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教學設計優秀篇(通用10篇)

來源:文萃谷 1.13W

很多人都會經歷過背井離鄉出來工作,生活還是要繼續的,以下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鄉愁》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鄉愁》教學設計優秀篇(通用10篇)

《鄉愁》教學設計優秀篇 篇1

一、教學目標

1 把握詩中的意象

2 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體悟詩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並能找到記憶的恰當方法

4 能夠結合該篇自己創設意象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準確理解詩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讀

難點:學以致用,自如想象,創設新意象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課前播入《鄉愁》曲,創設氛圍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一:同學們有沒有三五天或較長時間的離開家、離開過父母?你想家了嗎?想家時是什麼感受?生列舉,師述同感,引出小詩:

“……異鄉的路上,家是一盞燈;異鄉的夜晚,家是一個夢,如何也圓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遊子憑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誰都感覺得到,誰也説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體配樂)

是啊,想家的心情,誰都説不清。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遊子呢?(媒體示圖)尤其是台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台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導入二: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説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裏會湧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裏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於筆端。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悽婉哀傷的詩歌,感受着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一首台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二)瞭解余光中

1、 學生根據所積累的資料,簡要地介紹。

2 、補充(媒體示):

余光中祖籍大陸。1928年生於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灣。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一往情深,承繼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恆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台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於海外,遊子思鄉之情,不免經常流露出來(是他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對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風趣幽默地説:大陸是母親,台灣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

代表作《鄉愁》、《鄉愁四韻》,《春天,遂想起》,被稱為鄉愁詩人。

(三)聽錄音,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

1、 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帶哀傷,所以朗讀時的速度就是——緩慢的。

2 、生小聲朗讀,邊讀邊標出節奏和重音(“/”、“·”)

師巡迴,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小時候              後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新娘∕在那頭

長大後              而現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外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裏頭           大陸∕在那頭

3、 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

並適當指導:

第一、二節,語速慢,讀出思念之情

第三節,注“呵”的變調,應讀為輕聲,讀出適當的顫音(生列離別)

第四節,音調上揚,要有蕩氣迴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

4、 齊讀

(四)解讀全詩,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讀

1、 整體感知

你投入了怎樣的感情去朗讀?(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作者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 、細細體會

(1)詩人的這種感情是不是突發偶感?

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這一點,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要把這種看不見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體地表達出來,作者是怎樣做到的?藉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藉助了意象,什麼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

找一找,這首詩藉助什麼樣的意象表達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 、想象構圖

其實詩人是巧妙地運用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託物寄情。詩是精當而儲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根據意象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詩中有畫)

(1)教師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後腦中出現的畫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堅定,揹着一個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着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

母親盯着少年的臉,悠悠地説:“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

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餘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解析:母子別——郵票小小,含情依依。(媒體示)(朗讀時注)

(2)學生輕讀,作畫(媒體音樂)

(3)説一説,適當評論(學生自評,師評結合)

明確:

第二小節:夫妻別——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體示)

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生死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媒體示)

第四小節:詩人在他的詩《從母親到外遇》中這樣寫道:“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説,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着那一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故國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媒體示)

(4)結合媒體所示,問:第四小節表達的情感,跟前三節比有何不同?

前三個意象聯結的是親情、愛情,這節連接的是愛國情。

感情的昇華——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迴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後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5)請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讀一讀,或齊讀

4 當堂記憶

通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簡單陳述意象美。像這麼美的詩,不把它記下來豈不可惜?

