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原文及翻譯賞析(通用8篇)

來源:文萃谷 6.35K

賞析其實就是指欣賞並分析,這是一個通過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等地方去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認知的過程。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立春》原文及翻譯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立春》原文及翻譯賞析(通用8篇)

《立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

立春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古詩簡介

《立春》是唐代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前兩聯敍寫兩京春日景況,後兩聯抒發晚年客寓夔江之春日感懷。全詩用歡快愉悦的兩京立春日的回憶,反襯當下客寓流離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達出作者對故國的無限眷戀與濃烈的懷鄉之愁 。

翻譯/譯文

今日立春,我忽然想起開元、天寶年間那一段太平歲月。那時,東京洛陽和兩京長安正是鼎盛之時。

每當立春,高門大户把青絲韭黃盛在白玉盤裏,經纖手互相饋送,以盡節日之興。

如今我流落異地,真不堪面對這眼前的巫峽寒江!昔日之盛和今日之衰,令我這杜陵遠客悲不自勝。

天哪!究竟哪裏是我的歸宿安身之處?為了散淡旅愁,姑且叫兒子找紙來寫了這首詩 。

註釋

⑴春盤:唐時風俗,立春日食春餅、生菜,稱為春盤。

⑵兩京:指長安、洛陽兩城。

⑶高門:指貴戚之家。

⑷傳:經。

⑸那對眼:哪堪對眼。

⑹杜陵遠客:詩人自稱。杜陵,指長安東南的杜縣,漢宣帝在此建陵,因此稱為杜陵。杜甫的遠祖杜預是京兆人,杜甫本人又曾經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過,所以他常自稱為杜陵遠客、少陵野老。

⑺歸定處:欲歸兩京,尚無定處 。

創作背景

大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至大曆三年(768)離蜀。此詩作於詩人寓居夔州時,時間約為大曆二年(767),離安史之亂結束不過數年。作者由眼前的春盤迴憶起往年太平“盛世”,以及兩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但眼下的現實卻是飄泊異鄉,萍蹤難定。面對巫峽大江,愁緒如東去的一江春水滾滾而來。悲愁之餘,只好“呼兒覓紙”寄滿腔悲憤於筆端 。

賞析/鑑賞

文學賞析

《立春》是封建時代一個正直詩人命運坎坷、前途未卜的形象寫照 。

此詩敍寫詩人在立春之日回憶往昔兩京生活而生髮思鄉之愁。詩的前兩聯敍寫兩京春日景況,後兩聯抒發晚年客寓夔江之春日感懷。詩人的悲傷之中有倦於羈旅的懷鄉之愁,也有對兩京繁華不再的家國之悲,亦包涵了個人身世之感。此詩反映了詩人杜甫長期漂泊西南的流離之歎,用歡快愉悦的兩京立春日的回憶,反襯當下客寓流離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達出對故國的無限眷戀與濃烈的懷鄉之愁 。

名家點評

元·方回《瀛奎律髓匯評》:老杜如此賦詩,可謂自我作古也。第一句自為題目,曰“春日春盤細生菜”。第二句下“忽憶”二字已頓挫矣。三、四應盤、應菜,加以“白玉”、“青絲”之想,亦所謂“忽憶”者也。巫峽江,杜陵客不見此物,又只如此大片繳去,自有無窮之味。晚唐之弊既不敢望此,江西”之弊又或有太粗疏而失邯鄲之步,亦足以發文章與時高下之歎也 。

清·馮舒《瀛奎律髓匯評》:律詩本貴乎整,老杜跪年以古文法為律,下筆如神,為不可及矣。然須讀破萬卷,人與文俱老,乃能作此雅筆。淺學效顰學步,吾見其躓也。“江西”不學沈、宋,直從杜入,細膩處太少,所以不入杜詩堂奧也 。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憶兩京,全從春盤生菜觸起。故三、四句述兩京之盛,只用盤菜形容,不須別作鋪張,而太平氣象如見 。

清·紀昀《瀛奎律髓匯評》:此詩本不佳,此評卻公。所選少陵七言六首(指方回《瀛奎律髓》所選),多頹唐之作。蓋宋人以此種為老境耳 。

清·許印芳《瀛奎律髓匯評》:首聯皆拗調。首尾拗而中間平,其不相粘處皆用變體,在七律中另是一格 。

《立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2

立春 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①,

盤出高門行白玉③,

巫峽寒江那對眼⑤,

忽憶兩京梅發時②.

菜傳纖手送青絲④.

