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教案(通用9篇)

來源:文萃谷 1.64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爬山虎的腳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爬山虎的腳教案(通用9篇)

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五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4、自覺運用抓重點詞句、聯繫生活實際等閲讀方法讀懂課文。

5、學習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激發留心周圍事物的興趣。

【重點難點】

1、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難點)

2、領悟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重點)

3、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遊戲,激疑激趣

1.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猜兩條謎語,看誰猜得又對又快。

第一條: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打一種植物,是什麼?(葡萄)

第二條,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藤上掛。也打一種植物。(絲瓜)

2.如果種葡萄和絲瓜啊,還要做一項特殊的工作,什麼工作?(要給他們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們就沒法兒往上爬了)

二、揭示課題,感知文題

過渡:剛才我們都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板書課題)

誰知道老師為什麼把“腳”這個字寫得這麼大嗎?那按照他這個意思,這題目該怎麼讀呢?指名讀。

老師把腳這個字寫這麼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相信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會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預習,理清脈絡

(一)交流對爬山虎腳的初步瞭解

1.學生交流:課前,通過預習,你們對爬山虎的腳有了哪些瞭解?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介紹)

2.教師參與:課前,老師也瞭解了爬山虎的腳,我還從這本書(出示《十萬個為什麼》)中瞭解到,爬山虎的腳其實是它的另一種根,因為它生長在空氣中,所以叫氣生根。你看,老師這是怎麼了解的?觀察、讀課外書、查找資料都是預習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們運用這些方法都對爬山虎的腳有了一些瞭解。那麼,葉聖陶爺爺他是怎樣寫爬山虎的腳的呢?請同學們看第6課。

(二)初讀感知,讀準詞語

1.檢查字詞。出示課後生字,指名讀。

2.出示: 嫩 莖 一順兒 漾起波紋

觸着牆 痕 跡 蛟 龍

強調多音字及兒化音的讀法。

3.快速讀讀課文,看一看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呢?

(1)誰知道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3.4.5)

(2)課文除了講爬山虎的腳,還講了什麼?(葉子)

四、以讀代講第二自然段

1.自讀一讀第二自然段。注意:在這一段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從這句話中我們就能知道這一段重點講的是什麼?請同學們一邊讀一邊把這句話畫下來。

2.出示:“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

(1)你能從這句話裏讀出這一段重點講的什麼嗎?(長大了的葉子)

(2)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引人注意)

3.再讀讀這段話,看哪幾句話具體講的是長大了的葉子?(3.4.5句)

4.那誰能通過朗讀把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現出來呢?(學生練讀)

(1)指名讀。(學生評議)

(2)欣賞爬山虎葉子畫面,聽老師讀。

(3)指名讀。老師給你配上一段優美的音樂。讓你來美美地讀一讀,其他同學一起來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長大了葉子。

(這位同學讀的時候,聲音和感情都非常豐富,這可以用一個四字的詞來形容。哪個詞?聲情並茂。讀書就應該這樣去讀。 )

過渡: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那麼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呢?

五、讀文畫圖,自主學習“爬山虎的腳”

(一)讀文畫句

默讀第三自然段,畫出寫腳的有關句子。學生讀句子後,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二)讀文畫“腳”

1.教師板畫,提出要求。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一根莖和兩三片嫩葉。

提出要求:請同學們認真默讀寫“腳”的句子,注意

要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讀完之後,請同學們根據這一

部分內容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2.學生讀書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畫“腳”。

①選顏色:老師這兒有紅、黃、綠三支粉筆,請一位同學選擇一種顏色來畫。

方案一:學生選擇的是紅色

説明這位學生認真讀書了,而且讀懂了書上寫顏色的句子。教師可請學生説説為什麼選擇紅色。(説課文依據)

方案二:學生選的不是紅色

教師不能簡單地否定,而是把學生出現的這一偏差點作為有利的訓練點在學生評議時進行強化訓練,從中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和閲讀習慣。

②畫“腳”。學生在老師畫的莖、葉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③全班評議。學生再讀書,以課文為依據,對照同學畫的“腳”進行評議,糾正錯誤。重點理解以下幾點: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

形狀: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顏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方案一:學生畫得不對

請學生評議,主動發現問題並在黑板上改正畫錯的部分,結合課文內容説一説為什麼這樣畫。

方案二:腳的位置畫錯了

腳的“位置”是理解的難點,學生如果發現把腳的“位置”畫錯了,但又不知道畫哪兒更準確,教師可引導學生再讀一讀寫“腳的位置的句子”,對照圖文評議、理解、感悟。

小結:是啊!只有認真讀書,才能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4.組合朗讀。咱們這樣來讀:

第一組讀黃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第二組讀藍色部分,這一部分是——

第三組讀紅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最後一句大家一齊讀。

過渡:你們看,葉聖陶爺爺寫得多清楚啊!這一段,通過同學們認真讀書,自己就讀懂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請同學們這樣認真去讀,看看這一段,你們能知道什麼?

六、品詞析句,探究體驗,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一)瞭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讀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麼?(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2.爬山虎是怎樣爬的,讀有關句子。

課件出示: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樣爬的呢?老師通過讀“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這一部分,抓住了關於爬山虎爬的一個重點詞“觸”。請同學們像老師這樣再讀讀後面的句子,想一想,還應畫出哪些重點詞,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

課件出示:(觸)()()()()()

4.學生評議。

方案一:説得不對

請學生再讀文並調整詞序。

變 彎

觸 巴 拉 貼

方案二:學生漏掉“變”和“彎”

教師引導學生分別討論去掉“變”、“彎”行不行,為什麼?