注:切莫死記硬背,找規律。

每一小節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時間,從小時候到現在。疊詞。還有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是“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

把這些詞想一想,然後,我們試着一起來記憶一下——(單獨記,齊憶)

五、拓展,仿句

這首詩作者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託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

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引起我們的思鄉情緒。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嗎? (適當穿插評,表揚)

例:鄉愁是一枚青橄欖,苦苦的、澀澀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鄉愁是一根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酸。

鄉愁是母親頭上的亂髮,理也理不清。

鄉愁是一灣湛藍的海洋,望不着邊際,看不到底。

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

六、小結當堂

一個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輪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開了門窗,灑進了屋裏,一位詩人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一股思鄉之情如潮水般地湧出,一首詩從他的心中流淌出來: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

七、佈置作業

回去聽羅大佑演唱的《鄉愁四韻》

《鄉愁》教學設計優秀篇 篇2

教材分析:

《鄉愁》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深刻的主題,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

2、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誦能力、品味語言的能力、自學探究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及更為深沉的愛國情懷,將感情上升到激勵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統一的期盼。

教學重點:

體會意象和構思對錶達鄉愁的作用。

教學難點:

對詩中四種意想的體會和把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故鄉,是每個離家的人都魂牽夢繞的地方,它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離開故鄉,有時帶着憧憬、夢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時帶着寂寞惆悵和一份深沉的蒼涼去奔波,但不管怎樣,家鄉總是遊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戀的地方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遊子,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

二、作者簡介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

三、指導朗誦

1、聽錄音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播放課件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朗讀深沉、圖文並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確感情基調、語速(深沉中略帶哀傷的,緩慢的)

3、劃分詩的節奏

4、老師作示範朗讀(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

5、指名朗讀

四、分析、解讀本詩

1、這首詩抒發詩人什麼樣的感情?(抒發詩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體表達出來,就要藉助意象,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藉助什麼樣的意象表達這濃濃的思鄉之情?(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詩中分別表達了怎樣的鄉愁呢?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再現詩中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生六人一組,師來回巡視,具體指導)

(通過聯想,演釋詩的內容:小時候,作者出外求學,當夜靜時總想起母親,就拿筆寫信,望着那小小的郵票,他希望這郵票能帶去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後來他漸漸長大了,成家立業了,為了養家餬口,外出工作每當要回家時,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飯菜在家等待着;後來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母親卻在一方矮矮的墳墓裏,作者心酸極了,那種辛酸是無法言喻的而現在,作者己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了,他站在高山上,眺望祖國大陸:這淺淺海峽飽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淚水,什麼時候祖國才能統一啊!板書:思鄉、懷親、愛國)

4、通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這首詩美在哪裏?同學們可以從結構、主題、意境、修辭等去欣賞(生議論明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富有音樂美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富有結構美)

小結: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作為鄉愁的對應物,收到了具體、生動的效果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來是並列的,從感情的抒發來看,則是層層推進的由鄉關之思、懷親之情、至更為崇高的愛國深情,具有以往鄉愁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構思精巧、結構整飭、旋律優美

5、再次朗讀全詩,體會感情,試着背誦(三分鐘後,師生齊背)

五、激情抒懷

鄉愁是苦澀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縷縷扯不斷的情思,是對家的嚮往,是對根的企盼不論漂泊多久,不論身在何處,當夕陽西下,當晚風吹拂,總有那麼一抹淡淡的愁緒縈繞在心頭……如果你是這位憑欄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峽的彼岸,眺望大陸的方向,心裏會想些什麼?你又想對大陸説些什麼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許能隔開一切,卻隔不斷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骨肉深情!相信這深情總有一天會填平這淺淺的海峽,到那時,“月圓人也圓”!

六、遷移拓展

1、仿句

這首詩作者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託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學們説得很好,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整理起來,就是一首很美的鄉愁詩了,同學們嘗試做詩人了。

2、各領風騷話説愁

鄉愁、離愁、憂愁歷來是文人墨客吟詠的題材,請説出帶“愁”字的詩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體演示積累的有關"愁"的詩句,學生快速地抄寫在筆記本上,積累妙詞佳句)。

板書設計

鄉愁

於光中

小時侯:郵票、思鄉

長大後:船票

後來:墳墓、懷親

現在:海峽、愛國

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教師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創設情境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振。

1、課堂導入設計新穎,歌曲《想家的時候》渲染氣氛,配以詩意的導言自然引人新課,讓學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奠定感情基調。