杜陵遠客不勝悲⑥。

此身未知歸定處,

呼兒見紙一題詩。

《立春》作者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陽,生子河南鞏縣。在長安時固居長安杜曲,(在少陵原之東),故叉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開元后期,舉進士不中,漫遊吳越齊魯,後寓居長安十年,生活窮困潦倒。天寶十四年(755)才任宵曹參軍。安史之亂,杜甫為叛軍所俘,後冒險逃至風翔肅宗行在,任左拾道。旋被眨華州司功參軍.不久,關中饑荒,棄官入蜀,在成都築蘋堂,世稱杜甫草堂。後經嚴武薦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死,杜甫攜家出蜀,病沒幹湘江途中。杜詩反映社會動亂現實,人民疾苦,詩風沉鬱、悲涼。與李白並稱“李杜”。有《杜工部詩集》傳世。

《立春》賞析註釋:

①春盤,古俗,立春日取韭菜、春餅等置於盤中作為食品.寓迎新之意,稱“春盤”。

②兩京,唐代有京都長安,東都洛陽,是為兩京。

⑦高門,漢未央官宮殿門。此代指唐長安皇宮之門。行,賜與。白玉.潔白如玉的盤。古代立春前一日,皇帝向臣僚賜春盤。

④青絲,切細的生菜絲。

⑤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因巫山得名。那,通“挪”,移動。對眼.雙眼。此句意思是:目光隨着巫蛺滾滾江水流動。

⑥杜陵遠客,杜甫曾寓居長安杜陵東南之少陵原東,故宮稱“杜陵遠客”。

《立春》賞析:

唐代宗大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舊治在今四川奉節縣),至大曆三年(768)離蜀。《立春》杜甫在寓居夔時所做,離安史之亂結束不過數年。杜甫由眼前的春盤,回憶起往年太平“盛世”,兩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但眼下的現實,卻是飄泊異鄉,萍蹤難定。面對巫峽大江,愁緒如東去的一江春水,滾滾而來。悲愁之餘,只好“呼兒覓紙”,寄滿腔悲憤於筆端了.是封建時代,一個正直詩人命運坎坷,前途未卜的形象寫照。

《立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3

減字木蘭花·立春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翻譯

牽着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風無限,來自海上。於是請來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紅染得像肉色紅。

豎立春天的綠幡,剪成春天的綵勝。一陣春風,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捲起的楊花,頗似雪花。

註釋

春牛:即土牛,古時農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氣,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勸農耕,並象徵春耕開始。

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執,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稱。

丐:乞求。

春工:春風吹暖大地,使生物復甦,是人們將春天比喻為農作物催生助長的農工。

肉紅:狀寫桃花鮮紅如血肉。

春幡:春旗。立春日農家户户掛春旗,標示春的到來。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頭上,或樹枝上。

春勝:一種剪成圖案或文字的剪紙,也稱剪勝,以示迎春。

天涯:多指天邊。此處指作者被貶謫的海南島。

楊花:即柳絮。

賞析

海南島在宋時被目為蠻瘴僻遠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詠,大都是面對異鄉荒涼景色,興起飄零流落的悲感。蘇軾此詞卻以歡快跳躍的筆觸,突出了邊陲絢麗的春光和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在中國詞史中,這是對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熱情讚歌。蘇軾與其他逐客不同,他對異地風物不是排斥、敵視,而是由衷地認同。他當時所作的《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詩中也説“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寫溪風習習,頓忘身處天涯,與此詞同旨。蘇軾一生足跡走遍大半個中國,或是遊宦,或是貶逐,但他對所到之地總是懷着第二故鄉的感情,這又反映出他隨遇而安的曠達人生觀。

《減字木蘭花》上、下片句式全同。此詞上、下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俗發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後漢書·禮儀志上》)。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習俗後,第二句都是寫“春風”:一則曰“無限春風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説:“垂天雌霓雲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風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二則曰“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以後都出以景語: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紅。這裏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寫楊花句,卻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作者次年人日有詩云“新巢語燕還窺硯”,方回《瀛奎律髓》評此詩云:“海南人日,燕已來巢,亦異事。”原來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後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以此知海南物候之異,楊花、新燕並早春可見。而早春時節,中原時或降雪。作者用海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那麼,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於是發出“不似天涯”的感歎了。——這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詞內容一是禮讚海南之春,在中國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二是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中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兩首詞來對讀,朱的《訴衷情》也寫立春:“青旗綵勝又迎春,暖律應祥雲。金盤內家生菜,宮院遍承恩。時節好,管絃新,度昇平。惠風遲日,柳眼梅心,任醉芳尊。”這裏也有“青旗”、“綵勝”、“惠風”、“柳眼”、“醉尊”,但一派宮廷的富貴“昇平”氣象,瞭解南北宋之交政局的讀者自然會對此詞產生遺憾和失望。比之蘇詞真切的自然風光,遜色得多了。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説:“萬里飄零南越,山引淚,酒添愁。不見鳳樓龍闕又驚秋。九日江亭閒望,蠻樹繞,瘴雲浮。腸斷紅蕉花晚水西流。”這是寫南越的重陽節。但所見者為“蠻樹”、“瘴雲”,由景引情者為“山引淚,酒添愁”,突出的是“不見鳳樓龍闕”的流落異鄉之悲。朱敦儒此詞作於南渡以後,思鄉之愁含有家國之痛,其思想和藝術都有可取之處,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七“顏持約詞不減唐人語”條也稱讚此詞“不減唐人語”。但此類內容的詞作在當時詞人中不難發現,與蘇詞相比,又迥異其趣。二詞相較,對異地風物有排斥和認同的差別,從而更可見出蘇詞的獨特個性。

