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案模板集合7篇

來源:文萃谷 4.48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數學教案模板集合7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教材53~54頁例1、例2和想想算算,練習十一第1~3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理解和初步學會萬以內不退位減的筆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初步認識差同減數相加,結果等於被減數和,並學會利用這一規律進行驗算。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口算:50-20700-600

口算時説出每道題是怎樣想的。

2、560-200560-20xx-2

提問:這三道題減去的200、20、

2,各要從哪一位上減,為什麼?

3、筆算:76-5248-4

説一説兩位數減法的筆算要怎樣算?

引出:用豎式計算萬以內的減法,也要先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再從個位減起。

二、新課

1、例1,板書978-326=

提問:(1)978裏有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326呢?邊提問,師邊板書百十個。

(2)怎樣列豎式?為什麼要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3)從哪一位開始減起?得數是多少?

2、教學差加減數等於被減數

(1)例1裏的差加減數和,是怎樣的算式?(652+326)

(2)讓學生算一算,觀察和例1的聯繫,引導學生得出:

差同減數相加,結果等於被減數。

3、利用差和減數相加,結果等於被減數的規律,可以驗算算得對不對。就像例1,算出978減326的得數652,要檢查做得對不對,就可以用差652加減數竹26,結果等於被減數攵8,説明例1算對了。現在我們來計算例2,並用這樣的方法驗算。

4、教學例2

(1)出示例2。提問:這道題豎式怎樣列?怎樣算?

(2)根據前面的規律,怎樣驗算?指名學生板演。

(3)提問:這裏差加減數物結果等於前面的哪個數?説明前面減法算得對不對?

(4)説明:驗算時差加減數等於被減數,證明前面的減法算對了,就把減法豎式裏減出的差寫在橫式上。

(5)指導在原式上驗算。

減法的驗算也可以利用原來豎式,把差和減數相加,看是不是得到被減數和。像例2,就可以在原來的豎式上用差加減數和(在豎式這邊畫箭頭、寫加號)來驗算:1加4得5,0加3得3,5加2得7,2加0得2。驗算結果,加減數等於被減數和,説明原來算的是對的。

説明:如果題目裏要求驗算的,要在原來豎式右邊列出豎式來驗算。如果不要求驗算,就利用原來的豎式驗算,看算得對不對。

小結:筆算減法的豎式要怎樣列,從哪一位減起?筆算減法要怎樣驗算?

三、鞏固練習

1、做想想算算第1題,讓學生做在書,然後集體訂正。注意提問第二小題千位上得幾。

2、做想想算算第2題

指名兩名學生板演,其餘的做在書上。

提問:你是從哪裏看出原來減法算得對不對?

3、做練習十一第1題前面兩題

四、課堂作業:

練習十一第1題後兩題,第2、3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課本P18頁例1,練習四第1~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

的商;通過比較分析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體驗到可以用多種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訣求商的簡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2、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語言

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學會求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多種方法求商。

教學準備: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圖,講述猴媽媽給小猴分桃的故事。

【設計意圖】:故事引入,激發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看圖,思考問題:小猴摘了幾個桃子?猴媽媽準備分給幾隻小猴?

2、動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組動手分一分,並説説分的過程。

(2)小組合作,交流方法。

3、我們通過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給4只小猴。如果我們不動手分,那該怎樣想呢?

4、學生交流想法。

5、揭示課題,板書課題: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6、12÷3的商是幾?你是怎樣算的?

7、學生彙報並説明解題思路。

8、小結。

【設計意圖】:通過操作為下面的抽象思維作準備,使學生由直觀向抽象過渡。通過相互交流、啟發達到共同發展的效果。讓學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中逐漸加深對計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應用,加深理解。

1、引導學生完成第24頁的“做一做”。

(1)要求學生利用口訣獨立解決,並想想這些題目有什麼特點。教師巡視指導。

(2)交流彙報。

2、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1題。

學生認真觀察圖,説説圖意。然後獨立完成。

3、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2、3題。

【設計意圖】:寓學習於遊戲中,並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讓學生體會被除數和除數一樣時商是1。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納税的含義和重要意義,知道應納税額和税率的含義,以根據具體的税率計算税款。

2、在計算税款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社會現象的理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使學生知道每個公民都有依法納税的義務。

教學重點:税額的計算。

教學難點:税率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噸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萬元的20%是多少?