2、突出探究創新的特點體現了"誦讀——解讀——激情——拓展"的教學模式,這是在課改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個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是:"讀熟、悟透、情揚、遷移"這堂課這四大塊很清晰:解讀環節中,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在小組中想景悟情,描述詩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情環節中,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感受並抒發盼歸深情拓展的環節,讓學生模仿詩中的意象為鄉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各領風騷話説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知識。

3、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課堂教學起到了恰到好處的輔助作用,體現了課堂資源的整合課前的歌曲欣賞《想家的時候》再加上如泣如訴的《思鄉曲》作為背景音樂,都給人以審美的薰陶和藝術的享受。

《鄉愁》教學設計優秀篇 篇3

一、教材內容分析

《鄉愁》是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是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作品,詩中表現的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鄉愁。《鄉愁》藉助時空的變化來推進詩情的抒發,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思念。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可感的意象將抽象的情感具體化,是一首遊子思鄉的深情戀歌,是一首如泣如訴、動人心魄的真摯情詩。意象獨特,構思精巧,形式完美,表達了一個深刻的主題,給我們極強的審美感受。

二、教學目標

1、理解詩人以獨特的意象抒發思鄉之情的手法及藉助時空變化來推進抒情的特色。

2、通過誦讀品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準確理解詩歌的主題。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1、學生一週回家一次,對“鄉愁”有較深的感受。

2、學生都是十四五歲的學生,思維活躍,語文學習興趣較濃厚。

3、學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感受濃濃的鄉愁。

4、學生結合以前講過的詩歌鑑賞技巧,能夠理解和感悟本詩。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自主學習策略,學生提前預習,掌握字詞,初步感受本文情感。

2、合作交流策略。

3、以問題研究和學生活動為中心的策略。

4、學教並重。

五、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教學環境:多媒體

資源準備:自制的《鄉愁》ppt

六、教學過程

(一)走近鄉愁(循環播放《故鄉的原夜》的曲子)

對於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説,“回家”是他們最大的願望、最美的夢想。然而,因為種種原因,一些人卻有家不能回、有親不能見,於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傳千古、滿載思鄉之情的詩章。今天,我們一起欣賞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大屏幕顯示課題)

(二)傾聽鄉愁(循環播放《故鄉的原夜》的曲子)

1、首先我們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點擊余光中)

余光中,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於南京,1950年赴台。但他卻與大陸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繫。《鄉愁》就是詩人思鄉的代表作。現在,我們一起傾聽《鄉愁》。

2、多媒體播放《鄉愁》(在聽的過程中,仔細體會詩中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誦讀,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鄉愁。朗讀是語文的基本功之一,讀詩,更要注意把握節奏和重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斜線表示停頓、着重號表示重音。我先為大家誦讀一遍。

4、我們再次傾聽《鄉愁》,同學們可以小聲跟讀。下面分組朗讀,注意感情。

(每組推薦一個同學,朗讀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鄉愁

1、詩人藉助時空的變化層層推進詩情,請把表示時間變化的詞找出來。

明確:這四個詞分別是: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板書)。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人生的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恰恰是詩人的整個一生。

2、整首詩都是圍繞着鄉愁來寫的。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詩人為何有這麼多的鄉愁?如果他不曾遠離親人和家鄉,會不會有這麼多的愁緒呢?

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遠離故土,所以,這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3、鄉愁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卻用具體可感的事物把鄉愁形象化,請同學們找一找,這首詩用了哪些具體事物表現鄉愁?

