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織》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9.84K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促織》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促織》教學設計

《促織》教學設計1

[教學創意]

本課的教學創意在於將評書藝術與文言小説的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對大部分的中學生而言,文言文從情感上説,始終是他們閲讀視野中的盲區,而現實卻是新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陡增,幾乎成了教材中的半壁江山。因而如何消解學生對文言文的這份尷尬成了我在教學中經常思考的一個課題。通過研讀新課標,結合學生實際,思考的定位在於:改變單一的教學形式,充分利用課程資源以激發學生的閲讀熱情,因而在教以故事性強見長的《促織》一文時,我作了這樣的嘗試:將中國傳統的評書藝術引入課堂,開闢文言小説教學的新天地。

[教學依據]

1、新課標着重強調了“增強課程資源意識,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重要性,而評書恰恰能充分運用語言的藝術表現力,把人物與故事表達得繪聲繪色、神氣活現,這是教學文言小説的一種很重要的資源。

2、“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將評書藝術引入課堂,有利於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從而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藉助語調、語氣、表情、手勢恰當地表達作品內容,增強口語表達能力。

[平台展示]

下面是依據此創意設計的《促織》簡案。

一、教學目標:

1、歸納文言現象,掌握學習規律。

2、理清情節線索,把握作品主題

3、分析描寫方法,體會作者情感。

二、課前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疏通文意,熟悉本文情節發展。

2、學生查閲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的相關資料。

3、介紹學生收聽廣播書場或觀看電視書場等節目。

4、學生公推一位表達能力強且有一定表演天賦的同學提前做好準備,包括準備好服裝、醒木、講台佈置飾物等道具。

三、教學過程:

(一)激疑入文:根據一文言材料改編成的動畫短片,醒目地提出一疑問:

一隻蟋蟀=兩條人命

附材料:宣宗酷好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十金。楓橋(地名)一糧長(官職人員)以郡督遴覓,得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且懼法,亦自經焉。

這可真是怪胎社會,無怪不有。一隻小小的蟋蟀竟可以掌握黎民百姓的生死大權,無獨有偶,在同一時,《促織》也上演了這樣一個故事,欲知詳情,且聽慢慢分解。

(二)知人論世(方式:學生先自主介紹而後教師總結)

1、蒲松齡:(1)清代著名文學家,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2)刻苦好學,知識廣博,工於詩文,善制俚曲。(3)仕途之憂怨化而為孤憤之書―――《聊齋志異》。

2、《聊齋志異》(1)借談狐説鬼諷喻社會,熔鑄蒲松齡一生的心血。(2)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郭沬若語)

(三)質疑解惑:學生交相問難,提出疑難問題,全班集體討論。

(四)評書敍由: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經過認真的彩排,演繹該故事的學生應能通過自己的“評説”,讓聽眾熟悉每一個環節,同時能真切、生動地展現人物的內心活動。

(五)對話明旨:閲讀課文最後一段,完成下列對話。

1、找出並分析文段中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

(1)“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

(2)天將以酬長厚者。

(3)一人飛昇,仙及雞犬。

2、續寫對話評點人事。

[與作者對話]

[與皇上對話]

[與官吏對話]

四、教學小結:

文學作品與社會生活的廣泛聯繫性註定了語文課程資源的豐富與鮮活。對於一篇文章,如果我們僅停留在文字的理解上,那麼我們獲取的知識就難免顯得單調而貧乏,然而如果我們充分開發和利用與此契合的相關資源,那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由此生動而富有靈性。所以我希望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充分意到語文課程資源的多樣性和廣泛性,在平時多留心、多觀察、多思考,養成一種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

《促織》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自己所處清朝“盛世”黑暗現實的創作意圖。

2.瞭解本文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跌宕多姿等特點,瞭解作者通過怎樣的構思和表現手法來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

3.掌握課本所規定的必須掌握的多義實詞,儘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詞語。

教學設想

1.課文較長,故事情節曲折多變,但語言較淺近,可以讓學生藉助課文提示、註釋,查閲詞典,通讀課文,理清脈絡,編寫情節提綱。

2.為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引一則跟它相類的野史作比較,使學生了解同旨異體的文章,並進一步把握《促織》的題旨。