小結:這些動作前後之間的聯繫都是非常緊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體會朗讀。注意:只要讀好這些詞,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教師指導重點詞的讀法。

(二)看畫面配解説

那爬山虎是不是這樣爬的呢?

(1)放動畫。你們注意了嗎?這個畫面和電視上的畫面比起來,是不是少點什麼?

(2)給畫面配解説詞。不過,解説要講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麼,我們就説什麼。解説一定要與畫面同步進行。(試説後指名説)

(三)質疑問難

學到這兒,還有沒有不懂的問題?

(學生質疑:①為什麼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四)解決問題

1.為什麼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學生認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腳一腳”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時教師不動聲色,請其他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方案二:理解“一腳一腳”和“一步一步”

學生認為:“一步一步”是用腳交替着爬。而“一腳一腳”的爬是指長一隻腳就巴住牆,再爬,必須再長出一隻新腳再巴住牆。教師請學生動作演示,進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腳一腳”是怎樣爬的。

2.教師板畫描述啟發: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爬山虎要想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3.在這兒,葉聖陶老爺爺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腳一腳”,你能體會出什麼?

(葉聖陶老爺爺連續觀察、細緻觀察、用詞非常恰當。)

小結:體會葉聖陶老爺爺作了連續觀察,觀察細緻,用詞準確。

七、交流爬山虎腳的變化

(一)自由讀第五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主要講的什麼?

(板書:萎了 牢固)

(二)教師小結:第五自然段主要講爬山虎的腳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變化。

八、迴歸整體,領悟方法

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又講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最後講了爬山虎的腳沒觸着牆就“萎了”和觸着牆的巴在牆上相當“牢固”。

1.迴歸課題。學到這裏,我們再來看看課題,老師為什麼把腳這個字寫得這麼大,現在你有沒有新的理解和認識?(這腳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沒有腳爬山虎就沒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們也像葉聖陶爺爺一樣去了解爬山虎的腳,觀察一次行嗎?觀察一天行嗎?

3.小結:是啊!葉聖陶老爺爺對爬山虎的腳不光進行了細緻觀察,而且經過了長期的觀察,否則不可能寫得這麼清楚。這正是我們所要努力學習的。

附:板書

莖上 枝狀細絲 嫩紅

變 彎

6 爬山虎的腳 觸 巴 拉 貼

萎了 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台。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出示實物,引入:

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知道它什麼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看來你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葉聖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麼觀察的,又是怎麼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聖陶爺爺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麼特點?你有什麼感受?葉爺爺為什麼會把爬山虎寫得那麼生動具體?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瞭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緻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麼?

2、有什麼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説説嗎?

4、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麼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採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後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麼把葉子寫的這麼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繫,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b、腳的形狀;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説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麼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找出爬的動作詞;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麼?(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麼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麼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説出怎麼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隻腳,巴住牆,再長出另一隻腳,再巴住牆,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聖陶爺爺説,“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隻往上爬的?你怎麼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牆,所以才有葉聖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

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又怎麼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麼?(自由説)

(沒觸着牆的腳萎了,觸着牆的牢固,腳與牆有密切關係。)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説明了這種關係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男、女分開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麼?

2、你要向葉聖陶爺爺學習什麼?(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説説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説)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還算可以:

1、學生通過課文內容完成爬山虎的腳的繪畫工作,並且培養了他們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在畫爬山虎的腳時,學生能夠真正的動手去畫,體現了語文與美術學科的整合。

2、課文在寫爬山虎的腳的時候,前後用了兩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句,開始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蝸牛的觸角,後來又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蛟龍的爪子,我把這兩個比喻句提出來,讓學生體會爬山虎的腳在生長過程中是有變化的,且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比喻句用得準確,恰當。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植物的素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進行段式訓練,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寫的作品給大家展示,共同進步。

當然,我覺得以下幾點不足:

1、首先是在兩分鐘訓練時,並沒有把學生的積極性帶動起來,使學生讀詞的聲音很小,在剛上課時,我檢測學生對於字詞的掌握情況,發現個別學生還是沒有掌握好字的讀音,這就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把讀準字音作為重點內容,對於個別學生要進行鍼對性的指導。

2、根據我聽課之後的想法,我認為在畫圖的時候進行小組合作能夠畫出準確、恰當的爬山虎的腳來。既可以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又讓孩子們體會到了互幫互助完成任務的快樂感,在這一點上需要向其他老師學習。

3、有部分知識點講的不是很清楚,學生不容易理解,例如:在講到“一腳一腳”是否可以替換成“一步一步”時,並沒有給學生講出來,這個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向其他有經驗的教師學習。由於教學經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我還不能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的講解。

4、根據其他老師的評價,讓我認識到了,要結合自己的想法去講,別人的課件不是自己的想法,備課不充分導致沒用的話語比較多,讓學生的興趣降低。

5、在分析課文時,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我並沒有講出來,雖然我提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並沒人深入的為學生講解。那就是: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麼還要寫它的葉子呢?這個問題對於學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結構還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雖然課上我提出這個問題,但是我並沒有把這個問題説清楚,導致學生不理解。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改正以上的不足,多聽課,積累教學經驗。

6、在上課的時候對個別學生關注的不夠,對於這方面的能力要在平時的教學時多注意。

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五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痕跡”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2、3、