這首詞在寫作手法上的特點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複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書上稱為“類字”。(如果接連使用稱“疊字”,如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清人許昂霄《詞綜偶評》雲:“《玉台新詠》載梁元帝《春日》詩用二十三‘春’字,鮑泉奉和用三十‘新’字······餘謂此體實起於淵明《止酒》詩,當名之曰‘止酒詩體’。”本來,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複。《文心雕龍·練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項練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權重出”,以“同字相犯”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用“同字”來獲得別一種藝術效果:音調增加美聽,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而其間用法頗多變化,仍有高下之別。陶淵明的《止酒》詩,每句用“止”字,共二十個,可能受了民間歌謠的影響,畢竟是遊戲之作。梁元帝《春日》詩説:“春還春節美,春日春風過。春心日日異,春情處處多。處處春芳動,日日春禽變。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見。不見懷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結,春結誰能申。欲道春園趣,復憶春時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獨念春花落,還似昔春時。”共十八句竟用二十三個“春”字,再加上“日日”、“處處”、“不見”等重用兩次,字法稠疊,頗嫌堆垛。再如五代時歐陽炯《清平樂》:“春來階砌,春雨如絲細。春地滿飄紅杏蒂,春燕舞隨風勢。春幡細縷春繒,春閨一點春燈,自是春心繚亂,非幹春夢無憑。”這首詞也寫立春,為突出傷春之情,一連用了十個“春”字,句句用“春”,有兩句用了兩個“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蘇軾此詞卻不然。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捲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其實,蘇軾在寫作此詞時,並非有意要作如此複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春色所感發,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後世詞人中也不乏擅長此法的,南宋周紫芝的《蝶戀花》下片:“春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殘紅,不忍抬頭覷。假使留春春肯住,喚誰相伴春同處。”前後用四個“春”字,強調“春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行》下片“百計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須去。望君頻向夢中來,免教腸斷巫山雨”,共用五個“君”字,突出留君之難。這都是佳例。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元符二年(1099)。蘇軾在惠州貶所得到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不得籤書公事的命令,於紹聖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離開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貶所。這首詞為元符二年立春所寫春詞。

《立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4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翦紅情,裁綠意,花信上釵股。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有人添燭西窗,不眠侵曉,笑聲轉、新年鶯語。

舊尊俎。玉纖曾擘黃柑,柔香系幽素。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可憐千點吳霜,寒銷不盡,又相對、落梅如雨。

翻譯

剪一朵紅花,載着春意。精美的花和葉,帶着融融春意,插在美人頭上。斜陽遲遲落暮,好像要留下最後的時刻。窗下有人添上新油,點亮守歲的燈火,人們徹夜不眠,在笑語歡聲中,共迎新春佳節。

回想舊日除夕的宴席,美人白暫的纖手曾親自把黃桔切開。那温柔的芳香朦朧,至今仍留在我的心中。我渴望在夢境中回到湖邊,那湖水如鏡,使人留連忘返,我又迷失了路徑,不知處所。可憐吳地白霜染髮點點如星,彷彿春風也不能將寒霜消融,更何況斑斑發發對着落梅如雨雪飄零。

註釋

花信:花信風的簡稱,猶言花期。

釵股:花上的枝權。

殘日:指除歲。

侵曉:指天亮。

新年鶯語:杜甫詩:“鶯入新年語。”

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具。

俎:砧板。

玉纖擘黃柑:玉纖,婦女手指;擘黃柑,剖分水果。

擘:分開,同“掰”。

幽素:幽美純潔的心地。

鏡中路:湖水如鏡。

吳霜:指白髮。

賞析二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人之常情。除夕,恰恰又逢立春,浪跡異鄉的遊子,心情之難堪,正是“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這首詞上片極為烘托節日的歡樂氣氛,從而反襯自己的悽苦。

先寫立春。“剪紅情,裁綠意,花信上釵股。”“紅情”、“綠意”指紅花、綠葉。趙彥昭《奉和對聖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剪綵花應制》詩:“花隨紅意發,葉就綠情新”。花信,指花信風,應花期而來的風。立春,人們剪好紅花綠葉,作成春幡,插鬢戴發,以應時令。春風吹釵股,象是吹開了滿頭花朵。“花信上釵股”,着一“上”字,運筆細膩,可與温飛卿詞“玉釵頭上風”(《菩薩蠻》)媲美,似比辛稼軒詞“美人頭上,裊裊春幡”(《漢宮春》)更顯風流。