2、什麼是比率?

二、新授

1、閲讀P122頁有關納税的內容。説説:什麼是納税?

2、税率的認識。

(1)説明:納税的種類很多,應納税額的計算方法也不一樣。應納税額與各種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國家根據不同納税種類定出不同的税率。

(2)試説以下税率表示什麼。

A、商店按營業額的5%繳納個人所得税。這裏的5%表示什麼?

B、某人彩票中獎後,按獎金的20%繳納個人所得税。這裏的20%表示什麼?

3、税款計算

(1)出示例5(課本99頁)

一家大型飯店十月份的營業額是3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税,這家飯店十月份應繳納營業税多少萬元?

(2)理解:這裏的5%表示什麼?(應繳納營業税款佔營業額的百分比。)

(3)要求應繳納營業税款多少就是求什麼?

(4)讓學生獨立完成?

4、看課本98頁內容。讀一讀,什麼是納税?什麼是税率?

三、練習

1、鞏固練習:練習三十二第4題。(要點:5%對應的單位1是營業額,7%對應的單位1是營業税。)

2、依據第5題,學生各自發表意見。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在當前的計算教學中,藉助情境以及直觀的動手操作理解算理並不是計算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在於,教師們注意了算理的揭示,但往往輕描淡寫地很快揭示所謂的簡化算法。這樣的教學往往導致了在揭示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間出現斷層,由此造成學生對計算的技能掌握不牢,對知識的運用、遷移不夠。最近,筆者結合兩位數乘一位數一課的教學,對蘇教版第一學段加法、乘法的筆算教材的編排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學生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豎式?

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教材編排,首先是揭示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隨後呈現乘法的原始豎式,最後優化簡單的豎式書寫方法。編排原始豎式的意圖,是為了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同時也為學生架設一條橋樑,幫助學生從直觀算理過渡到抽象的算法。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結合情境圖能較好地理解算理,但是在嘗試筆算時往往就跳過原始豎式直奔簡化豎式。《江蘇教育》20xx年第3期楊春燕老師《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例談》一文中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學生對加法與乘法的關係、表內乘法、位值原則等的知識儲備能夠使他們自我跨越。事實真的如此嗎?筆者在不少課堂上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在自主嘗試出簡化的豎式計算形式後,教師為了強化算理,尊重教材的編排,又向學生呈現出乘法的原始豎式,而這個時候,學生往往一片譁然,並不認同這一原始豎式。可見,學生雖然能嘗試出豎式的簡化形式,但並沒有實現對原始豎式的真正跨越。那麼,學生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豎式呢?按理説,只要理解了算理,過渡到原始豎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過渡到簡化的豎式,思維的跳躍性反而很大。帶着這個問題,筆者在組內兩位年輕教師開設同課題校級公開課時進行了實驗統計。(由於是臨時將後面的內容抽調上來教學,因此基本不存在家長提前輔導的情況。)兩個班96名學生在嘗試豎式時,只有一名學生用了原始豎式,原因是該學生看了數學書,其他95名學生都直接採用簡化的豎式進行計算,並且我預設的 將前面口算的結果直接寫在豎式橫線下的現象無一例發生,學生在書寫計算結果時都是先寫個位,再寫十位。我頓時醒悟:學生有着豐富的加法筆算的經驗,先算個位,再算十位的筆算過程,橫線下面直接書寫計算結果的外在形式,都促使了學生在探究乘法筆算過程中自主遷移了這些知識經驗。這種情況下,學生自然就難以接受乘法的原始豎式了,而教師在學生自主探究後再來教學原始豎式的意義也就不大了。

思考二:加法原始豎式的教學意義何在?

教材在編寫兩位數乘一位數時引進了乘法的原始豎式,這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思考:加法筆算的教材編寫為何忽略了原始豎式?根據教材目前的編排,加法筆算的教學狀況又是怎樣的?如果在教學加法筆算時也引進原始豎式,這樣的教學意義何在?

先摘錄一個筆算加法的教學片段:

師:43+31等於多少呢?先用小棒擺一擺。

學生操作,得出43+31=74。

師:你是怎麼想的?

生:40+30=70,3+1=4,70+4=74。

師:誰能在計數器上表示43+31?