教學難點:3、4、

學用具:爬山虎實物,PPT課件,白紙鉛筆教學方法: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討論為輔。

教學課時:兩課時第一課時:

一、謎語導入

A: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麼工作?——搭架子,因為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可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爬山虎也是攀緣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生長,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學習《爬山虎的腳》,看看葉聖陶先生是怎麼觀察爬山虎的。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的敍述脈絡1、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兩個問題。(1)圈出課文中帶拼音的生字新詞,(2)作者在每個自然段中分別寫了爬山虎哪些方面?2、檢查:

在PPT中出示下列詞語: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朗讀兩遍,解決生字問題。

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哪個方面?在這個問題上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總結每一段的大意,或者找出文中的話來論證自己的看法。(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學習第

一、二自然段

學習第一自然段,思考問題:

爬山虎都生長在哪些地方?(學校操場、家中庭院,相機在PPT中介紹爬山虎的植物特性:生性隨和,適應性強,喜陰耐乾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長,佔地少生長快,綠化覆蓋面積大)從“滿是”,“一大片”等詞語中,你體會到什麼?(爬山虎長得很茂盛,很能爬)在PPT中出示一些爬山虎爬在巖石、屋頂、牆上的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認識學習第二自然段,思考問題:(出示爬山虎爬滿牆壁綠意盎然的圖片)你覺得爬山虎的葉子美嗎?美在什麼地方?

動態美:“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指導朗讀: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

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理解“一順兒朝下”,(指朝向同一個方向)為什麼美?(綠得新鮮,鋪得均勻,不重疊,不留空隙)指導朗讀:你能讀出葉子這種綠、密又勻稱的美嗎?

作者還寫到了爬山虎葉子的哪一方面?爬山虎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

剛長出來是嫩紅——沒過幾天是嫩綠——長大了的葉子綠得很新鮮(出示顏色變化的動畫)葉子顏色的變化也很美,我們一起結合這些漂亮的圖片,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讀一遍。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跟隨作者的觀察對爬山虎的生長地方和葉子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我們知道,爬山虎是一種攀緣植物,它有着不依賴任何東西自己就可以爬得很高的本領,其中的祕訣就在於“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我們這一節就好好去認識爬山虎的腳。

二、細讀課文,自主學習

1、認真朗讀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語,再認真地讀一讀,用自己的話説一説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形狀: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角;(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麼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並數了有六七根,説明葉聖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緻)顏色:嫩紅

出示課前準備的植物爬山虎(學校後面圍欄有),給學生仔細地觀察一下,拿出課前準備的鉛筆白紙,動手畫一畫,看看理解得是否正確?同桌之間互相看一看是不是像課文中所描繪的那個樣子,再讀課文,對照課文內容和自己所畫的爬山虎的腳,仔細觀察,看畫對了沒有。3、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仔細默讀課文,作者運用到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你能找出這些動詞嗎?觸着牆——巴住牆——拉——貼住牆

(重點理解:“細絲原先是直的,後來彎曲了”,啟發學生體會“彎”、“拉”“緊”的因果關係,由直到彎,所以產生了拉力,使它在牆上貼得更緊。)讓學生理解是怎麼爬的,我覺得是一個難點,光靠理解文字可能學生都會不能理解清楚,首先我想用手臂來做實驗,隨着手指彎曲,胳膊被帶動着上升,手臂也就緊貼在牆上了,爬山虎就這樣帶動嫩莖爬牆的;其次為學生播放FLASH動畫,看看視頻中的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思考:爬山虎的腳要是沒有觸着牆,又會有什麼變化呢?對比方法進行學習爬山虎與牆的關係。

(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牢固,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要是??休想??”説明了什麼?

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

(1)細心觀察。(葉尖兒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才能發現爬山虎的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2)連續觀察:所以才會發現原先直的細絲,後來變彎了;才會發現“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五、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嫩綠綠得新鮮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麼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萎了(與牆的關係)

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4

教學案例

長沙市芙蓉區燕山國小崔妍《爬山虎的腳》是人教社國小語文課標實驗教材第七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葉老在本篇課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來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緻地觀察身邊的事物。這篇課文內容具體,條理清楚,文字淺顯,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困難不大,應該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和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與具體的。教學時,注意圍繞“理解課文內容,抓住事物的特點寫”這一訓練重點,引導學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抓特點寫的,從中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地方,從中學習怎樣寫好片斷,突破本課教學難點。

教學片斷1:品味美讀

1、師:這節課我們就來重點學習寫爬山虎的葉子和腳這兩部分。

板書:葉子

2、師:我們先來看一看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看課件)請同學們仔細觀察。

3、師引導學生邊看邊觀察:(1)剛長出來的葉子是什麼樣子?(2)再看看長大的葉子又是什麼樣子?(3)你再仔細觀察葉子的生長方向?

4、師:課文中是怎麼寫的呢?誰來讀?誰來説説爬山虎葉子有什麼特點?

5、師:書上説爬山虎的葉子綠得那麼新鮮?(板書:綠得新鮮)

新鮮這個詞我們平常用來形容什麼?

在這裏用新鮮這個詞來形容爬山虎的葉子,你有什麼感覺?這告訴了我們葉子的什麼?

生1:葉子的顏色。

生2:葉尖朝下是他的生長方向。生3:葉子在牆上排列得順序。鋪得均勻)

6、師:老師這有一句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出示“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1)請一名同學來美美的讀讀。

(2)讀着這句話,你彷彿看到什麼?聽到什麼?