明確: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濃濃的鄉愁濃縮在四個具體的事物上: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4、這些形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郵票:(返回畫面,女同學讀一節)小時候離家讀書,外出求學的少年思念母親,可路途遙遠,只有讓這枚小小的郵票把心中的思念帶給遠方的母親。真是郵票小小,含情依依。(板書: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畫面,男同學讀第二節)長大後,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那縷縷的鄉愁,只能寄情於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書: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請同學們結合畫面,仿照前兩節的形式,用自己的話把三四節的內容講給小組裏的人聽。(學生髮言後,老師可做總結)

墳墓:(教師讀第三節)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後,鄉愁都有所寄託與排遣。可是,當詩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時,卻再也看不見母親慈愛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的隔開了。所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板書:墳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峽:(齊讀第四節)而現在,這淺淺的海峽,又把我與祖國隔開。它阻斷了多少親人的團圓夢,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離;這淺淺的海峽之水,是遊子的思鄉之淚,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鄉愁之淚!所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板書: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到這裏,詩人把鄉愁推向極至,暗示了只有祖國統一,心中的鄉愁才得以了結。由個人的思鄉念親推廣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小結:詩人從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郵票雖小,牽繫綿長母子情(屏幕顯示: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濃濃夫妻情(屏幕顯示:夫妻情),墳墓雖矮,卻是生死別(屏幕顯示:生死別),海峽雖淺,更使遊子鄉愁無盡(屏幕顯示:故鄉情)。看似平常、單純的事物,藴涵着飽滿的詩情。這就是詩人常用的技巧之一:託物寄情(板書:託物寄情)。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達的形象、具體。

5、讓我們再一次傾聽《鄉愁》(多媒體播放《鄉愁》)

6、下面,我們帶着感情來背誦這首詩。之後,每組推薦一個代表為大家背誦。

(背誦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鄉愁—ザ雜誄て諂泊的遊子來説,家園的影子最讓人牽絆,鄉愁更是揮之不去,

(五):作業:

1、熟讀、背誦余光中的《鄉愁》。

2、蒐集並整理思念家鄉的古詩詞。

板書設計

鄉愁

小時候——郵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長大後——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後來——墳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別

現在——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故鄉情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對於這首詩歌的學習,我既沒有要求學生逐句講解詩句的意思,也沒有概括詩歌每節的內容,而是按照“聽讀——誦讀——解讀——欣賞——拓展”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意向美,發現詩歌的結構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

《鄉愁》教學設計優秀篇 篇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詩人把鄉愁化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

3、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愛國之情,激發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理解意象,體會感情。

【難點】

理解意象,感悟情感,激發感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回憶王致遠的《秋思》由古代的鄉愁引入現代詩人的鄉愁。

二、播放錄音

聽讀感悟,説出作者的情感基調。(憂鬱深沉)

三、自由朗讀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初步感受作者的濃濃鄉愁。

四、品位詩句

1、作者在文中以多少幅畫表達鄉愁?(四幅具體生活畫面)

讓學生理解“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

2、學生口述四個畫面:

⑴ 幼年求學,母子分離。

⑵ 成年後,告別妻子,背井離鄉。

⑶ 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

⑷ 同胞難得相間見,國家不能同意。

五、情感深化,領悟主旨

六、拓展

激發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

《鄉愁》教學設計優秀篇 篇5

教學設想

1、新課標要求在閲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要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在具體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師生課堂交流的平台,創造一種寬鬆、祥和、愉快的對話氛圍,利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從而共同探疑、解疑,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個性。《鄉愁》一詩的內容不算太難懂,教學中應加強朗讀,藉助多媒體增強可感性,並在與其它鄉愁詩的比較中去體會內容、感悟鄉愁,所以本文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⑴通過反覆朗誦,體會詩歌的結構美和音樂美。

⑵理解獨創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對錶達鄉愁的作用。

⑶明確祖國的統一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

2、教學思路定位為:

⑴情感導入,創設情景。

⑵自讀質疑,整體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讀。

⑷點拔釋疑,拓展延伸。

⑸朗讀指導,比較閲讀。

教學流程

課前活動:作為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麼,在這期間,當你想家、想父母的時候是怎樣的感受呢?學生七嘴八舌的説。

一、情感導入,創設情景

師:是啊,同學們,你或許有過與親人小別而倍感思念的時候,你或許有過因與親人永別而深感切膚傷痛的時候,那絲絲縷縷的對親人的懷念與痛悼,那刻骨銘心難於言表的傷感與惆悵,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樣的愁,這樣的痛,該用怎樣的藝術形式和語言形象來表達呢?