生撥計數器:先在計數器上撥43,再撥上31,結果等於74。

結合撥珠,教師引導學生説出算理:43+30=73,73+1=74。(這個算理相對難一些)

師:43+31,我們還能用豎式幫助計算。

教師板書豎式的框架,讓學生嘗試接下去計算。

學生的嘗試的情況可以分成三種:(1)直接在橫線下書寫剛才口算的結果74;(2)先算十位上4+3=7,再算個位上3+1=4;(3)先算個位再算十位。

師:在豎式計算時,我們一般從個位算起,誰來把計算的過程跟大家講講?

生1:先算個位上3+1=4,4寫在個位上,再算十位上4+3=7,7寫在十位上。

師:剛才這位同學的方法就是豎式計算的方法,大家掌握了嗎?

同上面這個教學片段一樣,很多教師在揭示算法時不自覺地將算法同算理剝離開來,誠然,站在成人的角度,筆算加法就是這麼簡單:個位同個位相加,十位同十位相加,幾乎沒有任何需要解釋的理由。但殊不知這樣教學,學生儘管能較快地掌握加法筆算的方法,但是這種機械、形式化地操作,讓學生在計算時不自覺地脱離算理的有效支撐,學生的計算仍然只是稀裏糊塗地計算,甚至當學生學習乘法筆算時,儘管能嫻熟地遷移加法筆算的方法,但同時導致了乘法筆算也只是停留在機械化操作的層面。因此,筆者認為,加法筆算教學,增加原始豎式的教學十分有必要。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加法筆算時,學生交流完43+31的口算算理之後,我讓學生嘗試進行豎式計算。交流時,有不少學生是直接將答案74抄寫在橫線下面的,也有不少學生知道從個位算起,再算十位,列出了標準的豎式。這個時候我就將原始豎式呈現出來:

讓學生思考:根據剛才口算的三個步驟,豎式計算過程中也應有這樣的三個步驟,而你們在計算40+30=70時,怎麼就直接把7寫在十位上面去了呢?學生一開始愣住了,如實告訴我:家裏爸爸媽媽就是這麼教的,書上也是這麼寫的。我就繼續讓學生思考:爸爸媽媽教的豎式以及書上的豎式這樣算有沒有道理呢?我隨即同學生做了幾個實驗:我讓學生用爸爸媽媽教的方法做幾道題,我用原始豎式計算,放到黑板上一比較,學生髮現,計算結果都一樣,而原始豎式看起來計算的步驟更清楚,但是寫起來較麻煩。並且學生指出,原始豎式中一位數加上整十數,得數的個位上還是原來的一位數,十位上的數跟整十數十位上的數相同,所以就能省略計算的步驟,把豎式寫的簡單些。經歷了對原始豎式的觀察、比較、優化,我相信學生對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算法就不再是操作性理解了。

非常巧合的是,最近筆者在翻看以前的雜誌時發現,上海國小數學教材編寫組在20xx年第6期《國小青年教師》發表的《關於整數加減法豎式計算的處理思路》一文中也指出:根據新的學力觀,我們不應該僅僅重視豎式一般的形式,也應該重視使用豎式表現思考過程。而這種表現了思維過程的豎式形式其實就是原始豎式。加法筆算時引進原始豎式,不但有效溝通了直觀算理到簡化算法的過渡,更讓學生對數和數位結合的位值原則有了初步的體驗,這為學生以後的乘除法的筆算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思考三:筆算乘法在溝通算理和算法時以什麼為突破口?

學生有了將加法的原始豎式過渡到簡化豎式的經驗後,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時,怎樣由原始豎式過渡到簡化豎式已經不再是本節課的難點了,因為加法同乘法的簡化過程、方法都是相通的,再加上學生在豐富的加法筆算經驗的引領下,完全可以自主探究出乘法豎式的簡化寫法,因此,教學乘法的筆算時,我們不妨重新改編教材,將原始豎式這塊內容割捨掉。而割捨這一內容,需要尋找到一種比原始豎式更能有效溝通算理和算法的突破口。

