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展大班數學教學活動

來源:文萃谷 1.34W

教師的引導策略

如何開展大班數學教學活動

一、給予適時的點撥

這是由教師發起、具有點撥和引導作用的策略。當某些幼兒因受已有經驗所限而不能獨立解決問題時,我們就運用圖片和多媒體等對幼兒進行點撥。使幼兒產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教師適時的點撥對幼兒經驗的建構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例如。“小小建築師”(見附)這一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掌握空間概念中的“遮擋關係”而設計的。在活動中,當幼兒不能清楚地表達方位時,教師用語言引導幼兒運用方位詞、序數詞清楚地表述哪幾幢房子和圖紙不一樣,以增強語言表達的邏輯性。

二、提供操作機會

這是指教師創設操作場景,提供操作材料,讓幼兒通過對材料的操作,加深理解抽象概念的策略。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越貼近幼兒熟悉的生活背景,幼兒接納知識的自覺程度就越高。教師提供與幼兒生活實際有關的操作材料,能讓幼兒感到抽象的數學其實是可操作且有趣的。

例如,在“小小建築師”這一活動中,教師既為幼兒提供了3個建築基地的場景以及一定數量的正方體積木,又提供了多種複雜程度不同的圖紙讓幼兒自由選擇,以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幼兒通過積極的富有創意的自主操作建構起屬於自己的知識。這種將空間概念滲透在實際操作中的做法。有益於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引發討論

這是指教師以同伴的身份,和幼兒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可根據幼兒的特點,預先設置基於幼兒經驗水平的、有探索價值的、幼兒可以通過思考或操作獲得有益經驗的問題,或臨場提出問題,引導幼兒參與討論、探索發現,嘗試用不同的經驗和方式解決問題。教師也可基於幼兒的已有經驗,引發幼兒間相互質疑,引起幼兒間的思維碰撞、經驗分享和交流學習。

例如,在“數樓房”(見附)這一活動的交流過程中。教師多次重複運用設疑和釋疑的方法引導幼兒發現錯誤,使幼兒從原先只知道有錯到進一步知道錯在哪裏。教師與幼兒的這種互動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探索興趣,促進了幼兒的經驗形成。

數學活動操作策略

一、材料提供應遵循數學知識內部的邏輯性

幼兒數、形、序概念的形成要經過一個逐步抽象和內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動作表徵――形象表徵――符號表徵三個階段。在為幼兒提供材料時,應考慮材料要適合每一階段幼兒的表徵特點,即材料的呈現應遵循“實物――圖片――符號”的序列。如:學習“組成分解”時,我首先為幼兒提供了實物――鈕釦,讓幼兒拋鈕釦,觀察全部鈕釦中幾個正面向上,幾個反面向上;然後,讓幼兒在我提供的鈕釦分合圖片中找出這種分合情況的圖片;最後,我為幼兒提供數字卡、分合符號卡,讓幼兒用數字卡、分合符號卡擺出這種分合結果。另外,數學知識本身存在着一定的聯繫,提供材料還應考慮到材料應具有能刺激起幼兒對先前學習回憶的潛在功能,這樣有利於調動幼兒以往的操作經驗,起到“先行組織者”的作用,促進幼兒學習能力的遷移。

二、材料提供應緊緊圍繞活動的目標和內容

教師提供的操作材料要從活動的目標和內容出發。活動前要仔細分析活動的目的、要求,確定合適的材料。同時,教師還要考慮操作材料本身是否藴涵着所需的數學知識,是否能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以及是否符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因此,提供的材料要從活動目標出發,把教師教育意圖和要求融進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潛能,使之實現多項目標,發揮最大的功效。如:大班“認識幾何體”活動,我為幼兒提供各種顏色、大小、形狀都不一樣的幾何體、橡皮泥、工具材料等操作材料,這樣就把幾何體轉化成具體事物,成為幼兒操作的具體材料。通過看看、摸摸、用幾何體搭建物體、用橡皮泥捏幾何體,以及用幾何體展開圖折粘幾何體等操作過程,使幼兒在與材料相互作用中獲得圖形感覺和體驗,形成幾何體的概念。

三、材料提供應滿足不同水平幼兒操作需要

幼兒間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有的幼兒對新的活動能很快理解,並積極參與操作活動,有的幼兒則感到困難,無從下手。因此教師應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以滿足不同水平幼兒的學習需要,保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其求知慾。如果提供的材料過難,幼兒就會陷入不知所措的狀態,無法進行探索;如果材料過於簡單,幼兒又會失去探索的動力。

培養幼兒合作能力

精心設計合作的問題情境,激發合作慾望

問題情境是指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的各種情境,以促使幼兒去質疑問難、探索求解。而數學學習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數學要以問題為載體,我們只有在活動中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情境,培養幼兒的數學興趣,才能使幼兒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只有為幼兒留有探索與思考的餘地,提供合作交流的話題,活躍課堂的氣氛,才能啟發幼兒合作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分類與統計”這一內容時,教師首先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森裏動物超市要開張了,可是超市的物品還沒有分類放好,猴子經理很着急

小朋友願意幫助它嗎?猴子經理要求小朋友要按照它指定的六個區來擺放物品。每個區都有一個業務經理,要5-6個小朋友到倉庫把屬於你這個區的物品取出來,並分類擺放整齊,再用記錄表把你做擺放的物品進行統計。看看哪一區先把物品擺好?於是引導幼兒討論:你在超市,怎樣找到你想要的東西?如何有序合理地擺放物品?怎麼做才能更快地把物品擺好?引出一組小朋友進行分工:有的擺物品,有的進行統計……這些問題情境,激活了幼兒的思維,引起了幼兒注意期待,把幼兒帶入到一種探究的氛圍,誘發了幼兒的參與意識,產生了合作探究、交流的慾望。因此,精心設計適合於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情境,是提高幼兒合作能力的前提和關鍵。

捕捉適當的合作互動契機,創造合作機會

合作理論認為:合作的價值在於通過合作,實現幼兒間的優勢互補。為此,教師要合理選擇合作契機,給幼兒提供合作學習的內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開放性,僅憑個人的力量是難以考慮周全,鬚髮揮小組集中智慧的問題讓幼兒合作學習,把幼兒領進“最近發展區”,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但不是惟一方式,有的內容適合於合作交流,有的內容適合於動手實踐,或者適合於自主探索等。要根據學習內容和幼兒實際選擇有價值的內容、有利的時機和次數讓幼兒進行合作交流。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把握以下幾個有利的時機,讓幼兒進行合作:1、幼兒個人獨立操作的時間條件不足時;2、獨立思考出現困難時;3、幼兒提出問題但彼此間有爭議時;4、對數學活動的認識僅靠個人思考不全面時。只有這樣進行合作的學習才有價值,才有成效。因此合作交流前應留給幼兒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經過獨立思考,幼兒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有了自己的見解,為後面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有助於把問題談論深刻。例如,在認識大於號和小於號時,讓幼兒通過兩人一組拿數字卡片比大小,掌握大於號和小於號的開口方向;並三人一組,讓兩名幼兒拿數字卡,另外一名幼兒用肢體動作來表示開口朝着大數方向,讓幼兒生動形象的記住大於號、小於號的開口方向,然後進行交換數字卡,再進行遊戲,這樣幼兒的合作機會多了。正因為創設了適時的合作契機,人人有興致,操作和思考建立在合作之中,合作活躍了課堂的氣氛,解決問題的思路被明確化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