(課件:葉動的樣子)

(3)瞧,葉兒動了,風輕輕地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般輕輕漾起。誰能讀出這種感覺來?我們一起來試試?男生?快讓我聽聽女生們動聽的聲音?

“新課標”特別強調“讀”的重要性,提倡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發生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閲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在理解葉子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后,我和學生一起欣賞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營造一種和諧、鮮活的品味語言的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談感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瞧,葉兒動了,風輕輕地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般輕輕漾起。誰能讀出這種感覺來?此時,美讀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於是便有了課堂中,學生自由讀,師生對比讀,男生女生比賽讀等各種形式,進行了充分朗讀。

教學片斷2:自主研讀,交流收穫

1、師: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着很大的關係。請同學們默讀課文

三、

四、五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腳有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閲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彙報交流。交流話題一:

1、生:爬山虎腳的樣子吸引了我。

2、師: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課文中是怎麼寫的呢?自己讀一讀,然後用筆劃一劃。

3、生自己邊讀邊找邊劃。

4、師:誰來説説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的?(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位置上?形狀呢?是什麼顏色啊?)

板書:長葉柄的反面、枝狀細絲、嫩紅

5、師:讓我們一起來觀察爬山虎腳的樣子(出示課件)

6、師簡筆畫爬山虎的莖、葉子。

師:老師想畫爬山虎的腳,你們説應該畫在什麼地方?有小畫家來幫幫我嗎?

7、生上台畫一畫爬山虎的腳。

8、師:能看着你畫的腳來説説爬山虎腳的樣子嗎?

9、根據生的回答師問:作者把腳的樣子比作了什麼啊?(蝸牛的觸角)蝸牛的觸角這麼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發現是枝狀的,還數了有六七根,葉聖陶爺爺觀察得真是仔細具體啊。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如果用單一的抓重點句、重點詞談體會,再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的方式教學,容易引起學生語言感知上的疲勞,學生便會缺乏興趣,注意力分散。經過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換一種方式,決定巧用簡筆畫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可以將語言文字所敍述的事物,描繪成鮮活有趣、看的喜愛、感受真切的東西,使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情趣萬千,充滿了勃勃生機。在教學課文本段,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時,我便發揮了學生的特長動手畫一畫,先放足時間讓學生找到書本上有關的語句,朗讀反覆琢磨,再指名學生上台作畫,畫後一起評價畫得像不像,請同學們根據畫的腳來説説爬山虎腳的樣子。這一設計使學生情緒高漲的朗讀起來。

交流話題二:

1、師:爬山虎的腳還有什麼地方吸引了你們?

2、生1:爬山虎的腳會爬牆吸引了我。生2: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牆的吸引了我。

3、師:現在我們進入同桌互助學習時間,請每組同桌按以下三點學習,比一比誰學得最認真,學得最快。(1)讀一讀:描寫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2)找一找:描寫爬山虎爬牆的動作的詞語;(3)談一談:你體會到了什麼?

4、師: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麼?

5、生:我讀懂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

6、師:現在老師讓大家觀察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過程中腳有什麼變化?(課件出示)誰觀察到了?

7、生:爬山虎的腳變彎了。

8、師:你們還學懂了什麼?誰來補充?

9、生:我找到了描寫爬山虎爬牆的動作的詞語。(觸、變、巴、彎、拉、貼)

10、師:找的可真準確。我們一起來讀讀。抓住了這些重點詞,我們就可以更清楚的瞭解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啦。

11、師:從中你們體會到了什麼?

12、生1:爬山虎的腳不像別的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再長出另一隻腳,再巴住牆,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聖陶爺爺説,“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組織學生邊説邊演示

生2:觸到牆就變成小圓片,這裏説明速度很快。

生3:從巴這個字,看出爬山虎的腳緊緊的抓在牆上,相當的牢固。生4:我體會到這段描寫用詞非常恰當,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爬得非常辛苦。

13、師:爬山虎這種腳踏實地,紮紮實實的精神真是令我們感到佩服。請同學們邊讀邊想像:爬山虎正在牆上緩緩地爬行着。看哪邊的同學讀得最棒!

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後師生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通過看課件、討論,讓學生不但理解“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本段教學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俗話説得好:“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為豐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課文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牆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説一説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這兒,我讓學生們都把兩隻手伸出來,把自己的胳膊當作爬上虎的一根莖,手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手指肚當作細絲的小圓點。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接着指名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把黑板當作一面牆,先把手指肚觸着牆,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黑板,就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經過同學們的演示講解,學生由原來誤認為爬山虎像人一樣雙腳一前一後的走路,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牆的。運用肢體演示,降低了學生理解課文重點內容的難度,學生也比較喜歡這種形式,做到了在樂中學,學中得。

教學片斷3:

1、師:同學們,學完這篇課文,給了我們什麼啟發?你認為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2、生:觀察要細緻全面、要抓住事物的特點來觀察、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3、師:老師希望大家向葉聖陶爺爺學習,做個觀察的有心人,留心周圍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發現世界,用你手中的筆去描繪美好的世界。課後請同學們以《我發現的小祕密》為題寫個觀察片段。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閲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課採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重視拓展文本,延伸課堂,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閲讀的開始,佈置了以《我發現的小祕密》為題的作業。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相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把説話權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閲讀、感悟、思考、質疑、解疑,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師的牽引下被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突破難點,在讀懂內容基礎上,進行相應寫的訓練,使課文中的觀察和寫作知識實現遷移,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5