二、自讀質疑,整體感知

1、下面,先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比比看誰字音讀的準。如有讀錯字音的,請其它同學舉手幫助更正。

2、指名讀(一人讀一節,共十幾人讀)。〔如有讀錯字音的,則説停,並引導學生更正,教師並板書;如無,則罷。〕

(可能讀錯的字音:一枚méi海峽xiá)

3、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的指導自學:

朗讀課文,邊讀邊體會《鄉愁》這首詩所表達的感情。4分鐘後,比誰能背誦課文,並能回答課文後的三道思考和練習題。

4、檢查自學:

師:會背的同學舉手,比比誰背得好。

(若舉手多,則檢查;如不多,則再給2分鐘)

(生若背錯了,請其它同學更正;背的比較流利的要多加表揚,堅持鼓勵性評價)

三、合作探究,品味研讀

同學們,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已能背熟整首詩了,這是理解課文的必由之路。下面咱們通過自學看看能否把課文後的題目都正確回答出來,如有不會的,那就請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去討論(可進一步弄懂某些詞語的含義,如這頭、那頭指什麼?),3分鐘後看誰回答得好。

師:誰來回答第1題?〔結合課文,説説你由“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而產生的聯想〕

生:“這頭”指自己,“那頭”指思念的對方。

生:“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是指自己在不同時間段的思念。

生:前三種鄉愁,是襯托第四種鄉愁,使愛國之情更加突出。(多名學生回答)

師:對以上同學所説,你同意嗎?

生:議論紛紛。

師:為什麼?

生:多名學生回答後,有一學生逐個分析各個時期的鄉愁。(此時師相機概括)

1、小時候,我外出求學、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親。對母親的思念寄託在一封封家書之中,而保證這封信能夠從“這頭”到“那頭”,關鍵就在一張郵票上。小時候的“我”一定最關注郵票;郵票便是小時候最突出的“鄉愁”。

2、長大後,在外邊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來襯托現在的鄉愁。

3、後來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掃母親的墳墓時,腦海裏浮現出昔日親人的面容,還有那一抔黃土,黃土下安睡的母親。“這一方矮矮的墳墓”是多麼令人痛楚,黃土的裏外是兩個決然不能溝通的世界,無家書可達意,無舟船可抵達,它牽動着自己的全部思緒。中年喪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來襯托現在的鄉愁。(無法解決的愁,終身的痛苦)以上三鄉愁是在三個特定時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四、點拔釋疑,朗讀指導

師:你能讀出這些感情嗎?(點名讀)誰能有感情地背誦?點名背。

師:太棒了!你能不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讀詩的經驗?

生:感情要飽滿,語速不能太快。

師: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生紛紛發言,略。)

師(小結):讀詩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語速適當,還要讀出節奏和重音。(板書:感情語速節奏重音)

師:評價某位同學讀得如何,可以從以上四個方面進行。下面請大家四人一組討論一下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然後互相聽讀,選出讀得最好的同學。

(教師巡迴瞭解各組讀的情況,學生積極性很高。)

師:下面我們開始朗讀欣賞,誰先來?

生:(生爭相朗讀,並自由發言評價。約有六七個同學作了範讀,大都聲情並茂。)

師:(重點指導)重音並不一定重讀,有時根據感情需要應處理為重音輕讀。例如:“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中“小小的”三字讀為重音,但不能重讀,而應輕讀。

師:在讀詩的過程中,同學們和詩人的心溝通了,我們讀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懷。下面咱們聽聽余光中是如何用自己的心聲來詮釋鄉愁的(大屏幕播放余光中的朗讀)。

師:詩言志,同學們能不能用形象的語言即興表達出你思念父母的感覺呢?