再寫除夕守歲。“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夕陽亦像人一樣,對即將逝去的一年戀戀不捨,不肯輕易落山,同時東風又帶來了春的訊息,給人新的希望。這兩句已有除舊迎新之意,切合“除夜立春”的題意。“放”用字尤其貼切,顯示出夢窗煉字的功夫。

“有人添燭西窗,不眠侵曉,笑聲轉、新年鶯語。”終於,除夕之夜降臨,守歲的人們徹夜不眠,剪燭夜話,笑聲不絕,在鶯啼聲中迎來了新春的清晨。“新年鶯語”,援用杜甫“鶯入新年語”(《傷春》)詩意。

以上的一切,歡歡喜喜,均為客居他鄉者的耳聞目睹,其人心境之孤寂愁苦,自在不言中了。周圍的熱鬧與歡樂更加反襯出作者的寂寞和哀傷,而且使這份寂寞的哀傷更讓人難以承受。這位客居、有家難歸的人,失去了與親人團圓之樂,真是“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無名氏《青玉案》)啊。

上片渲染了濃厚的節日氣氛,不能不喚起下片對温馨家庭生活的回憶。陳洵評此詞雲:“前闋極寫人家守歲之樂,全為換頭三句追攝遠神。”(《海綃説詞》)

換頭雲:“舊尊俎,玉纖曾擘黃柑,柔香系幽素。”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借指宴席。詞人彷彿回到了昔日除夕之夜的家宴上,美人用纖纖玉手為自己破開黃橙,那幽香似乎還縈繞在周圍。回憶及此,當然別是一番滋味。上片以景之可喜反襯處境之可悲,人之歡樂反襯己之愁苦,此處又以昔之温馨反襯今之悽苦。

對往事的追憶、神往,終於走進了夢境。而相隔既久,山水迢遞,過去的美好回憶,連夢中也難以追尋了:“歸夢湖邊,還迷境中路。”湖水如鏡,夢影朦朧,難覓歸路。往事散如輕煙,徒增無窮悵惘而已。

往事如煙,而今,與誰相對呢?“可憐千點吳霜,寒銷不盡,又相對、落梅如雨。”吳霜,用李賀《還自會稽歌》字面:“吳霜點歸鬢。”此時是春風吹融了冰雪,可是永遠不能銷去飛上鬢角的寒霜,已經夠可悲的了;更何況,落梅如雨,斑斑白髮與點點白梅相對,這豈不令人悽絕!杜甫詠梅詩意:“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與此詞意趣相一致。

夢窗此詞委曲含蓄,欲藏還露,頗得清真風神,而其抒情筆觸又瞭然可尋。吳梅論夢窗詞雲:“貌觀之,雕繢滿眼,而實有靈氣行乎其間。細心吟繹,覺味美於方回,引人入勝,既不病其晦澀,亦不見其堆垛。”(《詞學通論》)自是研討有得之言。真情實感是藝術的生命。有真情流貫其間,則無論表現為何種形式與風格,都有其動人之處。此詞後半,愈來愈奇。

“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意境的幽深冷峭,詞中少見,唯白石名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踏莎行》),可與比照。歇拍處,情意的痛切,設想的妙巧,堪與東坡詠榴花詞“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虞美人》)前後相映生輝。

簡評

這是節日感懷、暢抒旅情之作。時值除夜,又是立春,一年將盡,新春已至,而客裏逢春,未免愁寂,因寫此詞。上片寫除夕之夜“守歲”的歡樂。下片寫對情人的思念,追憶舊日和情人共聚,抒寫舊事如夢的悵恨。“歸夢”以寫相思,“湖邊”乃詞人與情侶幽約之地,夢歸湖邊,一片湖光如鏡,幻境恍惚,沒有尋到情侶,反而迷失了離魂的歸路,傳達出詞人一片失落的悵惘。全詞以眼前歡樂之景,回憶中往日之幸福突出現境的孤悽感傷鮮明,筆致婉曲,深情感人。

創作背景

除夕,恰恰又逢立春,浪跡異鄉的遊子,心情之難堪,正是“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這首詞即是吳文英於除夕日有感而作。查吳文英生平後期,只宋寶四年(1256年)年正月七年級為立春之日。“除夜立春”相合,故此詞當繫於是年。

賞析一

除夕恰遇立春,真非常有之事。本應頗感無限喜悦,可是對於客中的遊子來説,所引發的卻是無限感傷。此詞上闋開頭寫立春日,姑娘們戴上花,顯示出百花將開的消息。四、五兩句對於除夕夜又是立春日也發出喜悦的一笑。“有人”以下三句寫人們在歡笑中迎來新年。下闋第一句“舊尊俎”為追憶。主人公緬懷佳人除夕夜與己分享黃柑的細節,但當年良辰畢竟早已如夢,以下又是寫景。“千點吳霜”乃是詞人“兩鬢清霜”的誇張性寫照,它將景物描寫與肖像描寫結合在一起。“落梅如雨”也是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給人留下悵遠而又迷濛的審美感受。