【課文品讀】

《爬山虎的腳》這篇文章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文章,出自於葉聖陶之作,是一篇通俗易懂,適宜兒童閲讀的寫景文章。文章語言樸實,描寫爬山虎的腳生動具體。課文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簡要介紹爬山虎美麗的葉子;第二部分着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的這兩部分有着內在的因果關係:沒有爬山虎的腳這麼努力地一步一步往上爬,就沒有這滿牆的綠色波紋似的葉子。

本文的教學重點在課文的第二部分─爬山虎的腳。作者對毫不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腳的描寫得很細緻,可見作者觀察多麼仔細。第3節中“今年我注意了”一句點出了作者開始“留意”了。因為好奇,所以去“留意”觀察了,於是就有了以前沒有的發現─“原來它是有腳的”。這一發現,又引發了作者進一步的好奇─那腳究竟是怎麼爬的?又去“留意”觀察了,於是就又有了新發現─爬山虎爬牆的兩種情況,而這些發現是在一段時間內作者觀察所得。為什麼作者要寫“今年我注意了”?正是因為他對爬山虎這一不起眼的植物產生了好奇,想要弄明白一些事,才會去仔細觀察。而正是因為作者留心觀察了,才把文章寫得清楚明白,這也正是寫好文章的重要基礎呀!

這篇文章語言樸實,描寫生動具體,是學生學習寫作的很好的範例。如,描寫爬山虎的葉子,文中是這樣描寫:“它們一順兒朝下,均勻地鋪在牆上,沒有重疊,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作者觀察那麼仔細,用詞精準,描寫優美細膩。所有的葉子是“一順兒朝下”,並且是“均勻地鋪”,“沒有重疊,也不留一點兒空隙”是對“均勻地鋪”的進一步説明,正因為如此,清風拂過,才會有“漾起波紋”的感覺,一個“漾”字與“一順兒朝下”、“均勻地鋪”相對應。“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動態中的爬山虎葉子更是好看,讓人讀來彷彿這一牆綠得那麼鮮豔的葉子就在眼前,美得很。這麼精彩的段落,值得學生背誦積累。

《爬山虎的腳》一文按照整體到部分到細節的順序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爬山虎腳的形狀、顏色,以及它是如何一腳一腳往上爬的。讀後讓人產生了探究的願望,激起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第4自然段爬山虎是如何爬行的,以及作者是如何運用精當的語言把它描寫清楚的。

【教學思路】

初讀課文,感悟內容;精讀課文,品析特點;賞析課文,領悟方法預習要求:

1、自由朗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

2、實地觀察爬山虎。

3、看看作者是怎麼觀察的,又是怎麼寫的。

【教學過程】

一、教學鋪墊(3分鐘)

1、出示爬山虎的圖片。

2、你們知道它什麼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二、活動一:初讀課文,感悟文章主要內容。(7分鐘)1、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先認識一下葉聖陶老爺爺吧!簡介作者葉聖陶。

2、初讀課文,正音。

zháochóngjūnyúnkòngxìbǐngchùhénjiāo觸着牆重疊均勻空隙葉柄觸角痕跡蛟龍zhúxiū逐漸休想

3、理解詞語。説説你對這些詞語的理解。

4、我們剛才為學習課文掃除了字詞的障礙,接下來,讓我們走進課文。大聲朗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先講什麼?再講什麼?最後講什麼?

這篇課文先講__________,再講__________,最後講__________。爬山虎的葉子和腳有什麼特點?

三、活動二:精讀課文,品析特點。(20分鐘)

(一)瞭解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8分鐘)

出示爬山虎葉子的圖片,提問: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生自讀第二自然段。

1、色美:綠得那麼新鮮。由“嫩紅”到“嫩綠”再到“綠得新鮮”。從“新鮮”和“那麼”體會出來的。“新鮮”就是説葉子水靈,鮮嫩;加上“那麼”就説明葉子非常鮮嫩。

2、形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縫隙。

從“均勻”體會到葉子分部得很勻稱,葉子之間間隔一般大。看起來葉子很美。

從“一順朝下”體會到葉子很美。葉子尖都朝着一個方向,非常有條理,看起來很美。

C動態美: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2、師:這麼美的葉子,讓我們再一起美美地讀一讀吧。師生齊讀。3、作者能夠把葉子寫的這麼美,是與作者的一種好習慣分不開的,你知道是什麼好習慣嗎?(認真觀察)

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二)爬山虎腳的特點(12分鐘)

過渡:課文題目是爬山虎的腳,為什麼先寫葉子呢?那麼,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

1、大家仔細閲讀寫爬山虎腳樣子的段落,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語,用小圓點做上標記。板書:腳的樣子:位置、形狀、顏色。

位置:長在莖上。

形狀:像蝸牛的觸角。

顏色:嫩紅的。

2、①我們來看看現實生活中爬山虎的腳長的什麼樣。(觀看課件)②這裏的最後一句“這就是爬山虎的腳”,你知道“這”是指什麼嗎?(細絲),把細絲比作蝸牛,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好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細絲的形狀。

③這一段的哪個詞語可以看出作者進行認真仔細觀察了呢?(注意)3、那麼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根據以下幾方面小組合作學習: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B找出爬的動詞,在底下用小三角形畫上標記。②小組合作學習。

②交流:小組彙報,指名一人到前面來演示爬的過程,其他同學跟着演示。師朗讀給以提示。板書:腳的動作:觸→巴→拉、貼(牢固)