多名學生回答:

母愛是一台電話機;

母愛是一座橋樑;

母愛是一本厚厚的日記本;

母愛是一隻潔白的信鴿;

母愛是一輪圓月。

(富有創造性的要表揚,如生比喻不恰當,則讓他説出理由)

五、拓展延伸,比較閲讀

師:思鄉是遊子共同的心聲。下面請同學們欣賞另一位詩人席慕蓉的《鄉愁》,自由朗讀幾遍,比較席詩和餘詩的異同。

(學生朗讀,然後討論,自由發言)

生:這兩首詩都表現了作者的鄉愁。

師:不錯,這是兩首詩的相同點,除此之外還有嗎?

生:兩首詩都運用了比喻。

師:鄉愁本來是抽象的,作者藉助於具體的形象把它表現出來,引起讀者的聯想和想像。

生:我覺得兩首詩在形式上不一樣。

師:能不能具體説説?

生:余光中的詩分了四節,每節的句數和字數基本上一樣多,看上去比較整齊,而席慕蓉的詩看上去參差不齊。

師:説得非常好。還有嗎?

生:席慕蓉的詩表達感情比較朦朧含蓄,余光中的詩比較直接清晰。

師:是啊,餘詩與席詩儘管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表達的感情卻是一樣的,那就是鄉愁,這是一個常説常新的'話題,古今中外有許多膾炙人口的鄉愁詩,大家可把範圍放大些,課下把能蒐集到的所有鄉愁詩整理成《鄉愁專集》。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明確了此詩完美的形式,也學會了以形象寫抽象的方法,那麼讓我們模仿此詩來寫自己的母愛吧,請大家把自己剛才沒有完成的詩句完成,大屏幕出示模仿展示:

小時候,母愛是……

長大後,母愛是……

而今後,母愛是……

師:(大屏幕播放羅大佑演唱的歌曲──余光中的《鄉愁四韻》)伴隨着余光中的鄉愁,咱們就要説再見了。今後無論走到哪裏,同學們都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

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這節課的設計思路,始終用新課標的理念作指導,建立起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啟發指導、師生共同長進、發展的教學模式;改變了長期以來以被動學習為主的語文學習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拓展創新為主導的新型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始終以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身份出現,真正體現出了學生是學習主人的地位。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並儘量多給他們以時間和空間,強調“發現─探究”,這樣學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主旨、情感,從而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現。這就大大拓展了學生思維的自由度。這節課的設計也依據了詩歌體裁特點,教給學生學習詩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讀(詩歌)──品味(語言)──理解(感情)──拓展(遷移)”四步五環節的品讀法,讓學生了解《鄉愁》一詩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善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

當然,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有些環節處理不夠妥當,如第三環節“合作探究,品味研讀”引導不夠得力,學生理解的可能不夠紮實。

《鄉愁》教學設計優秀篇 篇6

課標要求

1、瞭解本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

2、瞭解本詩情感的層層加深。

3、瞭解本詩託物寄情的手法。

4、瞭解本詩反語正出的效果。

5、 瞭解本詩寓變化於統一的結構美。

學法點悟

1、在誦讀中體會意境和感情。

2、與同題材的古詩和現代詩比較閲讀。

3、結合寫作背景,深入理解。

整體感知

本詩以一組具體可感的“物”,表現了一種抽象的情。以自己人生的四個階段為序,迴環往復地詠唱,將鄉愁由對親人的思念逐漸上升為家國之思。

疑難解析

質疑:這首詩構思的巧妙主要體現在哪裏?

解惑:四節詩為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表達鄉愁的對應物,而且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

質疑:為什麼説四個小節表達的感情是層層加深的?