《立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5

漢宮春·立春日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辨,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閒。閒時又來鏡裏,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翻譯

從美人登發上的裊裊春幡,看到春已歸來。雖已春歸,但仍時有風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猶在。燕子尚未北歸,料今夜當夢迴西園。已愁緒滿懷,無心置辦應節之物。

東風自立春日起,忙於裝飾人間花柳,閒來又到鏡裏,偷換人的青春容顏。清愁綿綜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怕見花開花落,轉眼春逝,而朝來塞雁卻比我先回到北方。

註釋

春幡:古時風俗,每逢立春,剪綵綢為花、煤、燕等狀,插於婦女之發,或綴於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勝,綵勝。

無端:平白無故地。

年時燕子:指去年南來之燕。

酉園:漢都長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門外有瓊林苑,都稱西園,專供皇帝打獵和遊賞。此指後者,以表現作者的故國之思。

渾:全然。

黃柑薦灑:黃柑酪制的臘酒。立春日用以互獻致貿。

更傳:更談不上相互傳送。

黃梅染柳:吹得梅花飄香、柳絲泛綠。

鏡裏轉變朱顏:謂年華消逝,鏡裏容顏漸老。

更:何況。

解連環:辛詞用此喻憂愁難解。

生怕:最怕,只怕。

塞雁:去年由塞北飛來的大雁。

賞析二

辛棄疾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北方度過的。當時的中國北方,已為金人所統治,辛棄疾的家鄉山東也不例外。他是在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從金國歸於南宋的。據鄧廣銘先生考證,這首詞是他南歸之初、寓居京口時所作的一首詞。

此詞上片通過立春時節景物的描繪,隱喻當時南宋不安定的政局。開頭“春已歸來”三句,點明立春節候。按當時風俗,立春日,婦女們多剪綵為燕形小幡,戴之頭鬢。故歐陽修《春日帖子》中有“共喜釵頭燕已來”之句。“無端風雨”兩句,既指自然界的氣候多變,也暗指南宋最高統治集團驚魄不定、碌碌無為之態,宛如為餘寒所籠罩。“年時燕子”三句,作者由春幡聯想到這時正在北飛的燕子,可能已經把他的山東家園作為歸宿了。“年時”即去年之意,這説明作者作此詞時,離別他的家鄉才只一年光景。接下去“渾未辦”三句,是説作者新來異鄉,生活尚未安定,春節到了,連旨酒也備辦不起,更談不到餚饌了。

詞的下片進一步抒發作者自己的憂國懷鄉之情。“卻笑東風從此”三句,作者想到立春之後,東風就會忙於吹送出柳綠花江的一派春光。“閒時又來鏡裏,轉變朱顏”,語雖虛擬,實際表達了作者初歸南宋急欲報國、收復失土的決心,深恐自己磋砣歲月,年華虛度。這裏説的“清愁”,實際是作者的憂國憂民的情懷。“解連環”,是用《戰國策》秦昭王送玉連環給齊國王后,讓她解開的.故事。當時的齊王后果斷機智地把玉連環椎破,使秦的詭計流於破產。但環顧當前,南宋最高統治集團中人,誰是能作出抗金的正確決策的智勇人物呢?“生怕”,即“甚怕”。“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表示作者對於恢復事業的擔憂,深恐這一年的花由盛開又覆敗落,而失地卻未能收復,有家仍難歸去,言語、句流露出一絲的惆悵。

從這首詞的思想內容看,雖不能確斷其為辛棄疾南歸後所寫的第一首詞,但必為初期之作。在這首詞中,他對於恢復大業的深切關注,他的激昂奮發的情懷,都已真切地表達出來。

賞析三

全詞緊扣立春日的所見所感來寫,賦予節物風光以更深的含意,於哀怨中帶嘲諷,內涵充盈深沉。開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跡,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裊裊”形容其搖曳,化靜為動,若微風吹拂,更見春意盎然。從思想內容看,雖不能確斷其為辛棄疾南歸後所寫的第一首詞,但必為初期之作。辛棄疾對於恢復大業的深切關注,作者的激昂奮發的情懷,都已真切地表達出來。