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教學三位數連加,練習裏有這樣一道題(42頁):三角形花壇的三條邊一樣長(每條邊長268釐米 ),花壇欄杆的長一共多少釐米?解決這道題時,不少學生列了乘法算式2683,可是乘法豎式不會計算,當時我就引導學生藉助加法豎式進行計算,並且在加的過程中讓學生思考怎樣算能算的更快,學生在計算每一位上三個數相加時自然運用口訣進行簡便計算。這道題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學生儘管是在用加法豎式進行計算,可是運用乘法口訣幫助計算的方法不就是乘法筆算的方法嗎?因此,在學生初步具備數和數位位值知識的基礎上,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筆算幾個相同加數連加的簡便算法就是提煉乘法筆算方法的最佳突破口。當然,我們在重組教材時,還需要考慮到,如何促使學生在加法筆算時自覺採取簡便算法,以促使這一算法有效遷移到乘法的筆算中。

在使用現行教材例題進行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交流142的算理時,學生能很快説出:14+14=28。但當教師問及還能怎樣想時,很少有學生能想到先算102=20.再算42=8,再算20+8=28。細細分析發現:學生在解決142時,往往把14看做一個整體,兩個14相加,學生能很快口算出結果。但是教學142的筆算,需要支撐的是第二種算理,因此教學時,老師往往根據教材的編排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再用局部分解的眼光來思考問題,(把14分成10和4,142就是把2個10和2個4合起來),這顯然不太符合學生的思維常態,因此課堂進行到這一環節時常常會冷場。同時,由於計算2個14比較簡單,在嘗試乘法筆算時不排除會有部分學生的計算僅僅停留在加法計算的層面上,而沒有內化到乘法上。這就導致這部分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出現計算步驟混亂、計算方法混淆等情況。

於是,我們嘗試調整例題中的數量,促使學生在口算時用先分解再綜合的策略解決問題。如可以改成每隻小猴採32只桃,3只小猴一共採多少個桃?這樣,學生在口算3個32相加時難度相對大些,學生必然會採用分解的策略:先算303=90,23=6,再採用綜合的策略:90+6=96。在明確算理後,讓學生用連加的筆算驗證剛才的口算過程,並且讓學生思考怎樣算能算的更快。在運用口訣進行加法豎式的簡便計算後,讓學生帶着問題思考:如果讓你自己嘗試用乘法豎式計算323,你會從這個連加豎式中得到哪些啟發呢?學生邊思考邊進行乘法豎式的探究。在此基礎上,溝通加法筆算與乘法筆算的相通之處,進一步明確算理、鞏固算法。在交流乘法筆算的計算過程時,教師讓學生説説每一步計算的算理,並引導學生及時同加法豎式聯繫起來,使學生明確,乘法中的每個計算步驟都能在加法豎式中找到,並且用到的口訣也是一致的。

3.改編重組教材的可行性再思考:結合幾個相同加數連加的筆算,學生在探究筆算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時,對算理的理解更深入,對算法的掌握更清晰。這一突破口對後繼學習的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產生的優勢更明顯。現行進位乘的教材從原始豎式過渡到有進位的簡化豎式,這個過程有相當大的.跳躍性,既有中間計算步驟的簡化,又有進位方法的提煉,僅僅從原始豎式中獲得啟發,讓學生自主提煉出簡化的進位乘,難度比較大。相比而言,將連加豎式的簡便算法遷移到簡化的進位乘,更能促進學生自主遷移、運用已有的計算經驗,從而有效拓寬探究的空間,增強探究的慾望,發展學生的思維。以243的豎式為例:

師:這兩種豎式在計算時有什麼聯繫?

生1:都是先算3個4相加,再算3個20相加,再把它們合起來,因此,計算的結果相同。

生2:計算過程中用到的口訣都相同。

生3:進位的方法也相同:都是個位満十,向十位進1。

上面的教學片段證實:以筆算加法的簡便計算作為教學筆算乘法的突破口,更能有效溝通算理與算法,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這樣組織教學,拓展了學生後繼學習新知的探究空間,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結構的疏理、重建,提升了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讓學生明明白白地學會計算。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並結合《國小數學課程標準》,制定了“四則運算”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方案。按照“複習舊知識——導入新知識——學習新知識——鞏固新知識——佈置作業”五個環節來設計課堂的。在導入中給學生留下問題情境,再帶領學生繼續學習四則運算的第二條定律。通過講解例題和例題拓展學生自己找出運算定律: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接着學生練習、鞏固今天的學習內容,知道如何將分步運算寫成綜合式子,並且按運算定律計算結果。

