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的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7.06K

《與朱元思書》的教學設計

《與朱元思書》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

2、培養學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導學生領略自然美景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任何從“奇山”和“異水”兩方面去描寫景物的。

2、培養學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難點,要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課文和想像去完成。

教材分析與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單元學習它有它的雙重目的:一是讓學生領略綺麗多姿的自然風光,二是通過文言文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標,後者是知識和能力目標。而在學習過程中,後者是基礎。所以安排兩課時來學習本課比較合適。第一課時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動腦,掃清本課的語言障礙,完成對本課的理解和誦讀過程;第二課時在誦讀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關於本文的寫景特點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逐步去完成,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媒體設計】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響等設備向學生提供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相應的意境中得到薰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體欣賞配樂朗誦和風景圖片,有助於學生想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本單元我們欣賞了生機勃勃的春,領略了火熱坦誠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與豐碩,也品味了冬的嚴肅與温柔。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現代的四季,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現代人的感受,那麼同學們,你想換換口味,欣賞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風光嗎?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古代的浙江,來欣賞富春江的美景吧!(板書課題,出示課件:課文譯文的配樂朗讀並展示風景圖片)

二、課文簡介

也許同學們會問:這麼優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誰人之手?又是怎麼寫成的呢?那麼,誰能告訴大家?(檢查預習效果)

生:《與朱元思書》的作者是吳均,他是南朝梁文學家,其作品多以描寫山川景物見長,風格清秀挺拔、語言流暢自然。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節選。

三、初讀課文,掃清語言障礙

採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先由教師範讀一遍課文,再由學生指讀,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句做好標記,集中提出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先由學生集體解決,再由教師對學生無法解答的問題做仔細的解釋和引導。

四、朗讀成誦

目的是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鞏固字詞知識和對全文的理解。教師在此過程中指導朗讀,可進行分組讀、接力讀、競賽讀等形式。

五、學做小畫家

同學們,面對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畫家,讓這美景成為眼前的永恆?

要求:從文中選擇描寫景物的語句,畫成風景畫,看誰畫得最能表現相應的語句。

第二課時

一、讓想像飛起來

1、練習一:望文生景

出示課文景物描寫的句子,讓學生閉起眼睛想像,然後把想像到的畫面用語言描繪出來。

景物描寫: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2、練習二: 望景生文

讓學生展示第一課時所畫風景圖片並欣賞,提問:此圖此景使你聯想到了課文中的哪些句子?(圖片選擇大致與練習一1-6相同)

二、研讀課文

同學們,如此秀麗的自然美景,作者並不是用攝像機拍攝下來的,而是用文字為我們描繪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樣描繪的嗎?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師:品讀文章的第一幅畫面,思考作者總寫了什麼?

生:①登舟縱目的'總體感受:風煙俱淨,天山共色。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態: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師:那麼在這麼晴朗的日子裏,作者縱舟去了哪裏?

生: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

師:至此點明瞭作者行舟的路線。富陽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廬則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遊程。請問作者是怎樣評價這段遊程的?

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師:這是對富春江景的概括讚歎。然而僅僅發出讚歎並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富春江景的呢?誰能發現作者寫景的規律?

生:分“奇山”和“異水”兩層來寫,先寫奇山後寫異水。

師:那麼,富春江水的“異”表現在哪裏?

生:①江水清澈之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②江流氣勢磅礴之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師:從以上句子的描寫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清澈透明的靜態美和一種氣勢磅礴的動態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靈彷彿也變得透明而無雜質了。富春江水的洶湧急流,不得不讓人的心情隨之澎湃!可以説作者不僅僅是用眼睛在觀察美景,而是在用心靈去感受美景。

師:作者又是如何寫“奇山”的呢?

生: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

師:作者通過描繪幾種景物來寫奇山?

生:山峯、泉水、鳥叫、蟬鳴、猿啼、樹木。

師:從人的感覺角度看,這裏分別運用了什麼感官?

生:①視覺──山峯、樹木;②聽覺──泉水、鳥叫、蟬鳴、猿啼。

師:從修辭角度看,這裏又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生:①擬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②對偶──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小結:作者採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種強烈的生命力;而山泉聲、鳥鳴聲、蟬聲、猿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協奏曲,多麼令人心曠神怡!這種美感更由於作者採用了對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與文章的韻律美結合在一起,我們怎能不與作者產生內心的共鳴: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也採用了對偶的句式從內心感受來寫富陽美景對人的心靈的淨化,真可謂“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

師:文章的最後兩句描寫了山上的樹木,齊讀這幾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樹木的什麼特點來寫的?

生:樹木茂密

師:這四句是寫山谷中樹木蔽天,景象幽深,陽光只偶爾從疏枝葉隙間漏射下來。這種境界給人一種清幽、寧靜之感,可以説是對上文的一種補充。

三、齊讀課文,再次感知課文

四、話題鏈接──人與自然

同學們,吳均的一篇《與朱元思書》猶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藍天、碧水、青山,蟬抱高枝、猿躍林間,使人讀後禁不住也流連忘返,心中不禁默歎:自然,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豐碩的果實,更有一種怡人的心性,一種忘卻功名利祿的自然之心。是誰在後世吟誦: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又是誰在感歎: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同學們,面對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越來越難以找到文中的世界,這又是什麼緣故呢?請你就“人與自然”這個話題談一談你的思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