3.《促織》的結尾,歷來有爭議,通過討論,求得比較一致的看法。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簡介作者及作品,通讀課文,解決詞句疑難、分段。

二、教學內容與步驟

1.題解:

課文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簡稱《聊齋》。

作者蒲松齡,山東淄州(今淄博市)蒲家莊人,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從小熱衷功名,19歲參加科舉考試,連中縣、府、道的第一,但此後卻屢試不第,擠不進官場。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鄉過着清苦的塾師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觸的機會較多,對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有所不滿。

蒲松齡20歲左右開始創作《聊齋》,40歲左右基本完成,以後不斷有所修改和增補,直到死前為止。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

《聊齋》收集了大量的民間神話傳説,書中極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魚精花妖為題材,用以諷刺現實,寄託孤憤。正如該書自序所説:“集腋成裘,忘續明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是悲矣。”

《促織》是《聊齋》中的名篇,作者通過寫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於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諷刺“一人飛昇,仙及雞犬”的醜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2.通讀: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課文“預習提示”,畫出關鍵句子。

②對照註釋逐段通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句子。

③閲讀時思考下列問題:

作者以什麼為線索展開全文;

緊扣線索,簡要歸納段意;

結尾“異史氏曰”是否是多餘筆墨?

(2)通讀課文:

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自讀課文。教師指導,一些簡單的疑難,隨時個別解決;困難較大,帶有共性的問題,教師板書,準備討論答疑。

(3)解釋疑難詞語句子:

學生通讀課文結束,教師根據板書,解釋疑難詞語句子(限於課本未加註釋或雖有解釋但不夠恰切的)。

①不終歲,薄產累盡:累盡,課文註釋“受累而賠盡”。按:累,音lèi,這裏作虧損講,就是“賠”的意思,“累盡”應作“賠光”講。②成然之:成名(認為)很對。然,是;然之,以之為然。

③展玩不可曉:翻來覆去的細看,卻不明(是什麼意思)。展,展轉,翻來覆去;玩,玩味,細細地體會。

④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句中“復算”,課文註釋“算帳,追究”,細味“復”字沒有落實。這句應該是兩句話兩層意思,第1層是母親罵,第2層是父親再算帳。

⑤思試之鬥以覘之:前一“之”代“蟋蟀”,後一“之”代“蟋蟀角鬥的本領”。“以”,連詞“而”。“覘”,窺視,此處是“看”的意思。

⑥又試之雞:(接着)又(拿它)跟雞試鬥一次。“試之雞”即“試之以雞”、“以雞試之”。

3.分段:

(1)討論:①貫串本文的線索是什麼?(促織)②以“促織”為線索,本文可分幾部分?

參考: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記敍的。最後一段是作者評論,屬作品的附帶部分。可有兩種分法:一種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束這四個部分來分的;另一種是按段緊扣“促織”這條線索劃分的,建議把這兩種分法,編寫一個簡單而又清楚的結構提綱。

(情節提綱編寫的指導:

具體進程:先用幻片放映學生編寫的兩份提綱,讓同學們略作評判,教師簡要點撥:然後教師出示自己所編寫的提綱,供學生修改自己的提綱時參照。要強調教師的提綱不是唯一正確的標準,只供借覽,不可照搬。)

教師的點撥,注意如下幾點:

1.要注意“發展”與“高潮”兩個階段的區別。高潮,表現為矛盾比發展階段更趨尖鋭,往往形成一種新起的,驚心動魄的或更奇異的波瀾。成名“蟲死子亡”,就是這種矛盾更趨尖鋭,別起波瀾的重要標誌。

2.情節的每一階段都包含若干主要細節,主要細節間帶有由一事向另一事發展或轉化的性質。細節可單獨成段,也可分屬上下兩段,還可一段包括幾個細節,不要機械地按自然段劃分細節。

3.每一階段的線索提示,要兼顧“事”與“情”兩個方面。單提“事”,不能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構思思路。

4.用語要注意簡煉,語句的長短要大體一致。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析創作意圖,情節構思和表現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侷限性;補充點作業,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進一步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從檢查作業入手,導入課文分析

檢查學生是否完成了情節提綱的編寫任務。指名學生,要求流暢地朗讀課文第7段;並用三言兩語説明本文的創作意圖和情節特點。導入本課時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分析作者的創作意圖及其表現手法。

二、作者創作意圖和情節虛構分析

關於作者的創作意圖:

啟發提問:同學們已經知道,本文的創作意圖,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黑暗現實,批判的鍼芒直指天子。為了把探討推進一步,請大家再思考並回答如下的問題:“促織之戲,唐代天寶年間就已盛行,作者為什麼把故事的背景選定在明朝宣德年間?宣德年間是‘治世’,還是‘衰世’?明宣宗是一個怎樣的君主?”