師小結:爬山虎就是這樣長一隻腳,巴住牆,再長出一隻腳,再巴住牆,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聖陶爺爺説“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四、活動三:總結課文,領悟寫作方法。(10分)

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又怎麼樣呢?我們趕緊來看一看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男女生分句讀。

1、交流:(沒觸着牆的腳萎了,觸着牆的牢固,腳與牆有密切的關係)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説明了這種關係呢?(第一段)

作者用了首尾呼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齊讀這兩段)3、思考: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葉聖陶爺爺就是這樣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留心觀察,才給我們寫出了爬山虎的腳這樣美的文章。

五、作業。

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課下我們也學一學葉聖陶爺爺留心細緻觀察的方法,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注意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具體地寫出

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認識5個字,會寫6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

1、2自然段中的相關句子。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體會葉子的靜態美與動態美。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5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2、難點:體會葉子的靜態美與動態美。

瞭解爬山虎葉子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的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釋題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趣的課文《爬山虎的腳》(板貼課題)

2、指導寫字:虎是我們要學的生字,一起來寫一下。

3、質疑:看了這樣的課題,也許你會問,爬山虎是一種動物嗎?不然怎麼會有腳呢?

4、解疑:(出示圖片)這就是爬山虎,它是一種植物,但它不像葡萄一樣要搭個架子才能往上爬,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一起到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生字。評價

2、檢查反饋:聽一聽你的同桌生字讀得怎麼樣?同桌間相互檢查讀音;課文一共有5個自然段,你願意讀哪一段?其他同學聽聽這幾位同學讀得是否正確。

3、開展互評:同學們來評一評,他們讀得有哪些優點和不足?評價

4、生字教學(小集中):剛才從讀中看出大家朗讀的本領特別高,老師這兒也有兩個字:均勻。你會讀嗎?我們來寫一寫,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們嗎?

(三)默讀思考

1、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默讀並思考:課文哪幾段描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3、

4、5三個自然段)評價:同學們挺會抓重點的!那課文

1、2兩個自然段又分別寫了什麼呢?

2、及時板書:生長的地方,葉子,腳

(四)分段教學

1、教學第一段

A、跟隨作者的目光,我們先來到爬山虎生長的地方。誰來讀一讀B、從他的朗讀中你覺得爬山虎有什麼特點?(茂盛、能爬)C、你是從哪個詞知道的?D、再來讀讀看??

2、教學第二段

A、接着我們和作者一起來看看爬山虎的葉子長得怎樣?

B、指名讀第2段。想一想: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麼變化?課文重點寫什麼時候的葉子?評價朗讀:我彷彿都看到爬山虎的葉子了。C、反饋:剛長大——嫩紅

嫩綠

長大了——綠得新鮮

一順兒朝下

D、你能找到葉子顏色變化的句子並讀一讀嗎?誰來試一試。

E、指導朗讀:1人讀完後,你讀的真美!誰還能美美地讀一讀??

F、引讀: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的那麼均勻——我們來看鋪字怎麼寫?沒有重疊起來的——我們來看這個疊字寫的時候該注意什麼?

結合圖片,組織討論。爬山虎的葉尖為什麼一順兒朝下?為什麼在牆上鋪的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

G、這時候,一陣風吹來,爬山虎的葉子又是怎樣的一幅模樣?

波紋原指什麼?漾起波紋是怎樣的情景?

H、指導朗讀: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

(五)全課小結

課文又是怎樣細緻的描寫爬山虎的腳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爬山虎的腳》反思

全課伴隨着鈴聲結束,一切還是按設計進行着。常聽人説教學設計是預則立,不預則廢的,這麼説來我苦思冥想的過程設計還是預則立的,這樣才會發現自己的問題。既定的目標也有條不紊的完成了,自己感覺按這個設計還是挺一氣呵成的。之後,指導老師及其他聽課教師也給了很多建議,感受如下:

1、語文老師一定要定個規範,比如説在設計中要求學生寫生字,只要求循聲快速的寫一個,並未説明寫在哪裏?這個細節是聽課老師指出的,是啊,語文教學不就是培養學生的習慣嘛,而習慣的養成是需要不停的規範,加上練習養成的。而新手的我似乎忽視了這一點。

2、在教學過程中免不了有很多的評價語,而這個度也需教師在不斷地實踐中把握。哪些評價能引導學生更好的成長?哪些評價能激勵學生?哪些能説到學生心坎裏去?換位思考,我常常坐在學生的位置上思考整個教學過程,我這樣説可以嗎?這個評價是否妥當?怎樣説才最貼近學生?想的多了,有時靈感也來到自己的身邊,有個好點子,我便及時記錄。收集更適合我這個班級的評價語。

3、在教材分析上,在第一課時字詞是重點,加上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男女生讀、默讀、感悟着讀??在導入時,應本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宗旨,而我則選擇直接導入,我是這樣想的:在導入時用一句話“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趣的課文!”,這有趣兩字在某種程度上是起了一定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的。這是這節課我説的第一句話,學生的注意力是百分之百的。或許有失偏頗,但任何的嘗試都要實踐來證明,如果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那是永遠會落入某個套子中的。

4、在導入時的一段談話:“看了這個課題,也許你會問爬山虎是一種動物嗎?不然怎麼會有腳呢。”老師指出改成“看了這個課題你能提出哪些有價值的問題?”

