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來源:文萃谷 7.79K

上學期間,很多人都經常追着老師們要知識點吧,知識點也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重要的內容。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知識點發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1

1.“開元盛世”

一、“開元之治” 1、原因:①任用賢才,勵精圖治;②重視地方吏治;③注意節儉。

這些改革措施,使得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①興修大型水利工程。②農耕技術: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③蔬菜有許多新品種,大都從西域傳入。④茶葉生產發展,飲茶之風盛行。⑤生產工具改進:曲轅犁、筒車。

2、手工業: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超。②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3、商業:①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②長安城: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2.科舉制的創立

1、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2、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3、意義: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朝廷。

1、唐太宗:擴充國學的規模,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2、武則天:創設殿試和武舉。

3、唐玄宗: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普通士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4、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2

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人:

⑴發現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⑵距今年代:約一百七十萬年。

⑶生產生活:會製造工具,知道用火。

(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⑷歷史地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

二、北京人:

⑴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裏。

⑵距今年代:約七十至二十萬年。

⑶生產生活:會製造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種,過羣居生活。

⑷歷史地位: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蹟最豐富的遺址。

三、山頂洞人:

⑴發現地點: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

⑵距今年代:約三萬年。

⑶生產生活:用打製石器,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會人工取火,靠採集、狩獵為生,還會捕

魚。會與別的原始人羣交換生活用品。生活的集體——氏族。

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的代表)

⑴地點:長江流域(浙江餘姚河姆渡)。

⑵距今年代:約七千年。

⑶種植作物: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南方雨水多,氣候温暖)

⑷生產生活: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住幹欄式房子(南方多雨潮濕,幹欄式可以通風

防潮),過定居生活,會挖掘水井,飼養家畜,會製陶器,還會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北方的代表)

⑴地點:黃河流域(陝西西安附近半坡村)。

⑵距今年代:約五六千年。

⑶種植作物: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國家。

(粟,北方通稱穀子,去殼後叫小米)

⑷生產生活:使用磨製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製的耒耜開墾土地,

用石刀收割莊稼。飼養豬狗等動物,用骨制箭頭、魚叉、魚鈎打獵捕

魚。主食有粟,副食有魚、肉、蔬菜等。住半地穴式房子(北方寒冷,

乾燥),能製造色彩鮮麗的彩陶,會紡線、織布、製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北方)

⑴地點:山東泰安大汶口。

⑵距今年代:約四五千年。

⑶生產生活:用磨製石鐮、石鋤,陶器有黑陶、白陶。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3

大變革的時代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⑴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鐵農具使用範圍擴大。

⑵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戰國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⑶影響: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

二、都江堰

⑴時間:戰國時期⑵人物:秦國蜀郡太守李冰⑶目的:防洪灌溉

⑷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於人民。

三、商鞅變法

1.背景:

⑴鐵農具和牛耕使用和推廣,土地逐步私化

⑵封建地主階級產生,封建經濟發展。

⑶各國紛紛展開變法運動。

2.目的: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

3.人物: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具有法家思想。時間:公元前356年

4.內容:⑴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⑵獎勵耕戰。①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②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⑶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作用:⑴秦國經濟得到發展;⑵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⑶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6.戰國時變法的影響:

⑴通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⑵地主階級統治代替奴隸主貴族統治。

⑶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我國封建社會形成。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4

1、581年,楊堅(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2、(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楊廣)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3、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地位)

4、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溝通五大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5、(意義)隋朝大運河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交流,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我國以後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

6、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7、唐太宗李世民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負擔;任用賢才,虛心納諫。他任命房玄齡和杜如晦,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8、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增強。歷稱“貞觀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夠承載船行走,也能夠把船掀翻。説明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偉大。)

9、我國曆的女皇帝是武則天,重視發展生產,任用賢才。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10、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唐玄宗任命姚崇為相)

11、唐朝飲茶風俗流行,唐朝陶瓷業發展,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

12、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製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 13、唐都長安是當是世界上的城市。長安城內坊是居民區,市是商業區。

14、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隋煬帝時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15、唐朝科舉制度逐步完善,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重要。

16、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則天。唐太宗擴大國學規模,武則天開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考試重要內容。

17、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18、科舉制影響:

1.政治上: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教育上: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發展,讀書風氣盛行。

3.文化上:科舉制促進了文學藝術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19、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與少數民族“和同為一家”。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