1、學習任務分析

“四則運算”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章的內容。本節課內容通過爸爸媽媽帶玲玲去“冰天雪地”遊玩買門票這一具體生活實例,引發出有關四則運算的運算法則的數學問題。在活動中讓學生了解這一知識的生成過程,提高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混合運算賦予了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從而達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嘗試概括總結,掌握運用。

(1)教學重點

學生理解掌握在沒有括號的情況下,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2)教學難點

學生理解歸納:“先算乘、除”,“後算加、減”的運算規律。

2、學習者分析

學習者是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歸納總結的能力。上節課已經學習了四則運算的第一條定律: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這節課需要學生自己總結出運算定律: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

法。這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在沒有括號的情況下,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運算順序及格式。通過對運算順序的瞭解,結合本節課內容,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以及基本的運算能力和技巧。

(2)過程與方法:會把分步算式寫成綜合算式,學生理解和自主探討歸納正確的運算步驟和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對科學的熱愛,能夠在生活中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4、教學準備

多媒體、網絡

 5、板書設計

四則運算(二)

老師講解例題時的重點數學信息和運算步驟,練習題的講解時會有運算步驟。

 6、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四則運算的第一條運算法則,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該怎麼計算?(從左到右,多媒體出示運算規律。) 那我們來説説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答案老師已經給出,但是你們必須告訴老師怎麼計算才能得到正確地答案呢?多媒體將題目展示出來。

27+60-30=57 8×6÷24=2 12﹢30×2=72

師講解,着重分析12+30×2。這題我們該按什麼順序計算呢?同學們比較我們昨天學習的內容,這個綜合式子有什麼不一樣,它有幾類運算?(兩類,加法和乘法)那我們能按照昨天學習的從左到右計算的方法來計算嗎?我們試一試好嗎?

老師帶領學生計算得出84,和正確答案不符。

為什麼我們這樣計算沒有得到72呢?是我們哪裏出了問題呢?難道還有另外的運算法則嗎?那我們今天就繼續來學習四則運算,看看能不能找到解決方法,好不好?

設計意圖:有計劃地安排練習,複習上節課的內容,進一步達到熟練計算,為後面學習打下較好的基礎,同時也留下了疑問,為新課的學習埋下伏筆,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新課教學】

① 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的運算定律學習

多媒體展示“買門票”情境圖和例3:星期天,爸爸媽媽帶着玲玲去“冰天雪地”遊玩,購門票需要花多少錢?(成人票:24元,兒童票:半價) 師:從圖中你獲得了什麼信息?

師:“半價”是什麼意思?

(理解“半價”指的是兒童票的價格是成人票的價格的一半)

分步列式

師:購門票需要多少錢?你能列分步算式進行解答嗎?(學生上台寫答案) 方法一: 24×2=48(元) 24÷2=12(元) 48+12=60(元)

方法二: 24+24=48(元) 24÷2=12(元) 48+12=60(元)

師:説説這樣列式,每一步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每一步的意思。

綜合列式

師:同學們能根據分步算式列出綜合算式嗎?(學生回答,老師多媒體展示) 算式一: 24×2+24÷2

算式二: 24+24+24÷2

師:這兩道算式和上節課的算式有什麼不同?該怎樣計算?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每一步是什麼意思?請在小組裏交流一下,説給同學聽聽。(老師指名回答)

24×2+24÷2

=48+12

=60(元)

(引導學生理解:先算:爸爸媽媽兩個大人,所以買兩張成人票,就是24×2=48,同時算:玲玲是兒童,買兒童票,就是24÷2=12,最後求總門票,就

是48+12=60)

師:那方法二又是怎麼計算呢?老師想算一遍讓大家看看有沒有算對,大家要注意老師的運算順序啊。

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老師是按什麼順序計算的?引導學生理解:先算玲玲的票價24÷2=12,再算三個人的總價24+24+12=60,也得到了60正確答案,那老師的運算方法正確嗎?)

師:比較我們上節課的綜合式子,看看我們這兩個綜合式子有什麼不一樣,它有哪些運算呢?説説每道算式是按怎樣的順序算的?