解惑:小時侯,思念母親,可以寫信;長大後,惦念愛人,坐船回家;鄉愁都有所寄託與排遣。到後來,母子死別,時空的隔阻再也無法溝通,詩到了這裏,感情加重。現在,海峽將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鄉愁得到了昇華,感情更加厚重。

質疑:作者把鄉愁説成是“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解惑:這樣寫,把抽象的感情——鄉愁,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郵票”、“船票”。託物寄情的寫法,增加了形象性,便於使讀者展開種種聯想,也便於作者創造豐富的意境,表達感情,感染讀者。增加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語言揣摩

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

這四個形容詞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正語反出,把鄉愁濃縮與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上,更加反襯出思鄉之情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濃烈。

2、“在這頭”“在那(裏)頭”反覆出現的表達效果。

這兩個短語的反覆出現,強調了空間的阻隔。在人生四個階段中,詩人飽嘗了鄉愁的各種滋味:小時侯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反覆詠歎,渲染了濃濃的離愁別恨。

3、讀第一小節,你會產生哪些聯想?

也許你會想到一位少年到異地求學,夜深人靜,輾轉反側,難以如眠,披衣下牀,給母親寫信……。由此你應該能夠體會到,詩歌的語言是凝練的,好詩能夠用極少的語言引發人無盡的遐想。全詩沒有一個感歎號,不動聲色的寥寥數語,卻使我們彷彿聽到了詩人發出的沉重的慨歎,好詩又是含蓄的,不着一個“愁”字,卻讓你忍不住唏噓不已。

4、詩中“母親”“新娘”如果換成“父親”“孩子”,行不行?

不行,那樣表達出來的感情就大大地“變味”了,鄉愁是建立在對故土的熱愛和依戀的基礎之上的。母親是人一生中最依戀和眷念的,新娘會使我們想到“美麗”、“熱戀”,這兩個形象與思鄉的感情基調是協調一致的。(當然,詩的內容是與詩人自己的人生經歷有關,設此題只是單從語言上揣摩。)

研究課題

1、收集古今中外的鄉愁詩,欣賞比較。

《鄉愁》教學設計優秀篇 篇7

教材分析

鄉愁作為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動人的一曲,因為他抒寫的不是一般遊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於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 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層層推進,生動形象地抒發了鄉關之思、故國之戀。全詩構思精巧,復沓手法以及疊音詞的運用更增強了詩的音韻美。

教學目標

1. 通過朗讀品悟,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

2. 通過比較賞析,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意象美。

3.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鑑賞能力,激發學生表達情感的慾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和把握詩中的四種意象。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 聽一聽: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間多媒體播放音樂)

導語:同學們,你們從剛才的音樂中聽出了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鄉愁)是的,遊子思鄉、故土難忘,這是人類的普遍情感。由於政治原因,台灣海峽將台灣與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台灣人民對大陸故鄉的思念與日俱增,對兩岸和平的渴望日趨強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詩作——《鄉愁》。(板書課題、作者,多媒體顯示全詩)

二 、 讀一讀:感受詩味,體會詩的情感美。

⒈、 教師示範朗讀。 (多媒體配樂)

⒉、 學生自由朗讀,師指導、解疑。

⒊、 學生試讀課文。

⒋、師生點評指導。

板書: 母子別 新婚別 生死別 故園別

⒌、 把握詩歌主題。

⑴設疑:大家讀過不少抒寫鄉愁的詩,與一般鄉愁詩相比,這首詩在情感上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從哪兒可以看出?這一處該怎樣讀?

⑵補充資料圖片,進一步體會兩岸同胞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

⒍、深情齊讀詩歌。

三.議一議:比較鑑賞,體會詩的意象美。

1.出示改詩,引導學生比較、品評。(多媒體顯示)

設疑:

⑴鄉愁是一種大家都可能曾經體驗過可又説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讀了原詩,你覺得余光中是怎樣將鄉愁形象地展現出來,使你對鄉愁有了一些具體的感覺?(運用了幾種具體的事物來表現)

⑵鄉愁怎麼是郵票、墳墓?這些事物會使你產生怎樣的聯想?老師改寫的詩有沒有這種效果?