估計學生會以為宣德年間是封建時代的“衰世”,明宣宗是一個昏庸的君主。

教師板書下面的幾句話,並進行點撥: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顧以草蟲纖物殃民至此耶?抑傳聞失實耶?

這是跟作者同時代,當時詩壇的宗師王漁洋,寫在《聊齋志異》手稿本上的一條評語。王漁洋為什麼要強調宣德年間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顯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讀者讀《促織》時要聯繫眼前的現實。康熙年間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為“英主”。可當時的統治集團和康熙本人同樣追求“聲色狗馬”,酷愛“鬥雞戲蟲”、至今傳下來的鬥蟋蟀盆,以康,乾年間製作最精,康熙時更有以制盆揚名於世的。可見作者的創作意圖,實際上是在借講前朝“令主”當政的“治世”時代的事,來揭露“當時”“英主”當政的“盛世”的黑暗現實。“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當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議論。這正反映了蒲松齡思想的深刻處,“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當政的“衰世”就不用説了。“預習提示”説這篇“小説反映的現實,在封建社會具有普遍的意義”,是很有道理的。

關於本文的情節虛構:

啟發、提問:同學們已知道,本文的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現在請大家再考慮兩個問題:(1)為什麼要這麼曲折離奇?它與創作意圖到底有什麼關係?(2)情節的虛構,是否有史料作依據?

學生回答後,教師用幻燈出示如下明清筆記,然後進一步提問、點撥

“我朝宣宗,最嫻此戲,曾密詔蘇州知府況鍾進四個。一時語云:‘促織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語至今猶存。”(沈德符《萬曆野獲篇》)

“宣宗酷愛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婦,傷其妻,亦自經焉。”(《梅村詩集箋註》轉引呂毖《明朝小史》)

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這兩則史料在《促織》裏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則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並已具備一個完整故事的輪廓,為什麼不按照這個故事的輪廓來展開情節,而要另外虛構一些離奇、虛幻的情節;

學生回答後,教師作點撥性小結:

正如同學們説的,這兩個材料《促織》裏都運用上了,只是進行了改造。這就説明作者借講前明宣德年間事來揭露現實黑暗,不是毫無根據的,把一些“爛污”潑在明宣宗頭上,而是有歷史真實作依據。但也正如同學説的,《明朝小史》中那條記載,雖然事情典型,情節輪廓完備,但僅僅按它的輪廓去寫,要寫得像《促織》這樣既引人入勝,又具有強烈揭露、譴責的力量,似乎是很困難的。現在我們來逐個分析作者所虛構的的離奇、虛幻的情節:

成名夫妻由求神問卜而得佳品——這個情節提煉了現實生活、舊時人們陷入絕境,往往寄希望於求神問卜。但神圖那麼靈驗卻是虛幻的'。作者虛構這個虛幻情節,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婦實際上已無生路,讀者讀了,自會想到這點。

成名九歲的兒子魂化蟋蟀而且輕捷善鬥——這個情節也有現實因素,在舊時代,孩子惹禍自殺,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則不可能。但這個虛幻情節卻有着強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試想,一個九歲孩子,經歷着多麼大的肉體和精神折磨,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絕境,更使讀者感到心情沉重。

結尾的的喜劇結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擺脱厄運,裘馬揚揚也就純屬幻想。但這個情節卻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讀者讀了,自會聯繫當時官場的黑暗現象。

由上可見,作者虛構這些虛幻情節,不是僅僅為了引人入勝,也不是為離奇而離奇,而是要通過這樣的曲折離奇、波瀾迭起的情節,來強有力地揭露社會的黑暗,統治集團的腐朽,從而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以上所説,“預習提示”第三段有精要概括,要充分注意。

作者表現手法的分析

啟發、提問:要把上述情節構思完美地表達出來,以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必須講究表現手法,你們看,本文的表現手法有哪些特點;

估計學生會提到兩點:一,情節描述細緻生動;二,心理描寫真實細膩。

進一步點撥、提問:同學們提出的這兩點是對的。但不能滿足於這種籠統的提法,要深入具體地分析。

請再思考並回答下述問題:(1)情節描寫是否都很細緻?怎樣顯出跌宕起伏?(2)隨着情節的發展變化,作者的用筆是否也有變化?(3)怎樣做到“虛幻之狀,如在目前”?