上片起韻點題,寫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風景。立春日是春天到來的信號,表現這節物風光。作者以一“看”字,將春天的氣息,通過婦女們立春日的頭飾——裊裊春幡散佈出來,暗示出作者對於春歸的喜悦。以下一韻,不直接往前寫去,卻反挑一筆,寫出對寒風冷雨阻礙春來的幽怨。以下突然寫到燕子,用比興法推出懷念故國的感情。因為餘寒未盡,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時南來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國的“西園”去。但燕子雖然無法歸去,作者卻生派它一個“西園夢”。一個“料“字,化無理為有趣,表明這燕子,已經成了作者思念故國的精神象徵。而燕子只能“夢”而不能“到”西園,暗示西園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國之思,卻不能一探故里。借燕傳情,頗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風光中來,黃柑薦酒,青韭推盤,這立春日應備的食品,現在作者卻無心準備,並且顯得心煩意亂。作者沒有明言原因,但通過上下文語境,人們可以明白,是濃烈的故國之思,和時光流逝、英雄無用的悲傷,使作者完全亂了方寸,連節日應酬也無心去為之了。

下片寫對春天再來的種種感受,把筆由立春日探進整個春天裏去。換頭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緊張和煩亂情緒,並領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為東風染遺梅柳,染追花草,使萬紫千紅的春天漸次到來,作者取笑東風的從此不得消閒;二是東風偶爾清閒時,不過是把鏡中人的朱顏轉換成衰老的模樣。在這春天越來越華美而作者越來越衰老的對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淚水。因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東風面前,作者所感覺到的是志士投閒、英雄無用而徒任芳華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換頭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內緊外鬆、甚至正話反説的趣味。以下直接歸為正話正説,極言清愁難消。作者化用“解連環”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斷滋生、越積超重的清愁,正像一個不見首尾的連環一樣,不打碎則無法解開連環,也就是説,這是一種與生命共始終的感情。此處“問何人”一語,下得悽側,它向外探詢的口吻,寫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國之倩、生命之悲所縈繞,急於擺脱又無可擺脱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瞭對於南宋統治者不思恢復、放廢英雄的怨尤。最後一韻,直探進暮春裏去,寫作者怕見花開花落的心情,和看見暮春時大雁自由北還而傷痛於作者的人不如雁。這裏有惜春惜時的感情,有懷念故國的感情,也有對於南宋統治者久不作恢復之計的怨尤。至此,不僅上片中的無端幽怨和煩亂得到了解釋,而且全詞的主旨也從這花開花落、塞雁先還的意象中脱跡而出。

全詞結構嚴謹,意境幽遠,內涵豐富;同時運用比興手法,使風雨、燕子、西園、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構成富有象徵意味的形象體系,使此詞傳情含蓄而深沉,留給人審美再創造的餘地很大。

賞析一

古稱“立春”春氣始而建立,黃河中下游地區土壤逐漸解凍。《歲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綵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下。”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歷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開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跡,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裊裊”形容其搖曳,化靜為動,若微風吹拂,更見春意盎然。但一接意緒悽迷:“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手法頗似李清照《永遇樂》:“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都非只指自然界的天時變化。“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意思是説:如今已立春,去年秋日南來的燕子正往北風,或許它們今夜會夢宿西園吧。“西園”,原指供皇帝遊獵的場所,因其地處京城西郊,故稱西園。《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園八校尉”。北宋都城汴京西門外,有瓊林苑,亦稱西園,此應指後者。從“年時燕子”句看,此詞大約作於辛棄疾南歸後不久。寄情於燕,令人尋味不盡。“黃柑薦酒”,黃柑釀製的臘酒。“青韭堆盤”,把韭菜等裝到五辛盤裏。據《本草綱目·菜部》稱:“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號五辛盤”。故蘇軾《立春日小集戲李端叔》詩去:“辛盤得青韭,臘酒是黃柑”。“渾未辦”(還未辦、全然未辦),情境大異,如此良辰,其情緒之悵悵,浮漾紙面了。

下片繼寫“春已歸來”。試看:東風着意,她吹得梅花微綻,清香四溢;柳吐金絲,柔條婀娜;似乎一點兒閒空都沒有。可是偏於此前冠以“卻笑”二字,既淡出了“薰梅染柳”,春情畫意,又可見實中有虛,虛中有幻,在此“立春日”,不過是美麗的想象而已。緊接一轉説東風還會忙裏偷閒:“又來鏡裏,轉換朱顏”。頓挫盤鬱,至此始托出真情:“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戰國策·齊策》六:“秦始皇(一作昭王)嘗使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齊多知,而解此環不?’君王后以示羣臣,羣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此以清愁綿綿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極言愁之多且深。最後一語破的:這愁是怕見花開花落,更是最怕去年由塞北來的大雁卻已先我而北還!那麼,這愁便也“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了。

