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小班數學教案4篇

來源:文萃谷 5.69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班數學教案4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小班數學教案4篇

小班數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比較物體的長短,能找出最長和最短的物體。

認識數量遞增、遞減的關係。

活動重點

比較物體的長短,能找出最長和最短的物體。

活動難點

認識數量遞增、遞減的關係。

活動準備

《小朋友的書 數學.》

數字卡片1——5

活動過程

一、理解物體數量的遞增關係

1、 教師在黑板上逐行擺上1、2、3、根木棒。

2、 説説2比1多機,3比2多幾,瞭解物體的遞增關係。

3、 教師請幼兒説一説接下來擺幾根木棒,一起討論為什麼擺這麼多。幫助幼兒理解數量遞增的關係。

4、 幼兒一邊討論一邊完成第4、5排的擺放。

5、 完成後,教師帶領幼兒從上往下讀一讀每個數字,再説一説相鄰兩排木棒的長短關係。引導幼兒發現並説一説“越來越長”。

6、 請幼兒找一找,哪排木棒最長,哪排木棒最短。

二、理解物體數量的遞減關係

1、 教師在黑板上先擺5根木棒,並在一側擺上數字5。接着教師在下一排擺上4根木棒、一邊擺一邊數,擺好後同樣放上數字4、3。

2、 説説4比5少幾。3比4少幾,瞭解物體的遞減關係。

3、 教師請幼兒説一説接下來應擺幾根木棒,一起討論為什麼擺這麼多。幫助幼兒理解數量遞減的關係。

4、 幼兒一邊討論一邊完成第2、1排的擺放。

5、 完成後,教師帶領幼兒從上往下讀一讀每個數字,再説一説相鄰兩排的木棒的長短關係。引導幼兒發現並説一説“越來越短”。

三、請幼兒給木棒排隊

教師在黑板上 擺上長短不一的木棒,請幼兒給木棒從短到長排隊。

四、請幼兒給積木排隊

教師在操作桌上擺出高低不一的積木,請幼兒給這些積木從高到低、從低到高擺一擺。方法同擺木棒。

五、操作活動

教學反思

1、在擺放小棒圖片和數字卡片的時候,我將兩者放得過近,不利於幼兒的認知,正確的做法是將兩張圖片隔開一定的距離擺放,但不能過遠而影響其對應關係。

2、在提問過程中,當我提問:“5比4多幾?”的'時候,立馬就有幼兒回答是1,但是我還是繼續問:“還有其他答案嗎?”誤導了幼兒的認識,使幼兒以為1是錯誤的,應該有其他答案。我應該直接對回答正確的幼兒做出肯定,並且帶領幼兒進行答案的驗證,及時肯定幼兒。

3、在講解小棒長短的時候,我強調了幼兒學説“越來越長”、“越來越短”,其實不必要,只要幼兒理解了意思就可以了,這是數學活動,不需要學説。

4、在排列小棒圖片的時候,我可以把順序打亂,讓幼兒自己來排一排,而不是單一的由教師排好,幼兒來數的方式,那樣可以大大提高幼兒的興趣,並提高學習效果。

5、在給吸管排序的時候,我準備的吸管是白色的,但是由於底色也是淺色,使吸管不夠明顯。這裏最好能選用黑色的吸管,這是活動準備中的一個細節失誤。

6、在講小棒圖片的時候,我用的是“長”和“短”,這兩個詞,而在講吸管寶寶排隊游泳的時候,我依然用這兩個詞。最好能在説吸管的時候能用“高”和“矮”,這兩個詞,更生動形象。

小班數學教案 篇2

預設目標

會唱數1—10,知道10以內的名稱和順序。

培養幼兒的數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數一數》。

《數學》下p.2-3.

活動過程

觀察教學掛圖

——森林裏的動物們大聚會,看一看,是誰來了?請幼兒分別説出動物的名字。

——讓幼兒數一數,畫面中每種動物的數量各是多少?請幼兒用手指表示動物的數量。

——請幼兒按動物數量的多少説出每種動物的名字。

——教師引導幼兒有節奏地朗誦兒歌,掌握數次和量詞。

——引導幼兒用手指表示動物的數量。

手指遊戲“十個手指頭”

——教師邊説兒歌《十個手指頭》,邊用手指動作表現兒歌內容,幼兒跟讀。

——啟發幼兒一邊説兒歌一邊自由創編動作。

——鼓勵幼兒集體朗誦、單獨表演兒歌。

小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的】

1、能區分物體的大與小,並能按大小給4個物體排列順序。

2、鞏固認識大小標記,有一定的觀察和比較能力。

3、體驗集體活動的快樂情感。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魚兒快樂遊。

(1)教師(出示四條大小不同的魚):小朋友們,你們看,誰來啦?他們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呢?