真正實現學生主體性。而這在教學中也凸顯出來,當我問出:也許你會問,爬山虎是一種動物嗎?時,學生舉起了手,我想當時他們一定知道:爬山虎是一種植物。只是對於一些細節不太瞭解。教師身為引導者,在此時只需靜靜地傾聽學生回答,把學生引入到課文中即可。而我的處理卻有種包辦的意味??是我阻礙了學生的暢所欲言。以致後來説到爬山虎不像葡萄一樣要搭個架子才能往上爬,在探究其原因時,學生的狀態比較茫然,沒有一點想要一探究竟的興趣。那一刻,我深深知道自己的導入對學生來説是沒有起一定作用的。我儼然成了一個發號施令的命令者,而非組織教學的引導者。

小感

語文是一門複雜的、綜合學科,它存在我們周圍每一個角落,學生一般都是帶着已有的語文基礎來到課堂,我們要將他們的已知化為未知,探究更深的,通過課堂再將未知變為新的已知,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老師!

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練習3(投影片出示)

二、導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我們就帶着問題來學習第三段。(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麼?

2、提問、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説。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麼?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麼形象具體,説明了什麼?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三、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牆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説説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自己説、提名説。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麼?討論、彙報。(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牆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四、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後練習1(3),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彙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麼具體詳細,説明了什麼?(觀察細緻、耐心)

五、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最後講觸着牆與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六、質疑

七、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八、課外作業: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敍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 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 背誦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多種方式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激發興趣,並從中瞭解到植物的特點。)

2、導語: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牆上、屋頂上,巖石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麼?(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聖陶爺爺就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拿自己和作者對比,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3、對課題質疑。

讀課題,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麼爬、腳的變化)葉聖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置換角色,從課題質疑,可激發探究的興趣,又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敍述脈絡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檢查交流:

(1)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麼?(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麼?(爬山虎長得很茂盛,能爬。)

2、欣賞爬山虎爬到巖石、屋頂、牆上的圖片。

四、佈置作業,重視語言積累

1、抄寫詞語

2、背誦課文3、4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説説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麼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穫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穫?可以和你的小夥伴一起學習。

(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閲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彙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麼收穫?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麼地方?(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為什麼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聖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着很大的關係。出示圖片:誰能説説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腳的樣像什麼?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麼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麼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並數了有六七根,説明葉聖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緻了。

(圖文結合,不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緻。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交流話題三:怎麼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麼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呢?

誰能彙報你讀這段的收穫?(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説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

(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現象中滲透人文薰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麼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1)觀察細緻。(2)要抓住特點觀察。(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讀寫結合,學有所用,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2、課外查詢資料:(1)本文作者葉聖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學習需要課堂外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查閲資料,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

板書設計:

25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 嫩綠 綠得新鮮 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麼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 萎了

課後評析: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趣味謎語、親切談話、課題質疑的形式激發他們探究渴望能的慾望。請小老師帶讀生字,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可以和小夥伴一起學習,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閲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着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後,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於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三、 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再現美景,激發情感。在學生充分通過語言文字品味爬山虎葉子的美麗之後,為了進一步激發情感,在音樂聲中邊請學生欣賞爬滿山坡、牆頭、巖石的情景,邊請學生有表情、有節奏地朗讀,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薰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麼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相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把説話權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閲讀、感悟、思考、質疑、解疑,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師的牽引下被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突破難點,在讀懂內容基礎上,進行相應寫的訓練,使課文中的觀察和寫作知識實現遷移,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9

一、課文簡介

這篇課文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讀後使我們也產生了探究的願望,激起我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

二、本文語言的訓練點:

(1)瞭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敍述順序。

(2)能聯繫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文中詞句的含義。(3)積累課文中的精彩語段。

(4)體會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具體事物的寫作方法。(5)體會作者細緻、連續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三、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瞭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4、引導學生採用“抓住重點詞句,想象畫面”的方法,體會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具體事物的寫作方法。

5、學習作者細緻、連續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四、教學建議

預習任務:學生自主讀書,初識生字詞語,把課文讀正確,簡單瞭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順序,質疑問難。

預習建議:

1、標出自然段,圈畫生字詞,把課文讀正確。

2、利用已有識字方法自主識記生字詞。

3、藉助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或生活經驗理解新詞。

4、簡單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5、提出不懂的問題,並加以標註。

6、觀察爬山虎。

第一課時建議

主要任務: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認識本課生字詞,重點指導書寫其中的6個生字,指導自學其餘生字;理清文章結構。讀懂課文內容,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建議: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

三、整體感知、理清條理。

1、默讀課文,想一想每一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學生讀文,説段意。教師簡單地書寫段意。

3、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同學們看一看黑板上板書的每一自然段的段意,把每一段的段意連起來就是主要內容。(板書:段意連接法)你能用“課文先介紹了?然後介紹了?最後介紹了?”這樣的句式來説一説嗎?