這首詞處處切《立春日》題目,以“春已歸來”開篇,寫民間是日歡樂習俗:裊裊春幡,黃柑薦酒,青韭堆盤,而自己對天時人事卻別有一番感觸:燕尚“夢到西園”,塞雁尚有鄉國之思,何況“渡江天馬南來”志在恢復中原的辛棄疾,能不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與此篇同一感慨。賙濟《宋四家詞選》眉批稱此首:“‘春幡’九字,情景已極不堪,燕子猶記年時好夢。黃柑、青韭,極寫宴安酖毒。換頭又提動黨禍,結用‘雁’,與燕激射,卻捎帶五國城舊恨。辛詞之怨,未有甚於此者。”雖説扯遠了些,但他畢竟看出了詞的主旨,與昔人詠節序的“率俗”之作迥異。不過“辛詞之愁”,並非“未有甚於此者”。如《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賀新郎》(“綠樹聽啼鴂”)等,而前者因“詞意殊怨。……愚聞壽皇(孝宗)見此詞頗不悦”(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只是此詞藉詠節序以抒國事,悲慨窒塞,鬱結於中,辭淺意深。稱得上是一篇“不必劍拔弩張,洞穿已過七紮”(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之作。

創作背景

《漢宮春·立春日》作於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作者寓居京口,剛剛成家。鄧廣銘先生在《稼軒詞編年箋註》“增訂三版題記”中説:“辛稼軒在‘錦襜突騎渡江初’的紹興三十二年,便已有了家室,亦即和先已寓居京口的範邦彥之女、範如山之妹成婚了。”

《立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6

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

誰向椒盤簪綵勝?整整韶華,爭上春風鬢。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

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

翻譯

新的一年來臨,正當美好年華的整整等人,爭着從椒盤中取出春幡插上兩鬢,春風吹拂着她們頭上的幡勝,十分好看。我不是不喜歡春天,而是那種生活早已成為的遙遠回憶,往日為了花期而常把春天雖怨恨。

今年春未到時我就開始探詢花期,但花期短暫,開晚了讓人等得不耐煩,開早了又讓人擔心它很快凋謝。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應可定,可是開春之後風風雨雨尚難預料,誰知這一年的花開能否如人意?

註釋

戊申:即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

元日:正月七年級。

椒盤:盛有椒的盤子。

綵勝:即旛勝。

整整:人名,是辛棄疾所寵愛的一位吹笛婢,詞中以之代表他家中的年輕人。

韶華:青春年華。

借問:詢問(花期)。

花期:花開的日期。暗指作者時時盼望的南宋朝廷改變偏安政策,決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無憑準:靠不住。

賞析

這首詞作於公元1188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剛好是立春。自然界的節候推移,觸發了他滿腔的憂國之情。這一年辛棄疾已四十九歲,屈指一算,他渡江歸宋已經整整二十七個年頭了。二十七年來,辛棄疾無時不盼望恢復大業成功,可是無情的現實卻使他一次又次地失望了。於是,他在春節的宴席上揮毫寫下這首小詞,借春天花期沒定準的自然現象,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國事與人生的憂慮。這也是辛詞善於以比興之體寄託政治感慨的一個特點。

這首詞的開篇通過節日裏眾人熱鬧而自己索然無味的對比描寫,表達了自己與眾不同的感傷情懷。“誰向椒盤簪綵勝?整整韶華,爭上春風鬢”,説的是當時民間春節風俗。正當美好年華的整整等人,爭着從椒盤中取出春幡,插上兩鬢,春風吹拂着她們頭上的幡勝,十分好看。

這裏通過描寫節日裏不知憂愁為何物的年輕人們的歡樂,來反襯自己“憂愁風雨”的老年懷抱。接下來兩句:“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筆鋒一轉,説明自己並非不喜歡春天,不熱愛生活,而是痛感無憂無慮的生活對於自己早已成為“往日”的遙遠回憶。並且,其不愛春天熱鬧的原因還有更深的意義。

在過去的歲月裏,作者歲歲苦盼春來花開,可年復一年,春天雖來了,“花”的開落卻無憑準,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沒有春天一來就高興的舊態了。顯然這裏一個“恨”字,已不是簡單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接下來,作者從一個“恨”字出發,着重寫了自己對“花期”的擔憂和不信任。字裏行間,充滿了怨恨之情。這種恨,是愛極盼極所生之恨。

“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作者急切盼望春來,盼望“花”開,還在隆冬就探詢“花期”;但花期總是短暫的,開晚了讓人等得不耐煩,開早了又讓人擔心它很快凋謝;這一年是元日立春,花期似乎可定,從他平時言行讀者不難了解,可是開春之後風風雨雨尚難預料,誰知這一年的花開能否如人意?