(2)教師(出示海洋背景圖):“小魚們要去參加遊戲比賽,要求它們有順序地排成一條線。

(3)師:“請你來幫小魚排排隊,從小紅旗的地方開始,怎樣排隊才能有順序呢?”

(4)個別幼兒示範:哪位小朋友願意試一試給小魚排排隊,我們要從小紅旗的地方開始排隊。

(5)請你説一説你是怎麼給小魚排隊的?(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

(6)除了這樣排隊,還能怎樣排隊也是有順序的呢?(揭示圖譜含義:從大到小;從小到大)

2、幼兒操作活動。

(1)師:“今天,水族館要舉行遊泳比賽,讓我們看看有哪些小動物參加呢?

(2)師:“它們有小魚、小烏龜、小螃蟹。”

3、展示和評價。

(1)教師請幼兒拿上自己的操作材料坐回座位,集體評價操作結果。

(2)教師總結

綜合評語

教師遵循“幼兒是通過自由觀察、自主探索進行學習”這一認知發展規律,為幼兒創設自由的學習環境,引導他們主動積極地探索,並獲得相應的發展。

本活動是一個數學活動,重點是讓幼兒在觀察比較的過程中,感知了解魚大小方面的特徵,並能根據特徵進行分類。幼兒已初步瞭解“大”和“小”的概念,但要求他們根據魚的大小特徵進行分類,還是稍有難度的。需要教師重點指導。

幼兒在大和小的探索過程中不斷享受着發現的樂趣。

小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感受在活動中有趣和快樂。

2、能按鞋子的外形,顏色,大小等特點進行配對。

3、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4、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與幼兒共同收集各種不同的成雙的鞋子(拖鞋、高跟鞋、皮鞋、涼鞋、溜冰鞋等)散放在教室的中間。

2、鞋架兩個。

活動過程:

一、以遊戲的口吻,請幼兒幫助貓媽媽(教師)一起收拾零亂的鞋子。

1、請幼兒初步按物體的外形、顏色、大小等特點進行配對。

2、幼兒分散收拾。

評析: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設計有情節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積極參與,能自然而然的導入活動。在這環節中,有很多小朋友對一些外型特別的鞋子(如溜冰鞋)能正確配對,而對一些顏色相近或外型相似的鞋子有很多配錯了。

二、幼兒討論

1、你是怎麼收拾的?這兩隻鞋子為什麼要放在一起?

2、小結:外形一樣,顏色一樣、大小一樣的鞋子叫一雙,是好朋友,所以要放一起。

評析:討論是非常必要的環節,能使幼兒相互吸取經驗,這種相互的學習方式會使幼兒接納他人的觀點,達到學習的目的。

三、遊戲:對對樂。

1、幼兒每人手中拿一隻鞋,聽音樂自由走動,尋找與自己鞋子一樣的另一隻,配對後,兩人將鞋底相互有節奏地碰擊,並念兒歌:"對對碰,對對碰,一對鞋子對對碰。"

2、與其他小朋友交換鞋子,再次遊戲

評析:以遊戲形式引導幼兒繼續學習配對,把數學的概念滲透於遊戲,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學習和成長,孩子們始終處在一種積極快樂的情緒中,連平時常拿錯鞋子的幾個小朋友也配對成功。

四、依據配對的方法,幼兒再次收拾鞋子

1、教師提醒幼兒一雙一雙地收拾,並整齊地擺放在鞋架上(可進行分組)

2、師生共同檢查鞋子配對情況。

評析:這一環節與第一環節首尾呼應,又在原有基礎上適當增加了難度,通過師生共同檢查鞋子的配對情況,再一次幫助個別幼兒對配對有進一步的認識,加深了孩子對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的認識。

活動延伸:

在區域活動中,提供各種單隻鞋的圖片,引導幼兒繼續學習配對,鞏固按外形、顏色、大小等特點進行配對。

活動反思:

1、根據幼兒的需求生成教育。

本活動的設計以"為了孩子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為宗旨,教育價值取向強調的是讓孩子們在活動中獲取經驗,獲得學會學習的能力,當幼兒在生活中遇到困難(配錯鞋子),於是我生成了《鞋子對對碰》這一活動。通過幼兒的實踐,來解決幼兒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把"數學"的概念滲透於生活,促進幼兒的發展。

2、讓幼兒在同伴的相互作用下進行學習。

同伴的相互作用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讓他們共同交流中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互相啟發、修正。這種相互的學習方式,會使幼兒學會接納他人的觀點,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3、提供合理的教育"平台"。

活動的目標符合我們小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在原有的經驗基礎上又適當的增加了難度。活動內容的選擇既是幼兒感興趣的又貼近幼兒的生活。在教學方法上注意"玩中學,玩中教,玩中求進步"的觀點。在活動中,教師更多是以一個觀察者、支持者的身份,關注幼兒與材料的互動情況,支持、推動幼兒主動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