20、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7世紀前期,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2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文成公主入藏意義)8世紀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和同為一家”。

22、隋唐對外交往特點:交往活躍,與亞、非、歐國家,都有往來。新羅特產居唐朝進口首位。對外政策:對外開放

23、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日本來華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唐玄宗時,鑑真六次東渡日本。事件:鑑真東渡。意義:促進中日友好交往。

24、唐太宗貞觀年間,玄奘西遊天竺(印度),寫成《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亞、印度和我國新疆的重要典籍。鑑真和玄奘都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傳播了中國文化。

25、列舉出隋唐時期我國名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答:

①隋朝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②唐都長安是當時世界的城市。

③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隋唐時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

④唐朝印刷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⑤隋唐時發明了火藥。唐末用於戰爭。

26、唐朝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顏真卿和柳公權稱“顏筋柳骨”。

27、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的藝術寶庫之一,主要是彩塑和壁畫。

28、10世紀初,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

29、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定都東京(今開封)。宋真宗時,和遼簽訂澶淵之盟,宋給遼歲幣,雙方保持和平局面。

30、11世紀前期,党項族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在興慶(銀川)。宋給西夏歲幣,向宋稱臣。

31、12世紀初,女真族首領阿骨打建立金,定都會寧(後遷都中都)

32、1127年金滅北宋,同年,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杭州),史稱南宋。

33、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在郾城大敗金軍(郾城大捷),收復許多失地。後被秦檜所殺害。

34、從唐朝中後期開始,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宋時,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35、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是重要糧倉。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在江南地區推廣。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

36、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海外貿易超過前代。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7、北宋蜀地絲織品“號為天下冠”。江浙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很多來自江浙。

38、宋朝是我國瓷器的輝煌時代。浙江哥窯燒製的冰裂紋瓷器,給人以別緻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的瓷都。

39、南宋時的商業都市是臨安,它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

40、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產生,有利於商業發展。

41、北宋初年,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衣服,後穿小袖狹身的短衣在(民族融合的表現)。對官員的服色有嚴格規定,衣帽上不得綴飾珠玉,後來衣飾精美華麗。説明經濟發展和奢侈之風盛行。由於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的陋習傳開。

42、北宋的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宋代時,北方以麪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

43、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稱春節為元旦,最為重視。

44、1206年,蒙古貴族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統一蒙古。

45、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軍佔領臨安,南宋滅亡抗元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元朝是中國曆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的中央政權。

46、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著作《馬可?波羅行紀》。描述了大都的繁華景象。

47、為便利南糧北運開鑿兩段新運河:通惠河和會通河,

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省,簡稱“行省”。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置,始於元朝。元政府設宣政院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還加強對台灣(琉球)的'管轄(設置澎湖巡檢司)。

48、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現:

①漢族人遷到邊疆,開發邊疆;

②邊疆少數民族遷到中原和江南;

③原先遷到內地的契丹人、女真人等與漢族融合一樣;

④形成一個新民族-回族。

49、隋唐時期發明雕版印刷術;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原料:粘土。15世紀歐洲才出現活字印刷,比我國晚約四百年。

50、戰國的“司南”,是世界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製成了指南針,並開始用於航海。南宋時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指南針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我國航海事業的發展。(意義)

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治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後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後我國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老子(春秋後期楚國人)

(1)道家學派創始人。代表作《道德經》(也稱《老子》由弟子整理)。

(2)思想主張:

①順應自然;

②世間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3)政治主張:“無為而治”(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指導思想,最終出現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庫充盈的統治局面,即“文景之治”)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5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後,“勵精為治”:①任用賢才(姚崇);②重視地方吏治;③注意節儉。這些改革措施,使得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方面:①興修大型水利工程。②農耕技術提高: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③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飲茶之風開始在唐朝盛興。④生產工具的改進:出現新的農業工具──曲轅犁;創制新灌溉工具──筒車。

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超。②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藝的珍品)。

商業繁榮:①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②長安城: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5、封建社會經濟繁榮和發展的共同原因:①繼承性因素:前朝經濟基礎的繼承。②社會環境因素(政治因素):社會安定。③政治因素:國家統一、政治清明。④經濟政策因素:統治者調整經濟政策,鼓勵發展生產。⑤經濟交往因素:民族間的經濟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強。⑥羣眾作用:人民的辛勤勞動。⑦生產力(科技)因素:生產技術革新(生產工具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水利的興修。

熱門標籤