4、總結:同學們,我們剛才採取段意連接法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還弄明白了文章的條理,也就是文章先寫了什麼,後寫了什麼。

四、質疑問難。

五、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默讀第二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葉子有怎樣的特點,畫出有關的句子,做批註。

2、學生彙報:

(1)嫩葉的特點及長大後的葉子的特點,並進行朗讀指導。(3)抓住“漾”字想象畫面,體會語言的形象生動(總結方法:抓住重點詞句,想象畫面)。有感情朗讀。

3、體會作者細緻、連續觀察的方法:葉聖陶爺爺怎麼能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這麼形象生動呢?(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

4、指導背誦。

六、識寫生字。

1、重點指導書寫其中的6個生字。

2、指導自學其餘生字。第二課時教學建議

主要任務:

1、引導學生利用“抓住重點語句,想象畫面”的方法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及爬山虎是如何向上攀爬的,體會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具體事物的寫作方法。

2、學習作者細緻、連續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建議:

一、複習導入

1、檢查背誦。

2、想想課文的三到五自然段圍繞爬山虎的腳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二、利用“抓住重點語句,想象畫面”的方法理解

三、

四、五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爬山虎腳的樣子。

(1)默讀課文,畫出描寫爬山虎腳的樣子的有關句子,邊讀邊想象畫面。看看你讀懂了什麼?

(2)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談體會(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形狀及顏色),有感情朗讀。(3)指導背誦。

2、第四自然段:爬山虎是如何向上攀爬的。

(1)讀文,畫出爬山虎是如何向上攀爬的句子,讀一讀,想象爬的過程。

(2)學生彙報,教師抓住重點詞語“觸、巴、彎、拉、緊貼、爬”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形象。

(3)有感情朗讀。(4)指導背誦。

3、第五自然段:腳的變化。

(1)思考:爬山虎的腳還有哪些特點呢?(2)學生彙報。(3)指導背誦。

三、討論交流,總結收穫。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學生討論交流(預設:瞭解了爬山虎的特點,和怎樣爬的;按順序表達;體會到作者準確生動形象的表達;仔細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等)。

3、結合“閲讀鏈接”,教師總結。

四、拓展閲讀:兩篇文章相同之處:

1、同為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的作品,文風相似。

2、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編排,都是關於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祕的。《爬山虎的腳》寫了非常有特色的身邊常見的爬山虎的腳》同樣是作者是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的。

3、本文同樣植物爬山虎的特點。而《牽牛花》也是我們身邊常見到的植物本文與《運用了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了牽牛花的特點。

《爬山虎的腳》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卷鬚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向上攀爬的。它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它的形狀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顏色如新葉。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過“觸、變、巴、拉、緊貼”等一系列動詞,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牆的過程。作者對爬山虎的觀察細緻入微,而且是連續觀察了很長時間。

而《牽牛花》一文作者也形象的描述了牽牛花向上攀爬的藤蔓以及葉子,以及是怎樣向上攀爬的。“那藤蔓纏着麻線捲上去,嫩綠的頭看似靜止的,並不動彈;實際卻無時不迴旋向上,開始朝這邊,過一會兒再看,它便朝那邊了。”同時也運用和與前文一樣的比喻的修辭手法“前一晚只是綠豆般大小的一粒嫩頭??”。同時與課文一樣作者也通過一些動詞的描述,清楚地寫出了牽牛花生長的過程“纏、卷、迴旋向上、透出、綴等。作者對牽牛花的觀察細緻入微,而且是連續觀察了很長時間的結果。

如何使用:

利用《爬山虎的腳》一課習得的方法,重點閲讀本文重點段,品味富有情趣的詩句,從而形成積累。

《牽牛花》

葉聖陶

手種牽牛花,接連有三四年了。水泥地沒法下種,種在十來個瓦盆裏。泥是今年又明年反覆用着的,無從取得新的泥來加入,曾與鐵路軌道旁種地的那個北方人商量,願出錢向他買一點兒,他不肯。從城隍廟的花店裏買了一包過磷酸骨粉,攙和在每一盆泥裏,這算代替了新泥。瓦盆排列在牆腳,從牆頭垂下十條麻線,每條距離七八寸,讓牽牛的藤蔓纏繞上去。這是今年的新計劃,往年瓦盆是擺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藤蔓很容易爬到了牆頭;隨後長出來的互相糾纏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來,末稍的嫩條又蛇頭一般仰起,向上伸,與別組的嫩條糾纏,等承受不了重量時重演那老把戲;因此牆頭往往堆積着繁密的葉和花,與牆腰的部分不相稱。今年從牆腳爬起,沿牆多了三尺左右的路程,或者會好一點兒;而且,這樣一來,將有一垛完全是葉和花的牆。

藤蔓從兩瓣子葉中間伸出來以後,不到一個月,爬得最快的幾株將要齊牆頭了,每一個葉柄處生一個花蕾,像穀粒那麼大,便轉黃萎去。據幾年來的經驗,知道起頭的一批花蕾是開不出來的;到後來發育更見旺盛,新的葉蔓比近根部的肥大,花蕾才開得成。

今年的葉格外綠,綠得鮮明;又格外厚,彷彿絲絨剪成的。這自然是過磷酸骨粉的功效。將來花開,可以想象會比往年的盛大。但興趣並不專在看花,種了這小東西,庭中就成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起牀或工畢回來,不覺總要在那裏小立一會兒。那藤蔓纏着麻線捲上去,嫩綠的頭看似靜止的,並不動彈;實際卻無時不迴旋向上,開始朝這邊,過一會兒再看,它便朝那邊了。前一晚只是綠豆般大小的一粒嫩頭,早起時,已透出兩三寸長的新條,綴一兩張長滿細白絨毛的小葉子,葉柄處是僅能辨認形狀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綠豆般大小的一粒嫩頭。有時看着牆上斑剝痕跡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裏吧;但出乎意外,第二天竟爬到了更上面;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命的力量”是看不見的;在這樣小立靜觀的當兒,卻感受到了。

即使沒有花,也會興味盎然;何況將來花開,會比往年盛大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