作者在這裏寫的雖是自然界的變化,實際上是在曲折地表達了對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懷疑、又擔憂,最終還是熱切盼望的矛盾複雜心情。作者之所以會有如此纏綿反覆、堅凝執着的心理呢?就是因為他心中有抗金復國這一項大事業!所謂“花期”,即是作者時時盼望的南宋朝廷改變偏安政策,決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在正月七年級這樣的節日,人們忙着慶賀這個雙喜的日子。尤其是年輕人,更是天真爛漫,興高采烈,歡呼新春的到來。但是,這樣的節日場景,對於長期削職閒居,壯志難酬的辛棄疾來説,無疑是別有一番滋味,眼看着這一派歌舞昇平的氣象,卻怎麼也樂不起來。

就在他寫此詞前兩個月,太上皇趙構死了,這對於恢復大業也許是一個轉機。如果宋孝宗此後善作決斷,改變偏安路線,則抗金的“春天”必將到來。可是鋭氣已衰的孝宗此時已無心於事業,趙構剛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趙惇“參決國事”,準備效法他老子傳位於太子,自己當太上皇享清福了。

由此看來,“花期”仍無定準,“風雨”也難預料。上饒離臨安不遠,作者想必已聽到這一消息。而他在詞中所感歎的“花期”無定、“風雨”難料,也是由此而發。通篇此詞,作者比興結合,含而不露,十分自然地表達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個人遭遇的愁苦複雜的心情。

當時,辛棄疾被劾離官閒居已五年餘。是年奏邸忽騰報辛因病掛冠,此遲到的風雨具見京城大老們的荒唐和對稼軒的忌恨。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正月七年級,也是立春之日。辛家的少男少女們歡樂異常,喜度春節。但辛棄疾雖罷職閒退,卻須臾不忘國事,為收復失地、祖國統一大業憂心如焚,因而此詞寫了他當時的一種感受。

《立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7

立春偶成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古詩簡介

《立春偶成》是南宋初期文學家張栻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節令詩。作者描寫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春日圖景,表現出對欣欣向榮之景的渴望。首句寫立春時刻冰雪消融,次句以擬人手法寫樹木感覺到春天的氣息。後兩句是詩人的想象,詩人彷彿看到眼前處處春風明媚,碧波盪漾。這首詩語句活潑,富有動感。

翻譯/譯文

時近年終冰霜漸漸減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曉。

眼前只覺一片生機盎然,東風吹來水面綠波盪搖。

註釋

①立春:陽氣回蘇的開頭,也是一年的最後月份。代表着春季的開始。偶成,即偶有所感而成。

②律回:陽氣回生。古人以音樂上的十二音律來比擬一年的十二個月。春夏六個月屬陽,稱為“律”。秋冬六個月歸陰,稱為“呂”。歲晚:年終。

③草木:泛指一切能受到季節變化影響的事物,如動植物、水、山等等。

④生意:生機、生氣。滿:遍佈,充滿。

⑤參差:高低不齊。形容水面波紋起伏的樣子。

賞析/鑑賞

詩人是四川人,立春之時,北方仍是冰天雪地,南方已是冰霜稀少,草木發青,略見春意了,風也暖了,水也綠了。這首詩是詩人在立春日無限興奮喜悦時所作。

這首詩的前二句“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寫立春節氣到來時的景象:冰霜漸漸融化,暖氣漸漸回生,冬眠的小動物蠢蠢欲動,花草樹木都感覺到了春的信息,萬物彷彿從沉睡中睜開了朦朧的眼睛,看着時令的更新,考慮着迎接新春的到來。“冰霜少”,透露出立春以後天氣逐漸暖和。“草木知”,透露出冬眠的蟄蟲將要甦醒,草木將要萌發抽芽。以擬人筆法寫草木發綠,以代替具體的描寫,最先告知了春天到來的消息。

後兩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寫詩人的悠然遐想:詩人不再有殘冬寒冷瑟縮的感覺,走出室外,滿目清新,似乎看見了萋萋芳草,灼灼紅桃,碧煙輕浮,鶯歌燕舞,鵝鴨戲水,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緻。回到眼前,只見寬廣的湖面上,東風輕拂,波紋粼粼,水天一色,遠帆點點。啟迪人們要善於發現事物的發展趨勢,注意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繫,融情人景,十分形象。“生意滿”,讓讀者從中隱現看到茸茸芳草,碧煙輕浮,千紅孕苞,鵝鴨戲于晴江,好鳥翔於佳木,春意盎然,處處生機勃勃的景緻。一個“滿”字,使全詩增色不少,讀來如沐春風,有身臨其境之感。

詩人從立春這個節日“陰極陽生”的特點,命意也不過説“一陽復始,萬象更新”。“春到人間草木知”,以擬人化的手法,開春草木最先發芽。頗含韻外之致,與蘇軾“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名句,有異曲同工之妙。結句“東風吹水綠參差”,亦是狀物準確生動的好句。以綠波盪漾,把視野引入水天相接的境界,以景結,餘味無窮,使人默默地意會到,詩人所熱情歌頌的是:只要有積極的因素,便會有積極的反應。

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立春時節的所見所感,語言樸質清新,以景句結尾,意味無窮。感情豐富,比喻形象,給讀者以生機盎然的感覺。詩人捕捉大地回春景象,眼光敏鋭,詩語生動,表達的是一種欣喜的心情。在寫法上,對仗工整,用詞傳神,而又不露斧鑿痕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