(引導學生説出:先算乘除,再算加減,並多媒體展示運算定律)

② 例3拓展題學習

多媒體展示“買門票”情境圖和拓展題:買3張成人票,付100元,應找回多少錢?

師:請同學們在本子上列出綜合算式並計算。

算式和計算過程

100-24×3

=100-72

=28(元)

答:應找回28元。

師: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每一步表示什麼意思?

(引導學生運用運算定律,並結合實際理解意義)

③ 師: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請同學在小組裏提出問題並解答。

【鞏固練習】

⑴ 做一做

完成教科書P7“做一做”第1題。

要求:先説出每一道題的運算順序,再比較運算順序是否一樣。

⑵ 根據分步算式列出綜合算式

25×2=50 62-50=12

32÷8=456+4=60

15×3=45 30÷6=5 45-5=40

⑶ 判斷並改錯

22+18÷232-10×256÷8+7×3

=40÷2 =22×2 =7+7×3

=20 =44 =14×3

=42

要求:獨立完成,並小組評講。

設計意圖:讓學生獨立思考、辨析,完成練習,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歸納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還有新的想法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作業佈置】

①完成課堂作業本P2

②完成書上P8練習一:5、6、7、8、9、10題

 7、資源及媒體的應用

教師根據教學設計方案的要求事先製作好上訴內容的課件,以供教學之用,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做好準備,也能有條理地板書學習內容,便於學生接受。

8、教學設計後記

本內容的設計遵循了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並結合教材,運用多媒體,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恰當地提出討論的問題,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學習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歸納知識。這樣,既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又有效地促進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能在圖中按要求描繪出所走的路徑。

2.能通過數格子的方法正確找到最近的路線。

3.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4.在多次的分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學探究意識和小組相互協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能通過數格子的方法正確找到最近的路線。

培養學生的自學探究意識。

教學難點:

能儘可能地多找出不同的行走路線。能培養學生的小組協作精神。

教學準備:

電腦、多媒體、實物投影儀、6小組的示意格子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同學們,你們看,誰來了?(依次出示:小胖,小亞和小巧)

今天他們是和我們一起來學本領的,你們願意嗎?

看看他們為我們帶來了什麼?一起來讀讀看。(依次出示:前、後、左、右)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前後左右。(出示課題:前後左右)

齊讀課題。

二、自主學習,掌握新知

(一)看格子圖説圓點的移動路徑:

1.首先我們一起來看格子圖。看看圖上的圓點它是怎麼移動的?一起邊看邊想,跟着讀讀看。(出示圖上的圓點移動路徑)

2.看懂了嗎?看懂的同學試着自己來説説圓點移動的路徑。(出示下一幅圖的圓點移動路徑過程)

向後兩格,有圓點的這一格要算嗎?為什麼不要算?(因為有圓點的這一格是圓點本身所在的位置,沒有移動過,所以不要算。)

3.現在都看懂了嗎?那這幅圖上的圓點是怎樣移動的,你們能把它的移動路徑寫出來嗎?請大家分組合作,一起來完成練習1。

4.核對練習1:哪個小組來彙報一下,你們小組是怎樣做的?

(二)學看教室裏的前後左右

1.圖上的前後左右你們會看了,那你們知道教室裏的前後左右在哪裏嗎?我們一起用手來指指看。(全班用手指前後左右)

2.(出示小熊貓樂樂)你們看,誰來了?你們想不想和樂樂握握手啊?誰想來?(抽2生分別和小熊貓樂樂握手)

3.誰來説説他是怎麼走的?(向 走,向 走,説方向)

(三)學習公園圖

1.根據路徑找地點

(1)剛才同學們學習的真不錯,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放鬆一下,跟着小胖,小亞和小巧一起去公園玩玩,你們願意嗎?

(2)出示公園圖:圖7):你們看,小胖,小亞和小巧在公園裏玩的別提有多高興了。現在,他們三人決定分組自由活動。小胖想這樣走(出示圖8),小亞想這樣走(出示圖9),小巧想這樣走(出示圖10)。他們三人各自的走法都不同(出示圖11中的三種走法),根據他們不同的走法,你們能知道他們是想去買花,划船,還是去玩滑梯嗎?