2.學生思考、交流、發言。

⒊引導學生理解何謂意象。

明確:詩歌一般是通過創設意象來抒發情感的,創設意象就是藉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託於 其上加以表達的寫作手法。在這首詩中,作者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上,使説不清道不明的鄉愁變得具體可感了,並且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⒋美讀:想象情景,體會情感,讀出韻味。

四.寫一寫:拓展遷移,體驗人生的情感美。

1.請根據以 下情境,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仿照詩句,用具體的事物來抒寫鄉愁。

①情境:中秋月圓之夜,作為一名住宿生,當你獨處寢室,這時,鄉愁是_____。

②學生自創。

2.學生思考、創作、交流,師生共同點評。

五.佈置作業。

1. 背誦這首詩。

2. 仿寫詩歌。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

母子別 郵票

新婚別 船票

生死別 墳墓

故園別 海峽

《鄉愁》教學設計優秀篇 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現代詩誦讀的基本技巧,把握節奏、重音,感情

2、理解詩人以獨特的意象抒思鄉之情的手法及藉助時空變化來推進抒情的特色。

過程與方法

1、加強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情感。

2、自由探討詩歌深刻的主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作者所表達的鄉愁,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重點

1、學習現代詩的誦讀技巧,學會節奏、重音、感情

2、深層理解文本,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三、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把握其內在感情基調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儀器:多媒體

六、教學方法:讀品結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學程序:

(一)、導入:回憶學過的詩句導入課文

(二)、賞愁

1、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朗讀是解讀詩歌的敲門磚。根據你學習詩歌的經驗,誦讀詩歌要注意什麼?

(感情、語速、節奏、重音)

2、聽範讀,感受和明確詩歌的惡感請基調和語速。

(感情基調:深沉哀傷語速:舒緩稍慢)

3、齊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基調和語速。

4、明確節奏和重音。

5、朗讀課文,把握節奏、重音。

(三)、品愁

1、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是通過什麼具體的事物來形象表達這種鄉愁的?

(明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這種寫作手法是什麼?

(明確:託物寄情)

2、詩人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請找出體現順序的詞語。

(明確:小時侯、長大後、後來、現在)

(把握結構順序)

3、小組討論,合作探究:説鄉愁故事,品鄉愁情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分別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走進文本,深層把握)

4、揭示詩歌主旨,聯繫現實滲透德育。

5、美讀鄉愁詩。(再次通過誦讀體會深沉情感)

6、背誦詩歌,

(四)、抒愁

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積累説一句帶愁字或抒發愁意的詩詞名句。(積累,探究)

(五)、課外練筆

請用一句話、一首詩、一幅對聯來表達我們自己的鄉愁。

(課外拓展與運用)

(六)、總結

播放佟鐵鑫《鄉愁》音樂,結束課文。

附:板書設計

鄉愁

小時侯

(母子離愁)

郵票

現在海峽←→船票長大後

(思歸憂愁)(夫妻別愁)

墳墓

(喪母哀愁)

後來

託物寄情

《鄉愁》教學設計優秀篇 篇9

一、教材簡析

鄉愁,是中國詩歌歷久常新的主題。閲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同時,讀者可以感受作者濃郁而又強列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説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等形象表現鄉愁,抒發對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

二、設計理念

1、在教學環節的命名上體現詩意。“走近余光中——讀《鄉愁》,感覺詩的音樂美——品《鄉愁》,體會詩的情感美——説‘鄉愁’,展現詩的神韻美”。

2、在教學語言上體現詩意。課堂上,儘量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四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讀是美讀,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詩歌層次的分析,體會作品的結構美

2、通過對詩歌詞語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語言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鄉愁》教學設計優秀篇 篇10

教材分析

本課是九下第一課,也是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以愛國和思鄉的新詩,而台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正是一首表現愛國思鄉主題的詩歌,篇幅短小,節奏和諧,內容淺顯又意味深長,特別適合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誦讀,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領會優美意境,陶冶學生的情操。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學習態度較端正,課前都能自覺的完成字詞和誦讀預習。但對於如何把感情融入課文進行朗讀,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特別是關於詩歌的意象比較抽象,不好把握,學生也缺少相應能力,這是學習本課應重點突破的地方。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並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湧動着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閲讀和鑑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的思鄉情愁。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2、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湧動着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