班內交流。

二、練習

1、第1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再在小組裏交流計算的方法。

2、第2題。先讓學生自己獨統計圖表,理解八五折和八折的意思,然後題出問題並加以解決。

答案:1500×85%=1275元,

1600×80%=1280元

南極牌冰箱比較便宜。

3、第3題,先幫助學生理解提議,由學生獨立解決,然後全班交流。

三、總結。

學生説説自己的收穫,包括所學知識和新的學習方法。

板書設計:

整理與複習

分數乘法:意義 計算方法

分數除法:意義 計算方法

教學反思:

整理與複習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混合運算順序的理解,溝通分數乘除法間內在聯繫。

能力目標: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

情感目標:

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分數乘除法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弄清分數乘除法間的區別和聯繫。

教學策略:

小組整理學習內容,交流所學習的知識及學習方法。

教學準備:寫有式題的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整理學習內容

1、小組合作,整理“數與運算”。回顧所學的分數乘除法混合運算,包括意義、運算順序。對所學的知識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對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對整理的內容在班內交流。表彰表現優秀的學生。

二、練習

1、第4題,先讓學生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弄清題意,藉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同時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的環保知識。

2、第5題。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彙報結果,並鼓勵學生説出計算過程,使學生明確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同證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相同。

3、第7題。本題是利用方程解決有關分數的問題,如果學生用算術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教師也應給予肯定,但應讓學生説清自己的思路,用算術法不做要求。

板書設計:

解:設這個地區前年降雨量是ⅹ毫升。

ⅹ—2/9ⅹ=427

7/9ⅹ=427

ⅹ=549

答:這個地區前年降雨量是549毫升。

960ⅹ14.8﹪=142.08(萬平方千米)

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96-98頁 (9 加幾)

完成相應的做一做及第99面的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各種方法;通過比較,使學生體驗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初步掌握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並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口算。

2、培養學生初步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用數學的意識。

重點難點:

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教學教具:

實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學生學具:

每人準備小棒18根。

教學過程:

一、例1

1、教師用投影出示課本第9697頁的全景圖。

老師説明:這是學校運動會的場面,從圖中你看到了什麼?(讓學生自己看圖互相説一説)

2、運動會上,學校為了給運動員解渴,準備了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比賽快要結束時小明問:還有多少盒?

師:你們知道還有多少盒嗎?互相説一説。

(學生互相説時,教師巡視,注意發現不同的方法。)

老師説明:你們説的幾種方法都很好,這三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

3、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剛才有的同學用數的方法知道了還有多少盒飲料,也有的同學是通過計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們一起看一看這些同學是怎樣計算9加幾的?

要算還有多少盒飲料怎樣列式?板書:9+4

9加4應該怎樣計算呢?請同學們用小棒擺一擺。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操作:左邊擺9根小棒代表盒子裏的9盒飲料,右邊擺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邊的4盒飲料。

邊提問邊指導操作:盒子裏的9盒再加上幾盒就湊成了10盒?這個1盒是從哪來的?外邊的4盒飲料拿走1盒後還剩多少盒?10盒與剩下的3盒合起來是多少盒?所以9+4等於多少?

4、利用課本右邊的資源提出用加法計算的數學問題。

師:同學們接着看圖,運動會上有9個踢踺子的,還有6個跳遠的,要求踢踺子的和跳遠的一共有多少人,應該怎樣列式?

9+6等於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擺一擺,並説一説你是怎麼想的?(先告訴你的同桌,然後再指名説一説)

學生彙報後,教師啟發:你們還可以提出什麼問題?

學生每提一個問題,教師就讓學生們説一説一共有多少人?並説説你是怎麼想的?你是怎麼算的?

二、練習反饋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題)

學生獨立看圖説意,並動手圈一圈,直接看圖寫出得數。

2、看圖列式。(做一做第2題)

學生獨立看圖填寫,訂正時可以讓學生説一説是怎樣想的。

3、教師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都會計算9+幾了?

學生每説一個算式,就讓學生説出得數。

三、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加法有什麼特點?

教師指出:今天我們學習的是9加幾,計算9加幾的題目,可以用數的方法,也可以用計算的方法。

四、課堂作業

第99面的第1、2題。

學生在課本上獨立完成,個別有困難的學生,教師給予個別指導和幫助,也可以讓學生藉助學具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