學生回答,教師作如下點撥性小結:

情節的描寫並非都很細緻,而是有詳有略,用詳反跌略。詳寫成名一家覓求蟋蟀的忽得忽失,忽憂忽喜過程,略寫皇上喜悦、撫宰“蒙蔭”的結局,前者的“詳”,就反跌出後者已荒唐、腐朽到了怎樣的程度。不但全文,每個細節的描寫也常用詳來反跌略,如村中少年找成名鬥蟋蟀,詳寫少年三次嘲笑的情狀,略寫蟲鬥過程,前面的詳就有充分的反跌作用。

這種反跌作用,不但反映在詳略安排上,還反映在同類性質細節描寫的處理上。如成名三次捕捉蟋蟀,二、三兩次都詳寫,但前者詳在“執圖冥搜”,後者詳在迷離恍惚,前者突出視若珍寶,後者突出“惴惴恐不當意”,而實際上後一次獲得的蟋蟀更有異能。這就不但互相反跌,而且跌宕多姿。

隨着情節變幻和內容性質的不同,作者運筆也有變化。寫故事的發展和高潮,用工筆描繪;寫故事的開端和結局,用粗筆勾勒。同樣是粗筆勾勒,文筆的感情色調又有區別。前者飽含對成名一家的深切同情,後者飽含對皇上、撫、宰的辛辣嘲諷。這種工筆與粗筆的交替使用和感情色彩的變化,就使作者的文筆,也同詳略處理一樣,顯得跌宕多姿。

心理描寫的真實細膩,突出表現在虛幻情景的描繪上。其成功之處,一在心理上的細微曲折的變化,符合人之常情;一在情景雖然虛幻,卻逼似生活真實。如成名看到神示畫圖,反覆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好像出現了希望;“細瞻景狀,與村東大佛閣逼似,希望又近了一步;“執圖詣寺”後,看到“儼然類畫”,希望更近了一步。這事本來荒誕不經,但人物的心理活動合情合理,加以“躡跡披求”,發現“蟲伏草根”後的“撲”、“掭”、“灌”、“逐”的描寫逼似實際生活情景,就使人只覺情狀“如在目前”,而忘了它的荒誕。又如成名捕捉九歲兒子魂魄所化蟋蟀,為什麼聽到門外蟲鳴,“驚起覘視”,覺得原先那條蟲“宛然尚在”?這是他一夜僵卧長愁、神思昏亂的錯覺。“見蟲伏壁上”,“審諦之”,為什麼“以其小,劣之”?因為上品蟋蟀,形體上必須“頭項肥,腳腿長,身背闊大”,色彩上則是“白遜黑,黑遜赤,赤遜黃,黃遜青”。為什麼後來又覺得“意似良”?因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而按明劉侗《促織志》,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標誌。但到底有缺陷,所以“將獻公堂”,又“惴惴恐不當意”。事雖神祕,但結合蟋蟀的鑑別,寫出了人物心理細微的曲折變化,就仍使讀者感到真實。

隨着上述分析,逐步寫出如下板書,並對這節課略作小結。

作者思想侷限性的分析

主要在下述兩點上點撥:一是有因果報應的迷信觀念;二是揭露黑暗現實,雖尖鋭,目的仍只是為了諷勸天子,並沒有否定整個封建制度,這僅是一種民主思想的萌芽。

學生如果指出成名一家“不數歲”就“田百頃,樓閣萬椽,牛馬蹄躈各千計”,“裘馬過世家”的結局,是作者的庸俗幻想,不應否定這種看法。但要指出,因獻異蟲或善於鬥雞走馬而貴顯的現象,在封建時代是屢見不鮮的,這正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

五、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三、四題,把課文讀到接近能背誦的程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