(3)完成練習2

請每組同學拿出筆和尺,在你們這組的圖上畫畫看。畫的時候要從他們頭上的圓點處出發哦。(頭上的圓點閃動)得出結果以後,把他們去的地方在練習紙上圈出來。

(4)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5)核對: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胖到了哪裏?

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小胖經過的路徑,看看我們做對了沒有?(出示圖12)接着我們一起來看小亞和小巧(依次出示圖13和圖14)

(三次核對依次以點頭,舉手和人坐正來表示)

2.找最近的路

(1)學找最近的路

現在,老師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大家了。你們覺得小巧的走法好嗎?為什麼不好?你能為小巧找一條更近的路嗎?可以怎麼走呢?(根據回答任意出示2種答案)

進行德育滲透(保護環境)

(出示小巧穿過草地斜行的路線)能這麼走嗎?為什麼不行?

師述:花草樹木是我們大家的好朋友,每個人都應該自覺地去愛護它們,從而使我們居住的環境變得更美好。

要知道這幾種方法哪種最近?有什麼好辦法?(數格子)一起來數數看,看看最近的路是哪條?

總結:因此,我們不但要能找到正確的路徑,更要能找到一條最近的路來走。

(2)練習(小胖玩滑梯)

現在,小胖又想去玩滑梯了(出示圖17),你們能為他找到一條最近的路嗎?請大家分組合作,先在你們小組的圖上畫出路徑,然後把路徑寫在練習紙上,開始。

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核對:哪個小組來彙報一下,你們找到的路徑是怎樣的?(根據回答任意出示圖18或圖19)

你們覺得哪種走法比較好?為什麼?(一樣近,因為他們走的格數都是15格)

三、練習反饋,鞏固新知

去養馬場

(1)現在小亞和小巧想一起到養馬場去玩。但是他們兩人分別在兩個不同的位置,如果他們想去養馬場,你們能分別為他們兩人各找一條最近的路來走嗎?請大家分組合作。同樣的,先在圖上畫,再在練習紙上寫出路徑。

(2)核對

四、總結

1.在今天這節課上,你學到了什麼本領?你有什麼話想對大家説嗎?

2.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學會找最近的路來走,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採用法定計量單位的重要意義.

2.複習長度、面積、體積、質量、時間單位.

3.複習各種計量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重點

指導同學彙總整理學過的計量單位,牢固掌握各種計量單位及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掌握各種計量單位的實際大小及進率,正確使用計量單位.

教學步驟

一、直接導入.

提問導入:同學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採用了國際上通用的法定計量單位,你能説説這是為什麼嗎?(同學自由回答)

教師歸納:我國從1990年起廢除原來的計量單位,採用國際上通用的法定計量單位,目的是為了便於國際交流,擴大開放,不斷髮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經濟.因此,我們要認真學好有關計量的知識.這節課我們整理和複習量的計量.(教師板書課題)

二、歸納整理.

(一)啟發同學回憶:我們學過了哪些量的計量?

教師板書:

長度 質量 時間

面積

體積(容積)

(二)複習長度、面積、體積單位及進率.

1.啟發同學回憶:已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每個長度單位實際有多大?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啟發同學回憶:已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每個面積單位實際有多大?相鄰單位間

的進率是多少?

同學討論:相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麼都是100?

師生歸納:面積單位是根據長度單位確定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就是100.

3.啟發同學回憶:已學過的體積(容積)單位有哪些?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同學思考:相鄰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麼是1000?

教師説明:面積單位體積(容積)單位都是依據長度單位確定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體積(容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要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在實際計量時做到準確無誤.

4.練習.

(1)在( )裏填上適當的計量單位名稱.

一枝鉛筆長176( ) 一個籃球場佔地420( )

一張課桌寬52( ) 一個火柴盒的體積是21( )

一間教師的面積是48( ) 一種保温瓶的容量是2( )

(2)一個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它的稜長是多少?它的每個面的面積是多少?

(3)用稜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木塊堆成一個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需要多少塊?把這些小正方體木塊排成一行,有多長?

(三)複習質量單位.

1.啟發同學回憶:學過的質量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並填寫下表)

2.練習.

①10麻袋大米約1( )

②l個雞蛋約6.5( )

③1棵白菜約2.5( )

④1名六年級同學體重是40( )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